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336章

唐末大军阀-第336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嗣恩遂拨马回身,不甘的喝令周围伤亡过半的亲随骑众往北面疾驰,而他心中也不由狠狠的念着:
  葛从周,今日败于你,也只得认了……还有那谢彦章,这个名字,老子也记住了!


第736章 大国交战,小国站队
  趁着敌军势堕,以葛从周的作战风格,当然还要趁势穷追猛打。李嗣恩即便败了这一阵,毕竟他也是久经战阵的将军,与符习一并统领麾下部众且战且退,尽量力保不会被葛从周所部敌军冲垮阵列。
  然而休说是拿下扬武军治所巨鹿城,结果却打了这场败仗,李嗣恩也唯有且战且退,直至又退出了邢州地界。至于拿下了洺州的周德威,于不久后,当然也得知了葛从周已经杀回扬武军,并且挫败先主义儿李嗣恩的战报。
  将州府事宜交由太原随后派来的官员打理,周德威也遣快马与周围几处袍泽互通声息。却是与葛从周似有默契一般,各自统领军旅,而朝着扬武军治下邢、洺二州接邻的地界杀出。
  至于扬武军涌现出来的军中青壮谢彦章,因为年纪尚轻,自然也就不是威名远播的宿将。然而经此一役,他也可说是声名鹊起。李天衢自知若是按谢彦章原本的轨迹成长下去,他以后再与后唐军队交手之际,也会有让晋人往往会奔走相告,而不禁闻名色变那般的威名。
  而魏朝、后唐之间的战争,在昭义军、扬武军地界已经打响,汴京这边也同样没闲着。朝廷立刻昭告四海,斥责晋王李存勖冒天下之大不韪,僭号以前朝唐廷自居,明明是得国姓赐名的沙陀朱邪部,祖宗、血脉都不是一个,那你河东李家凭甚么改国号为唐,而宣称延续前朝宗庙?
  此后无论是声讨还是交涉,李天衢的魏朝在国书中对河东李家的称谓仍是晋。就好比汉末三国刘备于汉献帝被迫禅位之后宣称继承汉室,称帝建国号为汉,可是曹魏政权也只会称呼他那一方势力为蜀一般。而在魏朝境内,军民口述也会说及后唐,倒与后世相符,而刻意要把沙陀人河东李家与唐朝宗室区分开来。
  然而刘备即便早年以织席贩履为生,也会有人对他汉室宗室旁支,本是帝室之胄的身份有所质疑……起码他刘皇叔的名头在后世也是深入人心。可李存勖宣称继承唐室宗庙,结果无论血缘还是民族上,与唐朝李氏八竿子打不着,这事全天下人都清楚。魏朝发檄文声讨李存勖,当然也绝对不可能承认他唐朝皇帝的身份。
  既然魏朝、后唐明面上已经完全翻脸,并相互斥责对方才是僭号擅自称帝的逆臣。
  其实李天衢也很清楚,无论是自己还是李存勖,也都是在朱温弑帝灭唐之后,才建制称帝的。然而明面上彼此还要斥责对方才是乱臣贼子,说白了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到底还是要看谁的拳头更大,而方今以国力而论,当然还是魏朝更强,所以目前诸国各藩大多也仍是倾向于李天衢一方。
  便如吴越王钱镠、楚王马殷、闽王王审知,以及被李天衢封为粤王的刘隐,还有如今方才十岁出头大小,而被徐温以及几方对立宿将摆在王位的傀儡君王杨隆演那一方势力,也宣称仍是支持魏朝为主,对李存勖只以国主唤之,而对外不会承认他继承唐室宗室的帝位身份。
