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第2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龙生九子,秉性不同,况乎人呢?”钱锐劝了几句,脑子一转换了个方式,“将军应该知晓三国白马银枪常山赵子龙。”
“当然知道,长坂坡杀的曹兵血流成河,勇冠三军!”
“昭烈帝……呃,就是刘备,极擅用人,五虎上将中关云长、张翼德等人均独当一面,唯独赵子龙一直留在刘备身边,极少率军出征。”
钱锐笑道:“老谭向来滑头,是块看门守户的料,上阵杀敌非其所长。”
徐海怒气渐渐褪去,苦笑着点点头,叹道:“要不是他率先逃窜,何至于败给华亭钱家子,这是第二次了!”
第一次在崇德,徐海久攻不下损兵折将,只能西进湖州,第二次在桐乡,徐海败退匆匆离海,以至于被俞大猷抢了把,只能断尾求生。
“岸上传来消息,钱家子巡按浙江,这次说不定能……”徐海眼中透出恨意,阴森森道:“这次若能擒获此人,非剐了他不可!”
钱锐微垂眼帘,心中嘲讽,屋内三人,两个都是他的人,你看最后是谁剐了谁?
王翠翘强作镇定,“钱展才这些年好大名声,都说是扫帚星转世,将军还是不要触这个霉头的好……算了,妾身虽念着项家天籁阁,这次将军还是别选嘉兴府了,前两次都是在嘉兴……”
“钱家子又没生三头六臂,将军无需将其放在心上。”钱锐轻描淡写道:“等消息传来,大致清楚官军调配布局,之后遣小股兵力各处上岸,最后将军再选地大举出兵。”
徐海点头称是,前几年倭寇消息灵通的很,毕竟本来大都就是沿海居民,但这一两年来,官府在沿海各地布兵,虽战力不强,但让倭寇消息断绝,至今徐海只知道俞大猷调嘉兴,其他兵力调动一概不知。
“不过,俞大猷调嘉兴,的确是块硬骨头。”钱锐低声道:“听闻去年攻绍兴、宁波的捞了不少好处?”
“是啊,绍兴、宁波的守军不堪一击,要不是那帮狼兵赶到,慈溪必破。”徐海啧啧道:“后来才知道,浙直总督胡宗宪就在上虞,即使这样,两地守军还是那般废物。”
“这么来说,绍兴、宁波倒是个好目标。”钱锐琢磨了下,“将军你想啊,大年夜还闹出事,如若攻嘉兴,只怕他们一来难以下手,二来说不定纷纷逃窜。”
“宁绍台……”徐海沉吟不语。
钱锐心里暗骂,都说了绍兴、宁波了,你非要把台州加上去!
“不急,不急。”徐海最终如此说:“先让小股兵力上岸试探一二,摸摸情况再说,对了,多带些新人去,投名状总是要交的。”
王翠翘眼神闪烁不定,如今谭维被踢去修船,她已经没有传送消息的渠道了。
第455章 作坊
彭溪镇依水而立,位于永安溪之侧,在临海县与仙居县之间。
与其他镇名不同的是,彭溪镇附近并无彭溪,而是因为此镇源于元末迁居至此的大族彭氏所建,又因临水,才取名彭溪镇。
嘉靖三十二末,倭寇大举进犯台州,先破海门卫,后占黄岩县,三千倭寇猛攻临海县,知府谭纶赤身拖刀冲阵才力保城池不失望。
但保住了临海县,其他地方就没那么幸运了,临海县附近的彭溪镇就是个例子,只有一半人仓皇躲入附近的括苍山中,剩下的一半人有五成惨死倭寇刀枪之下。
家家举丧,人人戴孝,刻苦铭心的仇恨让彭溪镇成为全府募兵人数最多的一个镇,谭纶的台州兵,侯继高招募的乡勇,钱渊手下的护卫队,都有彭溪人。
去年嘉兴府大战,三名彭溪子弟战死,年后钱渊亲至拜祭,最终不得不又带走了四名彭溪青年。
所以,今天,身为浙江巡按,在浙江一省之内无需向任何人低头行礼的钱渊是真心实意的,向面前老迈的彭氏族长行礼。
不过,这位老人家脸色却很不好看,几次抬起手中的拐杖,最终狠狠驻在地上,崩的泥土四溅,“钱大人,可是他们不敢上阵?”
