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629章

唐末大军阀-第629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带着其他妃子与亲信出逃,与妻儿就此分隔两地。
  投奔魏朝,本来就是为势所迫……耶律倍觐见魏帝李天衢,却发觉中原天子虽然表面上待自己甚是礼遇,却又直接将他打发到草原,仍以放牧为生计之时,耶律倍便已经有些后悔当初做出的抉择……
  我自幼精通汉学,工于丹青水墨,通晓阴阳音律之道,精于医药砭焫之术,能做诗词歌赋,也不逊于中原汉儿的高才之士。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本以为虽是因忧惧二弟为了稳固帝位,便会有除了我的打算,故而不得已才出走投奔南朝……可是好歹也有机会领略中原风物,多与汉人名士来往……但是魏帝却仍视我为塞外胡虏,认为我只能在草原上放牧不成!?
  耶律倍自是不知,李天衢一方面承认他的才华,可另一方面却早就知晓他这个契丹人皇王暗地里吸食女子鲜血,喜好用火烧、挖眼等方式虐待身边妾妃、侍女的病态癖好……当然不会让耶律倍在中原长期定居下去,而有更多的机会祸害民家女子。
  何况李天衢还知晓耶律倍骨子里到底还是个契丹人,就算他不得已南投魏朝,以后也很有极大的概率打算再暗结契丹,而对中原王朝不利……所以就等着他暗中再做什么勾当,到了那个时候,正可将计就计……
  眼下魏朝全面压制契丹,自己故国的形势愈发险急,耶律倍本来的思绪便已是愈发的复杂……按他想来,契丹与中原王朝之间,较为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彼此国力相当,可以长期对持下去;
  亦或者说,是契丹处于强势的一方,自己便可暗中与故国联系,或许也可以与坐在皇位上的二弟达成某种协议……做为内应谋取中原,而他这个精通汉学的大哥,绝不会觊觎契丹的帝位,而是如他统掌征服渤海国之后,受封为东丹国国主那般,代为管理汉民、治理汉地。
  毕竟对于契丹皇族耶律氏而言,当年他们的父亲耶律阿保机,便宽恕了曾经联手他推翻那统治的那些亲弟弟……结果以阿保机的长弟耶律剌葛为首,先后却三次发动叛乱,然而对于这些要造自己反的兄弟,耶律阿保机对于带头造反的耶律剌葛的处置方式仍是杖而释之,至于其他兄弟则姑念年幼无知,只要对天发誓不会再反,便会直接免罪、不加处置……
  实际上由契丹所设的藩属东丹国,如果不是为魏朝所灭而覆亡得太快,按史载轨迹,会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最小的胞弟耶律安端继任为东丹国国主,待他过世之后,东丹国治下疆土才开始直属于辽廷,又过了三十年的光景再正式废除国号。然而那耶律安端,当初也是“诸弟之乱”的参与者之一……
  所以对于耶律倍、耶律德光而言,他们父辈那一代弟弟造哥哥的反,却仍能予以宽恕,以后甚至还有受封为一国之君的机会。所以耶律倍这个做长兄的,就算已经叛逃出走,可是他认为只要向自己的二弟耶律德光表明契丹国的帝位,我完全承认就该由你来坐,也绝不会意图培植党羽发动叛乱……那么他们这对兄弟,应该还有的谈。
  然而如今天下大势,却正向耶律倍所最不愿看到的方向继续推进下去……由自己父亲建立的契丹帝国,耶律倍不想它被魏朝灭了;中原王朝兵发辽东,要去兼并本来由他统治的东丹国,当时的耶律倍也有些类似于把脑袋埋到土里的鸵鸟心态,他无力改变什么。可是如今得知自己妻儿也都因魏朝之故而毙命,耶律倍还是会感觉到心如刀绞,心中又漫起无穷的恨意……
  “……由此往东,虽然时常有大同军牙军出关巡边,可是从北面迂回绕过白水泺(后世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的黄旗海),应该便能避过魏朝的边军……好歹东面塞外草原,仍是我契丹治下疆土,便由你亲自挑选些人手,辛苦走上一遭,务必要与临潢府那边取得联系……”
  半响过后,耶律倍忽然开口说道……他面前那个亲信听罢面色一变,也连忙回道:
  “我们追随主上投奔南朝,而自从到了此处之后,往日还须小心避嫌……可如今主上命我去与契丹故国暗通声息,莫非……”
  “哼!即便我从故国出走,可是身体里毕竟留的还是契丹人的血……虽然当初与二弟争夺帝位失败,我也曾怨恨过母后,为什么要肃清支持我的权臣贵胄,还不惜斩断自己的手腕……把事做得如此绝,就是为了打压我而扶植二弟继承帝位!
