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450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450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钱渊不管这些破事,他只管东南。
  一直等到徐阶唾沫横飞的说到嘴巴都干了,钱渊才上前一步,“臣请单独奏对。”
  隆庆帝愣住了,徐阶也有些发傻,单独奏对,你钱渊想干什么?
  高拱机灵的退后一步,“当年是展才招抚靖海伯,又设市通商,久居东南,更颇多战功,必有对策,既然单独奏对,臣等先行告退。”
  看着徐阶一脸郁闷的跟在高拱身后出殿,钱渊侧头瞥了眼,“陛下?”
  “展才有话直说就是……嗯?”隆庆帝愕然道:“陈伴也要出去?”
  “陈公公乃是内相……”
  “钱大人说笑了,说笑了。”陈洪脸色惨白,“奴婢只是服侍皇爷,不敢当……”
  “陈公公,钱某是好意呢。”钱渊笑道:“今日之事关乎钱某性命,若传扬开去,就是陛下不降罪,钱某也无颜……”
  这话说的够明白了,这是在说,陈洪一旦知晓内情……高拱可能也知道了。
  陈洪不禁暗骂,钱展才真够毒的,当着面给自己下套,自己还真不敢留在这儿,高拱八成是要抓着自己追问的,一旦漏出去,那就是内外勾结……隆庆帝再宽宏也忍不了。
  看着陈洪消失在殿门口,钱渊左顾右盼确认无人,整理衣着,郑重其事拜倒在地,“臣请罪。”
  “何罪之有?”
  “臣以身家性命担保……”
  话还没说完,隆庆帝就不耐烦的挥手打断,“这等话就不用说了,身家性命担保……你敢保证汪直不会复叛?!”
  “陛下误会了,臣不敢担保靖海伯,但却敢担保谭七指。”
  “什么意思?”隆庆帝狐疑道:“浙江巡按上奏,谭七指率倭寇侵袭太平县,数个村落被毁……”
  “对了,他就是台州人,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
  “就算有进献巨木之功,也难逃罪责!”
  请假一天
  昨天实在没空码字,抱歉抱歉


第997章 单独奏对(下)
  钱渊一声不吭,平静的跪在那儿。
  看这厮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隆庆帝越说越是火起,“锦衣卫指挥使成国公说谭七指曾在徐海麾下,可是实情?!”
  “一旦两浙倭患复起……钱展才,你可知晓你自己会有什么下场?!”
  “居然还殴打刑部郎中,就算想护住汪直儿子,也用不着如此吧?”
  “单独奏对,说话,哑巴了吗?!”
  钱渊缓缓直起身,直视隆庆帝,“陛下可记得,嘉靖三十五年殿试,臣侥幸上榜,后被点为庶吉士,却请假南下。”
  “无论登科与否,无论名列何榜,臣都会重回东南,请假只是一个借口。”
  “臣不过文弱书生,虽聚集百余青壮护卫,但于东南击倭大局实在无关紧要。”
  “但臣并不讳言,东南败倭,首功在胡绩溪,次功在臣。”
  “原因很简单,事实上胡汝贞、戚元敬、俞志辅等人都知晓,臣在倭寇中有眼线。”
  “眼线?”隆庆帝瞪大了眼睛,愣了半响才恍然大悟,“难怪你当年不惜抛弃翰林转都察院也非要南下!”
  “倭寇精悍,行动迅速,东南沿海处处烽火,但最令人难以抵挡的是,官军很难探查倭寇的动向,毕竟倭寇长期盘踞海上、岛上,一旦侵袭,官军难以及时赶至。”钱渊解释道:“所以,胡汝贞、谭子理、吴惟锡、唐荆川诸人在倭寇中均有眼线,但以臣的眼线最为重要。”
  “如此说来,就是那谭七指了?”隆庆帝回过神来,抬手道“展才,起来说话。”
  钱渊手撑着地面爬起来,不停揉搓着膝盖,两辈子了,都没跪过这么长时间。
  “自个儿搬个凳子来。”隆庆帝面色还是不渝,追问道:“即使谭七指是官军眼线,但也曾在徐海麾下,展才如何敢保证其不会复叛?”
