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第2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靖帝移居西苑,近二十年未上朝议事了,很多资历不深的京官起的都晚,还有如钱渊那种几乎天天迟到的奇葩,不过徐阶向来守时。
净脸后,徐阶没有先用早餐,而是在院子里慢悠悠的转了圈活动一下,再回去吃完早餐,在躺椅上小憩片刻养养神。
他现在的目标是,尽量比乌龟活的还长!
虽然这些天基本没听到什么好消息,塞到浙江的老友赵贞吉甚至被人玩弄于鼓掌之上,但仅仅沮丧了一个夜晚,徐阶重振旗鼓……只要自己撑得住,总能熬死严分宜!
诸葛亮冠绝当世,还不是被司马懿熬死……谁熬到最后,才是赢家!
一切都准备妥当,天也大亮了,毕竟夏天,天亮的早。
坐进轿子慢悠悠的去了西苑,徐阶没有直接去直庐,那是内阁首辅的专权,严嵩是老迈不堪,但不是还有小阁老嘛。
小阁老虽然有个小字,但排列是在徐阶、吕本之前的。
徐阶随意挑了个地方兜了一圈,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才去直庐,刚进去就是一愣,除了严世藩、吕本之外,户部尚书方钝居然也在。
打了个招呼,徐阶坐下翻看送来的奏折,心里盘算方钝今日来意……前些日子方钝倒是常来直庐窜门,户部太仓库空空如也,但如今宁波税银入库,还在作甚?
过了会儿,徐阶开始感觉不对劲了,通政使钱铮也出现了,这是个他一度非常厌烦的家伙……虽然已经过了十年,但夏言、聂豹留下的政治遗产,至今还有一部分在这个人身上。
最让徐阶警惕的是,钱铮是钱渊的叔父。
毕竟是同乡,徐阶正准备上前寒暄几句,又有人来了。
工部尚书赵文华恭敬的向严嵩、严世藩行礼,对钱铮也颇为礼遇。
徐阶向比自己先到的同僚吕本投去询问的视线,但吕本面无表情的转过脸去。
不过,不用徐阶猜测了,徐渭板着脸走进,“诸位,陛下召见。”
“咦,今日怎么是文长?”赵文华笑吟吟问:“黄公公呢?”
徐渭对赵文华颇为不屑,但他却知道此人和钱渊私下有来往,勉强答道:“适才陛下御览青词,召下官觐见,听闻通政使钱大人请见,陛下吩咐下官来一趟。”
严世藩翻了个白眼,“费什么口舌啊,你徐文长就住在随园!”
徐阶的视线落在了似乎有些紧张的钱铮脸上,回京近三年,他还是第一次觐见,却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徐阶很确定,背后应该是钱渊。
诸人动身前往万寿殿,唯独严世藩留在直庐,一方面直庐需留人,另一方面严世藩身为工部侍郎,非九卿阁老,非翰林近臣,是没有觐见资格的。
嘉靖帝这两天心情不太好,东南那边倒是无所谓,但北边都被俺答打烂了……天晓得会不会哪天又杀到京城来撒野。
嘉靖帝在心里琢磨,边军似乎还没有浙江编练的新军战力强,展才和文长都几次提到,俞大猷、戚继光都一时名将,吴百朋、谭纶均有统帅之才,等东南倭乱平定,倒是可以南军北调。
其实嘉靖帝对军事属于那种半懂不懂的,浙江新军打了胜战,所以战力强,边军被俺答打得大败,所以战力弱。
不过这次他蒙对了,事实的确如此,历史中戚家军北调蓟门,九门阅兵,震慑边军,被誉为天下强军,后又有李成梁冒出头,嘉靖一朝从头闹到尾的俺答终于安静了下来。
嘉靖帝也知道,如此强军,是需要银子来养军的……也不知道宁波府那边每年能缴纳入库多少税银。
这时候,群臣觐见,嘉靖帝随口问:“又几个月了,宁波府税银每月几何?”
徐阶心里有点打鼓,直截了当问起税银……陛下这是要作甚?
