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171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171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台州府太平县有倭寇上岸,另外昨日在天台县听闻,有倭寇袭象山昌国卫。”钱渊顿了顿,“但也兵力不多……徐海想做什么?”
  胡宗宪歪着腰,食指在地图上滑动,“台州?宁波?绍兴?”
  “台州府有谭子理、戚元敬,宁波府有汤克宽,绍兴府有汝贞兄亲自坐镇,又有参将刘显。”钱渊迟疑道:“如今杭州府?”
  “浙江总兵刘远坐镇杭州。”郑若曾叹道:“从徐海历年侵袭来看,松江府、嘉兴府是最可能的,但自去年开始,侵袭松江、嘉兴的倭寇渐少,往宁波、绍兴的倭寇渐多。”
  一直不吭声的何心隐突然问:“为何侵袭松江倭寇渐少?”
  “哈哈,当然是因为展才。”沈明臣笑道:“展才数度败倭,但凡倭寇碰上展才就得倒大霉,据说有高人算了一卦,展才是扫帚星转世,就连那位五峰船主都下令,别去松江找麻烦。”
  胡宗宪直起身,脸上也扯出几丝笑意,“这次要借展才……看看这扫帚星是否名至实归!”
  钱渊无语了,其实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一年多前,就是父亲钱锐找了个江湖骗子做了场戏,一方面是为了儿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松江乡梓。
  现在各地军情看似频繁,但其实没有大的动作,钱渊随手翻了翻军报,皱眉问道:“宁海有倭寇侵袭?”
  “不多,也就数百倭寇。”茅坤随口答道:“宁海县驻军八百,加上乡勇……守城无虞。”
  胡宗宪眼角余光瞄了眼,看钱渊神情肃穆,“展才?”
  钱渊犹豫了下,他不太清楚为什么胡宗宪将何心隐带在身边。
  “夫山先生品行高洁为世人敬仰,三个月前下定决心襄助胡某平定倭乱。”胡宗宪使了个眼色,“展才但说无妨。”
  说起来还是钱渊的功劳,他南下途径杭州,那次将何心隐怼的快要吐血,历史中很快离开的何心隐这次选择了留下。
  钱渊不再犹豫,一手举起烛台走到桌边,另一手持未出鞘的苗刀点在地图上,“虽是数百倭寇,无力攻陷宁海县,只怕也攻不下三门镇,而驻扎桃渚所的戚元敬所部大都新兵,未必会主动出击……”
  “那又如何?”何心隐并没有直言相怼,而是皱眉问道:“倭寇主力尚不知道在何处,戚元敬谨慎不冒进,正和兵法。”
  众人都转头看向钱渊,这番话和钱渊这些年通军略的名声不太相符。
  钱渊面无表情的移动苗刀,点在地图上三门镇往西的一个狭窄的海湾附近,“这里不容有失,而且附近海面需要清扫。”
  安静了会儿,郑若曾低声道:“台州谭子理那儿是有出海战船的。”
  “只是数百倭寇,戚元敬有名将之风,主动出击应该很快就能击溃。”茅坤补充道:“另外派船出海探查,如果倭寇主力攻台州理应能寻到踪迹,如果倭寇主力不是攻台州,清扫海面理应不难。”
  沈明臣点头道:“徐海此僚狡诈阴险,但手段不凡,如果主力窥探沿海,理应将船只集中使用。”
  胡宗宪看向钱渊,“在哪儿?”
  “三门镇,十人。”
  胡宗宪轻轻一拍桌案,“嘉则兄,拟文。”
  沈明臣拿起毛笔一挥而就,胡宗宪看了几眼示意郑若曾取出官印盖上,本来管理官印的是王寅,但这次他留守杭州。
  三匹快马驶出军营往宁海方向驰去,钱渊终于松了口气,胡宗宪在心里猜测此举能不能让自己把握住主动权,而何心隐从头到尾一直处于懵逼状态中。


第377章 不动
  郑若曾掀起长衫下摆迈过门槛,在天井边驻足片刻,大片的阳光从上风射入正厅,两侧逸趣横生的盆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但很快,郑若曾回过神来,从边上绕过天井,向看过来的众人摇摇头。
  何心隐抬头看了眼刺眼的阳光,在心里估算了下,都已经巳时三刻了,那位居然还在睡觉……这是正儿八经的太阳晒到屁股上了!
