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49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49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前些日子被唐顺之骚扰了很多次,钱渊熟练的摆出聆听高见的模样。
  “你叔父人如其名,性情刚烈,正气凛然,偏偏你……”聂豹细细打量钱渊,“说说崇德一战吧,老夫刚到苏州就听说了那条得胜路。”
  “其实和晚辈没什么关系,俞总兵定计,荆川公操持,卢家幼虎率兵迎敌……”
  话还没说完,聂豹就打断道:“那封举荐信老夫看过了,王崇古、李天宠、戚继光、张经……”
  “崇德一战,晚辈只是……”钱渊突然住嘴,垂下头,片刻后抬起直视聂豹,“双江公希望晚辈做什么?”
  和聪明人说话能少费口舌,聂豹笑了,“此次南下仓促,只有一个幕僚跟随,南京城中尽是胆怯之辈,你替老夫整理文书。”
  钱渊沉默了,崇德一战之后,他再也没有逃避的想法,但他不希望和朝中大人物牵扯过多,谁知道张经能不能避免历史上的惨剧?
  如果不能,这会不会将聂豹卷进去?
  如果聂豹被卷进去,那自己呢?
  聂豹瞥了眼脸上阴晴不定的钱渊,“不在苏州。”
  听到这句话,钱渊嘴角抽搐了下,脱口而出,“此事晚辈责无旁贷。”
  张经是浙直总督,为了不影响其指挥作战,聂豹不可能选择杭州,也不可能选择偏向内陆的扬州、南京,可能的地点只有两个,一时苏州,二是松江。
  既然不是苏州,那自然是松江,而且几乎肯定是聂豹故地华亭。
  护卫乡梓,钱渊如何有脸推脱?
  聂豹满意点点头,心里对这个少年郎的评价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心细如发,见微知著,当断则断。
  不过钱渊脸上带着一股不易察觉怨气,愿不愿意,和被别人胁迫,这是两回事。
  对面的聂豹笑着点评道:,“应德、志辅都对你评价甚高,都向老夫举荐。”
  钱渊没有吭声,而是面无表情的低着头。
  当他抬起头的时候,神情有了变化,那股怨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尊敬,一丝敬仰。
  很明显,张经坐镇杭州,他手里兵力是充足的,而嘉兴府距离杭州太近,他决不允许倭寇来去自如。
  那么,倭寇接下来最可能,也最适合的登陆地点将是金山,这也意味着松江府将成为倭寇大规模入侵区域。
  聂豹选择松江,选择直面倭寇,这如何不让钱渊尊敬。
  这是个值得尊敬的老人。
  所以,钱渊起身作揖行礼,加重语气,“此事晚辈责无旁贷。”
  聂豹眼中闪过诧异神色,也带着一丝欣慰。
  将这个松江少年郎揽入怀中,聂豹此举其实针对的是赵文华,但他没想到,钱渊这么快就看穿了,一模一样的两句话,带着明显不同的举动、语气……
  只略略几句话就将事情看得清清楚楚,透透彻彻,见微知著啊!
  更关键的是,这个少年郎有着光明磊落的一面。
  聂豹心里很清楚,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心思,才能在朝中立足,才可能爬到最高处。
  一念及此,聂豹起了爱才之心,“你叔父是老夫门下弟子,听说你尚未有字?”
  “是。”钱渊拱手行礼,“请双江公赐字。”
  “渊者,深水也,亦寓意厚者。”聂豹略一思索,“虽然年纪尚轻,但身负奇才厚积薄发,又触类旁通见识广博,展博,如何?”
  钱渊霍然起身,咽了口唾沫,往后退了两步。
  别闹!
  以后人家叫我展博……钱渊脑海中闪现一个敦厚或者说是傻乎乎的形象。
  “嗯?”
  “能换吗?”
  “不喜欢?”聂豹诧异道:“那……展才如何?”