  “原因很简单,因为谭七指的身份。”钱渊面如枯槁,言语中带着丝丝悲凉,“谭七指,原名非谭隆,而是谭维。”
  “出身江西宜黄谭氏,嘉靖十八年江西小三元,后科举不畅转而游历天下,嘉靖三十年出海,嘉靖三十二年沥港被毁,谭维流落海外,目睹倭寇侵袭东南,尸横遍野,村无人烟,愤然而为官军眼线。”
  “江西小三元?”隆庆帝眼珠子都瞪出来了,江西是能和浙江并列的科举重省,别说十年八年,就是几十年也未必能出一个小三元。
  虽然只是个秀才,但能在江西拿到小三元的秀才绝不是寻常文人,怎么会混入倭寇?
  顿了顿,隆庆帝皱起眉头,“朕好像听说过宜黄谭氏?”
  “宜黄谭氏,开国至今进士五人,举人秀才不计其数,谭维之父谭鹏,弘治年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西道御史,嘉靖元年大礼仪事件,百官哭门,先帝下令廷杖,谭鹏即是被廷杖的御史之一,数月后伤重不治。”
  转头看了眼若有所思的隆庆帝,钱渊继续说:“这一代宜黄谭氏,最有名的就是前浙江巡抚谭纶谭子理。”
  “什么?!”隆庆帝霍然起身,“谭子理不是你小舅吗?”
  钱渊缓缓起身,“谭维,字子直,其妹即臣母,其父即臣外祖。”
  “他是你嫡亲舅舅!”隆庆帝目瞪口呆,“这这……”
  “嘉靖三十五年,臣抵达台州后出海,与二舅在岛上密会,也正是那次,探听到汪直、徐海停战之事,判定徐海必然侵袭东南。”
  “数月后,二舅密送消息,徐海声东击西,先使小股倭寇侵袭宁波、台州、绍兴、松江,使胡汝贞不敢分兵,徐海自身率五千精锐倭寇攻嘉兴。”
  “可惜……”
  “可惜时任浙江巡抚阮鹗无能,丧师失地,嘉兴、湖州一片糜烂。”隆庆帝缓缓坐下,“还是展才急行相援,长水镇、桐乡两场大捷力挽狂澜。”
  “东南击倭,臣常亲身上阵,但临阵勇决非臣所长,桐乡大捷,桐乡大捷……”钱渊垂下头,“徐海率三千倭寇来袭,臣正面迎敌,使吴淞把总侯继高率军侧翼出击,倭寇左翼未战先退,以至于官军截断倭寇,扰乱阵势,官军方能败倭。”
  “领倭寇左翼的就是谭维……也正是他不战而退,被徐海砍下三根手指,才有了谭七指的绰号。”
  隆庆帝听得冷汗涟涟,“如此说来,若不是谭维先逃扰乱阵势,展才那次……”
  “九死一生。”钱渊面无表情,“桐乡连接南北运河,城内大量布匹、粮食,而且为杭州屏障,一旦倭寇破城,杭州府也……”
  沉默了片刻后,隆庆帝点头道:“忠勇可嘉。”
  “嘉靖三十六年,二舅密送消息,浙直总督胡汝贞与臣密议,定下诱敌深入,聚歼倭寇主力之计,先后调浙江总兵俞大猷、浙江副总兵戚继光、浙东参将刘显,以及戚继美、侯继高等将。”
  “后徐海果然选了绍兴府,被一路引到上虞……”
  “噢噢,这就是抵定东南的上虞大捷。”隆庆帝叹道:“深入虎穴,真有古人之风。”
  钱渊再次拜倒在地,“如此义士,却被指责率倭寇侵袭沿海,陛下信吗?”
