大宋最狠暴君-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则两利嘛。
PS:右手腱鞘囊肿……码字实在跟不上来……抱歉。
第132章 皇权不下乡?
“另外,借着这次的机会,把路的行政区划改为布政使司制。”
赵桓半眯着眼睛道:“布政使下再设府、州、县,县下设镇,由镇辖村,把地方官员的任期从三年一换改为五年一换。”
正好借着这次的机会,彻底解决掉皇权不下乡的弊端。
因为古代的皇权不下乡,其实跟官员异地为官而且任期只有三年有很大的关系——
无论是为了避嫌还是防着官员在本地胡作非为,异地为官自然是应有之意。
可是古代没什么普通话的说法,所谓的官话也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官方规定官话,哪怕到了后世,不照样有大量的百姓听不懂普通话?
在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古代,这种情况就更加的明显,再加上刚刚到任的官老爷们往往对于当地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这些官老爷们也不得不把一部分权利让渡给为官之地的“社会精英”来帮着自己处理问题。
也就是吏与乡绅、读书人。
与官不同的是,吏大多都是本地人,会说官话,能跟官进行交流,他们常年呆在同一个衙门,协助不同的官员办公。
而且吏是没有官面意义上的薪水的,只能通过官让渡过来的那部分权力来养活自己。
举个例子:假设官需要上缴1000两税银,因为他不了解地方状况,不知道谁有钱谁没钱,而且语言不通。他就只能让熟悉当地情况的吏来包办。
至于之后这些税银怎么交,交多少,吏自己装腰包多少,这些官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吏能按时上缴1000两就行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员的任期极短。
纸面上规定的官员任期是三年一换,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却是平均两年就会调任,所以这些官老爷们在地方上为官只时,只要能保证赋税的正常收取,外加没有什么动乱,这些官老爷们也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了皇权不下乡的说法——
就算皇帝能把握住从朝堂到路再到府、州、县的这一条线,可是县往下呢?
从县再往下具体细分,乡镇这一级到村这一级的行政结构几乎就跟法外之地一样,有利的朝廷政令就执行,没用的就消极对待,甚至出现曲解政令的事情都不稀奇。
更别说大宋本身就是小朝廷制度,扑买制度的存在更是大大的方便了官老爷们唱歌跳舞逛青楼的懒政。
别以为赵桓能弄出来报纸就能解决掉皇权不下乡的问题。
大宋的百姓的消息来源要么是听说书人说的,或者是听邻居的亲戚的七舅老爷家的三女婿的二大爷的小儿子说的,能看得懂报纸并且买报纸的普通百姓,始终还是少数中的少数。
毕竟,哪怕是后世那些经历过网络洗礼的网虫,其中还有的是被滚着叽歪们洗脑的蠢蛋。
在这种情况下,真真假假的消息混杂在一起,而官府对于底层控制力度不足,自然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等,容易被人忽悠。
如果这些被人一带就跑偏的是平头百姓还好说,可要是那些读书人如果也被带跑偏,那结果可就操蛋的很了。
比如后世的滚着叽歪患者。
而更操蛋的地方在于,后世的滚着叽歪患者们大多都是只能键盘治国,不能实际上参与政务,所造成的影响毕竟有限,顶多也就是忽悠更多的蠢蛋变成恨国党。
可是大宋的这些读书人却不一样,这些人是大宋的后备官员,以后会有很多机会参与政务,有机会接触到大宋的方方面面。
一旦让这些人进入朝堂,真正的可以影响到大宋,而继任的皇帝又了掉链子,那才是真正的要了亲命!
所以,赵桓才会打算借着这次的机会来解决这些问题。
反正大宋现在别的官员多的是,直接往下细分就行了,再配合着之前就已经开始的社学计划,慢慢把官话都推广开之后,小朝廷制度自然也就慢慢的成了帝国制度,所谓的皇权不下乡自然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然后李纲和李若冰还有沈颢就发现,刚刚解决了一个问题,官家马上就会扔过来更多的问题,本来就已经很疼的脑袋现在变得更疼。
“越来越愁,感觉要掉头发。”
沈颢伸手取下官帽,伸手抓了抓头发,然后一脸蛋疼的说道:“原本只是说要给下面的小吏们一个机会,好填充四格八法施行之后的空白,可是被官家这么一说,总感觉问题又变得多了。”
似乎什么事情从官家嘴里说出来都特别容易,可是真正在做计划以及执行的时候,可就真的能愁死人了!
就像这个改路为布政使司一样。
改路为布政使司,不是改个名字就算完事儿了,下属的那些府、州、县之类的要不要调整?
如果再加上官家所说的官制等等一系列问题,就算计划做出来了,想要真正的推行下去,没个一两年的时间也根本搞不定好吗!
