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8世纪全面战争 >

第143章

18世纪全面战争-第143章

小说: 18世纪全面战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是对枪还是拼刺刀,反法同盟军都不是对手,那些小国军队中更是充斥了大量的新兵蛋子,一崩就是一大片啊!
  由于伦敦政府不愿意和谈,那些欧陆小国说话没什么份量,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王国还打算将那些小国当作筹码换取和平,自然不会拉上德意志地区的诸多邦国。
  圣彼得堡和柏林政府达成一致意见后,远在巴黎的李维很快收到了反法同盟的和谈消息。
  和以往一样,反法同盟的外交使节死活不愿意进入巴黎城,李维只好派出被行政点化的外交大臣到慕尼黑与反法同盟的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的外交使节谈判。
  战争进行到现在,法兰西国防军已经阵亡了三万四千多近卫步兵,神枪手士兵阵亡了2000余人,近卫骑兵阵亡了一千余人。
  这还没有计算那些仆从国军队的损失!
  从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安置在前线的军力以及后方源源不断开上来的援兵计算,想要灭掉普鲁士王国,最好的情况也需要消耗十万以上的洗脑军队!
  因为越是深入普鲁士王国本土,普鲁士军队的抵抗力越强,现在普鲁士王国还没有发动全民动员令,一旦普鲁士王国全民动员,把所有的青壮男性都拉上战场,只保留后方必要的生产部门,至少能爆出大几十万军队。
  哪怕这几十万普鲁士军队仅仅训练一到三个月,也是可以开枪射杀法兰西国防军近卫步兵的。
  这就是排队枪毙时代。
  这个时代比拼的还是人力资源。
  因为前装滑膛枪对工业水准的要求很低,工业发展程度对武器弹药的生产影响远没有到代差的程度。
  双方在慕尼黑地区展开和谈时,伦敦政府急了,连忙唆使西班牙王国马德里政府发动攻势。
  然后被西班牙王国的马德里政府严词拒绝,并顺带着加入到慕尼黑停战谈判之中。
  面对西班牙王国的加入,李维政府自然不会拒绝,能从谈判桌上得到的东西,自然无需在战场上死太多自己人。
  打崩奥地利帝国已经让李维政府赚大了,更不用说奥地利共和国的艾雷恩总统还是自己人!
  一国最高领袖是本国间谍,如此大好局面当然要停战好好整理一番。
  只要让奥地利共和国完成中央集权,下一次欧陆大战李维政府就可以拉上一个像样的打手炮灰了。
  而不是现如今的仆从军那般,只能跟在后面做一些维持后勤和占领区治安的工作。
  伦敦政府眼瞅着慕尼黑和谈局势已经成型,只能无奈放弃第三次反法同盟,转而将精力放在扩充殖民地上面。
  法兰西帝国的连连大捷让伦敦政府意识到,光凭借海军是永远无法击败李维政权的,大不列颠必须摆脱‘袖珍陆军’的困境!
