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261章

唐末大军阀-第261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醒钚忻苣苎怪谱〉乃蕹迹嗉桃步岜┞冻鲆庥崛ǖ囊靶陌伞
  ……
  吴国国都,宁国军治所宣城。
  安放杨行密遗体棺木,供亲眷子嗣、吴国臣子吊唁的灵堂当中,除了尚还在襁褓当中杨浔、杨澈,杨行密膝下亲子杨渭、杨濛……以及尚只是五岁年纪的杨溥尽皆披麻戴孝,跪在他们父亲的灵位一侧。
  父亲的离世,对于这些少不经事的孩童而言,当然也是犹如天塌下一般的沉重打击。杨渭、杨濛、杨溥跪倒在地上痛哭流涕,眼见来来往往的吴国文臣武将各个神情悲痛,他们在这种凝重的氛围下也显得格外的惶恐不安……
  可是继承吴国国主之位,杨行密的长子杨渥,却并没有出现在灵堂当中。
  “岂有此理!世子平日轻佻放荡倒也罢了,可他不为主公服丧守孝,眼下到底又在何处!?我这便去寻他,便是五花大绑,也要将其拉来为主公守灵!”
  王茂章忽的忿声怒道,而同为庐州合肥出身,当初亦是最早投从杨行密打天下的同袍刘威闻言,便立刻奔将上前,急声劝道:
  “慎言!世子为人秉性,你我也都大概了解……先前好不容易劝住周本,就怕枉生冲突,你也就切莫冲动……毕竟从今以后,他也不再是吴国世子,而是我等的主公……也是决计不可冒犯……”
  “可是……唉!”
  王茂章终究也只是懊恼的一跺脚,还没冲动到当真要绑了杨渥前来为他父亲守孝。而在场其他吴国宿臣不但神情激愤,也有些人满面愁容,似乎对于自己以后的处境,乃至吴国以后的形势而深感担忧……
  身为吴国世子,杨行密本来却对他这个儿子甚不满意,若不是其他子嗣年幼,也实在不愿让杨渥做为储君的人选。而杨渥的确也是生性放荡,喜好玩乐,不止是杨行密,吴国老资历的功臣宿将对他也甚不待见(按《资治通鉴》所载:杨行密长子宣州观察使渥,素无令誉,军府轻之)。
  然而逆反心思极重的杨渥,不但父亲格外苛责,当然也能感受到其他吴国资深臣子对他的漠视。时日一久,杨渥对于吴国随着他老子打江山的老资历功臣的排斥与仇视,竟然也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然而杨行密猝死离世,所要效忠的君主,却只能换成对他们极是敌视厌恶的杨渥……大多勋臣宿将不止因主公身死而万般悲痛,一股强烈的不安感,也不由得涌上心头。
  忽的有个胥吏疾步奔入灵堂,并对着刘威附耳低声禀说。刘威闻言之后,面色更是一沉,当即也忍不住痛骂了一声,只能脸上为难之色又浓郁了几分……
  本来是为杨行密服丧的时期,宫内氛围也甚是压抑,然而吴国王宫一侧缭乱的马蹄声却一直响个不停,期间还夹杂着放肆的嬉笑喝骂声。
  有十几人手绰毬杖,骑乘着马儿却是于为杨行密服丧期间,正在此处打马球嬉戏。而天色渐暗,更显眼的是他们击打的并非是寻常形状如拳,取质轻而坚韧木材所制的马毬,而是一团被蜡烛包裹,且已点燃的火球。
  瞧见那团火球在毬杖的击打下来回窜动,其中一个身形高瘦,着锦衣华服,看来也不过二十出头模样的青壮高呼有趣,他一手将毬杖架在肩膀上,另一手却抓着一壶黄酒,仰脖便又往嘴中灌去(按史载“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然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
  而这个举止分外放荡轻佻的青年,自然便是即将继承吴国王位的杨行密长子杨渥。
  就在杨渥身旁,一个随从不住的来回张望,随即便驱马踱将上去,对杨渥低声劝道:
  “世子……毕竟王薨服丧的时候,也须为大王守孝,而我等在此闹得动静太大,这……恐怕不大合适……”
  然而还未等那随从把话说完,杨渥便把眼一瞪,并转头厉声叱道:
  “你叫孤做什么!?”