钱渊连连摇头,“绝非如此。”
“听闻钱家护卫半数充入军中,这几人庸碌之辈,不敢有此奢望。”老人家年纪大,但中气十足,“但离家不过两月即回,要么是不听管教,要么是胆怯!”
钱渊身后四个护卫都苦着脸不敢反驳,也不敢往后退,即使族长挥舞的拐杖都快抽到身上了。
离开义乌,钱渊几乎将所有人都留下训练新兵,只带了四个老人,加上四个彭溪镇新人,这自然是有原因的,没想到却惹了麻烦。
一旁的乡老低声解释,如今镇内人口锐减,耕地产出不多,都靠着应募的兵丁杀倭赚取银两,彭溪镇先后有两百多人应募入伍,这都成了他们主要的赚钱方式,所以也养成了此地独特的风俗,无论老幼男女,都鄙夷那些不敢上阵的青年。
“四爷爷,护卫正在义乌练兵,我们是护着少爷巡视。”一个护卫委屈的解释,结果他四爷爷给了他一拐杖。
“那是彭氏族长的侄孙彭峰,其祖父是弘治年间举人,嘉靖三十二年死于倭寇刀下。”乡老在一旁低声道:“把他们赶回义乌,你这边才能进镇子。”
“有这个必要?”
乡老用力点点头。
钱渊的嘴都要咧开了,战国时期,魏人不畏战,赵人善战,皆不如秦人喜战。
最终,将四个彭溪镇出身的护卫赶回义乌,钱渊得到了当地大户、百姓的热烈欢迎,甚至有布衣荆裙的秀丽少女大胆的投来火辣辣的目光。
身边的乡老也是彭溪镇人,低头笑着说了几句,如钱渊这等人物纳妾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应当的,甚至不纳妾都是不正常的。
“钱大人,就是此处。”乡老指着不远处的庄子,“专门指派了六人打理,都是伺候田地的好手。”
六人都已经年过四旬,种植经验丰富,钱渊略略问了几句,又查看了一遍,才略微放下心。
十日前,钱渊让人将种子运送回临海县,后来想起要来一趟彭溪镇,索性就让人送来,找些老农伺候着。
钱渊不懂这些,小七更是不懂,他现在想想有点后悔,应该让父亲写一本册子……现在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种的出来,伺候的好,每人赏银。”钱渊吩咐了几句,外面最好弄个栅栏,别让猫阿狗啊什么的跑进来,如果是熊孩子那就更不行了。
在族长家吃过中饭,钱渊在乡老的陪伴下驾船过永安溪,江对面就是括苍山。
“湿气好重。”往山里只走了几步路,钱渊就忍不住顿足道:“下午怎么这么大的雾,十数步外都看不清。”
“云蒸霞蔚,括苍奇景。”乡老笑呵呵道:“几乎每日晨间午后,山中雾海抬升,行走间颇有腾云驾雾之感。”
一行人边赏景边缓步向前,约莫两刻钟后,从一处不易引人注目的拐角处绕过,面前是个诺大的山谷。
一排数十个大大小小的作坊,乒乒乓乓的铁锤敲击声连绵不绝,一声吆喝,高窜起的火焰惹得众人惊呼,数十个汉子在初春季节赤裸上身,细细看去,身上滚滚而下的都是豆粒大小的汗珠。
这是钱渊选了好久才定下的铁作坊,这一年来从台州、金华、杭州各地招来的铁匠聚集在此打制各类军械,之前钱渊担保卢斌麾下军械不缺,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有这处作坊。
从胡宗宪那抢来的两万两银子,有将近五千两都投入此处,另外钱渊还从总督府抢来十个大匠,甚至去信让董邦政拨了十个会打制鸟铳的匠人。
选在此处,一来能保密,衣食吃住都由彭溪镇负责,钱渊另行支付银两,此处本就是彭溪镇人躲避倭寇侵袭的落脚点,房屋都是现成的,又位于临海之后,倭寇难以侵袭。
二来是运输便捷,就在不远处,有一条永安溪的支流,来往运输军械、铁料都很方便。
一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恭敬的上前磕头行礼,钱渊倒是没先问打制军械的数量,而是先问起匠人们平日吃住……这个时代的文官对匠人颇为鄙夷,但钱渊自然不会有此陋习。
老匠人一时受宠若惊,口中吐话不成言语,还是乡老在一旁解释,如今彭溪镇安排了十人专门在此烧饭做菜,每三日有船只运送粮食、菜肉。
一边说着一边往前走,突然一声霹雳雷响骇得众人一惊,钱渊转头看去,一具被铁箍固定的长长铁筒猛地弹起,砸在地上……泥土被砸出了个小坑。
“大人,这是宁波前日送来的。”老匠人这下口舌便利了,介绍道:“长二尺,腹内粗二寸余,重三十六斤,用火药六两,五钱重铅弹百枚。”
“虎蹲炮啊。”钱渊来了兴致,炮口对准的是一片山崖,应该是匠人在试射,他上前仔细看看,简直就是大号的散弹枪,面前横向六七米都在射程之内。
“能射多远?”