  “这个好!”钱渊一口咬定,伸手抹了把额头上渗出的汗水。


第111章 扩军
  华亭县。
  古怪的氛围在状元巷里弥漫,聚在一起钱氏族人时不时低声窃语,来往路人对视一眼往往会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那位传言中失陷在嘉兴府的钱家少年郎具体做了什么,大部分人其实都不甚明了,但他们都知道,那个人没有死,而且又得了个彩头。
  上次赞许钱渊的是大儒震川公,这次提笔写下铭记的是“吴中四大才子”硕果仅存的文衡山。
  最关键的是,朝廷封赏谭氏七品孺人,除了其子钱渊外,不可能有其他的原因。
  即使如此,钱氏一族仍然无动于衷,在这个时代中,家族的含义绝不是后世能比拟的,即使是他们理亏。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蠢货。
  “别说是借,就算是要两块砚台又怎么了?”钱母樊氏强作镇定,“七品孺人,华亭县也不稀罕!”
  “除了钱锐钱铮两兄弟,你倒是在族里找个有品级的给我看看。”钱钟不屑道:“借……你说是借,别人未必这么看!”
  “那几个族老顶在前面,咱么怕什么……”樊氏低声说:“那套红木家具就在长房老三手上,两块砚台那是小事。”
  钱钟是鹤滩公最小的孙子,自小读书不成器,也不愿意操持庶业,更不愿意外出经商,但他常年在街面上厮混,和人打得交道多了,看人颇有几分心得。
  “都说渊哥儿性子变了,温润如玉……狗屁!”钱钟冷笑道:“原来嘴上不饶人,现在是手上不饶人,性子比以前更是阴冷,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这厮在杭州城的名声……啧啧,张家、金家满门上下没一个有好下场……”
  “两块砚台而已,有什么舍不得的?”钱钟懒洋洋的瘫在藤椅上,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哼哼,“还是送回去的好。”
  没听见妻子的回话,钱钟翻了个身嘿嘿笑道:“反正老子的话是摆在这了,随便你……”
  “渝儿喜欢那两块砚台,还说今年府试要用……”
  钱钟打了个哈欠,又翻了个身,“长房二房不要脸骗了银子还抢了不少好玩意,但要知道,渊哥儿和咱们是新仇旧恨……”
  “那送回去?”樊氏有点担心了,当年那次分家她也是在场的,一家人脸皮都撕破了。
  藤椅上响起的是一阵鼾声。
  ……
  谭氏早在一个月前就带着儿媳、女儿搬迁到了弟妹家里,四个女人惶惶不可终日,整天担惊受怕,一方面是因为倭寇攻城,另一方面是担心还在嘉兴的钱渊。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朝廷封赏谭氏七品孺人的那天。
  “终于要回来了。”陆氏无意识的扯着丝手绢,“渊哥儿这次可是做了好大事。”
  “不知道黑了没有……伤到了没有……”谭氏脸色惨白,不停的看着外头,作为一个柔弱没有主见的妇人,她不在乎七品孺人的头衔,只希望儿子平平安安的回家。
  “放心吧,小叔写了信过来。”陆氏安慰道:“连根头发丝都没掉,就是担心华亭这边。”
  叹了口气,陆氏接着说:“真是可惜了,如果渊哥儿现在已经出仕,此次崇德大捷……必能一飞冲天。”
  钱小妹眼珠子滴溜溜的转,想问些什么但又怕叔母训斥,这些天在这儿又被管教的颇为严厉。
  “来了,来了!”外头一叠声的呼唤声传来。
  第一个反应过来的小妹如小鹿般几下就跳到门外,一溜烟往门口窜去。
  “越来越没规矩。”陆氏笑着在后面训了句,转头看见谭氏急匆匆的往外走。
  虽然说长辈出迎归家晚辈有些不合规矩,但陆氏能够理解,她自己不也日日夜夜担忧侄儿和小叔吗?
