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274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274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那他们就是倭寇!”
  钱渊瞥了眼毛海峰,“能记得住这厮的相貌吧?”
  “死都不会忘。”毛海峰手摁刀柄,“姓王,把总,南京振武营,查得出来。”
  阴森森的话让王把总冷汗迭出,自个儿也不过是小小把总,跟着新任浙江巡抚来捞银子而已,何必将自己搭出去……更何况听听这话,只怕还要搭上一家老小。
  “在杭州府衙牢中,昨日午后送去的。”
  钱渊长长出了口气,只要还在杭州那就好办,转头吩咐道:“彭峰……不,梁生你去,知道怎么做吧?”
  梁生笑道:“径直打进去就是,浙江巡按御史的随从,杭州知府也无权阻拦。”
  看钱渊不再说话,梁生召集了四五十个护卫出了门,反正外面如今有鲁鹏带着人守着呢。
  钱渊让人给王把总松绑,低声问:“可动刑了?”
  “没有,绝对没有。”王把总连连摇头。
  没有动刑,却把人送到杭州府衙牢中……钱渊略略放心下来,汪直应该和赵贞吉没谈妥。
  其实不可能谈妥的,赵贞吉想借胡宗宪攻严嵩,招抚汪直是现成的罪状。
  钱渊怕的是,汪直为了脱身,将和自己之间的那些隐秘事全盘托出。
  两刻钟后,精神萎靡的汪直在毛海峰的搀扶下跪在地上,“拜谢龙泉公大恩。”
  钱渊亲自将汪直搀扶起来坐下,让人斟了杯热茶,轻声道:“如今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何必言谢。”
  看了眼毛海峰,钱渊笑道:“这次毛兄弟立了大功,也险些犯了大错……好吧,算是功过相抵。”
  “嗯?”汪直立即反应过来,“你做了何事?”
  毛海峰呐呐无语,一旁的钱鸿笑道:“老船主遇险,毛兄自然心急如焚,回了镇海发了兵械,领着大伙儿就要杀到镇海来。”
  “胡闹!”
  “还是方先生筹划,请了钱大人出面。”钱鸿接着说:“钱大人亲身至金鸡山,喝退众人,率钱家护卫并我等二人,趋马疾驰,今日晨间才抵钱塘。”
  “哎……”汪直长叹一声,“老夫何罪,老夫何罪……”
  “无罪,朝中党争而已。”钱渊干脆利索的说:“此事钱某一力承当,五峰船主可信得过钱某人?”
  “自然信得过。”汪直和钱渊对视一眼,并无眼神躲闪。
  沉默片刻后,钱渊挥手让毛海峰、钱鸿、梁生等人退下,低声问:“赵大洲问何事?”
  汪直干巴巴的说:“问我和总督大人之间……”
  “总督大人嘉靖三十四年起,遣宁波蒋洲、徽州陈可愿出使倭国,一意劝说汪某归降。”
  “总督大人情深意切,汪某于嘉靖三十六年决意受招抚……”
  “只说了这些。”
  钱渊眯着眼想了会儿,又问:“可问了通商之事?”
  “没有。”
  “可问了招抚内情?”
  汪直愣了下才听懂,摇头道:“只问了汪某是否贿赂总督大人,并未问起他事。”
  顿了顿,汪直补充道:“从头到尾,只问了一刻钟,也只见了一面,昨日午后就被送到杭州府衙的大牢里。”
  钱渊心里拿不定主意,没有问通商之事,说明赵贞吉的目标的确是胡宗宪,但却只略略粗问,甚至都没屈打成招。
  赵贞吉到底想干什么?
  钱渊百思不得其解,赵贞吉到底打什么主意……抓捕汪直,自然是要拿汪直做文章的。
  “这次真是多谢龙泉公了,若不是龙泉公疾行相救,汪某一人生死事小,只怕两浙再度大乱……”汪直精神不振,看上去昨晚没怎么睡。
  “两浙再度大乱?”钱渊猛地回头问道:“何意?”