  “连续两天赶路,昨晚又费心神,熬得狠了。”沈明臣打圆场道:“少年人贪睡嘛。”
  胡宗宪不置可否,正在看刚刚送来军情的茅坤头也不抬的说:“京中有同年来信,提到展才,翰林院还没见过这等人……几乎每天都迟到,为此多次受训斥。”
  沈明臣眉头一扬,“展才被训斥?他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
  “那是当然。”茅坤没好气抬头道:“袁懋中身为翰林学士,几次被展才……你们也知道展才那张嘴。”
  袁懋中就是袁炜,他是嘉靖十七年进士,和茅坤是同年,宁波慈溪人,看钱渊很不顺眼,如今在西苑正和徐渭闹得欢呢。
  “也未必嘛。”弯着腰看地图的胡宗宪直起身,接过茶盏抿了口,随口道:“说不定夜间读书迟了。”
  其他三人同时撇嘴,谁不知道钱渊之才不在文字上,读书?读哪门子的书!
  唯独郑若曾脸色有点古怪,脸颊动了动,咳嗽两声清清嗓子才说:“倒是看到桌上有书,最上面一本是《西厢记》。”
  正厅里安静了片刻,沈明臣干笑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钱渊要是知道这番话,也是无语,那十来本书是和谭维约定的暗记,不用《西厢记》、《忠义水浒传》之类的,难道还要用《大学》、《中庸》?就算是《孙子兵法》也不行啊。
  这一觉钱渊一直睡到正午才揉着睡眼起床,遮着眼看看头顶的太阳,不禁心里嘀咕,昨晚没安排人性闹钟……真是失策!
  平日里早上,是可卿和香菱负责叫(床)……小七这方面不行。
  索性在杨文那边混了一餐,钱渊这才出门,一路上晃晃悠悠的在想着心事,也不知道宁海那边怎么样了……说起来戚继光在东南已经颇有名气,但之前几战都是小规模的,麾下也只有千余人,如今麾下逾三千虎狼,不知道这一战能不能打出威名。
  钱渊正想着呢,突然急促的马蹄声响起,侧头看去,一名骑兵手持令箭径直驶入营门,直奔这边而来。
  钱渊三步并作两步窜进门,绕过天井站在胡宗宪身后,天井对面的兵丁正在大声禀报。
  “倭寇攻苏州?”郑若曾追问道:“大约多少人?”
  兵丁不假思索回答道:“初时数百,但攻破崇明县,裹挟青壮已有千余。”
  等兵丁出去后,郑若曾看了眼皱眉的钱渊,低声道:“之前还有一拨,六百倭寇攻通州。”
  钱渊呆了呆,问道:“松江府呢?”
  “无倭寇攻松江。”何心隐面露鄙夷之色,对于普通人来说,关心乡梓是应有之义,但何心隐这种怪人不能以常理视之。
  “有点古怪。”钱渊低头看向地图,“为什么不攻松江府?”
  胡宗宪转头低声道:“展才?”
  钱渊整理了下思路,指着地图道:“以地形而论,松江府是最难防御的,两面环海,倭寇能登陆上岸的地点太多了,而且松江府地势平坦……
  而攻通州……从刘家湾登陆,那儿有太仓卫五百兵丁驻扎,攻苏州崇明岛……海船直接驶入长江登陆。
  无论如何,倭寇舍易求难,不合常理,徐海在打什么主意……”
  说到这,钱渊猛地一顿,眼神闪烁不定,倭寇放过松江……不会是父亲做的手脚吧?
  类似的事情在两年多前先后两次出现,虽然金山卫被摧毁,但徐海始终没有领倭寇大肆洗掠松江府,而是肆掠嘉兴、苏州、常州各地。
  茅坤扬起手里的书信,“不止是通州、苏州,昨夜有小股倭寇攻嘉兴府,今晨又有小股倭寇侵入杭州府,攻长安镇。”
  “徐海到底想做什么?”何心隐咬紧牙关疑惑道:“这般四处侵袭,等于告诉我们,他就在后面。”
  “夫山先生的意思是……”胡宗宪沉声道:“徐海应该偃旗息鼓,突然大举入侵。”
  “第一,徐海此举意在分散官军兵力。”钱渊竖起食指,“如今倭寇攻宁波、绍兴,难道汝贞兄敢从台州、杭州调军?难道不怕是徐海调虎离山?”