“约莫百八十步远。”
“这么近?”钱渊大失所望,他看了看那具虎蹲炮,低下头琢磨了下,指着炮头下的铁爪,“换个高点的试试。”
虽然钱渊不太懂,但能进行逻辑推理,铁爪高了,炮口仰角大,射程应该就会远点。
老匠人不敢违背,赶紧找人换了铁爪,换了个方向,一炮出去,果然远了不少。
其实钱渊不知道,历史上这种虎蹲炮其实就是一种轻型的迫击炮,射程大约五百米。
“虎蹲炮一个月能打制几具?”
“如重新打制,一个月最多两具,如用就旧炮改制就快多了。”老匠人如数家珍道:“碗口炮、毒虎大炮都能改制。”
钱渊有点不太满意,赶上今年大战是没指望了,不然在东南这种地形狭窄的地区,十门虎蹲炮配上百名鸟铳手,足以抵挡千余倭寇。
也不知道这种虎蹲炮能不能用于海战,钱渊琢磨回头找个机会问问父亲,不过够呛,上次他在南京见过两具大将军炮,也就是佛郎机铜炮,一具长九尺,一具长六尺,而虎蹲炮才两三尺,差距太大了。
第456章 失望
转了一大圈下来,钱渊才问起正事,老匠人拉着几个头发也花白的匠人捏着手指,甚至脚趾在计算,最后还是个年轻的拿了个算盘来才算出来。
“已经送去枪头五百多个,长刀两百六十把,各式箭头一千多个,铁甲三十副,专制狼牙筅三百五十支……”
如今军中的狼牙筅和钱渊最初使用的已经大不一样,戚继光专门改良过,大致形状差不多,但枪头尖锐,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即使是最犀利的倭刀也没办法砍断几个,全长五米,重达七斤。
随身跟着的护卫操起一把狼牙筅挥舞,赞道:“如果嘉兴府有这种狼牙筅,即使真倭也难以破阵。”
钱渊点头赞同,当日真倭历经鸟铳、标枪之后还能破阵,一来是真倭凶悍不畏死,二来是当日用的狼牙筅前段都是竹枝,真倭掩面猛冲,竹枝难以抵挡,如果换成这种铁制的,非被串起来不可。
想到鸟铳,钱渊回头问:“年后拨来十个打制鸟铳的匠人,一支都没出来吗?”
老匠人苦笑道:“打制鸟铳需用精铁,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一人一月也未必能钻成一支。”
“精铁不够用?”