“万幸啊,官家没一拍脑门子就要推行全国,而是先在甘肃布政使司试点。”
李纲也是满脸的蛋疼之色,甚至有种想要切了之后进宫跟无心作伴的冲动:“可是这甘肃布政使司的人选……”
李纲的话音一落下,李若冰和沈颢也一起陷入了沉默。
按照官家的说法来看,甘肃布政使司和大宋其他的路是明显不同的,到时候这个布政使很可能就是甘肃的最高行政长官,如何选择这个人选,就成了现在最大的问题。
随随便便弄个人过去肯定是不行的,毕竟是新近收复的土地,又是大宋改革的一个试点,万一派过去的是个废物,到时候搞出来一堆乱七八糟的破事儿,那岂不是要坏了大事?
就算退一步讲,派过去的人不是沙雕,也没有搞得处处动乱,可是只要不能完好的推行靖康新政,不能让大宋其他地方看到甘肃布政使司的改革所带来的好处,那就是一种失败。
“秦会之倒是挺合适,可是他又陷在了奉圣州,根本不可能去甘肃。”
李若冰皱着眉头道:“朝中多是碌碌之辈,似乎派谁过去都不太合适?”
第133章 现在可以考虑议和了
李纲和李若冰等人很头疼,甚至一度想要用抽签或者手抓阄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出任甘肃布政使司。
但是开封府的百姓们很乐呵,甚至想要放鞭炮庆祝庆祝。
得益于大宋历代皇帝们努力打造起来的亲民形象,当初赵恒发布战争债券的时候,开封府的百姓们基本上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赚了就一笔赚,没赚就当花钱支持官家的心态在购买债券。
可是没想到啊没想到,现在这债券居然要兑现了!
官家仅仅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成功灭掉《大宋皇家报》中大肆宣扬为劲敌的西夏,从此后大宋不及没有西北边陲之忧,就连当官家发布的战争债券也开始了赎回结算——
当初一百文钱购买的战争债券现在变成了二百文,一贯钱购买的变成了两贯钱,五十贯……嘶~!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翻了一倍,就连傻子也能算得明白,这世上简直再没有比这更赚钱的买卖了。
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既然这次能赚钱,那下次肯定也能赚钱,可能还会赚的更多。
现在就等着官家什么时候再率兵亲征金国。
等到时候再狠狠的买上他一笔,发家致富就再也不是梦想,什么当上总经理,出任CEO再迎娶白富美,在这一刻,通通都有了希望。
刘二狗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才能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赚了,赚了!”
平日里大字不识三个却又偏好附庸风雅的刘二狗流着哈喇子,笑得如同菊花一般的脸上满是憧憬:“当初买了五十贯的债券,现在变成了一百贯,额外还有一头大青骡子,真真是该着老子发财!”
激动了半天之后,刘二狗又捶足顿胸的叫到:“早知道这战争债券这么赚钱,早知道西夏这么不经打,当初就不该只买五贯钱的,我就该把房子卖了买!现在可好,后悔死我了!”
然而跟着刘二狗一起到开封府兑现战争债券的关苟已经悔的肠子都青了,尤其是见到刘二狗这般模样之后更是感觉自己的心头都在滴血。
“待会儿回去了,先找头想不开的牛!我要五斤熟牛肉,敞开了吃!”
刘二狗叫道:“对了,当初可是你劝我说要支持官家,要多买这战争债券的,这回你不得赚的更多?”
关苟却傻傻的站在当地,刘二狗的话也好似飘在云端一般,愣了半晌之后才欲哭无泪的说到:“我……我没有买呀我!”
听关狗这么一说,刘二狗顿时有些懵逼。
当初是关狗劝说自己要用实际行动支持专家,劝着自己拿出钱来买这个什么战争债券。
只是没成想,自己信了他的话,把仅有的,准备拿来娶媳妇的五十贯积蓄都拿来买了战争债券,可是劝说自己买战争债券的关狗却根本没有买!
心思电转,刘二狗也想明白了这里面的弯弯绕,当下便冷笑一声道:“却是还要多谢关兄,愿意把购买战争债券的机会让给小弟!”
关苟心中更悔,叫道:“痛煞我也!”
刘二狗却再也没瞧关苟一眼,甩了甩袖子便转身离去了。
……
“表面兄弟,不外如是。”
顺天府前,看了一出好戏的赵桓轻轻摇了摇春宫扇,笑道:“只是傻人有傻福,心向朕者,自得福报。”
李纲点了点头,尽管表面上满是认同,然而心底却是不以为然——
谁心向你谁就得福报?这要是有人日夜焚香念诵,是不是还能心想事成?
别闹了,你是手中摇着春宫扇逛大街的大宋皇帝,既不是三清,也不是佛祖!
“官家说的是。”
李纲先是附合了一句,又接着说道:“如今官家一战而灭西夏,金国也遣使来贺,看来这金国与西夏之间,却也不过是这么回事。”
赵桓嗯了一声道:“本就如此。国与国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又哪儿有什么永恒的友谊?如今我大宋灭了西夏,金国自然犯不上因为西夏再来招惹我大宋。”
“那金国使节?”
李纲见赵桓心情不错,便低声道:“好歹也是来朝贺官家的,又是带着金国皇帝的旨意过来议和,要不然就别杀了?”
被李纲这么一说,赵桓顿时不满的扭头瞧了李纲一眼,冷哼一声道:“朕像是这么不靠谱的人么?”