  当年父皇册封我为人皇王,在契丹地位仅在他与母后之下,很明显是有意要立我为储君。可父皇含恨过世之时未曾留下遗命……母后怎么就如此偏心,非但铁了心要让二弟继位,先是杀我嫡系,而后还要罢我兵权,遣人暗中监视,我却每日则如坐针毡,唯恐二弟有朝一日会有弑兄的打算!
  可是如今我算是想清楚了,如果契丹覆亡,我委身于南朝,就算领受这份虚衔荣禄安闲度日,也不过是苟活偷生、混吃等死罢了……就算我与二弟不和,到底还是要以国事为重。如若坐视南朝亡我契丹,那么生时寄人篱下,便如无根浮萍,死后更是无颜去见父皇与我耶律氏历代先人了……
  更何况……杀妻杀子大恨,此仇不共戴天,我也怎能继续听命于南朝!?”
  那名亲信只是试探性的一问,却没有想到耶律倍的反应竟然会如此强烈,而且越说越激动,便如发了失心疯一般。
  先前耶律倍虽然也有过暗中联系自己那二弟耶律德光,做为内应,协助契丹以谋对付魏朝的想法。只是如今这般时局,孰强孰弱一目了然……做为当初的契丹大皇子,却叛逃投奔魏朝,可是这也相当于从弱的一方,适时的跳槽转投到强的一方阵营……
  如今魏朝、契丹双方国力的差距又是越来越大,难不成在这个时候还要再反复跳到被压制的一方去?耶律倍当然也犹疑过、挣扎过,思绪愈发矛盾复杂,而始终拿不定主意……
  可是现在的耶律倍也已笃定了心思,汉家文化、中原风物虽好,可是既然被打发到草原上过活,魏朝还是无法彻底接受我这个契丹人……何况我契丹既然已经建国,也决计不能再被征服,而屈从于中原汉人的统治之下……再加上妻儿的血仇,我当然要反!


第1383章 打下来的地盘,还要长期治理下去
  按耶律倍的指示,十几名契丹骑士很快便备置好了干粮,匆匆上马,便离开土城子,匆匆朝着东北面疾驰而去。
  由于临近冬季,周围的牧民正清点牛羊粪便、动物皮毛等当做燃料、用于取暖的物件,还要确保以硬木为骨架后,用毛毡搭建而成的毡帐不会被大风吹倒。
  眼见那十几个契丹骑士催马疾驰经过,附近劳作的牧民当中,有几个相互对视了一眼,微微颔首示意。这几人看起来相貌平平,又十分的低调,属于扔到人堆里面便照不出来的那种……只是他们眼中偶尔有精芒流转,也一直在注意着耶律倍以及他那些亲信的动向……
  耶律倍接受魏朝的册封,而统掌着这片牧原……附近一些杂胡部落被安置于此,也都由他管理。这几个牧民说是来自于草原上一支不起眼的小部族,平素言行举止,倒也与寻常游牧汉子没有什么分别。
  然而这个时候,他们几人不动声色的聚到一处,其中一人一改往日咬字不清的口音,而以字正腔圆的汉话低声说道:
  “耶律倍终于有所动弹了……便由我去核实,却看他如何暗中与契丹故国互通声息……再派人联络侍卫司哨点,须尽快报于上官知晓……”
  ……
  这一年的冬天终于到了,雪花洁白如絮,落在地上聚集成片,虽然就如同洁白的棉花一般……可是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到脸上已如同刀割一般,无论城内还是郊野,到处都是一片银装素裹的模样。这样的景致虽然别有一番美感。
  可是已经到了岁暮天寒、彤云酿雪的时节,如果事先没有做充足的准备,越是往北,生存的环境无疑越是艰苦,也很不适合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魏朝的军队已暂时偃旗息鼓,休歇整备,待明年开春之后,再准备针对契丹、泰封方面有所行动。中原朝廷这边,也还要需要对于昔日东丹国治下疆土的管治详加梳理。
  毕竟地盘打下来是一回事,要守得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年大唐讨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可是后来随着中原内乱,便逐步丧失对于白山黑水地域的统治权……所以之后便有渤海人建国,直至契丹又征服过这片土地。
