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S:诸卿看到本章更新的时候,朕已经开车上了高速回沈阳。为祝朕一路顺风,便拿《贞观从拯救老爹开始》祭天,诸卿可前往一观。
再PS:感谢书友“蔡鸟在笑”1000起点币打赏,感谢书友“星宇老猪”500起点币打赏,感谢书友“李某犯罪了吗”(瞅你这破名,你要叫李自成,你说你犯罪了没~~~)和“妖怪别吃哥”100起点币打赏。
再再PS:请沙雕读者们加大章评力度,明天的更新就靠你们了。
第51章 寇可往,朕亦可往!
前面的不和亲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也就算了,反正大宋皇帝里面也没几个做到的,就算赵桓在这里立下誓言,估计也没人会当真。
毕竟人家赵二连《金匮之盟》这种东西都敢拿来做文章,赵九妹自己喊出了迎回二圣的口号却在岳飞真正快要迎回二圣的时候把岳飞给宰掉。由此可见,大宋皇帝们的节操大概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基本上没什么指望。
但是这种当众立下的誓言跟是否真实存在都没办法确认的《金匮之盟》不一样。
《金匮之盟》这种东西是否真实存在,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应该是《宋太祖实录》,而《宋太祖实录》实录偏偏有两个版本,一个旧版,一个新约,而在旧版之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所谓的《金匮之盟》,只有在新版之中有所提及。
“昭宪太后问赵大:“你怎么当的皇帝?”赵大就知道一个劲儿的哭,昭宪太后就说:“你娘我是活不成了,你哭也没用,现在跟你说正事儿,你就光知道哭了?”然后又问了一遍,赵大就说:“祖上余荫,还有母亲大人的教导。”昭宪太后说:“胡说,根本就是人家柴家皇帝小,天下人不归心,要是人家有个年长的皇帝,还有你啥事儿?你跟赵二都是我生的,你以后把皇位传给赵二,不就没这个问题了?”然后赵大一听也是这么个理儿,当即就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那我听母亲大人的。”然后赵大又吩咐赵普:“你把这事儿给我记下来。”然后赵普就把这事儿给记了下来,在纸的尾部写了“臣普记”当做防伪标记,然后又把这张纸藏到小金箱子里面,让人秘密收藏起来。
(朕知道你们这些沙雕没文化,大段的文言文肯定看不懂,所以朕给你们翻译一下,还不赶紧投票打赏写章评以谢主隆恩!)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东西是真的,那么赵二继承皇位的可法性就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很符合之前五代十国的那些习惯。
但是,昭宪太后说这些话的时候,赵大竟然敢让赵普在场?而且,赵廷美跟赵大赵二根本不是同一个娘生的,当时赵廷美十四岁,宋太祖之子赵德昭也已经十岁,不传嫡孙却传妾生庶出子,这事儿能说得过去?
可要说这玩意儿是假的,其实也有点儿说不过去——
喜好骑驴飙车外加强幸小周后的赵二在公布《金匮之盟》之时已经登基了六年之久,再加上赵二曾经亲自主演了历史大剧《高梁河车神》,此时的赵二根本就犯不上给自己找这种麻烦吧?
所以《金匮之盟》这玩意儿很可能真实存在,但是真正知情的,可能就只有“昭宪顾命”事件的主角昭宪太后、赵大,外加联手篡改了《金匮之盟》的赵二和赵普。
但是不管怎么说,哪怕《金匮之盟》就是赵二和赵普一起操刀编纂出来的,那也是太宗皇帝留下来的东西,后世的大宋皇帝们明显也没太把这东西当回事儿。
就跟大明的皇帝们通常不太把《皇明祖训》当回事儿一样,基本上都是有用的时候就拿出来用用,没用的时候就扔一边儿去。
偏偏赵桓没搞什么《金匮之誓》,更没把这种心声写在日记里面,而是在河间府的大街上当众立誓,更操蛋的是赵桓又加了句“既死,亦当以发覆面,勿使朕见!”这么操蛋至极的话。
现在光看这些强势围观赵桓的百姓们的神情,就知道奥斯卡又欠了赵桓一座小金人。
“官家圣明!”
