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军阀-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超掌控期间,也曾向后唐明宗李嗣源上奏称凉州“旧有郓州人二千五百为戍兵,及黄巢之乱,遂为阻绝。超及城中汉户百余,皆戍兵之子孙也。其城今方幅数里,中有县令、判官、都押衙、都知、兵马使,衣服言语略如汉人”……
而河西军凉、甘、肃、瓜、沙、伊、西七州之地,治下不但有汉人屯垦,更多的则是各异族杂居。听闻如今已是汉少胡多,而政权分散,各州的实权也由当地的部族掌控。所以实际上,凉州温末则是极为松散的割据政权的一个统称。
考量到凉州温末对于中原王朝的态度……李天衢大概记得其首领杜论悉加、苏论乞禄曾遣使向后梁进贡,也分别被授予为左、右领军卫将军。也就是说,现在势力松散,诸州各自为政的凉州温末,于三四十几年前首领论恐热犯边袭掠唐廷边疆之后,起码在这个阶段,还没胆子招惹中原王朝。
可是李天衢心中思量,既然你们不来侵掠犯边,但陇右、河西之地,早晚也是要回归中土的……
第629章 党项拓跋,朔方韩家,甘州回鹘
要继续西扩,取河西七州之地的话,李天衢自知来自于北面的那个竞争对手也绝对不能忽视。
毕竟晋国方今仍在疯狂的侵州掠地,试图在魏国接管梁国全境疆土之前,抢先攻破各处州府城郭。
然而本来归属于梁国的北面疆土,与其相邻的,还有统掌夏、绥、银、宥、盐五州,由党项拓跋部世袭统掌的定难军藩镇;以及以灵州为中心,如今由韩逊坐镇的朔方军藩镇。
被唐廷赐予李姓的定难军拓跋氏,实则也只是党项八大部之一。藩镇治下乃至周边几处军州,也多有汉人与党项混居的地域。而如今统掌藩镇的节度使李思谏,虽然也是后来西夏宗室一脉的先祖。但是也要等到将近一百年后,才会到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诞生的时候。
现在的定难军拓跋氏,按原本的轨迹,名义上也将会相继依附于五代各代中原政权。李思谏先前与朱温来往的也较为密切,唐廷国祚断绝后,便立刻上书归附于朱氏梁国。
也是要到李思谏的孙子辈李彝超那一代,拓跋部无论在实质上、名义上才开始展露出意欲脱离中原统治,建立独立政权的野心。与李嗣源在位期间的后唐历经数场大战,而为党项李氏割据夏州之始。然而再历经后晋、后汉,定难军藩镇又被后周太祖郭威软硬兼施的狠狠敲打一番,直至宋朝时才利用世代对夏、银等五州的经营累积起来的威望,才得以裂土分疆,建国称帝。
可如今身为节度使的李思谏,距离他兄长李思恭得赐封定难军藩镇也才不过二十多年,在当地的势力并不算是根深蒂固,所以还是要依附于中原王朝。而梁晋争霸时节,定难军虽然没有出兵攻打晋国,但是也向朱温进献战马等战争资源,算是为梁国摇旗呐喊。
然而如今的李存勖快兴兵打到定难军家门口了,而魏朝不但早已取代中原霸主的地位,如今覆灭梁国,距离他党项拓跋部的地盘相距路程也不算遥远……李天衢也很好奇,如今定难军与魏、晋两大国做了邻居,那么又将如何站队?
