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军阀-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骁领命退下之后,李天衢吩咐下去,又宣召一人入宫觐见,然而那个人,本来却并效忠于魏帝的军将。甚至先前的态度,还一直对魏朝抱有敌意。
毕竟杨师厚本来效力于朱氏梁国,与魏朝数度交锋,还占尽了便宜……而后为势所迫,投入巴蜀,又转战于滇地。杨师厚却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为了自己子嗣的后路着想,遂与魏帝李天衢达成了协议:
你如果既往不咎,而让我的后世子孙在中原得享富贵安乐,那么趁着我尚还能震慑得住滇地诸族各部,会协助魏朝设立云南宣慰使司,并逐步交出南中军的兵权……而待我死后,云南这块地盘,也就全都是你魏朝的。
而奉杨师厚旨意,护送其子嗣家小的南中军牙将刘词,也顺利的抵至汴京。不必动用武力强行征服,免得枉造杀业,而让云南地界的汉儿乃至各个族裔惨受兵灾之苦……李天衢当然会履行承诺。
只不过杨师厚虎父犬子,他那儿子杨尧完全被自己老子的名声所掩盖住,名将子嗣,却也在史载中没有任何做为。李天衢心说我便封他一个子子孙孙能受福荫的爵禄闲职,得以安享富贵,其实就相当于朝廷拨款养一家子闲人罢了……可是当得知护送杨师厚子嗣至汴京的南中军牙将名为刘词,李天衢的第一个念头便是:
赚大发了,我又捡到了宝。
按李天衢想来,杨师厚固然知道刘词这个部下能打,可是就连他,现在估计也不会知道刘词以后到底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刘词其人,现在还没到显山露水,在这般世代杀得个威名远播的时候,可是李天衢却知道他非但在杨师厚帐下效力时,便以勇悍而闻名于军中。而且他对于从军征战也有种强烈的使命感,就算闲暇时,也常常被甲枕戈入睡,旁人问其缘故,他便回复称我以此取富贵,岂可一日辄忘之?且人情易习,若一堕其筋力,有事何以报国!”……受这等动力驱使,刘词做立下卓越的战绩履历,甚至历经梁、唐、晋、汉、周五代。
而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记录自西周齐太公姜子牙伊始,截止到五代十国时期的一百位名将传记,刘词也正与与智将刘鄩位列其中。
虽说葛从周、符存审、李神福、周德威……乃至他的老上级杨师厚这些实打实的五代顶级名将都没有被收录,也使得那几卷名将传记看起来似乎有失偏颇。但是与那些将才相较,刘词胜在经久不衰,若论厮杀征战,他保证战绩的续航能力甚至长达几十年……
诸如李神福早亡,杨师厚、葛从周于后梁时期相继逝世,符存审也于后唐年间抱憾身故……可刘词于后梁能在当时论战力,天下屈指可数的银枪效节军中能打出名号,后唐时虽因得罪权臣,所以被贬为小校屈居下僚十余年……可于后晋时期却突然爆发,大败南唐,连番讨伐叛逆,军阶官职开始蹭蹭见长。再到后汉时节又接连重挫杜重威、李守贞等举兵背反的乱臣,甚至一直熬至后周世宗柴荣继位,还挥军大败北汉军,接连临阵斩杀敌国重臣宿将。
所以说刘词从五代第一朝,一直打到了最后一朝。如果按运动选手比较,他就算不是数一数二的顶流巨星,但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状态,可能与其同时代的同道都退役两三批了,可他仍还在坚持打,尚且还能交出相当可观的数据……
就算高行周、符彦卿、安审琦这一代名将同样历经几朝,可实际到了后周时节,基本上就已经被郭威、柴荣父子供为前朝宿老,也很少再亲自领兵打仗……但是当时已是六十四岁高龄,距离自己逝世前一年的刘词尚还要领军出战,心急火燎的驰援后周世宗,亲自抄家伙驰杀到阵中砍冲溃敌军,而得柴荣嘉赏……也足以见得这刘词能保持征战的状态,也当真是长久得让人敬佩了。
更何况刘词虽为武将,他不但为政宽容,懂得抚民之道,而且知人善任更是堪称一绝……诸如宋初宰相赵普、以及宋朝开国功臣楚昭辅、王仁赡等人,都是由刘词征辟为幕僚。也是在他临终之际,便将这些属下推荐于朝廷,而后才由赵匡胤捡了现成的便宜,上书奏请,将这一干智谋勇烈之士都纳入他的麾下……
也当得上一代名将的赞誉,而且比起葛从周等帅才,刘词更当得起将军中常青树的称谓,又懂得治政安民,而且发掘后起之秀的眼光独到……所以李天衢心想这刘词能为我朝所用,这不正是捡了天大的便宜?
