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末大军阀 >

第184章

唐末大军阀-第184章

小说: 唐末大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敌军也挖下地道,看来也是料定嗣昭攻城的手段,便是要掘道攻城,牛存节这厮也早有准备(按《新五代史·牛存节传》所载,本来应是牛存节据守泽州与晋军交战时“存节入城,助泽人守,晋人穴地道以攻之,存节选勇士数十,亦穴地以应之,战于隧中,敌不得入,晋人解去”)!


第401章 川蜀王建,也要有所动作了
  既然预先也掘下地道,守城的梁军当然也早有准备,值守的士卒早听见动静,便立刻奔走示警。不久后,狭窄的空间内鲜血迸溅,时不时被利刃剁砍的肢体被生生切割,惨叫声也在地穴内不断的回荡着。
  李存贤擎刀在手,陆续砍翻几人,寒芒从迎面杀来的一个梁军步将颈项狠狠的掠过,惨红的血液喷涌,虽然他一刀斩杀拦在面前的那个敌将,可还来不及喘息,斜侧又有两员梁军士卒嘶声咒骂着,抡起手中兵械且搠且砍,便又朝着李存贤的身子上招呼过来。
  狭锋钢刀卡在了那员步军的颈骨间,李存贤索性撒手,又使出他最为擅长的角牴手段。先是一刀斩来,李存贤侧身一避,旋即使出借力打力的手段,探手抵住那人脖颈,往旁边狠狠一带,那员抢先出手的梁军士卒的面庞重重的砸在土壁上,鼻梁立断,鲜血横流,也当即晕死了过去;
  另一个挺枪刺来的梁军士卒也搠了个空,李存贤趁着他往自己怀里撞来,立刻将这军士的脑袋夹在臂弯当中,旋即发力一扭!“喀嚓”清脆的响声乍起,便将其颈骨给生生扭断!
  可是……这也已经是李存贤的极限了,到底地道的空间狭窄,只能容得几人冲杀到前面。对方也掘开地道阻隔,仍能占据地利上的优势,只须少量的人手,便能将晋军好不容易掘开的道口堵得严严实实。
  毕竟也不是能在地底下来去自如的土行孙,李存贤第一时间冲上前去,仍旧试图杀出条通路,可眼下徒手面对前面嘶吼着探出兵械的敌军将兵,他也只得后撤。而当李存贤摩肩擦背的后退之时,与他一并冲上前方厮杀的麾下军卒性命在这狭小的空间内快速的消耗着,尸体层层叠叠摞在一处,可供在地道内穿梭的洞口处又多出了不少阻碍……
  不得已,李存贤也只有率领残部从地道中退出。哪怕再是不甘心,磨耗下去,只怕他们也都要直接悉数长眠于这片土地下。
  直到李存贤恚怒得与其余将士摸出地道,并懊恼的报说过后。李嗣昭眼见自己这个义兄弟衣甲上也满是创痕与血污,又出言安抚一番过后,他也很清楚有一个军令固然不愿意下,当如今看来也有最后一条计策可使了……
  就算李嗣昭在战场上能够随机应变,也是足智多谋的智将。可是攻城战本来便有颇多限制,到头来也无外乎攻破城墙、抢夺城关、掘道潜入等手段可用。
  而敌将牛存节指挥有方,守城部众三军用命,想必军资粮秣储备也甚是充足……所以就算麾下将士红着眼睛发动狂攻,却仍然难以对梁军构成真正的威胁。李嗣昭虽然急于攻破城郭,但是他作战时头脑向来冷静清醒,看来强攻到底是不成了,次日李嗣昭看似当机立断,很快便传令三军,往西北方向退去。
  牛存节眼见晋军退兵,先是想到今番终是抵挡住了晋军的攻势,本来打算趁机扩大战果,再一举夺回河中军沦陷的晋、隰、慈三处州府。可是正当他要下达军令之时,却又忽然警醒,并暗付道:
  那李嗣昭是晋国军中的后起之秀,素得李克用重用,而他受封做昭义军节度使,听闻他先前与我梁国厮杀的战绩,也的确是个劲敌。我是仗着城防之险,小心应对,使得他无计可施,可是真要是在野战彼此时势、军力对等的情况,我与李嗣昭孰强孰弱,犹未可知。