至于统掌朔方军藩镇的韩逊,当年朱温挥军杀入西北,以勤王救驾的名义讨伐李茂贞之时,也曾激起西北各处军阀的敌意。然而他与定难军李思谏,可以说是仅有的两个声援朱温的割据势力。
作为回报,篡唐立梁的朱温也承认韩逊对于朔方军藩镇的控制权。所以名义上对梁国称臣,实际上拥有自治独立的权力。
而韩逊做为西北屏障之地的节度使,也曾立下过击退吐蕃侵攻等功绩。按说他也将坐镇朔方长达二十多年,治理一方时特别注重保境安民,虽然不轻易向外用兵,但是不知曾打退过吐蕃人,甚至还曾力抗按正史线曾叛逃投从过李茂贞的刘知俊,也使得他五代时节出类拔萃的名将无功而返,所以韩逊也属于那种一般不会惹事,但要动他也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韩逊乃至他亲子韩洙两代,侧重保一方平安,治理水利,鼓励农耕,也打理得灵州等地物阜民丰,所以深受军民爱戴。也是要到了孙辈韩璞、韩澄那一代,由于无力管束麾下牙将作乱,才上书奏请后唐明宗李嗣源接管藩镇,便由早先还曾在李克用帐下效力的沙陀族老资历康福统掌朔方军,而终结了韩家对灵州等地的统治。
至少现在朔方军还是韩逊统掌的领地,灵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甚至于他在世之际便请奏建立祠堂。估计朱温那老狐狸,当初也是权衡韩逊既然表示臣服,在当地却又有着极高的威望……所以不但应允,还派遣官员为韩逊撰文立祠,而让灵州百姓在祠堂中供奉。
所以李天衢大概也能料想得到定难军拓跋部,以及朔方韩家这两路割据政权对外的态度。他们名义上不敢与中原强大的王朝为敌,也不会企图据地称王称帝,并没有强烈对外拓张的野心……可是谁若是打算吞并他们的地盘,也势必将遭遇顽强的抵抗。
可是再过不久,晋国却要成为与他们的强邻……偏偏魏朝覆灭梁国,如今所辖的疆土,也在伸手便能打击到夏州、灵州等地的范围之内……那么李思谏、韩逊各自身为藩镇之主,面临魏、晋这两大强国,又会倾向归附于哪一方?
李天衢也很清楚晋王李存勖的外交手腕十分精明,他虽然急于与己方势力竞争,尽可能吞并梁国疆土,但是应该也不至贸然侵攻定难、朔方这两处割据藩镇,而致使韩逊,李思谏乃至他背后的党项八部立刻转化为敌对关系。
还有地理位置上也将与魏朝、晋国临近的凉州夏末,乃至在那片区域实力同样不同小觑的甘州回鹘,再加上也与割据势力同样分散吐蕃诸部相邻……这也让李天衢忽的响起后世看的连续剧《亮剑》里面出现的那个梗,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一锅粥了……
也难怪当初急于壮大国力,杀回中原的朱温都没有继续往西面、北面拓张疆域,因为再是势力强大的王朝,无论对其中那一方割据政权出手,那也很有可能意味着捅了马蜂窝了。
而大国之间的博弈……李天衢预测李存勖有极大的概率会派遣使者,分别向定难军拓跋部、朔方韩家、甘州回鹘……乃至凉州夏末内部分散的各处割据势力示好,尽可能要拉近彼此的关系。
那么眼下而言,还真就不便先对原属于河西军藩镇的七州领地出手。否则的话其他割据势力也将立刻意识到,魏朝灭了梁国,之后可不是要他们称臣表示顺服的态度,而是要吞并各自世代统治的地盘的。
届时惹犯众怒,强如李存勖那般的雄主,按史载线他便有能力顺利分化附庸于梁国的赵国、北平等割据政权转而向他称臣,几乎掌控河朔地域后,便杀过黄河,大举反攻覆灭世仇后梁。何况晋国高层大多都是沙陀族出身,与西北诸族各部打交道应该还会有天赋加成……那李存勖也必然会抓住机会,趁势高举大旗,联合西北诸方势力,也极有可能要成立个“讨魏联盟”……这不反而会使得晋国的实力陡然激增?
“看来不止是要与那李亚子瓜分争抢梁国治下疆土,朕与他之间接下来要比拼的,还会有捭阖纵横的外交手段呐……”
即将抵至长安,转而坐进龙辇舆车的李天衢口中喃喃念着。根据先前呈报的军情,晋国派出迂回往南侵攻,却被魏军封死了道路要隘不得已往东北面打的折嗣伦所部兵马,也已拿下坊、鄜两处军州。
毕竟长安被奇袭攻破,梁帝朱友贞丧命,梁国政权已然覆亡的消息一经传开,北面各处州府的梁军守兵,必然也都不会再抵死顽抗。根据禀奏的军情,李存勖麾下其余几路军旅,不但也已拿下了北面的延州,稍作整歇之后,便继续往西面、北面继续兼程进取……很快也将触及定难军、朔方军双方的势力范围。
看来接管长安之后,也须从降臣中择选几个合适的人选,陆续赶赴定难、朔方、凉州、甘州等地,尽快与各方政权进行外交往来……毕竟这也同样是关于与李存勖竞争角逐的头等大事……
第630章 我这都完事了,你那还没打完呢?