  不过李天衢也早已发现那几方君王所发出的檄文措辞也都十分留意,也明显不愿意将后唐李存勖给得罪得狠了。即便又强邻在旁,他们也只得向魏朝称臣,却也正是因为各自治下疆土与晋人并不接邻,所以那些君主与李存勖没有领土争端,不存在任何冲突,李天衢心说也只是因为抹不开他的面子,所以才会站到魏朝一方摇旗呐喊。
  “如果是当年,只怕李存勖也要效法朱温那般,暗中遣使联系吴王杨行密,图谋我朝腹背受敌,而形成夹击之势……可是现在他若仍有此打算,想必也终究无法得逞……”
  御书房内,李天衢一边寻思着,一边喃喃说道。如果十国第一人杨行密还在世,以他的雄心壮志,也必然会联合北地雄主逐鹿中原。而且倘若其余诸国君王对外扩张的野心很强,那么魏朝要与晋国对抗,的确时刻还要留意后院失火,是否又有那一方势力会临阵反水。
  然而以如今这般形势,吴越王钱镠、闽王王审知自从身为一国君王统掌一方之后,都是自顾发展,很少对外用兵,也都是不爱惹事的主;
  至于吴国那娃娃君王杨隆演身后,徐温与同为追随杨行密打天下的三十六英雄出身的宿将争权夺势,内斗的程度也要比正史线严重了许多,自顾不暇,也根本没有余力对外扩张;
  还有楚王马殷,仍是施行上奉中原王朝,下安黎民百姓的国策,就算要打仗,也是发兵向南去和粤王刘隐对着干。挥师北望,觊觎中原?马殷没那实力,也更没那心思;
  而粤王刘隐,更没有必要去顾虑他那一方势力,他对内吞下了静海军安南之地,却也要忙于镇压到底土豪世家的抵抗势力,对外也有马殷这个对头与他有领土争端。疲于应对,也更不愿与魏朝交恶。而且粤国两广地界远离中原,刘隐与他兄弟也完全没有必要掺乎进魏朝、后唐两大势力的战事当中。
  不过李天衢也很清楚,这些君王虽然明面上支持魏朝,但一个个也都是抱着隔岸观火看戏的心思。毕竟另有一大国牵制住魏朝,那么雄踞中原的皇朝对他们的威胁也就越小。何况万一李存勖如果真能杀入中原,继朱温、李天衢之后,不还是名义上供着中原皇帝为正朔,而我们自顾自掌管治下疆土便是?
  所以其他诸国君王,也都打算与李存勖之间留有翰旋的余地。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以后也都说不住是否中原又要易主,所以李天衢自知照常让那些臣属藩国上贡交纳钱粮,用于战时军需之外,也不能指望他们会痛快答应出兵出力,而去与后唐对抗。
  至于李存勖那边,除了趁着耶律阿保机兵败北返,而发动兵变囚禁自己的义父上位,又为势所迫倒向河东的北平王王都之外。后唐倒又拉拢来一个立场鲜明的跟班,统掌夏、绥、银、宥、盐五州的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宣称所辖藩镇,与诸部牙军,治下党项、汉儿军民,便如当年受唐廷册封那般,而愿奉李存勖为唐室正统。
  换而言之,李思谏带领着麾下族人、治下子民,已经完全走到了魏朝的对立面上。
  而李思谏笃定心思投从李存勖,这倒也有些出乎李天衢的意料之外。按说他党项族人于五代十国初期没有什么存在感,正史线直到后唐灭梁,定难军也一直愿意奉朱温为主。然而现在占据中原的既然是魏朝,眼下党项拓跋部在当地也要没有经过今百年治理,而有自据一方的实权,李思谏便敢与中原王朝作对……这对他而言不也算是铤而走险?