  大不列颠的陆军规模不大,主要原因还在于财政问题,英国陆军士兵待遇明显高于欧陆其他各国,再加上有海军虎视眈眈,使得伦敦政府一直无法大规模扩编本土军队。
  而且大不列颠的人口基数也不是很多……
  既然如此,伦敦政府自然要解决两大问题——廉价的兵源和更多的财政收入。
  于是,伦敦政府毫不意外的将目光放在印度次大陆。
  随着法兰西帝国海军衰败,法兰西帝国在印度的殖民地据点早已被英国人占领,在英国人想要侵吞法兰西的美洲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的时候,被巴黎政府廉价卖给了美国佬。
  卖给美国佬再便宜也是有回报的,总比英属加拿大拿下强得多。
  而且美国佬得到路易斯安那后,领土面积剧增,也算是有了跟英属加拿大抗衡的能力。
  然而,美洲的资源再充沛,人口基数不足是一个巨大的硬伤,伦敦政府在美洲殖民地不管怎么发展,也不可能快速得到回报。
  只有印度次大陆,才是最容易捞快钱的地方。
  如今印度次大陆沿海地区几乎都被英国人掌控,有着深厚的殖民根基,并且印度地区由于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占据大多数人口的首陀罗和达利特服从性非常好,他们完全不会反抗侵略者的征服。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只需要击败印度次大陆的刹帝利土邦,就可以完成征服。
  这个时代的印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北方最强大的印度王朝莫卧儿已经衰败,内忧外患,根本无法抵御英国人的入侵。
  伦敦政府做过战略评估,只要他们向印度次大陆投放数万陆军,就能打下这片富饶而容易统治的领土。
  到时候,伦敦政府就可以拥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兵源,和大量印度底层贱民劳动力创造的财富。
  于是,伦敦政府也生出了跟法兰西帝国暂时停战的心思。
  就这样,伦敦政府也半途派人加入到慕尼黑和谈会议之中!
  停战谈判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期间法兰西帝国的军队一直在补充兵员,运输后勤物资,为新的大战做准备,既是对反法同盟的威胁,也是为了在谈判失败后,立刻发起进攻。
  能在谈判桌上拿到李维想要的自然最好不过,若是拿不到,李维就只能继续保持战争状态了。
  而李维政府在这次和谈中的底限就是,让普鲁士王国吐出占领的波西米亚地区,交由法兰西帝国,并入莱茵同盟中。
  并且中欧西面所有的德意志邦国,都必须并入到莱茵同盟之中,莱茵同盟和普鲁士王国之间将不会再有缓冲地带。
  当然,法兰西帝国也愿意支持普鲁士王国吞并其他方向的德意志邦国,反正战争持续到现在,那些德意志邦国的军队大部分都被打残了,根本没有能力反抗。
  就连战斗力最强的萨克森,如今面对普鲁士王国也是以卵击石。
  至于奥地利共和国,当然也要保证现如今所有的领土完整,有趣的是,这次慕尼黑停战会议将奥斯曼帝国排除出去了,李维政府似乎彻底忘却了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战略同盟。
  这一点让俄罗斯帝国十分满意,间接促成了谈判的顺利。
  只是,李维政府对西班牙王国提出的要求让马德里政府难以接受,李维要求西班牙王国的卡洛斯四世复辟!
  李维政府声称现在的西班牙王国政权是叛变而起的非法政府,必须恢复到原本的卡洛斯四世政府状态!
  在这方面,李维政府的态度十分坚决。


第295章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大夏天
  法兰西帝国与西班牙王国之间的分歧让停战协议争辩了数个月之久,这段时间让法兰西帝国完成了新获得土地傀儡地方政府的建设,不等停战协议签署,就把所有占领的中欧地盘和邦国并入到莱茵同盟之中。
  并且那些大中型邦国都被法兰西帝国强行拆分成一个个城市自由邦,李维为了加强对莱茵同盟的控制力,一直限制着莱茵同盟中出现大的邦国,拆的稀碎,原本的神圣罗马帝国门下强大的巴伐利亚,早已不复存在……
  法兰西帝国对莱茵同盟的拆分,一直秉承着一城一邦的原则,只不过这里的城主要只大中型城市,毕竟那些小城市比起富裕一些的城镇也强不到哪里去,如果单独设立一个自治邦国,实在是太过浪费政治资源。
  要知道,每一座莱茵同盟的城邦之主,都是需要接受李维行政点化的。
  如果拆分的邦国太多,哪怕一个邦国一个行政点化名额,对李维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随着地盘的逐渐扩张,李维明显感觉到行政点化名额的不足,尤其是对中欧地盘的扩张,因为这些土地自治倾向比较严重,生产力在欧陆中还处于中上流水平,所以李维一直投入了不少行政点化名额。
  至于意大利王国,看似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包括内阁政府和地方军政一把手在内,实际上都已经被行政点化。
  李维政府对附庸国的渗透始终在持续着,发展到今天,那些附庸国高层到巴黎‘进修’甚至已经成为必备节目。
  这才使得这些附庸国在第三次反法战争中,坚定不移的站在法兰西帝国一边,砸锅卖铁供养军队帮着法军维持后路,跟穿插进来的小股反法同盟军鏖战,损失并不比法军轻。
  其实,附庸国内部早就因为这场战争的损失,和法兰西帝国的压榨民怨沸腾了,只不过附庸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主政一把手,都被李维行政点化过,所以才没有爆发出大规模的民乱。
  如今,吞并了半个中欧的李维,明显感觉到行政点化的名额开始变得不够用,这也是李维想要停战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李维希望通过政治手段获取维也纳这座城市,因为在全面战争系统中,维也纳也是一座标定首都,只要法兰西帝国占领并实际控制,李维就可以多出来第二个巴黎!