  汪直解释道:“被送到杭州府衙大牢中,狱卒都知道汪某何人了,消息一旦传出去,如滶儿……呃,毛海峰、徐碧溪、王一枝等人,定然以为官府再度背信弃义,自然要再度举兵。”
  “啪!”钱渊猛地一拍桌子,霍然起身,神色闪烁不定。
  不等汪直说什么,钱渊已然快步出门,找到了黄师爷,细细问了一刻钟。
  推开书房的门,看了眼木然坐在桌边的赵贞吉,钱渊看似很有礼貌的回身关上门。
  然后,他狠狠一脚将赵贞吉踹飞。


第590章 真相
  屈指一算,钱渊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六年了。
  这六年里,他名声鹊起,金榜题名,声震东南,沙场扬威,他比这个时代同年龄段的任何人都更加耀眼。
  除了机缘巧合,自身的能力等等因素之外,不得不承认,穿越者的身份,或者说留在他脑海中关于这个时代的历史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
  如果没有那些记忆,如果没有那段经历,他未必能考的中进士,虽然水平低了点,但前世灌注在脑海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八股文中是有所体现的。
  也不会火中取栗,借官军攻灭沥港为父兄复仇,更别说后面创狼牙筅,立下诸多军功,以及汪直、王翠翘、徐海……太多太多了。
  这就是所谓的金手指。
  但凡事都有两面,金手指有时候也会蒙蔽住钱渊的双眼……虽然他知道《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扯淡的一本,但他依旧会被蒙蔽双眼。
  这次就是一个例子。
  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浙直总督胡宗宪许汪直以不死,其后议论汹汹,遂不敢坚请,后浙江巡按王本固搜捕汪直,五峰弃市,新倭再起。
  胡宗宪招抚汪直,朝中科道言官纷纷上书弹劾,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宪没能顶住这股巨大的压力,劝汪直前往杭州拜会巡按御史王本固,以至于汪直被诱杀。
  真的是胡宗宪没能顶住这股压力吗?
  钱渊的右手不停松开又握紧苗刀的刀把,阴森的视线盯着被自己一脚踹飞撞在墙壁边的赵贞吉。
  虽然现代社会更讲究利益得失,虽然钱渊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公务员,虽然他知晓政治的丑恶、肮脏、龌龊,但他真的没有考虑过……如此没有底线的党争。
  这一次钱渊一日一夜急行百里赶到杭州,不惜调动大军兵围巡抚衙门,他怕什么?
  他最怕的是汪直被杀,以至于东南大乱。
  钱渊之所以前年硬生生横插一脚,抛却翰林储相,转都察院从王本固手里抢来浙江巡按,无非就是怕历史上那一幕再次上演。
  他怕那些读书读的脑子不好使,眼中只有祖制,只有规矩,只有清浊之分的御史们,再一次众情汹汹上书,以至于汪直和原时空中一样被杀,别说通海一事了,这场东南大战还要再打上两三年。
  但事实上,新科进士是不能入都察院的,历经数年磨练之后被选入都察院的这些御史……很少有脑子不好使的,很少有思想僵化的,他们看似不符合常理的言谈举止,往往都带着政治指向。
  事情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楚了……至少钱渊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赵贞吉在二月二龙抬头偶然撞见了汪直,抓捕后将其送到杭州府衙大牢中,可能还故意泄露了消息。
  无论什么理由,消息传出去,汪直部下如徐碧溪、毛海峰等人定然要举兵起事,两浙倭患再起,朝中就有足够的理由弹劾胡宗宪了。
  什么两浙倭患渐息,显然是胡汝贞虚报军功,蒙蔽圣君!
  纵使事后胡宗宪查清其中渊源也没用,事情已经发生了,的的确确两浙倭患再起,就算嘉靖帝心知肚明也没用……在这位皇帝心中,他只会认为,你胡宗宪没完成任务。
  的确,这次赵贞吉入浙不是针对钱渊通商事,他的目标是胡宗宪。
  但赵贞吉在无法寻找到胡宗宪的弱点后,采用了最为直接的方法……搜捕汪直,甚至砍下汪直的脑袋,引得浙江大乱,以弹劾胡宗宪,乃至矛头直指胡宗宪身后的严嵩。
  钱渊不禁在心里琢磨,原时空会不会也是这样,王本固的确是徐阶的人,会不会是他刻意诱捕汪直,引的浙江大乱,新倭群起……
  这一招太毒了,一旦成功,胡宗宪乃至钱渊只能吃这个哑巴亏,嘉靖帝可不会去管下面的勾心斗角,只会看到两浙倭患再起。
  这是钱渊无法接受的,汪直死,麾下必然分崩离析,说不定毛海峰、徐碧溪还会将自己视为仇敌,通商一事更是灰飞烟灭,钱渊多年的努力将毁于一旦。
  钱渊知道,自己的猜测不会距离事实太远,理由有二。
  其一,刚刚详询中,黄师爷和盘托出,赵贞吉年前年后数次送信入京至徐府,信中屡屡提到,不可使浙江副总兵戚继光南下入闽。
  去年末,吴百朋调任福建巡抚,当时就已经上书朝廷,请调戚继光率部南下,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一直到现在,戚继光还在宁波定海后所附近。
  为什么不让戚继光南下?