  随从骇得浑身一震,连忙改口连称大王恕罪。而杨渥又把头别了过去,仍是趾高气昂的说道:
  “不开眼的东西,你也知道如今孤已是吴国的君王,既然我为王,所说的话便是王命!让你们陪孤耍乐,就该乖乖的让孤尽兴!还说什么废话,非要惹孤不快!”
  很快的,周围却又有随从高声惊呼,杨渥立刻朝着远处张望过去,就见有两个吴国臣子与若干胥吏,也正朝着他这边疾步行来。明明以后便是麾下的属臣,然而杨渥大概瞧清了那两人的貌相之后,他眼中却流露出仇恨之色,并轻蔑的说道:
  “徐温、张颢……哼!不过是父王养的狗,现在由孤做他们的主子,可有胆子敢来狂吠?”


第572章 新的吴王,杨渥的作死之路
  “世子,大王身薨,您身为长子,也合当至灵堂为父服丧尽孝,可你如此这般……也未免太不成体统了。”
  先前倒也曾与李天衢打过交道的徐温,以及与他一并疾步行来的那个吴国大臣赶过来后,便立刻忿声说道。就见他面带愠色,很明显也在强忍着怒意,这个人自然便是如今与徐温共掌军政事务的重臣张颢。
  然而听得徐温、张颢二人一来便要说教,杨渥脸上戾气明显浓重了几分,也是顺毛驴的脾气,喜欢听人恭维、奉承、夸赞,可一旦有人摆出副批评教育的模样便怒从中来,而他发作时更会只按着自己的性子来,遂当即厉声回道:
  “徐温、张颢,你们两个只不过是父王任用的臣子,孤也没把你们当成我杨家的父叔尊长辈!父王的丧事,孤又当如何,更不必听哪个不开眼的说教!也不嫌管得太宽了些,如今孤已继承王位,你们便是如此同主公说话的?”
  徐温在旁猛使眼色,似是在示意脸上怒气更重的张颢暂且忍耐,放缓了语气,而又对杨渥劝道:
  “世……主公,为父守孝服丧,到底是人伦大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方才能威服众臣。先王薨命,我等也自当继续辅佐主公,维护吴国基业,可是您为先王服丧期间如此饮酒嬉闹,未免要让众臣心寒,长久下去尽失人心,想必主公也不愿如此吧?”
  “徐温……你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本来徐温自问说的已是十分委婉,哪知杨渥却好似是抓住了他的把柄一般,一对招子阴测测的凝视过来,又一字一句的说道;
  “怎么孤倘若不按你们说的办,你们便不服孤继承这吴国国主之位,那下一步又当如何,难不成要取孤的性命,夺权篡位,由你们霸占我杨家的基业?”
  徐温、张颢闻言神色立变,杨渥如果非要把话往歪了带,这可就不是君臣之间争执的口角矛盾,而是把有篡位叛乱野心的贼臣这个罪名直接扣了过来!徐温又惊又怒,正要辩解时,杨渥却又把眼一瞪,厉声高喊,言语中也充斥着强烈的怨气:
  “汝谓我不才,何不杀我自为之!?”
  “臣蒙先王提携大恩,又怎会背叛主公、夺权谋反的野心?还望主公明察!”
  徐温、张颢二人,只得立刻跪倒在地上连表忠心,他们也看出来了,杨渥不但肆意妄为,他言语中已隐含着杀意,这要是再惹得他不快,说到谋反,就是要按谋反的罪名治你们!
  如今吴国我为王,先前不过是仗着父王的重用,可现在孤却见不得你们还要装腔作势!
  直到瞧见徐温与张颢,杨渥先是嘿嘿的笑出声来,旋即放肆的张狂大笑,他眼中满是蔑视的又瞥了过去,又招呼一声,便同一众随从策马扬长而去了……
  徐温后背衣衫已被冷汗浸湿,然而惊魂稍定之后,他心中腾的又有一团怒火蹿起。杨渥这小儿,只不过因为是主公的长子,而其他诸儿年幼,这才继位做了吴国国主……可是他又有何德何能?好歹我为先主竭力尽忠,又怎能容得他这般欺辱!?
