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脸谱下的大明 >

第156章

脸谱下的大明-第156章

小说: 脸谱下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地儿钱渊倒是熟悉,正是之前王民应、胡宗宪陆续担任浙江巡抚之地……可怜现在的浙江巡抚阮鹗,难怪驻扎嘉兴府。
  钱渊略略看了几眼,比之前王民应在的时候要漂亮的多,还新修了一个园子,奇石假山,潺潺流泉,别有意境。
  “这是李天宠在任时候修的。”王寅随口道:“自从行提编法后,东南各地财赋吃紧,既要支撑官军,又要支撑编练新军,千头万绪……嗨,银子总是不够的。”
  “但总督大人并无将银子用于自身之迹。”沈明臣摇着扇子赶走飞来的蚊虫,“还望展才日后回京多加解释。”
  今晚在原巡抚衙门密谈,到场的除了胡宗宪和钱渊之外,只有王寅、沈明臣和郑若曾,都是钱渊旧交。
  钱渊瞥见郑若曾紧皱的眉头,笑着问:“伯鲁先生似乎不太认同此语?”
  郑若曾脸色一变,苦笑道:“并非如此,只是有些事……”
  “直言不讳就是。”身后传来胡宗宪的声音,他缓步走来,“遣使出海,密送重金,乃我一意孤行。”
  “展才有所不知。”沈明臣匆匆忙忙解释道:“如今倭寇侵袭沿海各地如旧,但倭寇首脑汪直、徐海开战,至今已有年许……”
  “好了,嘉则,展才哪里能不知晓。”王寅笑道:“这儿虽凉爽,但蚊虫太多,去凉亭饮茶如何?”
  众人在凉亭坐定,斟上来的是婺源绿茶,胡宗宪让下人仆役退去,就连两个儿子都赶走,这才开口道:“别人都道,自我胡汝贞上任浙江巡抚,再升浙直总督,东南倭乱渐有平息之像,但那只是乡野之谈。”
  “参将宗礼败亡嘉兴,不得已调卢镗父子移驻,宁绍台参将戚继光颇有军略之才,但手下只有一千兵丁,招募新军派的上用场至少还有几个月之多……”
  “所以东翁派出使者一为缓兵之计,二为打探军情。”郑若曾细细讲解道:“汪直、徐海开战年许,基本都在海上,除了倭寇无人亲眼目睹,虽多派耳目打听,但也只是一知半解。”
  沈明臣叹道:“东翁长于谋国,拙于谋身……”
  除了胡宗宪之外的三人齐齐看来,钱渊浅笑举起茶盏抿了口,并不答话,这是事实,胡宗宪此人于国有功,但最终因朝争而败,还因为一道无人相信的矫拟圣旨而自杀,留下那句“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
  如郑若曾、王寅希望钱渊入胡宗宪幕府,更多的在于他们希望钱渊能沟通朝中,而沈明臣却是希望钱渊的存在能给胡宗宪留一条后路。
  其实这是符合历史实情的,胡宗宪自杀后,就是沈明臣为其奔走喊冤,为其撰写碑文,幕府中他是最佩服胡宗宪的,这和沈明臣是宁波人有很大关系。
  对这些钱渊心里都有数,他放下茶盏,笑着问:“说的不清不楚,那重金到底是送给谁了?”
  “汪直和徐海有甚区别,还是你说与我的,你说送给谁了?”王寅笑骂道:“不过汪直对此没什么太多的反应,说起来如果是送给徐海,说不定能起到些作用。”
  “徐海如蒙古人,只要有银子,什么都肯干。”沈明臣随口应了句。
  郑若曾摇摇头,“汪直不是不喜欢银子,他想的是开海禁通商。”
  “但这是绝无可能的。”王寅一边说一边看向钱渊。
  “短时间内绝无可能。”钱渊点点头,“倭寇不灭,朝中决不允许开海禁,更别说通商了。”
  “再说了,吃一堑长一智,当年沥港是怎么被毁的?”