  “即使为了臣,为了臣母,为了宜黄谭氏,二舅宁可举刀自裁,也不会侮谭氏之名。”
  “这也是为什么臣不敢担保靖海伯,但敢以身家性命担保谭七指的原因。”
  隆庆帝长叹一声,东南倭乱在他登基前就已经平定,他只知道浙直总督胡宗宪、浙江巡按钱龙泉,并戚继光、俞大猷、吴百朋等人败倭,哪里想得到其间如此多的千折百转。
  舅父,在这个时代家族姻亲中地位很高,民间俗语,天大地大娘舅最大。
  而谭维又是官宦世家子弟,本人还是小三元出身的秀才,这些都是钱渊敢以性命担保的原因。
  “朕的确不信。”隆庆帝起身,亲手扶起钱渊,“去岁展才曾言,胡汝贞身染墨点而建功立业,谭子直一般无二,朕信得过你。”
  隆庆帝感慨的看着神情复杂的钱渊,以舅父为间,对面前这个青年来说,虽然是不得已而顺势为之,但也必定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钱渊的神情很到位,当然了,他脑海中出现的并不是二舅谭维,而是父亲和兄长。


第998章 关键
  坐回到位置上,隆庆帝皱眉细问,“但为何浙江巡按王本固信誓旦旦,指责谭七指率寇侵袭台州?”
  “其间关卡臣也想不通,但……”钱渊顿了顿,“只怕二舅已落入王子民之手,二舅因为缺了三根手指在东南有些名气,而且又因为曾在徐海麾下……”
  “徐海麾下……”隆庆帝迟疑了会儿,问道:“如何转入汪直麾下了?”
  “上虞大战,二舅未随徐海出击,守在老巢……徐海兵败,窜回老巢,是二舅亲手杀了他。”钱渊摇头道:“毕竟身入倭寇多年,难免手上沾了血迹,二舅于心难安,回不来了,回不来了……”
  “而臣当年南下之前,曾向陛下许诺,在东南组建船队专为皇室所有……”
  “噢噢噢,难怪当年展才那般有信心,就是因为谭七指!”隆庆帝来回想了两遍没发现什么纰漏,“展才当年直说就是,看看,如今闹到这个地步!”
  “宜黄谭氏,无从贼者。”钱渊双目无神,“不仅臣,还有时任台州知府的谭子理,台州同知唐荆川,浙江巡抚吴百朋,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均知晓此事。”
  “臣定计招抚汪直,设市通商……但汪直久居海外,其心难测,臣如何敢不留后手?”
  “所以你让他投了汪直。”隆庆帝看着形容萎靡的钱渊,感慨道:“展才这些年看着风光,也难熬的紧。”
  眼看着嫡亲舅父深入敌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确很难熬。
  钱渊轻声道:“世间再无谭子直,只有谭七指,但他绝不会沦为倭寇……”
  “那些年,他甘冒奇险,身处虎穴,却心向曙光……”
  “其间定有诡异。”
  顿了顿,钱渊说出最重要的一句话,“专供内承运库的皇家船队,其实就是二舅掌管。”
  隆庆帝的反应和钱渊猜测的差不多,甚至更过,“什么?!”
  “那谭七指被指责侵袭台州府……展才适才说他可能……那船队呢?”
  保持沉默的钱渊露出个无奈的表情。
  由不得隆庆帝不火急火燎啊,他登基之前,嘉靖帝疯狂作死,大量采买各种修道炼丹的原料,什么好玩意儿都有,太监、道士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过一手再过一手……
  等到隆庆帝登基,内承运库不敢说空的让老鼠含泪出去讨饭,但也没留下多少,还好当年裕王府这边靠着应星糖铺和其他几家产业搂了点银子,钱渊勒索陆炳为了脱身送出的大半家财,再加上去年陆续送来的皇家船队的利润,内承运库这才充盈起来。
  隆庆帝当年苦日子过的久了,对银子难免执着了点……当然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重视财政也不是什么坏事。
  如今,皇家船队关系到内承运库的主要进项,一听船队可能出了事,由不得隆庆帝不心急如焚。
  殿内安静的连大风刮过殿顶瓦片的声音都清晰可辨,隆庆帝来回踱步,“浙江巡按御史以谭七指侵袭台州弹劾靖海伯复叛,其中实情难以分辨,而谭七指掌管皇家船队……”
  “展才可有对策?”
  钱渊谨慎的摇摇头,片刻后看似无意的低声提醒,“陛下,兵贵神速,一旦事情传扬开,必然税银锐减。”
  听到兵贵神速这个词,隆庆帝灵光一闪,“展才,你再南下一趟如何?!”
  钱渊瞠目结舌,说话都结巴了,“陛……陛下,臣南下……南下作甚?”
  “当年是你招抚汪直,也是你设市通商……”隆庆帝一边说着,眼睛都亮起来了,“展才,非你不可!”