  只是,那么做必然会让奥地利共和国上下不满,即便有艾雷恩这个一把手二五仔的配合,也很难控制。
  至少,法兰西帝国一旦提出对维也纳及其周边地区的领土要求,奥地利共和国将再也不会站在法兰西帝国一面,即便艾雷恩全力以赴,能让奥地利共和国不与法兰西帝国为敌就很不容易了。
  毕竟眼前还有一个反法同盟,奥地利共和国上下不会太过畏惧法兰西帝国,法兰西帝国也无法调集主力对奥地利共和国威逼利诱。
  法兰西帝国在谈判的数个月内消化胜利果实,奥地利共和国的艾雷恩政府则在稳固自身的权力,随着和平的曙光绽放,艾雷恩不再需要拉拢所有的力量用于战争。
  与匈牙利王国签署了和平友好的停战条约后,艾雷恩就一股脑扎入对自身权力的收拢中。
  艾雷恩的目地很简单,要将奥地利共和国的所有大权集中到总统身上。
  艾雷恩首先利用自己暂时在共和国议会中取得的多数支持,通过了多项有利于总统集权的法案,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
  在艾雷恩的集权改制下,奥地利共和国与原本想要效仿的大不列颠政体越来越不像,反倒是渐渐朝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过渡。
  好在,奥地利本就是一个保守而传统的国度,奥地利基层民众对于服从个人还是国家,没有明显的划分概念,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君权神授的阶段。
  若是这位君主没有被上帝垂青,肯定就会被外人打败,比如说已经病死的奥地利帝国首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弗朗茨一世。
  现如今的艾雷恩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奥地利人也分不太清楚总统和皇帝之间的差距,只知道总统似乎无法将位置传承给自己的子嗣,君主可以继承,总统只能选举……
  至于总统和皇帝之间的权力高低,奥地利人还真的没什么概念。
  艾雷恩就是利用了奥地利人的这一认知误区,将自己的总统大权完全跟君主权力划上等号,改革完成后,不等慕尼黑停战会议结束,艾雷恩就将自己的总统改成了终身制总统!
  距离皇帝只差一步之遥!
  如果艾雷恩有足够的野心,自然会继续朝着登基称帝努力,不过艾雷恩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配合自己效忠的对象——李维陛下。
  皇帝和现在的奥地利共和国终身制总统的权力已经没多大区别,艾雷恩自然不会多此一举。
  最关键的是,一旦艾雷恩登基称帝,奥地利共和国中的革命分子会彻底寒心,他们谋求革命不就是为了推翻帝制么?