为首的老者带头向着赵桓拜道:“此大宋之福,万民之福也!”
“可当不得老丈这般说法。”
赵桓赶忙扶住为首的老者,一脸谦虚的答道:“这些都是朕应该做的。”
打量了周围目光热切的百姓一眼,赵桓心中一动,忽然又高声道:“金兵犯我疆土,影响了大家的耕种,此朕之过也。
朕虽即位不久,但是朕仍然有一颗爱民之心。故,朕决定,免河间府所有百姓三年钱粮,另给年在六十以上的老人米百斤,肉十斤,油五斤,布两匹。”
……
“以后可以围观,但是禁止随意扔东西!”
好不容易摆脱了满大街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的疯狂纠缠,刚刚一进河间府的府衙,赵桓的脸色就沉了下来:“尤其是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扔手帕也就算了,居然还有扔杏的!”
当然,赵桓十分理解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的心态:
毕竟连续大败金兵,年轻,颜值又能打,这样儿的官家几乎就是大宋所有女人的梦中情人,有人扔手帕是正常的,没人扔手帕之类的东西表达爱慕才不正常。
但是理解归理解——
堂堂的大宋官家,没被完颜宗瀚和完颜宗望所带的金兵伤着一点儿油皮,却险些被自己那些疯狂的小迷妹用青杏之类的果子给砸死。
这特么要是传了出去,自己这个堂堂的大宋官家岂不是要被姓完的给笑死?
至于奥斯卡又欠自己一座小金人的事儿,干脆等以后什么时候有机会了就带兵去把那帮人的老祖宗们干掉,省得他们总是欠着自己的小金人不给。
“官家,河间之危既解,何不趁机兵进真定?”
种师道无视了赵桓脸上一闪而逝的得意之色,躬身道:“若是谋划得当,当可截断完颜宗望与完颜宗弼的归路。”
“臣附议。”
已经六十六岁高龄,头发已经全部白尽,然而精神却是上佳的宗泽也躬身振道:“臣以为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往真定,一路往太原。正该一次把金兵打疼,使其不敢南窥我大宋。”
“分兵肯定是要分兵的,可是,不是这么个分法。”
赵桓却笑眯眯的摇了摇头,说道:“宗爱卿自带一路兵马前往真定,太原那边有王禀和张孝纯,想必不会有失。”
“那另一路?”
宗泽见赵桓说完让自己带兵去堵完颜宗弼之后就不再说另一路兵马的事儿,便躬身问道:“官家可是还要亲征太原?
依臣愚见,官家此前已经亲征过太原,此次不若由臣率兵往太原,官家率兵前往真定?”
身为一个经历过哲宗、徽宗又到如今靖康年间的老臣,如果加上宗泽出生之时的仁宗朝末期,成长之时的英宗和神宗两位皇帝,那宗泽也算是个历经六朝的元老了,凭心而论,宗泽这是实打实的在替赵桓考虑:
官家已经亲征过太原,按照此前的传言,还有刚刚官家在河间府的这一番作态来看,太原百姓肯定早就已经死心塌地的心向官家了,所以官家再亲征一次太原也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都算不上锦上添花。
但是真定府不一样。
身为跟河间府一样靠近金国的真定府,那里的百姓对于朝廷其实是多有怨言的,毕竟大宋跟辽国已经近百年之间无战事,忽然跟金国搞了个什么海上之盟就灭了辽国,以致于边疆百姓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要说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
就像河间府的百姓也是一样,尽管金兵来的时候照样会跟金兵玩命死磕,但是在此之前,他们可是有事儿没事儿就骂官家(主要是上皇赵吉翔)骂朝廷骂官府。
然而一切自今天之后就不同了。
正所谓人老精,鬼老滑,兔子老了鹰难拿。
已经六十六岁的宗泽看得很清楚,自从官家亲自带兵在河间府城外杀退了金兵,又说免河间府三年钱粮,额外赐给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许多东西之后,整个河间府就不会有人再骂官家了。
就算要骂,也是骂上皇、朝廷诸公以及地方官府。
在这种情况下,官家再亲征太原的意义已经不大,倒不如再带兵亲征真定府,只要能成功打退金兵,再把今天上演的戏码如法炮制一遍,真定府的百姓同样也会归心。
赵桓对此同样心知肚明。
因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也都希望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帝王,一个强大的国家能保护自己的安全。
就像抽烟喝酒烫头的于少保一样,不照样在《战狼2》里面反复的说着自己已经不是中国人,那是我们中国的大使馆之类的话?