李纲勉强挤出一丝笑意,微微躬身道:“官家恕罪,是臣一时失言。”
然而李纲的脸上却是怎么着也瞧不出几分真心请罪的意思——金国有郭药师,吴孝民,后来听说西夏那边还有个连名字都没记下来的倒霉蛋,你这是像?你这根本就是!
呵~官家!
赵桓自然也看出来了,只是懒得在这种事情上跟李纲争辩,毕竟也没什么好争辩的,赵桓一向是敢做敢当,区区诱杀使节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
“金国既然想要议和,那就跟他们议一议,正好朕这几年也没时间搭理他们。但是这个和要怎么议,却是大有讲究的。”
赵桓一边向前走着,一边说道:“首先就是滦河以西,包括析津府、奉圣州、大同和云内州诸地,这些都是大宋的土地,跟他金国可没什么关系。或者说的再直白一点儿——现在谁拳头大,他完颜晟心里得有数!”
李纲顿时哭笑不得的躬身应道:“是,臣已经试探过金国使臣的口风,金国愿意认下滦河以西尽归我大宋的事实。”
赵桓这才点了点头,说道:“还有就是岁币。让朕赏他们岁币是不可能的,恰恰相反,现在得让他们给朕交岁币。如果金国实在穷的拿不出钱来,那就让他们进贡别的,什么战马、劳工、矿产之类的东西,朕都不嫌弃。”
李纲傻傻的瞧了赵桓一眼,愣了半晌之后才躬身应下,然后又接着说道:“那榷场?”
一说到榷场,赵桓顿时就来了精神——
榷场好啊!
也就是之前以赵吉翔为代表的大宋君臣们太过废物,要不然的话,光是靠着榷场,大宋都能玩死周边所有的国家!
PS:正在试着用语音输入,但是感觉……太特么羞耻了……
另外,文中的关苟,要感谢@《宋煦》的作者官笙友情出演。刘二狗要感谢《扛着AK闯大明》的作者行者寒寒友情出演。
第134章 肥羊上门
众所周知,大秦之所以牛逼,是因为谁都打不过。而大宋之所以是大宋,也是因为谁都打不过。
但是大宋能延续三百多年的国祚也绝非是侥幸,榷场就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如果对榷场这个词不太了解的话,可以直接参考一下其他朝代的边市这两个字,大概就可以理解他是干什么的了。
“榷“,其意为“专卖“、“专利“等意,而“场“则是指场地场所等,所以榷场所代表的意思是指由官府控制主导的贸易市场。
只不过跟其他朝代的边市多半都带有赏赐性质不同,大宋的榷场多半是因为打不过别人,而被别人强烈要求开放的一种边市。
当然无论大宋打不打得过别人,这个边市的性质到底是怎么样的,最起码他还是一个遵守基本的商业规则的贸易活动,都是其他周边的国家拿着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来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比如辽国。
虽然当时的辽国也算是盛极一时,在军事和农业方面的技术也不算落后,然而就跟后世的大毛在战争工业方面牛逼,在轻工业方面略显弱鸡一样,辽国在茶叶、丝绸、香料等方面也确实渣了一些,就像是一个跛脚的强壮巨人。
而大宋的优势则是在于哪方面都行,又哪方面都不行,所以辽国就要拿着诸如战马之类的东西来换大宋的丝绸茶叶之类的东西。
然后辽国的这些达官贵人们一看宋国的好东西,再被宋国那些打仗不行但是吟诗作对很牛逼的士大夫们一忽悠,辽国的上层就发现:卧槽!宋国原来这么先进!原来我们就是蛮夷!
然后辽国上层就觉得这他妈不行啊,大家都是一个老祖宗,凭什么你们就能那么牛逼?不行,老子不能当蛮夷,老子要学习!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学?
结果辽国的上层一拍脑门子,觉得老子可以买呀!买了就能享受,一边享受一边慢慢学不就行了?
然后辽国就找宋国买买买。
但是同样众所周知的,辽国的经济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毕竟受到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因素的制约,所以根本就不能指望辽国去发展什么经济啊,民生啊之类的东西。
所以辽国就跟后世的那些用花呗,用借呗买买买的剁手党们一样,买着买着就发现自己兜里没钱了。
然后辽国就选择打宋国。
因为打了宋国就会有岁币,有了岁币就能继续买买买。
而刨去大宋自身军事实力一直在下降的因素之外,朝堂上的皇帝和士大夫们还惊喜的发现,打一场仗要花的钱太多,而给辽国岁币才多少钱?
所以宋国就选择了给辽国岁币,让辽国拿着岁币在榷场买买买,反正这些钱慢慢的又回到了大宋的手里,而且大宋的士大夫们还会有意无意的各种通过各种方法来宣扬大宋文化的先进性。
两国之间就陷入了这样一个可笑的循环之中,而辽国也朝着宋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一去不返。
而金国实际上是比不过辽国的。
比起跟中原打了几百年交道,已经近乎于全盘汉化的辽国,受到地理位置和人口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