  “汪直总不会傻到还相信东南官府的承诺。”
  钱渊手握空空的茶盏,沉思片刻后道:“早在前年,在下就说过,汪直和徐海非一类人,汪直可控,徐海难制。”
  如今两人内斗,对于东南来说有利有弊,多了些时日编练新军,但一旦一方彻底败北,另一方吞并败者,必然实力大增。
  不管是想从中渔利,又或提前预备,打探军情乃重中之重。
  但要明确的一点是,汪直可存,徐海必死。”
  众人纷纷点头赞同,其实汪直从沥港西去之后,虽然管束不得力,但总归没有大举入侵,几次闹出的大风波都是徐海干的好事,一旦徐海击败汪直,实力大涨,必然再次举兵侵袭,到那时候,东南再无宁日。
  “不日在下就要西去台州,或许能打探到些许内情。”
  钱渊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我愿意为东南抗倭出力,但入胡宗宪幕府,那就不要再提了。
  凉亭里安静了会儿后,胡宗宪缓缓点头,“如今台州有谭子理,荆川公,戚继光,还望展才不吝相助。”
  “理应如此,都是展才故旧好友……噢噢,谭子理不是故旧好友。”王寅笑道:“到时候有甚消息,直接让人送来。”
  郑若曾和沈明臣不甚了了,但胡宗宪心里是有数的,他和王寅私下曾经说过这个话题,钱渊之前对汪直、徐海的了解绝非道听途说,很可能在倭寇中是有眼线的,而且这个眼线地位还不太低。
  钱渊倒是没想这么深,慨然应诺后叹道:“开海禁通商,寇转为商,厉行海禁,商转为寇,朝中诸公却对此熟视无睹,何人之错?”
  “不管如何,打探到海上诸事,才能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但有一件事还望总督大人留神,就算倭乱渐渐平息,朝中有意开海禁通商,沿海必有精锐护卫,海上必有兵船护持。”
  和两年前相比,胡宗宪身材愈发瘦削,但精神抖擞,双目有神,他点头道:“戚继光几度败倭,自身近乎无损,如今正在义乌招募新兵训练;吴淞副总兵董邦政,台州同知唐顺之,择地建船,都颇有进展。”
  郑若曾笑道:“都说戚元敬兵法脱胎于展才,确有其事?”
  “对了,败倭自身无损,第一战就是在华亭城外,当时还传展才虚报……”
  沈明臣一本正经道:“戚元敬到台州第一战,倭寇看到竹矛惊呼,扫帚星来了……倭寇不敢上前纷纷败退!”
  这几年,倭寇一碰上钱渊就要吃亏,在宁国府倭寇说起钱渊在海上有扫帚星的绰号,还真不是假的,现在这绰号都流传到内地来了。
  哄然大笑声在凉亭内响起,钱渊几次出言辩解都被堵了回来,连不苟言笑的胡宗宪都捋须开怀。


第346章 别枝
  从钱渊去年春节离开杭州,到如今再返杭州,已经是十七个月了,漫漫人生中,十七个月说不上多长,但对于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十七个月能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戚继美就是个例子,原先还有些稚气的脸庞变得刚硬,行走间步子沉稳的多,右手随时微微曲起放在腰侧,眼神犀利带着随时随刻的警觉。
  两次奔赴义乌练兵,又跟着戚继光在台州几度参战,虽然还不能独当一面,但如今的戚继美再非往日旧观。
  “今早到的,兄长在义乌练兵不便出营,我明日也要快马回去。”戚继美微微退后半步,低声说:“今晚就在食园凑一宿?”
  “那你还能去哪儿?”钱渊笑骂道:“元敬是不是时常骂我?”
  “哪里有……怎么可能!”
  “他是个心眼小的,现在外间传言向我学兵法……笑死我了。”钱渊忍不住又是一阵大笑,历史上排的上号的名将戚继光向我学兵法……
  “只是狼牙筅嘛,不过阵列也脱胎钱家护卫,变化挺大。”戚继美这时候露出以前二十出头小青年的模样,“放心吧,有大嫂在呢,掀不起什么风浪!”
  钱渊刚忍住,又噗嗤笑出来,入京之后,戚继光只来过两次信,但代笔老婆倒是写了六封信来,纳采之后王氏还托人捎了贺礼过来。
  “对了,前些日子回台州,大嫂还问呢,问你为什么要回东南,还要去台州。”戚继美脚步一顿,皱眉看着食园门口乱哄哄的一片。
  钱渊努努嘴示意王义杨文去看看,突然感觉不太对头,转头问:“我母亲、小妹迁居台州,你不知道?”