当然,这里面绝对不包括某些类似经常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写日记恨国卖国的汪蒋之流,以及某些读书读成傻哔的脑残玩意儿。
毕竟人口基数在那里摆着,不出几个傻哔,那还不成天堂了?
但是出乎于宗泽意料的是,赵桓的脸上却是浮现出一丝诡异的笑容,问道:“朕,什么时候说过要再亲征太原了?”
“让宗爱卿带兵往真定府,不过是朕不太放心真定府那边的情况罢了,若不然,又何须宗爱卿自兵带兵前往?”
就在宗泽一脸懵逼的时候,赵桓又笑着道:“无论是在太原城外,还是在河间府外,其实都没有真正的打疼姓完的。想要正真打疼姓完的,还是得兵出析津府!正所谓,寇可往,朕亦可往!”
当然,你不带着岳飞去真定府,那岳飞岂不是没办法碰上完颜宗弼(金兀术)了?
PS:朕发现这世界真是太奇妙了,还真就有不怕死的敢来求献祭。既然他们不怕死,那朕就拿《回到明朝做昏君》和《主公我不想加班》祭天!
再PS:感谢书友“谷小迗”10000起点币打赏,感谢“书友20191007175626451”的1000起点币打赏,感谢书友“张love薇”、“杜鐾”、“哪都大”500起点币打赏,感谢书友“SHAJIA”和“妖怪别吃哥”300起点币打赏。
再再PS:16号晚上9点半出发,开了一晚上8个半小时,早上6点才到沈阳。睡了一天还没缓过来,勉强一更。预计19号开始恢复两更。
第52章 我不信他攻城也厉害!
金兀术其实不姓金,也不叫兀术,这货的本名叫做完颜宗弼。
之所以被称之为金兀术,是因为岳飞的手下还有宋兵大多都不学无术的原因所致——
“金兀术”即为“金国的兀术”,金就是金国,兀术在满语中是脑袋的意思,衍生意思即为首领,金兀术意味金国的首领。
所以,很可能就是因为当初宋金交战的时候,宋军士兵老是听金兵称呼“完颜宗弼”为兀术,然后这些人就以“金兀术”称呼“完颜宗弼”,久而久之,“金兀术”就成了完颜宗弼的名字了。
江湖人称四太子的完颜宗弼是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跟二太子完颜宗望和强压他们一头的完颜宗瀚是实打实的兄弟关系。
另外比较搞笑的是,大宋明明有个金匮之盟,但是高梁河车神以及他的后代却从来没把这东西当回事儿,而没有金匮之盟的金国,却是完美的实现了金匮之明的内容:
金国皇位由完颜阿骨打传给弟弟完颜吴乞买,再由完颜吴乞买传给完颜阿骨打的长孙孙子完颜亶,只是在传位的过程中直接跳过了“宗”字辈。
其实,完颜家族中,“宗”字辈才是人才辈出的一代,比如完颜宗瀚,完颜宗望,完颜宗弼等等。
但是被称之为常败将军的完颜宗弼比较倒霉——
除了原本历史上的灭辽战争和灭亡北宋的战争之外,完颜宗弼的牛逼之外主要体现天会六年、七年的“搜山检海捉赵构”、天会八年的“富平之战”、天眷三年的宋金战争。
这几场战争跨度时间长,南宋拜得难以启齿。“捉赵构”,金兀术一路畅通无阻,打到宁波、舟山一代,逼得赵构从海上逃往福建。“富平之战”,宋军十八万人马全军覆没。
要说完颜宗弼是个废物,那基本上就是扯蛋。
完颜宗弼之所以被称之为常败将军,乃是因为他经历的三次惨败。
第一败:激战黄天荡。