  陆氏快步走到大门口,钱渊正单膝跪在台阶下,谭氏一把将其抱在怀中放声大哭,钱渊眼中也泪光盈盈。
  没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但很多人往往无意识中忘记这一点,等失去的时候才会领悟。
  来到这个时代一年多,钱渊在渐渐融入的同时,经常在半夜中梦见前世父母,醒来后枕巾往往湿成一片。
  这一世,钱渊初来乍到就丧父丧兄,如今只有母亲小妹,又如何能不担忧,如何不时时牵挂于心呢。
  陆氏转头看了眼台阶下肃立的十余名护院,虽然不懂,但她感觉到这伙人和离开之前的极大差别。
  安静而沉默,挺直的脊梁,看似平淡但带着杀气的眼眸,手摁刀柄代表着时刻待发的敏锐,都证明他们在这次崇德一战历练中得到了什么。
  好一阵后,钱渊才挽着谭氏起身,顺手摸摸小妹的发髻,向陆氏行礼。
  “叔母,这些护院安排在前院。”钱渊低声道:“这两日就住在这儿。”
  陆氏立即点头招来管家安排,但突然醒转回头问道:“这几日……”
  “待会儿再说吧。”钱渊叹了口气,转头走向下面的护院。
  “阵亡者抚恤从厚,伤者……每人都带伤。”钱渊拍拍王义的胳膊,“要不是你这条胳膊,脸上都刮花了……说不定都成了独眼龙。”
  “不可能,少爷天生有福气。”王义笑道:“已经定下来了?”
  “嗯。”钱渊点点头,“不过不在城内,那位胆子真大,回头问问吧,如果不肯留下就重金放还,或者去杭州。”
  王义、张三、杨文这三个护院头目是知道钱渊入聂豹账下的,对此他们都没什么意见,但下面的护院就难说了。
  “另外再招人。”钱渊低声说:“大致百人左右,双江公身边只有南京城派来的两百兵丁,俞总兵虽然是吴淞总兵但调配的兵马还没到。”
  王义点头应是,挥手带着护院们入府,习惯性的安排探哨、巡夜等事,倭寇攻华亭期间,城内的混混地痞不止一两次闹事。
  钱渊扶着谭氏缓缓回了后院,在心里盘算接下来的措词。
  这一个多月来,倭寇横行嘉兴、松江、苏州、通州、常州数府,迁居外地应该不会再被驳回,但问题是,钱渊会留下,他不知道母亲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第112章 留下
  一行人回到后院坐定,钱渊礼仪式的正式拜倒在地,询问诸位长辈安康。
  倭寇两度攻华亭,城内颇有骚乱,陆氏和谭氏都受了不小的惊吓,但李四还算机灵,将留下的三个护院招来,总算没出什么事,不过大嫂黄氏依旧延绵病榻。
  应付了母亲、叔母一连串的询问、斥责后,钱渊还没来得及说起正事,小妹就跳了出来。
  捏捏手中不算薄的单子,钱渊随手打开看了两眼就合上,眼角流露出一丝冷意。
  古往今来都一样,亲戚?
  亲戚喝起血来才厉害呢!
  “别说库房了,就是家具、摆件都被搬空了!”小妹跳着脚尖声大骂,“也就是楠木垂花柱式拔步床太大搬不出去……”
  “可以把房子拆了再搬嘛。”钱渊撇撇嘴笑道:“连太仓王家上次送来的黄花梨罗汉床都被抢了?”
  “就是,就是!”小妹那精致的小脸涨的通红,不停咒骂,这次一旁的陆氏都没阻拦,那帮人也太不是东西了。
  不过钱渊倒是挺满意这个小插曲的,将单子递回去,“每样东西后面标上价格,拿不准的问问马管事,明天再给我。”
  自从震川公赞许钱渊之后,县人都称其温润如玉,但不多的几个熟人如陆氏,她就很清楚,钱渊的性情不但没有变化,反而是变本加厉。
  诧异于侄儿不打算去讨回而准备折算银两,陆氏忍不住提醒道:“有些家具、摆件都是有来历的,也不方便折算。”
  “那就往高里填。”钱渊咳嗽两声,正色道:“母亲,叔母,迁居一事已是刻不容缓。”
  谭氏和陆氏对视一眼都没说话,前些日子倭寇攻城是她们生平仅见,这般凶险是她们都没听说过的。
  “可能你们也听说过了,南京兵部尚书张经调任浙直总督,兵部尚书双江公南下督战。”钱渊加重了语气,“如今双江公就在陶宅镇。”
  “渊哥儿的意思是……”陆氏试探问:“有双江公坐镇,松江应该无恙?”