趁着今番筹谋部署,准备对楚、吴用兵,李天衢当然有意让刘词这个新近归附的将才,能够谋得崭露头角的机会,也免得他如史载轨迹那般,五代其它几朝屡番征战,偏偏就只在后唐时节只因忤于权臣,便被贬为州府小校长达十余年。
都说要成名须趁早,李天衢心想刘词既然得以重返中原,建功立业的机会,我也会立刻给你。就按你的为人秉性,生平本事终于能派上大用场,想必也会死心塌地的为我朝效忠吧……
然而但刘词被召见至内朝偏殿觐见,李天衢眼见这员投至汴京不久,的原杨师厚麾下牙将虽然态度恭敬,可举手投足间,不但仍透着几分局促,表情也甚不自然。也全然不似其他魏朝宿将那边,他与李天衢相处得显得有些生分……
魏朝帝君召见,当然必须要来,而刘词还要好脸相迎,可彼此寒暄几句过后,李天衢也注意到,瞧他那副模样,也明显是在硬着头皮尬聊。
李天衢大概也能体谅刘词的心思,他的旧主杨师厚,是出于自身处境的考量,所以与魏朝达成了协议。可是刘词自打入伍伊始,便一直在杨师厚军中效力,所以与魏朝向来处于敌对的关系,如今突然立场变了,他一时间心态也难免转换不过来……
若要这刘词诚心效忠,有些看来也必须要敞开了说才是……李天衢心中念罢,便凝视向虽得赐座,可也只是半个屁股挨在椅子上,而显得十分不自在的刘词,忽的又道:
“你投军入伍,而随着杨师厚杨节帅转战天下,在他身边历练,也必然是受益匪浅呐……朕也不得不承认,杨节帅无愧为屈指可数的当世名将,毕竟王重师、霍存……等朕的心腹将才,也都是为他杀败而身故……”
第1085章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刘词听李天衢说罢,他面色忽的一凝,身子也不由的又绷直了几分。毕竟杨师厚当初的确对魏朝曾制造过很大的麻烦……就算从大局着想,双方已经达成协议,但他心想自己作为杨师厚麾下的将官,帝君李天衢,乃至一众魏朝宿将也未尝不会有衔恨怀怨的可能。
本来还曾心想:我既然是杨节帅派遣来归附的旧部,与魏朝诸路兵马非但不是一路,先前还是对头,只怕不会被当做自己人看待。而刘词也唯恐有人还会记恨杨师厚大败魏军,致使霍存、王重师等将领兵败身亡的往事……心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能也要熬过一段被人穿小鞋的时日,更要谨小慎微才是……
然而今日魏朝帝君忽然遣人来宣召入宫觐见,刘词心说我在杨节帅帐下效力时不过只是个步军指挥使,也不是哪一方势力手握重兵的显贵宿将,这次就只是奉命护送节帅子嗣来到汴京,如今也就只得听候收编录用了。在占据中原,疆域广阔的当朝皇帝看来,只怕与个马前卒相较,也没什么分别……那么他为何非要刻意的要召见我?
刘词本来便心中忐忑,然而李天衢召见其会面,言语一番,便直接捅破了窗户纸,他自然也不免紧张起来。而刘词更为留意的倾听,遂见李天衢继而说道:
“这也算不上什么讳莫如深的往事,如果朕与杨师厚皆为江湖草莽,他杀朕知交,固然算是结下了死仇。不过唐末群雄竞争,投身行伍的武人效死竭力,当然也要谋个更为远大的前程。朱温也不失为一代枭雄,而杨师厚先前认为他更有可能称霸天下,所以才屡番于我朝为敌……当年诸处藩镇节度,又有多少为朕所灭?而梁、晋相继与我朝为敌,如今又有多少人投顺归附,而能建功立业?