  自然是因为赵贞吉生怕倭患闹的太大,戚继光率部三刻钟击溃徐海数千大军,这是对阵倭寇战绩最辉煌的将领。
  说不定赵贞吉还想着借戚继光一跃而起,取胡宗宪而代之呢!
  其二,被自己一脚踹飞的赵贞吉,神色木然,一声不吭。
  什么样的党争要用东南沿海百万百姓的性命为代价?
  这样的党争毫无底线可言!
  钱渊努力压抑着抽出苗刀砍过去的冲动,缓缓一步一步向前,握着刀柄的右手青筋毕露。
  赵贞吉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不乱浙江,何以拨乱反正?”
  “苍啷”一声轻响,终于没忍住的钱渊已然半刀出鞘。
  即将落下的夕阳投来最后的光线,正射在雪亮的刀身上,映在对面昏暗的墙壁上。
  赵贞吉一副大义凛然的表情,“为社稷乱一省,赵某不悔。”
  “呵呵,呵呵……”
  “嘿嘿……哈哈哈……”
  癫狂的笑声越来越响,守在院子里的梁生和彭峰不禁对视一眼,他们都知道,这次少爷怒极。
  好一会儿之后,钱渊身子前探,“乱浙江一省亦在所不惜,钱某愿助一臂之力,不过……”
  赵贞吉狐疑的打量着钱渊,不过隔了一日,急奔相援,不惜兵围浙江巡抚衙门,现在却要助一臂之力?
  “展才但说无妨。”
  “大洲公之母早逝,但父仍在,请大洲公将其父,其妻,其女,其子……”
  钱渊咬着牙一字一字道:“全都送到镇海出海口处,以内江赵氏全族为祭,以大洲公香火断绝为祭。”
  赵贞吉面无表情的低下头,在心里暗骂自己的愚蠢……就在几个时辰之前,他还在将自己和秦会之相提并论,自己怎么就没听出来……这是先扬后抑的骂人呢。
  钱渊的话表明了他的态度,更是赤裸裸的嘲讽赵贞吉的无耻。
  为党争可乱浙江一省,按照这个逻辑,我钱展才助你拨乱反正,以内江赵氏一族为祭,有何不可?
  你不肯,难道东南沿海百万百姓就肯吗?
  终于将苗刀归鞘,钱渊附在赵贞吉耳边,轻声道:“真恨不得一刀一刀剐了你!”


第591章 犯贱
  同在杭州城内的总督府,胡宗宪亲自询问派出去查探的亲兵,好一会儿后,铁青的脸色才缓缓恢复过来。
  赵贞吉整肃巡抚衙门,又突然闹了一出,烧毁一间客栈,总督府这边虽有警觉,但并没有任何举动,直到胡宗宪昨日黄昏从嘉兴府归来。
  自嘉靖三十二年起,胡宗宪以湖广巡按调任杭州知府,一步步坐到浙直总督这个位置上,不敢说整个浙江省,但至少在杭州府内,他根基深厚。
  仅仅半天时间,胡宗宪就查的清清楚楚,赵贞吉搜捕汪直下杭州府衙大牢。
  胡宗宪和钱渊发出同样的感慨,真够毒的啊!
  和钱渊一样,胡宗宪第一时间发现了赵贞吉此举的阴险之处……这厮有意乱浙江一省,坏抗倭大局,以便朝中党争利。
  但和钱渊不同,胡宗宪是进退两难!