原梁国北隅,素有三秦锁钥之称的延州肤施县,纵观城郭如今的模样,似乎也并没有经过激烈的战事,城门便已大开,而为晋军所占取。
一队队晋军骑兵进进出出,来回穿梭走报。还有大批梁军兵卒蹲在地上,听候发落。他们各个衣衫褴褛,面色木讷,就好像是大群如行尸走肉一般,似乎也与待宰的牲口没什么两样。
晋王李存勖虽然督令各路军旅不可无故杀降,但是彼此各自的先主李克用、朱温之间的深仇大恨,似乎也一直在影响双方军队中的将士对彼此的态度。
作为世仇打了二三十年的仗,敌国将兵,如今终于落到了自己手中……晋军将官士卒,又怎会善待这些听凭处置的梁国部众?
献城投降之时,晋国看管降军的士兵,二话不说便扒光了战俘身上稍能换些钱财的物件。随后便如赶牲口一般,分批逐次,而呵斥咒骂着一排排梁军士兵向别处转移。其中有哪个动作稍慢,劈头盖脸便是一通皮鞭招呼过去,也引得人群中又响起阵阵惨叫哭嚎声。
当然也有些气性暴烈的战俘受不得侮辱,然而稍有抵抗,立刻便有晋军士卒扑上前去,兜头一刀劈下……而其他战俘眼见自己的同伙倒在血泊之中,绝大多数士兵麻木的脸上不免又浮现出惊惧惶恐之色,以及兔死狐悲的哀伤……可是也没有人再敢表现出半点拒抗的动作。
忽的马蹄声如雷轰鸣,一队骑兵从肤施县中疾驰蹿出,卷起的烟尘直扑得就近的一些战俘满头满脸都是。统领所部兵马接管延州治所的晋军大将李承嗣,也瞥见几具倒毙的梁军战俘尸首,很快又把头转了过去,正眼也不多瞧一眼。
即便又顺利拿下了原本归属于世敌梁国的兵家要地,可李承嗣依然因急躁而心情极差。毕竟如今晋国吞并梁国领地的进度,也要远远落后于李天衢的魏朝……眼下还要处理这些梁军战俘,在李承嗣眼中更像是大批累赘,又哪里会顾及个把梁兵的死活?
攻取延州之后,按晋王钧旨,李承嗣命令麾下还须尽快分拨接管治下诸县暂时事务的人手,乃至收押梁军战俘事宜之后,便要马不停蹄的扑向下一处州府。
其余几路晋军也是大同小异,然而兜兜转转了一圈,主要还只限于在梁国北隅侵州掠地。直到诸州个别拼死抵抗的梁国守军忽然战意全无,然而各路晋军将领也都已知晓其中的因由……
魏军袭破长安,梁国社稷覆亡,其余据守各地的兵马,大多也不会再徒劳抵抗下去。可是这也就意味着,魏朝终究还是这场灭国之战的最大受益者。
同州南隅,晋军行营大帐当中,李存勖这些时日焦心焦虑,不比平常的性情,当然也开朗不起来,每日脸色也是愈发的难看。如今尤其是听闻魏国派出奇兵袭取长安之后,李存勖脸上甚至顿时被一层煞气笼罩。
大军尚还没有南渡黄河,集结军力杀往长安,便又让李天衢捷足先登……李存勖越想越气,然而也仍试图尽量保持冷静,半响过后,他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又恨声说道:
“秦亡后汉楚争霸,败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汉亡后三国归晋,魏、蜀、吴三分天下,最终也都未能完成一统大业;晋亡南北数朝,又有隋灭南陈成了正朔皇朝;而隋末群雄逐鹿,由李唐扫灭王世充、杜伏威、李密、窦建德、刘武周、萧铣……等诸方豪雄再续正统……
而梁贼篡唐廷,又是诸藩割据……即便我晋国称雄一方,如今世仇大恨也已覆亡……但灭了梁贼伪朝的,却是他魏国;而如今实力冠绝诸国的,也仍是李天衢的魏朝。
竞争霸业,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如若偏安一隅,早晚也要被强国吞并……不单是为了父王遗命,以孤的志向,又怎甘心做个败者?”