方钝出列道:“启禀陛下,宁波府尚未递交四月至六月的账册,今日已是七月十二日……不过,通政司今日恰收到宁波知府唐顺之奏折。”
钱铮出列道:“宁波知府唐顺之奏折中言明,四月至六月的账册已然押送启程……”
“有多少?”方钝追问道:“总不会比前三个月少吧?”
徐渭咳嗽两声,“前三个月,共收取税银十八万两,四月税银八万六千两,五月税银七万三千两,六月税银五万五千两,共计二十一万四千两白银。”
毕竟不是正式的朝堂觐见,方钝这老头立即追问道:“一个月比一个月少……钱展才捣什么鬼!”
钱铮面无表情的说:“砺庵公,这是宁波知府唐顺之的奏折,和浙江巡按御史钱渊无关。”
方钝被堵的胸闷,回头看向嘉靖帝,“陛下,户部当选派官员长驻镇海。”
嘉靖帝瞥了眼从头到尾都不吭声的严嵩、徐阶,要知道开海禁通商到目前为止从来就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那以什么理由长驻镇海去查账?
徐渭在边上劝道:“砺庵公,估摸着后面三个月税银能恢复八万两以上。”
“为何?”
“当然是堆积在侯涛山码头处的京观。”赵文华笑道:“钱展才尽歼千余盗匪,实则缉私海商,还有哪家敢把脑袋放到钱展才刀下一试?”
方钝这下终于听懂了,想了会儿才悻悻回列。
嘉靖帝倒是不在乎这些,账册他手上没有,但是相关数据钱渊早就写在密信中了,而且钱渊也提及税银下降的原因,设下埋伏尽歼八家海商的原因。
看方钝这个执拗的老头终于安分了,嘉靖帝冲着钱铮努努下巴,“通政使何事觐见?”
“宁波知府唐顺之奏折入京,臣不敢耽搁,立亲送至内阁……”
钱铮的话说到这顿了顿,严嵩接口道:“事关重大,老臣不敢擅专,内阁众议,使通政使觐见,再告知户部、工部。”
听到“内阁众议”四个字,徐阶一阵牙酸,娘的我现在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嘉靖帝饶有兴致的靠在榻上,狮猫从他膝头跃下,昂首阔步的走到中央,盯着正准备开口的钱铮。
徐渭赶紧弯腰一把抱起狮猫,快走几步递给黄锦。
钱铮这才开口道:“宁波知府唐顺之进献三百根巨木。”
早就得到消息的嘉靖帝脱口而出,“不是一百……”
徐渭的脸有些扭曲,陛下啊,您这戏演的穿帮了!
真不能怪嘉靖帝,钱渊早间密信中提到,只有一百根巨木。
嘉靖帝咳嗽两声,若无其事的问:“宁波地处东南,何来巨木?”
赵文华和方钝都是先是一喜,然后哭笑不得。
而徐阶心里一寒,这就是钱渊的后手……他自然想得到这三百根巨木会用到什么地方。
钱铮从袖中取出奏折,朗声应道:“民间海商所献。”
“民间海商?”
“南直隶徽州汪直,浙江宁波府毛海峰,台州府谭隆,听闻三大殿失火焚毁,云贵四川各地难筹巨木,遂于海外采购巨木进献,望早日重修三大殿。”
顿了顿,钱铮补充道:“三百根巨木均合规永乐年间神木,且均为楠木。”
工部尚书赵文华倒吸一口凉气,三百根楠木已是难比登天,更何况是符合永乐三大殿规格的神木。
嘉靖帝这次按照剧本笑问道:“汪直?朕有点印象,此何人?”
站在左侧第二位的徐阶身子有些摇晃,他无所谓钱渊进献巨木试图开海禁通商,但却难以忍受……钱渊将汪直带进来。
第625章 剧本和表演(下)
按照剧本,这时候应答的应该是钱铮,略略提几句,然后徐渭再行补充,但没想到意外情况出现了。
就坐在徐阶身边的严嵩笑吟吟道:“陛下,此人是浙直总督胡汝贞同乡,早年出海贩货,后于沥港设施通商,时任浙江巡抚王民应破沥港,汪直扬帆出海去了倭国。”
“噢噢,朕记得此人是和徐海齐名的倭寇头目?”