  不过转念一想,李天衢大概也能相处个中因由。毕竟李存勖现在与原本的轨迹不同,他更为迫切的需要拉拢其它势力倒向自己的阵营。李思谏如今的处境,不似正史线那般后唐杀过黄河,奇袭汴梁,便灭了梁国那五代第一朝,也根本没有他定难军出场的机会……
  然而如今魏朝、后唐两大国已经拓张到自己家门口,李思谏的心态大有不同,而后唐更会处心积虑拉拢他投从。以李存勖的外交手腕,再加上他们同样身为转迁至中土栖息繁衍的北地族裔……也极有可能达成了某种共识,所以李思谏经过思前想后,还是决定狠下心来,把自己的基业、族人的前程堵在李存勖的霸业上。
  李天衢心中寻思着,旋即又暗忖道:
  定难军那一方藩镇,于关西地界也与我朝接壤,也就是说要准备用兵的目标,又多出了一方势力啊……


第737章 人有生老病死,也是强求不得
  毕竟李存勖先前挫败了契丹二十万大军,不止也可以说威震天下。而契丹近些年来拓张的很快,北地那些不愿臣服于耶律阿保机的诸族各部,也很有可能因李存勖的威名而甘愿投效,所以即便吴、吴越、楚、粤、闽等国肯向我朝称臣,但是后唐那边也绝非是孤立无援……
  然而还有一方势力,对于李存勖改国号为唐称帝,而与魏军转而成为敌对关系想必也是乐见其成。那一方割据政权并非李天衢与李存勖任何一方的臣属藩国,便是占据两川之地,也早已称帝的蜀国王建。
  王建那个老狐狸……虽然论雄主之才不及朱温,可是他也十分善于算计。我魏朝与后唐两大国战端一开,那王建必然也是乐见其成的。
  即便听闻现在蜀国朝堂也已愈发糜烂,王建也不比当年打天下那般励精图治,注重发展而使得蜀地大治,如今他已年迈,已是愈发贪图享乐,而开始广设苛捐杂税,所以即便蜀国占据西南一方疆土,到底也不比后唐李存勖那般才称得上我朝的劲敌……
  李天衢心中寻思,不过王建野心向来不小,有了杨师厚那等名将投效,他挥师向南挫败大长和国,又吞并了滇地大片疆土。即便王建年迈而愈发昏聩,蜀国统治集团也已越来越腐朽,内部矛盾也在不断升级……可是也正是因为比起其他诸国君王,王建对外扩张的欲望更大,蜀国也向来觊觎川陕、荆南等地,李存勖要利用王建对抗魏朝,而蜀国会趁着后唐牵制之际悍然发兵,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思量着己方势力,与后唐同诸国的邦交状态。李天衢每日还是要处理许多国政军机要事,而再等候扬武军那边葛从周、周德威这两员名将之间的战报传来。
  然而在此期间,如今官居礼部侍郎的张归弁,却带来了一桩噩耗向李天衢禀明:
  徐泗军节度使张归霸病逝身故,卒于任上。
  御书房内,眼见张归弁双目红肿、面带悲色,很明显还在伤感于他兄长的离世。而张归霸膝下三子张汉伦、张汉融、张汉杰哭丧着脸,也都跪倒在地。李天衢长叹了一口气,随即安抚张归弁说道:
  “归霸自当年辅佐朕至今二十余载,为国劳苦功高,只可叹我朝痛失一员功臣名将……朕自会下旨诏赠归霸为太傅,谥号文忠,以彰他赫赫功勋……至于徐泗军节度使一职,自当由归厚接任……”
  当年张家三兄弟背离黄巢反军,而被李天衢说服投诚之后。与张归霸、张归厚那两个兄弟不同,张归弁主要从事文职,即便武名稍逊,可是多少年下来也是兢兢业业,能尽职尽责的处理本职事宜。而张归霸、张归厚在外统掌藩镇,张归弁身为京官,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地位。而听李天衢出言安抚,张归弁连忙拜谢皇恩,又连声说道:
  “微臣兄弟三人,当年投从反军起事,尚还不知实乃明珠暗投……而后发兵围攻陈州宛丘之后,又遭几路藩镇围剿,有幸得蒙陛下赏识,这才得以弃暗投明,我等也自当披肝沥胆,以报答陛下知遇提携大恩……
  而家兄虽不幸身故,微臣悲不自胜,可是又蒙陛下追赠加封,兄长泉下有知,也能得以告慰了……”
  张归弁一边说着,一边把眼望向仍跪倒在地的张汉伦、张汉融、张汉杰三人,而又向李天衢禀说道:
  “微臣今番前来,也因家兄亡故,微臣这三个侄儿,也自当卸任官职,至贝州(宋朝时节改名为恩州)清河家乡故里为兄长守孝,而向陛下禀明……”
  话题又转移到了张家下一代这三兄弟身上……李天衢听了,眼中不易察觉的闪过了一抹戾色。而张汉伦、张汉融、张汉杰这哥仨听了,那三张哭唧唧的脸似又拉长了几分。
  父亲病逝,张汉杰与张汉融、张汉伦兄弟三个固然悲戚。而让他们更抓心挠肝难受的是,本来这段时日下来,他们也都已与魏朝太子李继志打得火热,彼此的关系也是愈发的亲密。
  以功勋将门衙内子弟的身份,又与很有可能要成为国家嗣君的太子交情极深。按张汉杰等人合计,即便方今帝君李天衢身子骨还硬朗的很,可是他终究也会有驾崩的一天……而他们哥几个身为年轻一辈,就盼着能够得到未来帝君的宠信而揽握大权,结果就因为他们父亲的离世,不得已只得暂时远离汴京,谁知道在此期间,又会不会有哪些公卿朝臣、衙内子弟能讨得太子欢心,而取代他们哥仨的地位?