与个人仇怨相较,朕图的是安邦定乱、廓清天下,只要为文武才干,而情愿为我朝所用,朕也不管他当初曾为谁效力,当年是否又与我朝为敌,也都会提拔重用。否则朕倘若只因与杨师厚的旧怨,便为难你这员已经归附于我朝的将官,身为一国之君,这格局不是也未免忒小了些?
你是杨师厚的部下,投从我朝时日不久,而且先前向来敌对,所以你的顾虑,朕大概也能明白。所以这次召你前来,朕开诚相见,不但是要让你心安,而且再过不了多久,也要许于你一个在我朝军中打出名号的机会……”
李天衢正说着,也有内侍黄门从光禄寺珍羞署、良酝署转呈几碟佳肴与御酒,就在殿门口恭候。经传报相继将酒食端至殿内,李天衢手绰斟满御酒的玉盏,继而又道:
“吴国虽明面上臣服于我朝,可是视吴主如傀儡,控扼朝堂,总管军政内外诸事的权臣徐温就算已与一国之主无异,可他野心极大,不甘心一直向中原称臣。而徐温暗中勾结契丹,可使臣已为我朝拿获,如今证据确凿,故而我朝也有了兴师问罪的名义。
虽然要攻打吴国,自然是由我朝淮南等藩镇为主力军旅……可是楚国与吴国休戚与共,想必会出兵意图牵制,而力阻我朝不得轻易杀至江南。朕正打算双管齐下,便调遣你至江陵,楚国一旦动弹,你便随着大军立刻杀入湘地。
而统领讨伐楚国大军的主帅,朕知会他许以你重任,若是攻坚破敌有功,则立加封赏。说了这许多,朕也是要让你明白,既然已为我朝效力,朕只会看你厮杀征战的本事如何,以后又是否值当许以要职,担当大任,这个机会,朕虽然已经给你了,可到时也还看你有能否把握得住了……”
刘词怔怔的听着,他本来以为李天衢这次召他觐见,应该是打算询问滇地那边的山川地势,乃至当地诸族各部的风土人情。按说魏朝兵多将广,也根本没有必要刻意调遣他这么个归附不久,更何况还是杨师厚旧部的牙将参与即将打响的战事。
做最坏的打算,刘词心想自己在魏朝军中并无根基,也没有什么人情关系可以倚仗,那也很有可能会长期屯戎于地方,不会有出征建功的机会,只怕苦熬个几年十几年,也盼不来被提拔擢升的机会……然而本来心思忐忑,却没想到机会竟来得如此快。刘词更无法想到,这还是魏朝帝君李天衢指名道姓的召其商议,而亲自要给自己一个未曾奢想的机会。
先是把话说开,李天衢当着他的面,没有忌讳提及杨师厚当初与魏朝之间结下的梁子,而且也已经表明了态度,这也着实让刘词踏实了许多。更为惊喜的是,很快便要被打响的国战,他也不会被落下,而由魏朝皇帝亲自安排,这边准备被调往江陵而尽显身手。
刘词只是有些纳闷,心说自己当初随着杨师厚归附于蜀国,而征讨南面的大长和国时,虽然剽悍难挡,摧锋捣阵,屡番杀得敌军崩散溃败,而杀得那些南诏故民闻风丧胆。可自己也不过只是个藩镇牙军的指挥使,转战入蜀,于滇地虽然打出了名号,但是在中原尚还只是籍籍无名之辈。
按说无论是身份与地位,何况归附魏朝时日不久,也远远还没够格能受帝君的接见与勉励,还亲自为他能尽快建功扬名而动了心思……机会来的太快,而且这等好事想都不敢想,所以反而让刘词有些无法置信了……
但是以刘词的秉性,他常年身穿坚甲、头枕兵器入眠,也成了被甲枕戈这个成语的出处……病逝前一年还要统兵御将,而亲自杀入敌阵当中,就算曾为打压,而屈居军中小校十余年,可是一旦给个机会,便立刻能打出名号,他当然是那种盼着时常能出征建功,而绝不会甘于安闲度日的性子。
似我这等凭着征战沙场要谋前程的军将,最怕的便是不受重用,而闲下来个几年也盼不来个打仗建功的机会,否则只得屈居下僚,一身的本事渐渐荒废,到底也只是蹉跎了岁月……而魏帝……陛下又何至于如此看重我这个南中军归附的牙将,眼下也不必想那许多。既然待我如此信任……不也正当按古人所言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总之有了机遇就要上,当初为势所迫,而只得随着杨节帅转战至滇地,可是如今杨节帅既已与陛下达成协议,我奉钧旨护送节帅子嗣至汴京,便顺势归附于魏朝……不也一直在盼着重返中原后,更能立事显名,也去争它个武名远播!?
