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光武 >

第207章

大汉光武-第207章

小说: 大汉光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罢,也不待刘秀等人继续发问,就又将声音提高了几分,迅速补充,“黑灯瞎火的,莽军到底来了多少人,咱们肯定看不清楚。而咱们一把大火烧了阳关之后,莽军想要追过来,恐怕也得是后半夜。咱们现在返回昆阳,只管告诉成国公,敌情未名便是。想必他自己刚刚死里逃生,也不能苛求咱们必须知晓莽军虚实!”

  “你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么?”

  “虽然没看清楚,但阳关距离昆明如此之近,天亮之后,莽军肯定会杀到城下!”

  “天亮之后,王凤站在城墙上往外看看,岂不全都清楚了?”

  “可不是么,仲先,你这算什么纵横之术?”

  ……

  众人听得满头雾水,一个个眨巴着眼睛大声否决。

  “没错,天亮之后,成国公自然能看清莽军虚实。” 朱佑咧嘴一笑,满口雪白的牙齿被火把照得闪闪发亮,“可那时候,他再想不战而逃,还来得及么?”


  第三十六章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

  第三十六章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


  “这……”  王凤身边的心腹们以目互视,谁也不敢再随便接茬儿。

  在江湖上混了这么多年,胆子,照理说他们谁都不缺。但是,严光和刘秀两人先前所做那些事情需要的胆子,却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付出的极限。

  “子陵且说,咱们如何才能破敌?” 实在受不了手下几个窝囊废给自己丢人,成国公王凤只能亲自上阵,笑着向严光举了下酒盏,大声请教。

  “兵法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眼下莽军虽然是我军的二十余倍,却分为正兵与郡兵,待遇悬殊,彼此之前互相看不顺眼。一些良心未泯的带兵主将,对王凤纵容巨毋霸,肆意戕害百姓的行为也颇为不满。所以,在下所主张的策略,自然还是凭城据守,以待援兵。只要我等上下齐心,再守上两到三个月,纵使大司徒那边还腾不出手来,敌军肯定会知难而退!”严光笑了笑,回答得斩钉截铁。

  “原来还是死守!” 王凤本以为严光能提供一条轻松的破敌之策,结果一听还是老办法,面孔立刻就沉了下来,“这一招有何新鲜,还需要你来故弄玄虚?不瞒诸位,老夫最近在衙门里反复思量,越想,越觉得不能坐以待毙。虽然我军当前粮草充裕,城中百姓也愿意跟我军共同进退,可若是弟兄们长期看不到脱困的希望,士气必然一降再降……”

  “国公此言甚有道理!” 严光笑了笑,还不犹豫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人,“我等不能坐以待毙,理应尽快让弟兄们看到获胜的希望。所以,在下另外一策可供诸君选择。那就是,派一员勇将率领少量精锐突围出去,寻找援兵,在外围对莽军进行牵制。同时向襄阳、宛城求救,请大司徒或者定国公速速前来,与莽军决一死战!”

  这本是刘秀在数日之前,就向大伙提过的过策略。只是当时东征军的主帅还是王凤,城外的莽军也士气正旺,所以就没有继续落实推进。如今,外边的莽军渐渐现出了疲态,而刘秀又不动刀兵就从王凤手里夺取了整个东征军的控制权,所以,严光就瞅准时机,将补充完整后的策略,当众亮了出来。”这,这,这……” 王凤先是脸色一喜,随即惊了个目瞪口呆。

  他一直声称的不能坐以待毙,是希望大伙弃了昆阳,找机会保护自己一道突围。而严光的不能坐以待毙,却包含了突围、牵制、反击、决战四个步骤。突围只是其中第一步,并且突围出的人,也仅仅是少数精锐将士,大部分义军还要留在昆阳城内与莽军周旋!