  “什么?!”戚继美眼睛都瞪圆了,“什么时候的事?”
  钱渊紧锁眉头来回走了几步,按道理说母亲去台州,出面的应该是小舅谭纶,但戚继光驻守台州,妻子王氏和母亲是旧交,怎么可能不知情?
  “真的不知道,两次去义乌招兵,上次回台州是半个月之前,没听大嫂说过。”戚继美搓着手掌,“这么说来……小妹在台州。”
  钱渊眉头一挑,转头打量了这厮几眼,叔母陆氏早就说过了,陆树德和戚继美对小妹都有那么点意思,小妹今年虚岁十四,也快要定亲了。
  自从跟着兄嫂去台州后,戚继美最是放心不下这事儿,在他心目中,人家陆树德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不过钱渊不太满意,陆树德那厮不是经常叫唤自己辈分高嘛,比谭氏辈分还高,小妹都矮了两辈……而且长的太黑。
  而戚继美呢,除了名字和戚继光没什么像的,性子直率没有戚继光的油滑,长的不算黑……但是太丑。
  戚继美被盯的心里起毛,往后退了半步干笑道:“展才,乱糟糟的,还不去看看?”
  钱渊哼了声正要起步,突然久违的陆树德窜了过来,“渊哥,渊哥,那些族人太不是东西了!”
  一个黑,一个丑,钱渊有点嫌弃,推着陆树德往边上站站,一边往前走一边问:“平泉公上京了?”
  “嗯,五日前启程,起复国子监祭酒。”陆树德啧啧道:“可惜我还要留在东南准备后年的乡试,不然一起上京了。”
  戚继美面无表情在心里呸了声,还真以为我不知道啊,原本钱家要上京,你死皮赖脸非要跟着,现在小妹没上京,你才留下来。
  “对了,小妹她们为什么要去台州?”陆树德追问道:“台州那地儿太破,也不安全,还是回杭州吧。”
  戚继美黑着脸道:“眼前还有事,你能不能少扯淡!”
  “有你什么事……再说了,这种小事,渊哥随手就摆平了。”
  事实上,并没有那么轻松,几个时辰前小七就抵达食园,但到现在还没进门。
  倒不是有人拦着不让,而是食园前后院所有屋子都被占满了,全都是华亭钱氏的族人姻亲。
  今年初,狼土兵离开松江府前往嘉兴府、湖州府剿倭,几股倭寇上岸侵袭华亭,一度骗开城门攻入城内,还好侯继高死战,董邦政及时来援,才将倭寇驱逐出城。
  从那之后,华亭不少大族都起了心思暂时迁居他处,而最起劲的就是钱氏,先是几个和谭氏还算有些来往的女眷赴杭在食园暂住。
  原本王义还能扛得住,但人家弄了两个七老八十牙齿都没有的老头老太太顶在前面,又有嘉兴钱氏、钱塘钱氏的族老出面,于是,食园里的前世族人越来越多。
  一个半月前,王义押送大批财物上京,之后谭氏带着女儿、儿媳迁居台州,这下子食园就成了钱氏一族的自留地。
  用后世的观点来看,这实在太荒谬了,混蛋加三级啊,凭什么莫名其妙的霸占食园?
  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族人因战乱迁居,你钱渊这个提前赴杭的是有这个义务来安置的。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钱渊现在是有功名的,新科进士,选庶吉士啊,一旦和族人闹翻,钱氏族老往上一告,实质性的惩罚不好说,但钱渊的名声肯定会臭掉。
  松江华亭是有这个先例的,弘治年间,华亭潘家有一青年自幼就是孤儿,族人不管,他得老师照料,奋发读书,二十一岁登科为二甲进士,但族人上京投靠却被其赶出家门,族人直接一状告到顺天府衙去。
  最后倒是没出什么事,只是都察院御史多有弹劾,族人不亲,何况忽外人呢?