“不够。”老匠人摇摇头,“十斤粗铁才能炼出一斤精铁,兵仗局往往以粗铁打制,用不了几次铳管就会炸裂。”
钱渊有些沮丧,但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这是由国情、环境决定的,欧洲就那么大,整天打来打去,火器才能蓬勃发展,大明一统已经百多年,偶有战事,但总的来说还算太平……关键是,不管是蒙古人、西南土司,都没有火器,所以,大明在明成祖朱棣之后,也没了研发火器的需要。
也就是这些年东南倭乱渐起,佛郎机炮、鸟铳才传入内地,后来还有所谓的红夷大炮,不过从这方面来说,似乎欧洲人不太在乎火器制作工艺的流失,比如日本现在就有大批制作鸟铳的工匠。
虽然前世在刑警队也喜欢玩枪,但钱渊总的来说,勉强算是半个文艺青年,工科那边是一窍不通。
现在也只能这样了,攀科技树是没戏的,只能照样学样……钱渊心思急转,他记得南下路过南京,听徐鹏举说过,当年南京仿制佛郎机炮,是从南洋招募来华人铸炮的。
一个手上还带着皮手套的中年工匠进来,他原先是通州的工匠,后来被董邦政招到松江打制鸟铳,正月十五之后才南下台州。
“钱大人,若精铁足够,约莫一个月能打制十支到十五支鸟铳。”
“不能再快了?”
“兵仗局十日就能打制一支鸟铳,但常常炸膛,而且用了七八次就要废弃。”中年工匠悄悄撇撇嘴,“兵仗局如今存放七八千支鸟铳,但东南无军肯要。”
钱渊面无表情,这是他想得到的……兵仗局啊。
明朝军械打制分成两大块,一块是卫所,现在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另一块就是朝中工部和内府监局。
工部下属军器局等等,在北直隶各处设立打制军械、铠甲的工厂,其中有大量各式匠人。
而内府监局的兵仗局主要针对的是宫中的铁器,御马监兵器,以及火器。
也就是说,在明朝,打制火器除了如董邦政这种战时特殊情况外,一般是要兵仗局的太监过一道手的。
太监过了手,你还指望那鸟铳能用?
鸟用都没有!
事实上,朝廷上下对火器并不是不重视,当年明成祖朱棣就是靠火器为先,横扫草原,所以在朝中,火器被视为利器。
这种利器自然是要皇帝家奴太监来看管的,兵仗局本身就是宫内十二监、四司、八局的一员,甚至其下还设有火药司,边军的火器平时是不能用的,战前得监军太监允许,才能从库中取出火药。
看来还是要招募成熟工匠才行,钱渊记得严世蕃的舅舅欧阳必进曾任两广总督,不知道能不能从广州或者澳门招募来工匠。
叹了口气,钱渊轻声道:“多带几个徒弟,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每月每人多制一支鸟铳,赏银五两。”
“带出一个徒弟,赏银十五两。”
钱渊也只能以金钱做推动力了,以后再试着东西方工匠交流能不能触碰出火花。
至于原先计划的不畏雨的转轮火枪,钱渊都懒得提了,他前世再不关心,也知道火绳枪后就是转轮燧发枪,初期的燧发枪点火率极低,还不如火绳枪好使。
中年工匠又提出了个头痛的问题,铁料不足,制作鸟铳的要用精铁,目前作坊里的铁料大都是去年留下,以及总督府拨下来的。
钱渊挥挥手,“你不用管,日后定有铁料。”
怀着失望的情绪,钱渊都懒得再回彭溪镇了,直接搭乘今日送军械的船只从不远处的河中下永安溪,再沿永安溪东下回了临海县。
虽然来之前就知道,十有八九是失望而归,但这种情绪还是极大的影响到了钱渊的心情!
明明朝野上下都知道火器乃是大器,杀敌甚速,而西洋火器也明显强于大明的火器,就连文官都不得不承认这点……否则兵仗局吃饱了撑着仿制上万支鸟铳?
但钱渊怎么都想不通,这都什么时候了?!
屁股下面的船都快要进水了,这群人还在你争我抢,企图分个高下……
不夸张的说,在钱渊看来,如今的大明有末路之态。
最近六七年内,先是嘉靖帝自毁长城杀了御边最得力的统帅曾铣,俺答兵围京师,庚戌之乱让嘉靖帝颜面大失。
之后东南倭乱,官兵不能制,即使徐海汪直开战年许,胡宗宪极力支持编练新军,但去年那场大战让胡宗宪颜面无存。
再往后……钱渊记得很清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