  这套策略,已经完全超越了他多年的领兵经验,甚至超越了他的想象极限。在他看来,面对四十万莽军,大伙能够突围出去,保住性命,已经是老天爷开恩。至于突围之后是逃回绿林山,还是跑去襄阳跟王匡汇合,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而严光,却从一开始,目标就是反败为胜,就是全歼城外这四十万莽军!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被惊呆的不止王凤一个,那些第一次听说要击败莽军的将领们,也纷纷瞪圆了眼睛。那可是四十万人,而不是四十万头绵阳,怎么可能轻易被击败?就算王匡和刘縯放弃前嫌再度联手,就算绿林新市军、绿林平林军和绿林舂陵军都倾巢而出,义军这边顶多也只能凑出二十万将士。比城外的莽军依旧少了二十万,哪里就可能稳操胜券!

  “成国公,诸位将军!” 早就将众人的反应算了个清楚,严光笑了笑,大声补充,“严某知道,这个策略有些出乎诸位意料,但严某绝非异想天开。严某之所以提这个大胆的方略,也正出于兵法中那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

  “嗯,听起来好像甚有道理,子陵不妨说得明白一些!”王常四下看了看,果断带头捧场。

  “子陵,请恕在下愚钝!” 臧宫明明从刘秀嘴里听到过这个计划,却故意装作傻愣愣的模样,要求严光当众做详细陈述。

  他们两个都是下江军的统领,职位不比刘秀低,无论如何也都算不上刘秀的嫡系。然而,他们两个,在经历了一系列战斗之后,却都开始坚信,跟着刘秀站在一道,反莽大业才能看到希望。而选择支持王凤,则大伙这辈子永远是一群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永远不可能翻身。

  “子陵,尽管说明白!我等皆愿意听你和刘将军调遣!”

  “子陵,我等读书少,你不妨多讲一些!”

  ……

  能在绿林军混出头的,就没一个笨蛋。其他义军将领,无论先前听过类似的提议,还是第一次听,见王常和臧宫都主动替严光撑腰,也纷纷笑着拱手。

  王凤原本还想阻拦,却已经来不及。只好也笑着向严光举起酒盏,表示愿闻其详。

  “所谓天时,诸位请看!” 严光胸有成竹,信步走到窗口,一把推开了木窗。

  “呼——” 一股狂风带着浓重的血腥味儿吹了进来,将尘土洒得满屋飞扬。众人面前的酒菜立刻没法再吃,一个个哭笑不得地摇头。严光却对大伙的懊恼表情视而不见,双手先用力将木窗推紧,然后继续大声补充,“农谚云,月晕四月天,不雨也风颠。前天半夜当值,严某就在月亮周围,看到了巨大的月晕。而今天上午,就有大风从北刮至,并且越刮越大。此乃老天赐给我军派遣精锐突围之机,我若失之,必遭天弃!““子陵,这是什么道理?大风天,与突围有什么关系?” 王凤越听越糊涂,本能地大声追问。

  “大风一起,受影响的,第一是箭矢的射程和准头,第二是人的视力。狂风自西北而来,并且越刮越烈。若我军派遣精锐趁着天黑从南门杀出,必然能杀莽贼一个出其不意。届时,他们第一很难发现我军靠近,第二,想要放箭拦阻,纵使万箭齐发,在狂风中逆射,也是枉费力气!”

  “对!”

  “是极!”

  “这场大风来得好!”

  “真是天祐大汉……”

  众将领如梦方醒,拍着桌案大呼小叫。全然忘记了,刚才酒菜被狂风卷着尘土弄脏的事实。

  “昆阳四周虽无高山,却多丘陵河谷,利于藏兵。而莽军皆为远道而来,对昆阳周围人地两生。我军只要派遣数员良将突出包围圈外,就可以收拢附近的义军,或切断莽军粮道,或者截杀其信使斥候。令其变成一群聋子,瞎子,且坐吃山空。如此,其必然要分兵去进剿,对昆阳的威胁就会大减。若进剿不顺,且昆阳久攻不克,将士疲敝,便会心生去意。届时,王邑即便一意孤行坚持死撑到底,其麾下兵将皆无战心,也奈何不了昆阳分毫!”

  “嗯,那倒是!”