  而且远离富庶繁华的汴京,要到父亲张归霸陵墓前搭小棚子,睡草席、枕砖块,粗茶淡饭而不可饮酒,也不得与妻妾同房,不闻丝弦音乐,不得设宴、不洗澡、不更衣……想到服丧告丁忧守孝的那些规矩,张汉杰、张汉融、张汉伦三人都是一般心思,低垂着张苦瓜脸,心里当然是百般不愿。
  而李天衢冷眼环视张家兄弟三人一番,心说即便这几个佞臣早晚要惩治,可毕竟张归霸尸骨未寒,而张归厚、张归弁这两个叔父尚还健在……要把握真凭实据,肃清朝廷隐患也是以后的事,眼下也不宜拿他们几人开刀。
  略思忖一番后,李天衢遂出言道:
  “你们兄弟三人,也理当为父亲尽孝服丧,便早些准备赶往贝州清河家乡故里去吧……守孝期间,朝廷这边自会寄存尔等俸禄,待告丁忧服丧期满,再返回汴京,仍按原职录用。”
  张归霸的籍贯出身清河县,倒与水浒里的打虎武松是同乡,也正好处于魏朝所掌控的魏博军治下。所以张汉杰等兄弟三个自知没有任何理由推脱,也只得叩拜称是。
  毕竟魏朝官员告丁忧守孝的制度,目前仍沿用唐朝《唐律疏议》的法例,如若不肯为父母守丧,非礼不孝的行为也正严重违背了这般时节集的道德礼法。如有违之,除了动用笞刑之外,视情节严重还要判处徒流一年到三年不等。
  而张汉杰等三人被他们的叔父入宫禀奏,李天衢也是直接放话让他们暂时卸职,北上至清河县为张归霸服丧守孝。既然魏朝皇帝瞧在眼里,张汉杰、张汉融、张汉伦就算心里叫着苦,再是不情不愿,也不敢动什么歪心思违背礼法。只能盼着服丧这二十七个月,能够尽快的熬过去才好……
  身边暂时没有这等谄媚佞臣巴结,李继志那小子……又是否仍能继续端正言行?只不过张汉杰这三人,早晚也还是要回来的,无论是他们几个,还是其他善于逢迎巴结、媚上欺下的贼子,又要如何辨识忠奸……这其中的道理,他也必须靠自己领悟才是……
  李天衢心中寻思着,而张归弁与他这三个侄儿旋即告退离开,毕竟还要操办张归霸的灵柩棺椁运回家乡故里,至祖庙陵地安葬的丧事。
  而念及张归霸以往与自己的来往经历,李天衢再独处时,也不由甚觉伤感。不止感叹无论当世豪杰、贩夫走卒,人也终究免不了生老病死……然而麾下这员宿将的离世,也给他提了个醒,因为估算张归霸正史线病逝的时间,也正与现在大概吻合。
  而且也不单单是张归霸,李天衢也意识到自己麾下还有些文臣武将的阳寿,如若还是按着他们原本的命途轨迹,那么再过不了许久,也将走到尽头了……


第738章 犯颜直谏?还不至于
  除了张归霸之外,他的兄弟张归厚早年也是最好冲锋陷阵的悍将之一,曾拼得被射瞎一目,浑身也是伤痕累累。如今这般地位也都是拿命换来的,的确也是该安乐的多享享福了。
  随着吴王杨行密含恨病逝之后,江淮那边局势太平了许多,张家兄弟当初时常征战厮杀,时至今日执掌徐泗军上马治军、下马管民,但也是以主持地方军政事务为主,基本上也不需要他们再领兵出战。
  可是李天衢大致还记得,走正史线的话张归霸身故之后,他那兄弟张归厚再不出三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