  诸如契丹、女真、渤海等民族,发源于后世中国的东北地区,还有奚族先人主要活动于河北省东部、辽宁省西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燕云以北,汉人的比例便逐步减少。如此缺少百姓开垦耕种,人口有限,那么设立官府机构,再进行驻军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而却当地土生土长的族裔,与汉家文明一直都会有种隔离感。
  不过倒也是因为耶律阿保机往日南侵之时,都会掳掠来大批的汉人……诸如以汉俘建锦州,契丹攻破渤海国,占辽东城,翌年改称东平郡,而后升级为辽阳府,城内居民也多为渤海人和汉民……也使得辽西、辽东诸地汉人的数目在一段时期内成倍激增。
  如今由中原王朝收复了这片土地,很多被契丹强拒过来安住的汉人百姓,自然还是想重归家园故土的……不过魏朝很快便颁布了一条政令,便打消了绝大多数汉民归乡的想法:
  出了山海关,到白山黑水地界,所有农家民户十年免税免赋。
  被强行迁居到辽东、辽西等地的汉人百姓,离开故土也已有了一段时日,不少人还是被迫迁徙至北地之后,才有了家室……他们如果留下来,按人头也会分到更多的土地,而且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辛勤耕种的所有收获,也将归他们个人所有……这也使得绝大多数百姓不由得寻思起来:
  我们是被契丹人掳掠强拘而来的,当初的确不情不愿。可是来都已经来了,而且这些年下来,在这片土地住得也都习惯了……如今我们也不必在契丹的统治之下担惊受怕的过活,还能免除整整十年的赋税,然而如果迁居回去,也就没有这等天大的好事了……
  按魏朝晓谕天下的政令,除了当年被契丹人强拘至北地的百姓,其余各地民户,如果愿意迁居,朝廷每年定下相应的数额,也都享有免除赋税的待遇……还有经过地方府衙审查,整理出来没有户籍的流民,以及定罪按充军罪行惩治的犯人,大多也都要给送到白山黑水地界去。
  除此之外,李天衢还下诏除了每年通过科考取士之外,还会增录记录籍贯已改为白山黑水地界的学子入仕……以刺激那些历年科考似乎有中榜的希望,可是每次成绩一出来却总是差点意思的书生另辟蹊径,通过北迁安住,得以偿了出仕为官的心愿。
  这对于天下渴望金榜题名的学子而言,固然算不上公平……可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可是这般时节,白山黑水地带诸族混杂,本来汉人的比率不高,所以不兴礼教,民间向学之风不盛都是事实……何况从文明同化的角度设想,当然还需要鼓励更多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去“闯关东”。
  毕竟农耕文明有一个特点就是流动性小,百姓只需要有一块地,自己盖几间房舍,有田地耕种,便足以养活家小了……朝廷方面也必须要有合适的政令出台,促使那些百姓从他们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迁徙出去。
  冬季军队休歇整顿期间,魏朝遂主要进行梳理渤海故地户籍,鼓励治下百姓北迁之际。朝鲜半岛那边却又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泰封国因为大批军民被鸭绿江以北的诸部生女真掳掠劫杀,满腔的怒火无处发泄,果然还是要拿鸭绿江以南的曷懒甸部女真出气……
  泰封国派遣出几员军将,领兵前去不但开始压迫曷懒甸部女真世代生活的空间。由于自魏朝入主辽东伊始,生活在后世朝鲜咸镜道一带的曷懒甸部女真,其中有不少人也动了北迁的心思,遂也纷纷启程,打算渡过鸭绿江,去寻觅个与他们同宗同源的部族求个安身之所。
  可是泰封国不请自去,迁徙的军民却被北面的生女真杀得个伤亡惨重,又怎么能任由鸭绿江以南的曷懒甸部顺利迁移过去?王建当然能够想到,投从中原王朝的渤海、生女真人忽然集结起来攻击泰封移民,也必然是魏帝李天衢在背后使坏……眼下还不敢向魏朝兴兵复仇,但是我还对付不了生活在鸭绿江以南,较之其它部族,则相对更为孤立的曷懒甸部女真了?