  “嗯,里外呼应,总比一头挨打不能还手合算!”

  “对,这样即便不能将王邑打跑,也能让他集中不起兵力和精神!”

  “子陵,你接着说,接着说……”

  众将越听越觉得有道理,七嘴八舌地大声议论。

  “至于人和!” 严光笑了笑,满脸自豪,“其中包含两项。第一,我大汉将士齐心协力,无论襄阳,还是宛城,都不会放任昆阳不救。只是来得早,还有来得晚的差别。而如果定国公和大司徒,都发现有一战全歼新朝最后主力的机会,他们两个,肯定不会放任战机白白错过。第二,则是民心所向。王邑老贼,这辈子做的最蠢之事,就是放任巨毋霸纵兽残害昆阳周围的百姓。表面上,是恐吓住了城外的百姓,让他们不敢再给我军提供任何支持,实际上去,却等同于,王邑已经将昆阳以东,目前我军所掌控的大半个荆州,视作了敌国。带着数十万大军,长期顿兵于敌国,四周百姓都恨之入骨,他如果赖着不走,岂不是自寻死路?!”

  “这……” 王凤的眼睛骤然一亮,然后大笑着抚掌,“怪不得,怪不得那日之后,不断有城中大户,主动找上门来输粮送款。原来,原来是被王邑硬逼成了反,硬逼成了咱们的人!子陵,这话你怎么不早说。早说,老夫也不至于老是催你!”

  “哈哈哈哈……” 众将领都被王凤的态度,逗得放声大笑。一股子豪气,从心底油然而生。


  第二十二章 老将未战胆已寒 (三)



  “这……” 众人先是齐齐苦笑,随即,又快速将目光转向了刘秀。

  朱佑的办法的确切实可行,但是,万一日后有风声传进王凤的耳朵里,一个蓄意欺骗主帅的罪名,参与者肯定逃不掉。所以,此时此刻,必须由刘秀这个领军之将,来做最后的决断。

  “若是成国公怪罪下来,刘某一力承担!”刘秀毫不犹豫地点了下头,大声承诺。

  众人默默拱手,然后谁都不再说话。心里头,都打定了主意,不让王凤知道莽军有四十余万的真相。以防此人像刚才一样,只顾着自己逃命,导致整个东征军不战而溃。

  也不怪众人离心,王凤行事,也的确没有个做主帅的模样。看到阳关方向火光冲天,他居然没派出一兵一卒过来接应。反倒迫不及待命令手下亲信收拾好了沿途缴获的所有细软,准备见势不妙,随时向两山关“转进”。

  倒是下江军头领王常,左等右等不见王凤调兵遣将去接应刘秀,气得破口大骂。然后把心一横,将张卯留在城内以防不测,自己带着所有嫡系冲出了城外。

  刘秀没想到王常竟然如此仗义,在归途中与其相遇,心中大受感动。而王常见刘秀杀得浑身是血,却依旧走在整个大军的最后,也佩服得无以复加。双方之间的关系迅速拉近,没等返回城门口,已经悄悄地达成了默契。以后在东征军中,舂陵与下江共同进退,坚决抵制任何乱命。

  待大伙平安进入了昆阳城,时间已经是后半夜。王凤早已累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强撑着向大伙说了一些感谢的话,就打着哈欠宣布休息。刘秀、傅俊、李通等人,见他对战事不闻不问,也乐得不承担罪名,相对苦笑着摇了摇头,也抓紧时间去做大战前最后的准备。

  昆阳城被义军拿下时,战斗不算激烈,因此城头上大部分防御设施还保存完好。东征军在沿途斩获甚丰,因此粮草、甲胄、兵器、箭矢也储备充足。唯一遗憾的是,东征军虽然在途中招纳了不少小股义贼,也强征了不少被俘的郡兵,总规模依旧只有两万出头。短时间内拖延一下莽军脚步勉强够用,想要像岑鹏守宛城那样长期守住昆阳,无疑是痴人说梦。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到了五更天。眼看着窗外又开始发亮,而很多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去安排,刘秀急得额头汗珠直冒。就在这当口,耳畔忽然传来了一阵低沉的画角声,“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如虎啸,如龙吟,瞬间传遍了整个昆阳。