“内情绝非如此,汪直不同于徐海,从未入寇,胡宗宪念其守法,意欲招抚,汪直立即献上徐海首级,旋即来降,又送来如许多巨木,以解君忧,可见有忠君之心。”
嘉靖帝伸指点了点严嵩,笑骂道:“你个老货,就知道事后卖乖!”
严嵩那张干瘦的老脸挤出个委屈的表情,“老臣也没想到海外有如许多巨木,看来通商亦有好处,犹记得永乐年间……”
“好了好了!”嘉靖帝打断道:“你个老货,还想顺着杆子往上爬?”
严嵩笑着闭上了嘴巴,今天的剧本他事前并不知道,但却临场发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表演功力实在深厚!
严嵩当然看得出来,外朝多在弹劾钱渊违背祖制开海禁通商,而陛下是有意赞同的。
不过严嵩也在心里佩服钱渊……小小年纪,媚上的功力不弱,最关键的是,钱渊能借势,却没有瞒着嘉靖帝。
如果钱渊瞒着嘉靖帝,也能借海商进献三百根巨木以解此围,但嘉靖帝这种心思深沉,非常难侍候的皇帝难免会觉得自己被当枪使了。
而钱渊将一切向嘉靖帝和盘托出,这叫什么?
这叫纯臣!
严嵩在心里啧啧称奇,钱渊年纪轻轻,却将陛下的心思看的透透彻彻,真是难以想象。
的确,嘉靖帝最满意的,就在这个地方……当然了,也有小小不满,一百根巨木变成三百根,也不提前说清楚!
嘉靖帝看向赵文华,“三百根巨木,工部何时能动工?”
赵文华略一沉吟,“工部立即选调工匠,十日后即可动工,等巨木入京,搭建框架,三百根巨木,绰绰有余。”
三百根巨木,嘉靖帝心里舒坦了,严嵩和赵文华、方钝都松了口气,毕竟一年多了,陛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亲询采办巨木之事。
吕本进殿的唯一目的是做摆设,徐渭、钱铮都是知情人,只有徐阶像个木头似的傻傻站在那……他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棍敲的有点晕。
巨木是汪直领头进献的,奏折是宁波知府唐顺之上奏的,觐见陛下言明此事的是通政使钱铮,但徐阶知道,一切的背后都是自己那个孙女婿。
三大殿是什么分量?
进献三百根巨木以供重修三大殿所用……徐阶哪里来的胆子敢劝阻?
说个“不”字,或许有脑子进水的科道言官会赞他耿直,但嘉靖帝会怎么想?
没看到重臣中最耿直的户部尚书方钝在知晓三百根巨木后,都已经松了口吗?
方钝是之前朝中唯一劝嘉靖帝缓修三大殿的官员。
徐阶悲哀的垂下头,侍候这位帝王,失了圣眷,就等于失了一切的一切。
徐阶不想就此俯首,但却不得不去考虑,要不要就此放弃东南布局……
借三大殿缺少巨木这件事,钱渊轻松的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一切全都撕裂,轻而易举的脱困而出……应该说,这些从来都没有困住过他。
钱渊最狠的就是让汪直等海商顶了进献巨木的名义,这等于让汪直在嘉靖帝面前挂了号。
要知道,这一切的起源来自于汪直的被招抚,招抚他的就是浙直总督胡宗宪。
钱渊巧妙的用三百根巨木,将自己、设市通商、汪直、胡宗宪联系到了一起,这让徐阶很难再借招抚汪直一事对胡宗宪下手。
的确,这是一次冒险,徐渭曾经去信劝阻,但钱渊坚持这次冒险。
为什么说是冒险?
原因很简单,如若汪直日后出了事,麾下海商再次沦为倭寇,胡宗宪难逃罪责,和他们被一条线绑着的钱渊也跑不掉。
但钱渊早就想清楚了,即使自己接下来什么都不做,汪直那边出了问题,自己也跑不掉。
或者说,因为明朝海军势力的弱小,汪直在海上的强大实力,导致钱渊不得不选择和汪直结盟,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两个人早就被死死绑在了一起。
既然如此,那就绑的更紧点!