  “恰恰相反!”钱渊沉声道:“苏州、嘉兴、松江三地将是日后倭寇侵袭的重点区域,但嘉兴靠杭州,苏州坐拥重兵,唯有松江临海无依……”
  “这是双江公为什么与松江督战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为什么一定要迁居的理由。”
  陆氏思索片刻后点头道:“好,我们走,去杭州?”
  “不错,杭州那边侄儿已经安排好,人手、宅院都不缺。”钱渊起身慢慢踱了几步,“实在不行就沿富春江入新安江去徽州府寻叔父大人,倭寇侵袭徽州府的可能性不大。”
  看了眼担忧的陆氏,钱渊继续说:“孙家咱们管不了,但陆家必须一起走,侄儿已经交代过与成,老大人那边侄儿去说。”
  陆氏抿嘴笑了笑,“如果父亲不同意就多劝劝,可别绑了去。”
  “呵呵,呵呵。”钱渊干笑几声瞪了眼一旁的李四,八成是这货透出来的。
  脚步顿了顿,钱渊抿了抿嘴唇,看了眼谭氏,低头道:“不过,儿子要留在松江。”
  “什么!”陆氏拍案而起,“渊哥儿,你说什么!”
  “母亲!”钱渊一个箭步窜上去扶住摇摇欲坠的谭氏,“放心,孩儿并无危险,只是……”
  “只是什么……”谭氏一把死死拽住儿子的衣袖。
  “双江公南下没带什么人,召孩儿管理文书为其参赞。”钱渊轻声道:“母亲,这是好事啊。”
  “什么好事!”陆氏气得柳眉倒竖,“我倒要问问聂豹,强召尚未满二十的生员随军,这是哪来的规矩!”
  呃,陆氏真的是被气得不轻,都直呼其名了,不说聂豹以前是华亭知县,如今身居高位,要知道还是她夫君钱铮的恩师呢。
  “侄儿是自愿的。”钱渊轻笑道。
  “渊哥儿……”
  “叔母忘了吗?”钱渊双手负于身后,缓缓道:“震川公赞兼有气节,文衡山赞身负奇才,入双江公账下护卫乡梓难道不是责无旁贷吗?”
  “如果侄儿不肯留下,何来的气节呢?”
  “但但……”陆氏脱口而出,“去年那时节,松江的倭寇还没这般猖獗!”
  钱渊笑了,这个答案在他的预料之中,在没有太大危险的前提下,叔母希望他能保全气节,但如今这般危险,却希望他能保全自身。
  钱渊不是个会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做决定的人,但如果一旦下定决心,很少有更改的念头。
  虽然心里隐隐猜测聂豹将自己召入账下内有隐情,但半融入这个时代的钱渊愿意。
  这种情绪来自于钱渊对自身的信心,来自于崇德县内和唐顺之的一席夜谈,也来自于这一路从嘉兴到苏州再到松江上的所见所闻。
  穿越的蝴蝶扇动的风暴让这个时代发生了扭曲,钱渊不知道这种变化是好是坏,但至少两任浙江巡抚的愚蠢,谭伦、俞大猷的重伤让他担心这种变化会让时局沦向深渊。
  钱渊希望能做些什么,来安抚体内乱撞的血液,来安抚一个穿越者惶恐不安的情绪。
  “这不是理由。”钱渊摇摇头,“双江公人还在山东,就已经飞书至嘉兴,此事已成定局。”
  谭氏从小妹怀里挣扎起来,咬着牙道:“那我也不走!”
  钱渊笑了笑,缓缓双膝跪下,轻声道:“母亲也不走,儿子心有所念,处事犹豫不决,反而会坏事,母亲安全,儿子才能放手。”
  “俞大猷调任吴淞总兵,董振邦兼任吴淞副总兵,儿子在双江公身侧,并不会亲身犯险。”
  “倭寇之残忍暴虐人不忍言,仅嘉兴一府就有六镇被屠,生民哀嚎,尸骨遍野,村村无人烟,无犬吠,父丧子,儿丧母,夫妻诀别……”
  “儿子也惜命,但有的事需要去做,有的责任必须背负……”
  “儿子没有建功立业的希翼,没有青云直上的念头,但总要做些什么……”
  谭氏呆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