  然而吴王终究还是要由那小儿来做……他现在便如此猖狂妄为,更是敌视我等先王旧臣……我等身家性命、前程家业都被他把控在掌股之间,时日越久,只怕处境也是愈发凶险呐……
  徐温面色阴沉,又缓缓的抬起头来,然而当他的目光与身旁的张颢对在一处时,彼此也分明从对方的眼中察觉到一抹异色……
  ……
  自杨渥继承吴王的位子之后,吴国那边陆续又有消息传来,李天衢闻讯之后连连摇头,甚至有种叹为观止的感觉。
  因为李天衢也忍不住怀疑:杨渥那小儿当真自以为能镇得住吴国那些功勋宿臣?他的行径,怎么越看越像是主动作死啊……
  听闻自他父亲亡故之后,便如脱缰的野狗放纵行迹的杨渥非但愈发骄横奢侈,而且亲自组建新军,号为“东院马军”,并广泛安置自己的亲信担负重任,而由他所任命的臣子在吴国大多属于少壮派系,甚至可以说就是他刻意提拔的鹰犬爪牙,而仗势专横,开始打压本来随着他父亲杨行密打天下的功勋旧臣。
  不只如此,其中宁国军节度判官周隐,当初于杨行密身子欠安之时便曾直言杨渥虽为嗣君,却保不住吴国的基业,倘若主公日后当真有个好歹……便建议由功勋宿将刘威暂管国事,待主公其他诸子长大后在交权。
  然而杨行密又是何等人也?他机关算尽铲除包藏祸心的贼臣,又有过田頵背反这等恨得咬牙切齿的经历……杨渥再不争气,好歹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这又是什么时节?先前藩镇兵变诛杀节度自立,如今各国权臣以下犯上、谋权篡位也犹如家常便饭,诸如刘威等嫡系心腹,倘若把大权交托于他们摄政……这不就相当于把杨家基业拱手让于外人?遂也根本不会采纳周隐的意见。
  可是这件事,却也传到了杨渥的耳中,他即位之后未过多久,便怒斥周隐“君卖人国家,何面复相见!”而将其处斩诛杀……
  然而周隐也是为吴国从长远着想,提议也未被采纳。杨渥却记恨至今,擅杀先王提拔的功臣,到底缺乏足够的理由,所以这也就难免在吴国资深宿臣当中引起更大的恐慌。
  更让李天衢感到无语的是,杨渥做了吴国国主之后,很快便又着手要发动战争。
  然而杨渥似乎倒也清楚现在北面的魏国招惹不得,也不是还要同己方势力的死对头吴越国再打响战事,而是要结下新的仇家,兵锋所向,却是西面由马殷统掌的楚国……
  本来吴国的处境便已是强敌环伺,李天衢寻思攻打一方、拉拢一方的道理按说谁都懂得……结果当年由杨行密示好于马殷,安抚住西面的楚国彼此鲜有战事,起码不用顾忌来自于另一面的压力,可以专注与敌对的势力交锋……这杨渥可倒好,主动去招惹与他相安无事的楚国,这不是让他父亲先前做下的努力付之东流?
  然而仔细一想,李天衢回忆起就算是走正史线,杨渥的确是在他继承吴国国主的位子之后,也是在与梁、吴越等国敌对的环境下,很快便兴兵要攻打楚国,他还真就敢这么干……
  即便吴国文武臣子苦谏接连用兵,水路军诸部伤亡不小,又是人困马乏,不宜于发动战事,更不应该枉自树敌……可杨渥非但不会听劝,而且是越劝他他越来劲……遂刚愎自用的下令由他提拔的将领陈知新统领三万水军沿江而上,攻往楚国治下领土。
  而楚王马殷闻讯之后,自然也是勃然大怒。当年因为杨行密放还我胞弟马賨,又是刻意示好,孤受他人情,而尽可能避免与吴国交战……这些年下来,先是朱温、后是李天衢,我楚国向中原王朝称臣,按说你吴国却先与梁、后与魏为敌……除非杨行密威胁到我国疆土,孤却并没有响应协同出战,去打你吴国,这也是仁至义尽了……
  可杨渥这小兔崽子,这便以为我楚国就是好捏的软柿子!?