  “陛下,臣好不容易才回京……”
  “如若靖海伯真的起事,展才当年在东南多立战功,蓟门总兵戚继光据说都跟着你学兵法。”隆庆帝笑道:“如若靖海伯未起事,当年展才行招抚之事,应能压得住场面。”
  “再说了,如若谭七指真的出事,船队说不定……重新组建船队,你让朕指望谁?”
  “更别说谭七指是你二舅,如今生死不明!”
  “于公于私,展才你都得南下一趟!”
  钱渊僵着身子,张大嘴巴……演技略微有些浮夸,如果是嘉靖帝只怕要心中起疑。
  想达到什么目的,最合适的途径是,不要从自己嘴巴里说出来,而是让手握与否大权的人心里这么想,嘴上这么说。
  当年钱渊第一次觐见嘉靖帝,就是用这种方式一点点勾的嘉靖帝去主动分析、探明百余真倭袭南京的幕后真相。
  显然,隆庆帝比他老子好对付多了,钱渊写好剧本,亲自上阵,只用了五成功力,完美的达到目的。
  “陛下……”钱渊看似绞尽脑汁的掏出个理由,“臣妻有孕在身……”
  隆庆帝哭笑不得,指着钱渊笑骂道:“平日里只是开玩笑,你还真畏妻如虎?!”
  “绝非如此,只是徐氏只肯吃臣……”
  “别扯淡了!”隆庆帝虚虚踹了脚过去,“平定两浙,使商路通畅,以至于正式开海禁,这也是展才你心心所念!”
  钱渊沮丧的垂下头,嘀咕道:“也是,如果汪直真的叛了,臣要不去砍下那厮的首级,科道言官的弹劾奏折得把臣都埋起来。”
  “知道就好,这次公私两便。”隆庆帝低声道:“办的好了,等你回京,朕有赏!”
  “什么?”
  “赏你两个美人……”
  “陛下!”
  “开玩笑嘛,你家那位……不让房妻,怕是个敢喝醋的!”
  钱渊很不恭敬的翻了个白眼,“陛下,臣只在詹事府任职,以什么名义南下?”
  “总不能再回都察院吧。”
  “再说了,如今浙江巡按可是不出缺的。”
  “还有,这事儿高阁老那边只怕……”
  打通了隆庆帝这一关后,最关键的就是高拱。
  几个月前,宁波知府出缺,张孟男在关键时刻退位让贤,高拱宁可让徐阶门下的胡应嘉占这个便宜,也不肯票拟更合适的随园士子陈有年。
  钱渊想离京南下,就必须过高拱这一关,但用什么方式……却很有讲究,不一定非要硬碰硬。


第999章 三事
  隆庆帝收起笑脸,在心里琢磨了下,“詹事府那边不卸任,呃……加兵部侍郎衔,南下巡视东南海疆。”
  钱渊本就是潜邸旧人,再加上屡有大功,简在帝心,在詹事府熬上个几年,调入六部任个侍郎也不算什么。
  但如今只在詹事府待了一年,资历浅了点,不过只是加兵部侍郎衔,勉强也算够格了。
  昨天钱渊就在想,还好没翰林本职,不然还真不好办,哪有翰林官出京平乱的道理?
  不过隆庆帝给的这个名义有点模糊不清,指向不明,甚至没给出钱渊的权利范围,但钱渊也不在乎这些,以自己在东南的根基,足够了。
  而且不是户部不是工部,而是兵部侍郎,意味着钱渊在特殊时刻有节制诸军的权力,还不限于浙江一省,对钱渊来说更是方便。
  巡视东南海疆……至少除了浙江沿海之外,苏松、福建应该都在东南范围之内。
  “高师傅那边你不用管,朕去说。”
  钱渊沉默片刻后,突然拜倒在地,“陛下,臣愿南下,但有三事请陛下许可。”
  “徐氏吗?”隆庆帝笑道:“放心,朕派宫中稳婆住在随园就是。”
  “臣妻在京,上有母亲、叔母照顾,下有丫鬟服侍,臣并不担心。”钱渊直起身低声道:“其一,请陛下密封臣二舅谭维诸事。”
  “那是自然。”隆庆帝立即点头,谭七指这件事的确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