  胡宗宪发现,赵贞吉将汪直转送到杭州府衙大佬这一招是最毒的!
  赵贞吉巴不得胡宗宪来提人呢!
  一旦胡宗宪真的来提人,那一个不好就掉进了赵贞吉挖好的坑里,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原因很简单,前日赵贞吉搜捕汪直得手,当日就知道毛海峰脱身,消息应该很快就会传到镇海去。
  而赵贞吉第二日午后才将汪直送到杭州府衙的大牢中,并放出了风声。
  问题是,在毛海峰、徐碧溪、王一枝等汪直义子随时都可能聚众举兵起事的情况下,胡宗宪敢去提人吗?
  胡宗宪是从杭州知府这个位置上起家的,想将汪直从大牢里解救出来并不困难。
  但毛海峰已然脱身,说不好这时候已经起事,要么攻杭州,要么在镇海肆掠,说不定已经逃窜出海,而你胡宗宪偏偏救出汪直……不用说,勾结倭寇的帽子能死死的扣在胡宗宪的脑袋上。
  这就是赵贞吉此计最毒的地方。
  进一步,胡宗宪不敢去提人。
  退一步,胡宗宪难以接受汪直被杀的后果。
  他能做什么?
  在不知晓位于镇海的汪直麾下海商动态的情况下,胡宗宪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不敢做。
  如果不是钱渊孤身相劝,又果断率护卫急行至杭州,事态的发展很可能会按照赵贞吉的计划一般……毛海峰等海商沦为倭寇,两浙倭患再起,胡宗宪定然被问罪,而汪直也逃不掉颈上那一刀。
  一天下来,一众幕僚也都看清了其中的内幕,沈明臣摇摇头道:“要不是展才赶来,逼问汪直下落……只怕事有不协。”
  “其实展才赶来也无甚用处,只要他能稳得住镇海,消息来回传递,立能解此困。”王寅叹了口气,“胆子可真大,居然调兵入城,围巡抚衙门……”
  “事急从权。”郑若曾轻声道:“汪直入狱将死,展才使劲浑身解数,能稳住镇海几日?果断赴杭,立即将人抢出来,这才是破解此计的最佳之策。”
  “不错,而且谁知道汪直会不会在狱中暴毙身亡,到那时候,大罗金仙下凡都没用了,展才也是生怕汪直暴毙,才疾驰而来。”
  茅坤看了眼胡宗宪,轻声道:“本朝御史位低权重,无不所管,浙江巡按为击倭所设,临时调兵入城,得浙直总督府许可,不算逾权。”
  围困浙江巡抚衙门,这是可以春秋笔法的;得浙直总督府许可,刚刚领了钱渊这么大人情的胡宗宪如何会拒绝呢?
  胡宗宪微微点头,“前日夜间,有盗匪入城,巡抚衙门搜捕不力,以至于数间客栈、民屋被焚毁,百姓大惊,城内流言蜚语……”
  茅坤接道:“为平定城内骚乱,总督大人调游击将军鲁鹏率五百兵丁入城,搜查盗匪,安定人心。”
  那边沈明臣已一挥而就,王寅盖上大印,郑若曾抄录一份备份。
  胡宗宪犹豫片刻才道:“伯鲁兄和夫山先生走一趟吧。”
  一直拉着脸不说话的何心隐起身拱手应是,一言不发转身出了门。
  而郑若曾迟疑的看了眼王寅,苦笑道:“总督大人,要不还是请亮卿兄出马?”
  让何心隐去,是因为此人和赵贞吉有旧,又同为心学门人。
  让郑若增去,是因为他和钱渊交情极深,事实上总督府这边和钱渊的勾连,向来是郑若曾出面。
  胡宗宪不明所以的嗯了声,音调向上,王寅是他留下坐镇杭州总督府的人选,很多时候都是他的化身,向来不可轻动。
  倒是茅坤听懂了郑若曾这句话,幽幽道:“总督大人,前年桐乡旧事……”
  一旁的沈明臣没忍住噗嗤笑出来了,王寅一脸牙疼的表情,“那次敲竹杠敲的……其他的不说,展才率钱家护卫急行赴杭,胯下马匹都是那次……”
  前年的桐乡大捷后,胡宗宪亲临桐乡县,一为钱渊力挽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