第573章 会尽忠竭力的骁将,也被活活逼反了
  吴王杨渥,偏偏要与楚国马殷开战,李天衢心说便由得他们两方打去吧……魏国却要趁着这段时日休养生息,吴、楚梁国到底还是要消耗军力,而且战事估计也会持续一段时日。
  估计杨渥那小儿,也是自以为当了国主后取得的成就能够与他父亲比肩,所以非要去攻打杨行密拉拢楚国,而不曾惦记的湘地诸州。可以预见的是吴国军队,就算能够夺下几处城郭镇坊,但终究不会是马殷这个地头蛇的对手,到时无功而返,也只会使得他们双方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
  也难怪张颢、徐温等臣子终究会发动兵变弑主,李天衢心说倘若是我摊上这么个主公造反的只会比他们更快。
  然而篡权夺位这等事有一便有二、有二不差三……本来杨行密在世之时,尚且还能镇得住徐温、张颢这些臣子不敢有异心,然而如今被杨渥逼到了份上,只要他们敢动手,就不可能如同对君主严格教导,摄政七年,在周朝转危为安之后便还权于王的周公旦那般大公无私,杨隆演、杨溥等杨行密的其他子嗣,注定也自会成为那些权臣手中的傀儡。
  等到杨家对吴国的控制力锐减,徐温、张颢等权臣还会为了争权夺势而相互攻伐,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内乱。
  李天衢寻思这段时期我都不必插手,就任由杨渥祸害他父亲传下来的基业便是。而且篡权弑君这等大事,毕竟非同小可,张颢与徐温即便现在已动了歪心思,可是从筹谋准备,关注吴国其他属臣的反应,逐步消减杨渥身边的兵力,再到考量动手时机是否成熟……也需要经过缜密慎重的部署。
  所以应该还有两三年的时间,杨渥独断专行、肆意妄为,仍将统治吴国继续激化与功勋旧臣派系之间的矛盾……而随着吴国君臣之间对立形势的加剧,也让李天衢统掌的魏国成为了白占便宜的受益者。
  杨渥自袭位以后,不止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迫害打压元勋旧臣。他忽然集结军队,无端攻打本来对他父亲忠心耿耿的吴军大将王茂章。
  至于杨渥非要弄死这员军中上将的理由,却是因当初曾向王茂章要求分拨麾下兵马为他所用,然而遭到了拒绝只有便怀恨在心,认为王茂章看不起他这个吴国世子……
  ……
  宣州治下,宣城以南六十里的稽亭山山麓地带,本来属于吴国中枢所在的要地,却有几股追兵合围过来,堵截住一拨部众而混战厮杀起来。
  处于战团正当中的那员骁将,却正是前不久与魏国大军交战时身先士卒,战事初期勇不可挡,只是终究不敌魏军首席虎将王彦章而败下阵来的吴军骁将王茂章。他此刻的神情悲愤至极,心中熊熊燃烧的怒火也早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若不是麾下有个精细的心腹军校事先探闻得个口风,而立刻传讯示警……王茂章自知现在的他,恐怕也早已被稀里糊涂的擒捕拿下,而被杨渥无端处死……
  就算是性直的武人,王茂章也是对于杨渥继承吴王之位而表达不满最为明显的军将之一。但是他却万万没有料到自己所效命的主公,仍对于当年彼此间的不快耿耿于怀,不但要挟私仇前来报复,而更要将他这个开国功臣置于死地!
  周围激烈厮杀的士兵,却尽是身着吴军制式的衣甲。追随王茂章出走的将士,也是全凭脸熟而尽可能结成密集的阵列拼死应战。亦有一员骑将朝着王茂章这边撞杀过来,口中还大声喝骂道:
  “王茂章,你抗命拒捕,果然是有意谋反!大王贤明,知你图谋不轨,特令我等前来擒杀你这贼子,还不下马就擒,又更待何时!?”
  “杨渥那小儿贤明?我呸!从来未曾见过如他这般糊涂愚蠢的驴鸟!虽然那小儿玩物丧志、愚不可及,可好歹他是先王骨血,我也只得效死竭力……但他却无端要来害我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