  艾雷恩止步于终身制总统,还保留了下一任总统同样由议会选举的权力,也算是对奥地利共和国议会中的革命分子领袖一种妥协。
  让奥地利共和国不至于刚诞生就出现内乱。
  艾雷恩在奥地利共和国集权,反法同盟那面自然不会在这几个月的口水战里闲着。
  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仍然在努力训练新兵,运送到前线,准备在停战条约不成立的时候,可以抵御住法兰西帝国下一波攻势。
  不错,现在的反法同盟已经不指望反攻了,只要能保住本土地盘,扼制住法兰西帝国的扩张趋势,他们就已经很欣慰了……
  至于英国佬,那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负责封锁法国殖民地的舰队抽调了一半,本土的红衫军开始成批成批的登船,朝着印度次大陆运输。
  英国本土红衫军虽然只有数万人,但只要把这数万人的一半运送到印度次大陆,再加上英属印度殖民地政府本身的军队,就足以踏平那个什么马拉塔联盟了……
  现如今的印度次大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除了印度次大陆南部被欧洲殖民者逐步吞并,后来又被英国佬一锅烩了之后,广袤的印度中部的封建王朝们,感受到了灭国危机,早在18世纪初就开始组建松散的军事同盟,被称之为马拉塔联盟。
  马拉塔联盟的建立并没有对欧洲殖民者造成多少威胁(是真的打不过欧洲白佬),反倒是对腐朽的北部莫卧儿王朝造成了致命打击,莫卧儿王朝的覆灭就是马拉塔联盟做下的。
  只不过后来马拉塔同盟在北上的时候,被阿富汗人痛殴了一顿,元气大伤,联盟几乎要崩解。
  而这时候印度次大陆南部的欧洲殖民地,又被英国政府一一接管,原本的公司体制的殖民方式,被英国政府收拢了大权,直辖于伦敦政府指挥。
  这使得英属印度殖民地的战斗力增长了不少,并且可以稳定得到英国本土的增援。
  此时的印度次大陆英国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是马拉塔同盟,只不过这个同盟已经快要瓦解,英国人一边用政治外交的方式,收买分化马拉塔同盟中的印度封建王朝,一边派遣军队进攻临近的印度土邦。
  用远交近攻的方式,不断吞噬印度次大陆的土地。
  如今有了英国本土的数万精锐红衫军的加入,英国一统印度次大陆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
  无非就是英国占领印度次大陆后,需要多久的时间能完成殖民地政府的资源整合,和炮灰仆从军的大规模整训。
  慕尼黑和谈会议的拖延,对欧陆上的反法同盟各国来说,渐渐成为一个沉重的军事负担。
  因为一天不和谈,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等反法同盟国就不得不花费巨额军费练兵扩军备战。
  渐渐的,以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为首的反法同盟,对西班牙王国政府的扯皮渐渐感到不耐烦,不再对马德里政府进行支持。
  没有了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伦敦政府看到大势不可为,也不再参合,欧陆和平对现在全面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伦敦政府来说,也是有好处的,至少不需要继续为俄罗斯帝国输血了!
  而且随着国际贷款的数额越来越大,伦敦政府不禁怀疑圣彼得堡是否能承担得起这笔战争贷款。
  毕竟圣彼得堡政府的信誉在欧陆上是排名靠后的。
  西班牙王国很快发现,就连葡萄牙王国都不再支持他们保留现任政府的提议,西班牙王国单独面对法兰西帝国的威胁,很快就扛不住了。
  不过通过政变上台的马德里政府也不是软柿子,他们只是同意卡洛斯四世复辟而已,并没有将国家大权都交还给卡洛斯四世,并在马德里内阁政府之外成立了西班牙贵族议会,用于制衡国王的权力。
  在此之前,西班牙王国可是君主专制国家!
  对于马德里内阁政府的提议,李维政府简单思考一番后就答应了。
  这种妥协方式,反倒会加深卡洛斯四世的不满,不远的将来,马德里城内必然会上演国王和贵族议会之间的政治斗争,若是能内耗一些西班牙国力,那就再好不过了。
  法兰西帝国坚持让卡洛斯四世复辟上台,一方面是彰显李维对待盟友的态度。
  卡洛斯四世不管做了什么,在马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