大帐当中,也有几个李存勖身边的股肱心腹参赴军议。其中郭崇韬脸上也满是阴霾,本来是他谏策不告知魏朝抢先出兵,集结军力一举覆灭历经篡位动荡,如今因朝堂内有奸佞当道,而实力愈发衰微的世仇梁国……计虽是好计,可计划没有变化快,到底还是让李天衢抢得了先机。
结果如此一来,反而似是晋国诸路军旅,帮魏朝牵制住了一部分梁军。大张旗鼓的出征杀伐,到头来又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本来气性便有些狭隘的郭崇韬,胸中憋着的那股郁闷怨气,比起他主公李存勖也是只多不少。
不过郭崇韬毕竟也是才思敏捷、机智过人的谋臣,枉然怅恨,也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实。他遂也是保持理智的思量一番,而向李存勖劝谏道:
“大王勿恼,既然魏军攻下长安,京兆、邠宁、凤翔等关中诸地终究还是要落入魏帝掌控之中……如今我军也实在不宜过早与其决裂开战。唯今之计,仍须尽快攻取陕北其余州府。
而河西陇右之地,乃至夏、银、灵、武等诸州,形势更为复杂,如今也是时候遣使往凉州夏末、定难党项、甘州回鹘、朔方韩家几方示之以好。即便魏国西取兰、河等军州,我晋国如若能联合西北诸方势力,而让魏国有西顾之忧,日后与我国对持时,也未尝不能让魏人牵一发而动全身,顾此失彼,则为大王争得趁势席卷河朔、剑指中原的机会。”
“说易行难呐……夏末、党项、回鹘,镇守朔方军的韩逊,乃至河西南隅的吐蕃六谷部……不但各自为政,相互对持,他们也都很清楚魏国比我晋国强盛,更是称霸于中原,哪怕只是眼下而言……
何况魏帝又已灭了梁贼伪朝,可恨孤未能亲手完成父王的遗命,西北诸方势力,只怕也更倾向于归附魏国。除非魏帝得陇望蜀,急于兼并河西等地,那么西北诸方势力为了自保,也会让我晋国有机可乘……可是于孤看来,以魏帝的才略,这一步棋,他应该不会下错……”
李存勖喟声长叹,然而他深知该拉拢的仍要拉拢,也正是因为西北诸方势力更容易倒向魏国,所以更需预先做好部署。何况以后晋国先是与定难军、朔方军两处藩镇统辖的领土在地理位置上更为邻近,那么也有一定可能争取他们的支持。
无论是用兵方略,还是外交手腕,孤与魏帝之间的角逐,也将一直持续就下去……
李存勖心中念罢,旋即高声喝道:
“速传李严来见孤!”
未过多时,那个叫名为李严的文臣便行入帐中。他本来为幽州人士,起初为卢龙军刘仁恭效力,而桀燕覆亡之后,他也做为降臣归从于晋国,如今于李存勖麾下担任司掌接待四方奏计,及外族使者的客省使一职。
李天衢倒也知道李严这号人物,按史载他“为人明敏多艺能,习骑射,颇知书而辩”……也是五代十国时节善于外交的谋臣。走正史线的话,李严曾出使前蜀,曾与权宦宋光嗣舌战辩论,蜀国众臣见他对答如流,口才出众,也不由肃然起敬。而后也正是李严察觉蜀国自王建过世之后,君臣贪图享乐,愈发昏聩,而向李存勖谏策兴兵对前蜀政权发动灭国之战……
而如今李存勖冷眼乜向李严,又沉声说道:
“前番你虽犯下罪过,而由中门使说情饶你不杀,也当知罪而后勤。如今孤要与遣使先行去定难军安抚党项拓跋部,也正是用你之时……先前孤曾嘱咐的言语,你也当铭记于心才是……”
第631章 立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