  “不错。”郑若曾捋须点头道:“如若徐海偃旗息鼓后大举入侵,只要能捕捉到倭寇动向,就能从容调集兵力围剿,但如今却不敢妄动。”
  徐海这招看似有点蠢,但实则高明的很,让胡宗宪不敢随便调动兵力,谁都不知道他到底选择哪儿作为目标。
  钱渊竖起中指,“第二,其实徐海也控制不了那些小股倭寇,事实上,这一年多来,小股倭寇侵袭沿海从未断绝。”
  “胡乱猜测下,很可能是徐海以自己为后盾,驱使小股倭寇侵袭各地,划分地盘……”
  茅坤犹豫了下点头赞同,“但到底是哪儿……”
  胡宗宪丢下手中笔,“自从汪直徐海开战,只有两个地方有过大战,一是绍兴,二是嘉兴。”
  众人纷纷点头,去年末,倭寇攻绍兴,险些攻陷山阴,后胡宗宪亲自领军来援大败倭寇,这就是绍兴大捷,今年初,倭寇攻嘉兴,浙江巡抚阮鹗怯战,以至于参将宗礼力战而亡。
  这两个地方是可能性最大的,但到底是哪儿?
  正厅里安静下来,片刻后外面又有通报声,一满头大汗的兵丁单膝跪在天井对面,高声禀报道:“两百倭寇自三山所登陆,正面破两千,官军退守余姚。”
  “两百破两千?!”胡宗宪的脸黑了下来,“以一敌百!”
  这一年多来,胡宗宪大力编练新军的同时也没忘了那些客兵,在得到足够钱粮、军械的支持下,部分客兵也是颇有战力的。
  在新军尚未成军之前,东南战局实际上主要靠客兵支撑,除了田洲兵之外,胡宗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汰弱存强,编练出一支还算能打的官军,去年末的绍兴大捷中就有出彩表现。
  郑若曾向前一步正要问话,低着头在地图上标记的钱渊抬起头,高声问:“是真倭?”
  “皆鸟语真倭,无甲持,长刀冲阵。”
  这种不怕死的活计……也就真倭敢干。
  郑若曾又细细问了几句才让兵丁出去,转头道:“东翁,两年前徐海数次侵袭嘉兴,皆以真倭为先锋,当年俞大猷……”
  话没说完,但这事大家都知道,嘉靖三十三年,徐海在平湖设伏,以数十真倭为先锋一举破阵,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沿海卫所兵不堪用成为共识,直接促使了浙直总督这个位置的设立。
  胡宗宪面色凝重,转头问:“刘显如今何处?”
  “余姚县城以西,梁湖以东,距离余姚四十里。”茅坤犹豫了下,“可要驰援余姚?如若两百真倭攻城,只怕挡不住。”
  看到胡宗宪投来的视线,钱渊无奈的摇摇头,还没有任何消息传来,张三带着十个护卫应该还在三门镇等候。
  胡宗宪闭上眼睛,用力挥挥手,“不动。”


第378章 指向
  毕竟漂泊海上,虽然徐海已经尽善尽美,但这处宅子也就普普通通,远不能和江南相提并论,甚至因为宅子建在峰顶,时常有大风,安全性都难以保证。
  对着一对姐妹花的娇嗔,身着软甲的徐海苦笑道:“是是是,两位娘子说的是,回头就搬,选个好地方起新宅。”
  “看看方先生多聪明,半山腰上找了块凹进去的平地起宅,多大的风浪都无所谓。”王绿姝笑嘻嘻道:“闲来无事还能种种花。”
  “他那可不是种花。”徐海噗嗤笑道:“前段日子送上来的黄金棒还记得?吃起来软软糯糯的。”
  “方先生以前是读书人,耕读传家嘛。”正在书架边整理的王翠翘随口道:“将军这几日就要出兵,记得带些砖瓦匠回来,另外……”
  “记得,记得,多带些书画回来,你说了好些次了。”徐海连连点头,“这事儿让老谭去办,他上阵油滑的很,但抢财货却是把好手……昨晚你不是说见他一面,教教他什么值钱嘛,我已经让人叫他了。”
  徐海出身贫寒没那么多规矩,王家姐妹这几年也好些次在公开场合随他露面。
  王绿姝在边上起哄道:“姐姐,我也去,让他带点湖笔、徽墨回来!”