黄天荡之战发生在“搜山检海捉赵构”后,当时完颜宗弼因为进军太顺,而在完颜构领导下的南宋军队又如同纸糊一般的废物,所以金军在搜刮到大量财宝,满载而归之时心情过于放松,没想到在镇江遭到了韩世忠的伏击,损失不小,一时被堵在江口过不了江。
双方在僵持了四十八天之后,金兵一夜开通三十里河道,才由此河道进入秦淮河,逃往建康,直到得了许州小郡主的指点后,完颜宗弼才狠狠地报复了韩世忠,以火箭把韩世忠的水军烧得损失大半。
然而就在完颜宗弼再次放心的准备渡江时,又在牛首山遭到了老冤家岳飞的袭击,损失惨重之下也只能狼狈而逃。
实际上,黄天荡及此后的渡江战,宋金互有胜负,双方损失都不小。不过考虑到这是南宋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的“大胜”,所以,后世对此多有神话。
第二败:惨败和尚原
这次让完颜宗弼吃尽苦头的是扼守陕西的吴玠、吴璘兄弟。
金国当时的战略意图是夺取陕西,从陕西入川,顺江而下,形成北路和西路,两路对南宋的夹击。也正是这一次,金兀术败得没脸见人,他自己身中箭伤,还被人描绘成“剃其须髯而去”。
著名非网络文学作家罗贯中更是根据这段传闻加工出了曹操割须弃袍的桥段:
《三国演义》第58回:“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第三败:失手于刘錡和岳飞。
这件事发生在天眷三年,在顺昌,由于完颜宗弼麻痹大意,没瞧得上刘錡的几千人马,结果被刘錡搞了个背后袭击,吃了个大亏。在颖昌,又被第四次北伐的岳飞接连打败,被迫退守开封。
也正是这几场大仗,得使完颜宗弼得了个常败将军的名号。
但是凭心而论,赵桓觉得完颜宗弼这个“常败将军”的名号完全就是浪得虚名——
虽然也吃了几次败仗,但是损失远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大,更不能掩盖他的强劲实力,反倒是“中兴四将”之中的长腿将军刘光世才是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
刘光世打仗,一般自己不在前线,而究其原因,竟然是为了逃跑方便!这货害怕金军已经害怕到让人无语的程度——为了避免跟金军交战,这货竟然多次抗旨,躲避征调。
当然,刘光世的逃跑技能完全是跟他爹学的祖传技能。
刘光世他爹刘延庆就是个逃跑将军,曾经为了逃跑方便,放火烧自己的大营,导致自己的人马相互践踏死伤无数,还把大军粮草烧得光光。刘光世一直追随其父,逃跑的功夫自然也就青出于蓝:
建炎三年,金军自黄州渡江,时任江东宣抚使的刘光世南逃;建炎四年,金军攻楚州,刘光世抗旨不出;绍兴元年,金军渡淮,刘光世抗旨不行;绍兴六年,伪齐渡淮攻宋,刘光世弃城南逃。
因此,刘光世被当世的人斥为“长腿将军”,张浚就多次要求裁撤刘光世的部众。但就这样一位“长腿将军”,不但活得滋润,还被称为“中兴四将”!
不知道“中兴四将”是谁评出来的,就算是完颜构给评的,估计他肯定也是硬着头皮咬着牙给的——
刘光世这家伙打仗不行,但是自保的能力一等一,多次抗旨,甚至逃跑,朝廷只能对他干瞪眼,赵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