  泰封国本来便对曷懒甸女真的故地抱有吞并的野心,后来便会不断的出兵挑衅,还无理扣押生女真几十名头人,迫使曷懒甸部求助完颜部,所以才爆发了女真与伪高丽之间的曷懒甸之战……只不过由于契丹如今国力已经迅速衰弱,王建提前有机会趁机北拓,却又因魏帝指使诸部生女真掳杀移民遂铩羽而归……最为恼火的时候,再想到与本国接邻的曷懒甸部女真,所以泰封国出兵要吞并那片土地,较之史载轨迹,也提前了很多年。
  一路泰封国兵马,正拦截住数百北迁要渡过鸭绿江,到白山黑水地界找其它部族安住的生女真移民……而遭受泰封军截杀的女真人当中,有一个老汉名为函普,虽然他现在还是籍籍无名之辈……可是按说这老汉本来在后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女真建立金国,便会追尊这函普为始祖皇帝……因为带领女真人建立金国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正是完颜函普的后世子孙当中的一个。


第1384章 女真完颜部,以后也无法崛起了
  已是距离北面鸭绿江不出百里的旷野间,天色阴沉,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犹如锐利的刀剑刮过肌肤。这样的鬼天气,按说已到了北地猫冬的时节,可是大队的泰封军士兵,正绰着军械厉声呵斥着,正驱赶数百着女真人装束的族民聚成一团。
  那些女真人当中,也不乏有老幼妇孺,他们只要敢抵抗,便立刻会遭到那一众泰封军士喝骂殴打……不远处一名军官骑乘着战马,沉着脸打量面前那些被搜获而意图北迁的曷懒甸部女真,忽然狞声喝令道:
  “将这些女真贱类的琵琶骨都给我穿起来!一并押解回去做奴隶,哪个胆敢反抗,便当场格杀!”
  由于曷懒甸部女真的领地与不断北扩的泰封国邻近,经过以往接触与摩擦,那泰封军将官所说的新罗语,在场倒也有女真人识得个大概……惊慌哭喊的人群当中,有两个年级约莫都在五六十岁上下的老汉闻言面色立变,其中一人立刻低声道:
  “二哥,听闻泰封人迁徙的移民被北面的诸部女真掠杀,死了许多人,如此气急败坏,这还真就要拿我们泄愤了!”
  另一人脸上沟壑纵横,眉宇间尽是凝重之色,也压低了声音,沉声回道:
  “当年高句丽为唐朝所灭之后,我等世代与渤海国治下南海府地界安住。可是这些年来,泰封国国主王建不断北拓,以后的日子只怕会更不太平……本来以为,也理当迁到鸭绿江北,另投处部落做为安身之所。
  可是如今却没料到,你我正撞到了泰封人的刀口上……看来就算暂时忍气吞声,他们照样不会放过我等……”
  函普与他的三弟保活里,本来与长兄阿古乃三人生活在渤海国五京之一,而位于东南一隅的南海府下辖领地。可是由于泰封国不断北进拓边,除了做大哥的阿古乃不愿离开故地,只是推辞称“后世子孙必有能相聚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