  于是,这位潘姓进士被弹劾免职,没几年郁郁而终,这也是王义当时不敢动手的主要原因,怕钱渊名声有损。
  “还不止呢。”陆树德冷笑道:“渊哥你之前在我家隔壁巷子里租凭或买下好些民居,以供护卫、护卫家眷居住,现在也被占了。”
  食园门口两个颤颤巍巍的老头拄着拐杖,两眼无神却不肯让开路,十几个族人或前或后,口口声声要让杭州府的父母官来做主,他们是不怕事情闹大的。
  “这位是新科进士钱展才吧?”一个中年人含笑踱过来,“在下绍兴钱……”
  话还没说完,钱渊就不耐烦的打断,“绍兴钱,记得八山公就是绍兴钱。”
  中年人脸色一变,“八山公是在下族兄。”
  “那是八山公令你夺我家业?”钱渊哼了声,“如若是,我今日就打到绍兴山阴去,如若不是,就免开尊口!”
  所谓的八山公就是和徐渭、诸大绶、沈炼一起名列越中十子的钱楩,此人当年是浙江乡试解元,二甲进士出身,徐渭去年重病卧床,钱楩就陪在身侧,和钱渊相谈甚欢。
  中年人苦笑道:“毕竟都是东南钱氏,同气连枝……”
  “同气连枝?”钱渊有点不耐烦了,转头吩咐杨文几句,回头道:“那当年我祖父被扫地出门,东南钱氏何在,我父兄横遭不测,灵堂上族人不敬,东南钱氏何在?”
  陆树德在边上插嘴道:“虽说东南钱氏同气连枝,但也没有绍兴钱干预华亭钱的道理。”
  “华亭钱氏,华亭钱氏……”钱渊冷笑道:“曾祖鹤滩公名扬天下,祖父、先父、叔父都非凡品,只可惜除了这一脉,华亭钱氏尽皆庸碌之辈。”
  就在食园门口,钱渊缓缓开口道:“今日起,钱铮、钱渊以鹤滩公为祖,移居松江青浦,开创别枝,堂号青浦。”
  这下子,食园内外的华亭钱氏族人先是一愣,随后大呼鼓噪,纷纷出口指责。
  一旁的绍兴钱的中年人目瞪口呆,族人开创别枝,大族中并不罕见,当年隋唐时期的五姓七家就是如此,但就因为这点小事就要脱族另起山头,实在是闻所未闻。
  其实并不是临时起意,这个念头早就出现在钱渊的脑海中了,在京城也和叔父钱铮商量过……刚开始还不肯,但在钱渊细细描述父兄灵堂前,族人的无礼后,钱铮终于点头了,当然,钱渊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第二个儿子会过继给钱铮。
  闹哄哄间,一匹快马在食园门口停下,杨文一跃而下,冲着钱渊点点头。
  钱渊懒得理会那些还在嚷嚷的族人,径直走向轿子,旅途疲惫,趁早歇息才是正经的。
  “解决了?”小七倒是无所谓,只是隔着窗帘,声音有点怪异。
  “换个地方住下来再说,反正食园里大部分好东西都送上京了,母亲似乎早就打定主意要迁居台州。”钱渊笑着如此说,以前留在食园的红木家具和很多名人字画、古玩都已经送上京。
  听里面声音不对头,钱渊忍不住问:“在做甚?”
  小七微微拉开一丝窗帘,笑着举起一个大大的水蜜桃晃了晃,嘴角还带着果汁呢。
  钱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抢过来,狠狠咬了口,“不错,水头挺足的,就是不太甜啊。”
  “都是原生态,哪里会多甜。”
  “这倒是。”钱渊挥挥手,几口吃掉桃子,翻身上马,一行人径直往西而去。
  闹哄哄的食园门口登时安静下来,钱氏


第347章 为公
  这是钱渊第六次来杭州。
  第一次的小心翼翼,第二次的得报大仇,第三次的挥洒自如……上一次是狂风暴雨的辱骂差点骂死了徐渭。
  从默默无闻到名扬天下,从刚开始传闻的自幼出家拜师高僧,到现在的扫帚星,钱渊在这座城市的名声在去年臻至极点,到现在还有人记得临平山一战后,多有百姓在食园门口叩头致谢的场景。
  钱渊离族另创分枝的消息传开后,让华亭钱氏族人难以理解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