  “来了!” 刘秀与众将以目互视,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了几分决然。

  一座方圆不到十里的弹丸小城,两万各怀心思的乌合之众。却即将面对四十万全副武装的莽军。这一仗,根本看不到丝毫取胜的可能。但是,大伙却必须留下来打这一仗,否则,数月来所有努力和牺牲,都将成为过眼云烟。

  “偏,偏将军。外边,外边来了大,大队莽军。四面,四个方向都有!” 一名屯将慌慌张张地闯入,冲着刘秀大声示警。“看,看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旗帜,旗帜遮天蔽日!”

  “知道了,你赶紧派人去向成国公汇报!” 预测中的最坏情况,已经变成了事实,刘秀的心中反而不像夜里时那般紧张。轻轻朝屯将挥了下手,笑着吩咐。

  “哎,哎,卑职,卑职这就去,这就派人去!” 见他表现得如此镇定,屯将脸色微微一红,结结巴巴地回应。“他,他老人家睡得沉,现在未必起身!”

  “成国公是主帅!” 刘秀立刻竖起眼睛,大声强调。

  “属下,属下这就去,这就去!”  屯将心里打了突,不情不愿地转身离开。

  如果有可能,他才不想去王凤这个主帅面前给自己找罪受。后者知道有大股莽军来袭,第一反应肯定是拒绝相信。第二反应,则是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绝不会像太常偏将军刘秀这样,天塌下来都不惊于色。

  “子陵,准备守城的事情交给你。其他人,跟我一起去城墙上看看。免得弟兄们面对如此多敌军,却找不到一个主心骨。” 刘秀从屯将离去之前的眼神里,看出了此人对自己的依赖,想了想,迅速做出决定。

  “敌军从东方而来,你去城东。子张去城南,傅某去城北,季文和次元兄弟俩去城西!” 傅俊迅速站起身,大声补充。“务必让弟兄们紧闭四门,不经过大伙共议,谁也不得擅自做出撤离决定!”

  “理应如此!” 刘秀的眉头皱了皱,郑重点头。

  众将都知道傅俊如此安排,提防的是谁。于是也不多浪费唇舌,默默地站起身,分别跟在刘秀、马武、傅俊和李通、李秩五人身后,走向昆阳城的四门。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城外的画角声,宛若寒冬腊月时的北风,吹得一声比一声急,一声比一声凄凉。

  城中百姓虽然不清楚外边来得是哪一支大军,却从画角声所包含的敌意里,知道恶战将至。纷纷紧闭门窗,以防祸从天降。城中的义军将士,对画角声远比百姓熟悉,迅速判断出敌军规模庞大,一个个紧张得脸色煞白,额头冒汗,东一簇,西一簇,挤成了数十团。

  当刘秀、马武、李通、傅俊等人的身影出现在街道上,立刻吸引了成百上千道目光。有兵卒崇拜马武武艺高强,主动拎着兵器,向其靠拢。有兵卒知道傅俊待人诚恳宽厚,也迈开大步,主动追随其后。更多的兵卒,则曾经多次目睹刘秀在战场上纵横冲杀,力挽狂澜英姿。今日见他像闲庭信步般沿着街道缓缓而行,心中的慌乱顿时大降。争先恐后地奔向他,请求他带着大伙杀出生天。

  对于弟兄们的请求,刘秀既不马上应承,也不表态拒绝。只是笑着向大伙挥了挥手,然后继续大步朝城东而行。结果,待他走到城东门口的马道附近,身后主动追随过来的弟兄,已经超过了三千。每一个人都努力挺直了脊梁,高昂着头颅,仿佛刚刚凯旋归来一般。

  城门口当值的主将乃是下江军四当家臧宫,看见刘秀,赶紧将他迎上了城头的敌楼。二人手扶敌楼的栏杆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