嘉靖帝对远在镇海的钱渊不能再满意了,三百根巨木能死死的封住那些言官的嘴,再加上即将入库的将近二十万两税银……如若没这笔银子,难以想象刚刚受到重创的宣府怎么收拾。
但今天的戏码还没结束,钱渊虽然远在东南,难以亲自登场表演,但他是导演,而且还亲自写下剧本,即使是男一号嘉靖帝也没看到全套剧本。
通政使钱铮接下来的一番话让嘉靖帝大喜,“果真有如此奇物?!”
殿内众人纷纷变色,特别是户部方钝,兴奋而狐疑的盯着钱铮,突然一扭头拽住徐渭,“文长,展才诸事你无不了然,说清楚!”
徐渭苦笑道:“宁波知府上奏,和展才何关?”
嘉靖帝嗤之以鼻,骂道:“少在这装模作样,快说!”
徐渭干笑着说:“展才在信中信誓旦旦,耐旱易活,无需上等田,可代五谷,亦能制作各式菜肴,名为红薯,亩产二十石。”
“臣也不敢信啊,天下哪里有这等奇物,如若真有,早就遍传天下了!”
早就记好台词的钱铮缓声道:“此物从西洋传来,移植吕宋岛,当地亦视为宝物,不得随意贩卖,海商汪直、毛海峰听闻此物之奇,使人或窃或抢,送至浙江,宁波知府唐顺之以官田试种,约莫十月成熟……”
话未说完,方钝已扬声道:“陛下,待十月,臣亲下东南,如若真的能亩产二十石,当推广全国,可活万民,此举堪比张子文!”
钱铮赶紧补上最后几句台词,“此物于东北、西北亦能种植,深挖窖藏,可存半载。”
嘉靖帝虽然常年久居西苑,但却不是那等五谷不分的深宫皇帝,太清楚亩产二十石的粮食作物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努力压抑兴奋的心情,嘉靖帝长身而起,“十月以户部、都察院、六科共同派人查验,如若不假,汪直之功不弱博望侯,朕不吝封赏!”
听到这句话,刚才还在抉择的徐阶彻底死了心……他知道,钱渊不会在没把握的情况下胡吹海吹,此事八成是真的。
人家汪直都要封爵了,自己还想借汪直攻胡宗宪……彻底没戏了。
徐阶略略偏头,视线落在严嵩身上,心想……东南那边有钱渊这个搅屎棍,现在一点指望都没了,要不……直接对严嵩下手?
第626章 亦公亦私
这一出戏,男一号是嘉靖帝,男二号是钱铮,男三号是徐渭,这三个人发挥的只能说普普通通,男一号甚至还口误险些闹出笑话,只不过他太大牌,其他人只能当做没听见。
倒是没看过剧本的配角如严嵩、方钝发挥的不错,特别是严嵩,其数十年练就的表演功力显露无疑,堪称老戏骨。
而徐阶……纯粹路人甲,至于赵文华、吕本,那叫背景墙。
一场戏唱下来,几乎是共赢的局面,严嵩不用再担心胡宗宪了,方钝不用再担心宁波通商被弹劾了,嘉靖帝满足于内库外库都有银子,而且重修三大殿能动工了。
唯一的输家是徐阶……别说严嵩了,就是吕本、方钝甚至嘉靖帝都知道,徐阶将赵文华塞到浙江去,那就是去找胡宗宪麻烦的。
当消息传出西苑后,满京城一时失声,随后,有的人义愤填膺,有的人破口大骂,有的人斥奸臣狡诈,但更多的人在心里叹道,镇海那位可真够贼的!
三大殿是什么分量?
那是朝廷的脸面,或者更直接一点,那是嘉靖帝的脸面。
满朝皆知,当今这位皇帝是最好脸面的。
当年百官哭门,一顿廷杖打折了多少官员的脊梁骨,但科道言官从来不缺乏勇气。
但即使不缺乏勇气,也需要谨慎的选择目标。
这些年来,嘉靖帝先后宠信多少重臣,从桂萼、方献夫、张璁,再到夏言、严嵩,这些人大都独掌朝政,但科道言官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们的攻击。
严嵩权倾朝野,这十余年来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