刘词心中念着,不觉心绪也如波涛一般起伏翻腾,而愈发的激动起来……又眼见李天衢面含笑意,且擎起玉盏向他示意,刘词顿觉胸中一股热血直往上涌,他颔首礼谢,旋即一仰脖,将盏中御酒一饮而尽,又立刻离了椅子起身,而向李天衢恭身施礼道:
“末将何德何能,却受陛下如此看重,着实受宠若惊,而铭感五内!而为保陛下洪恩,末将赶赴江陵,届时奉令征战,必然效死用兵,为我朝纵然肝脑涂地,亦无恨也!”
第1086章 复返故地,杀回来报仇雪恨!
长江南岸,位于江州彭泽县治下的湖口戎水寨,吴国负责边防的船只驶出港汊,开始例行的巡江事宜。可是还不过一两刻的功夫,便见到北面有一支舰队朝着这边驶来,而对面的船头上,也分明打出了魏军的旗号。
魏、吴两国也是以长江为边界,只不过吴国毕竟向魏朝称臣,事宜双方舟师巡弋至长江中线左近,吴国水军按常例也都须回避,也免得擦枪走火,而生出什么误会冲突……然而今日负责巡江的吴国水军军校眺望片刻,很快便惊觉魏朝水军也全然不似是照例巡江……
因为对面的舰队樯桅毗连,船帆蔽空,规模浩浩荡荡,一眼也根本无法望到边际……如此庞大的舰队,一旦出动,又怎是负责日常巡江事宜?
而且魏军舟师,就只顾朝着南岸的大摇大摆的驶了过去,这也分明是要杀过国境,而抢占对面处于吴国治下的水寨……本来自从吴国先主杨行密病逝之后,吴国便向魏朝奉表臣服,此后双方各守边界,以往倒也相安无事,但这次结果魏朝水军大举越过界线,不明摆着是要开战!?
徐温暗中遣使与契丹来往,当然也不想走漏风声,所以知晓他意图密谋连接外族,而共同对付魏朝的人并不多。吴国水陆边防军旅就算按例巡弋,却根本没有想到魏朝已经抓住徐温的把柄,便立刻发兵大举犯境。巡江的那一众水军将兵眼见魏军舟师声势浩大,都纷纷倒抽了一口凉气,还未曾想又当如何拒敌抵抗,便已陷入慌乱当中!
李天衢这次先战后宣,先要打得个吴军措手不及,再宣告天下又以什么名义讨伐吴国。所以此处长江防线前沿地域,位于魏军舟师前列的战舰,做势要撞开对面巡江的船只,过后不久,一艘、两艘、三艘……便已出现在口岸上吴军将兵的视野当中。
魏国的战船,反而要在吴国的港汊靠岸,前列巨舰霸道的顶开停靠在岸边的船只……正当临近口岸的江面上船只横七竖八、互相交错之际,终于有把守水寨的将官按捺不住,这才要准备进行反击……
“魏军欺人忒甚!这也明摆着要侵攻我国,也只得开打了!我等据守港汊,尚还占据地利,派船只从旁截断这支魏军水师阵列,使其首尾不得兼顾,就算终究难免与魏军鏖战,交战到底是要见血的,也要尽力阻止对方登岸!如若这湖口戎水寨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