  “行行行,你们都去。”徐海知道这对姐妹中,姐姐善字,妹妹善画。
  一行人闲聊着出门,王翠翘小心的将长刀挂在徐海的腰间,王绿姝替徐海整理衣着,边上有人啧啧赞道:“大将军好福气啊!”
  徐海笑骂道:“这次不跟着我出兵?说不定能带几个美娇娘回来呢!”
  钱鸿摊摊手,“没大将军这般福气,索性饱一餐饥一餐,混个半饱。”
  “也不娶个婆娘成家,方先生都念叨几次了,说你心野了。”徐海一手摁着刀柄,交代道:“这段时间守好家里,不要出去惹事,五峰那边虽说应下了,但说不定手下不听话。”
  “谨遵大将军之令。”钱鸿弯腰拱手将一行人送到台阶处,才直起身眯着眼看着那在风中摇摆宛若扶柳的女子背影。
  一直等到徐海下了山,王家姐妹在半山腰处的凉亭坐定,钱鸿才从另一条路回去。
  不大的宅子只有前后两进,左边后边都是石壁,前方用栅栏围起一片地,两个汉子正在抡着锄头,宅子门口放着一张躺椅,年过半百的钱锐大口喝了几口水,舒舒服服的躺了下去。
  “父亲。”钱鸿搬了个小板凳坐在藤椅边上,轻声道:“下去看了一圈,如无大风,明日或后日应该就出兵了,适才碰到徐海那厮,已经身着软甲。”
  钱锐今年五十有二,这个年龄在后世还没退休呢,但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向死而生了,再加上这几年奔波海上,心中又熬的苦,头发大半花白,脸上皱纹横生。
  “渊儿送来两人,倒都是耕地的熟手。”钱锐笑了笑,“前几日记得他们提过,原来是钱家的佃户?”
  “嗯,家人如今在杭州。”
  钱锐点点头,“小心谨慎的很,不问不说,渊儿调教的不错。”
  “父亲。”钱鸿有点急了,“要不要让他们偷着出去一趟……”
  “急什么!”钱锐训斥道:“一点都稳不住,要不然也不会在黄岩县被人生擒。”
  “张三那厮……”
  “那是你弟弟调教的好。”钱锐坐起来拿过茶盏又喝了口,“有机会让他们回去一趟,把菜园的种子送过去。”
  “那……”
  “现在出去那就是找死。”钱锐哼了声,“徐海此僚狡诈多疑,早就怀疑有人和汪直暗通消息,估摸着留有后手,你派人出去……只怕是一脚踩进坑里。”
  钱鸿额头有点冒汗,舔了舔嘴唇低声问:“没怀疑到父亲这边吧?”
  “暂时没有。”钱锐嘴角勾起一个弧度,笑道:“最大的疑点……自然是陈东和叶麻,昨日和徐海商讨,这两人都留下,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徐海很可能留有后手的原因。”
  低低笑了声,钱锐压低声音道:“其实真的有人和汪直暗通消息,真的有可能是陈东或叶麻。”
  看儿子焦急的神色,钱锐轻摇蒲扇道:“我们出不去,但你二舅是出的去的。”
  “但二舅不知道徐海到底选哪儿……”
  “昨日在书房商讨战事,那王翠翘说要见见谭维,教教他抢哪些东西值钱。”钱锐轻声道:“所以今日我才不肯出去,万一撞上了……”
  钱鸿犹豫片刻,低声道:“小弟和那王翠翘到底是什么关系?”
  “你管那么多作甚。”钱锐训斥了句,心里也在琢磨,王翠翘被徐海抢回来之后就没外出过,只可能是渊儿提前安排的……为此还将王翠翘的家人全都握在手里。
  对于一个幼年被拐卖,培养的精通文墨的名妓来说,王翠翘是不愿意跟着一个海盗颠沛流离于海上的。
  历史中的王翠翘面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