  而他今番信誓旦旦的要夺下河中军藩镇全境领土,攻城不利,他想必也不会善罢甘休吧……
  想到这一点,牛存节踌躇了一会,终究放弃了出城趁势追击晋军,再图谋夺回三处军州的打算。毕竟晋州、隰州与慈州,战略的位置相对不是极为重要,以后再图谋夺还回来,而河中府与绛州,现在却绝对不容有失。牛存节遂下达军令,先遣小股快马斥候密切注意晋军动向,随即吩咐麾下众部仍旧不可大意,还要尽快修补城防,并派出幕僚前往长安禀说军情。
  几日后,位于绛州治所西北面一百二十余里处的山峦密林间。李嗣昭默然不语,又环视向身旁吊着膀子的史俨,乃至李存贤等一众同僚袍泽,他忽的长叹一声,又道:
  “罢了……那牛存节非但擅守,用兵亦是谨慎稳妥,终究攻破不了绛州……也只得尽快调遣官吏督管晋、隰、慈三州事宜,整顿防务,好歹也能对河中军南面境土形成威压之势。只是今番……也只有退去了。”
  如果牛存节会因打退攻城敌军而得意忘形,立刻试图趁势出城追击,按李嗣昭的部署,他不但会在此处设伏,先前已发快马赶赴同僚军旅屯驻的去处报会……牛存节倘若挥军赶来,还会有史建瑭、李嗣源两员晋军骁将会迂回抄断他的后路。
  不过牛存节仍然没有中计,李嗣昭自知如今便只能当真撤军了,而将无谓的伤亡减至最低,再填命去攻,无外乎枉自折送军力,看来也就唯有暂且退兵,以后再试图打通这一条通往关中长安的道路。
  晋、梁两国在河中军藩镇地界打响的战事,以李克用又夺下三处州府,但是仍然没有圆满的完成预定计划而告终。战报传到了宣武军汴京这里来,李天衢寻思这也完全在自己的意料当中。
  牛存节擅守之名当之无愧,按史载他能迅速预判形势不等朱温诏书便及时救援兵家要地,以及什么“劲弩洞体”、“掘穴防敌”、“凿井守城”等经典案例等大多都是与晋军的交锋中做下的。就连遇到了周德威等名将也照样让他无功而退,每次被梁朝压制的晋国起势,反攻猛打要隘地域时也多是由牛存节力挽狂澜,稳定住了局势。
  若不是按原本的轨迹牛存节患上了消渴症(糖尿病),却因梁朝已到了末帝时节仍要担负大任,硬撑着督管军旅致使病情加重而亡……就算是大势已去,或许梁朝还能再多撑一段时日。
  而今番与牛存节交锋的李嗣昭,彼此对于本国的作用而言,在军中都是中流砥柱,也都是五代时节将领中全明星级别的人物,很难说得上谁要比谁更能带兵打仗。不过这一次牛存节既然是防守一方,到底还是李嗣昭要达成战略目标的难度要大了许多。
  镇国军杨师厚、河中军牛存节,朱温派遣这两员名将,成为守护长安的两处坚固的屏障……看来近期内还是无法灭亡梁国……
  李天衢心中寻思着,不过现在河北诸方势力虽然彼此对持,不过臣属主从的形势大概明了。天下也不止是我与朱温、李克用,乃至河朔诸国这几方势力,时局发展到如今这般局面,由我占据中原,反而迫使朱温转移根基到了关中……时势非但已不同于史载轨迹,想必其他诸国诸藩,根据自己的战略形势,也都将会做出有别于原本轨迹的动作吧……
  而没出几日的功夫,便有内侍官疾行来报,禀说蜀国王建,寻径派遣使臣而来,也终于抵至汴京,而要与“友邦国君”李天衢共议大事。


第402章 当年隔岸观火,现在你倒主动了
  并非是在汴京内城召见外邦使臣的大殿当中,而是李天衢的御书房内,蜀国来的使臣也甚是恭敬,肃立等候,直待李天衢亲自到来,便立刻上前施礼。
  走的不是正式两国邦交的流程,王建遣此人前来,倒也有些偷偷摸摸的意味。他先是寻到了蜀地出身的李珣官邸,报说是乡土故交前来探访,直到面见得李珣,才又报名了自己的出身与来意,请求能呈报大内,希望觐见李天衢。
  李天衢心说我统掌的势力,目前与王建所建立的蜀国并不接壤,他北出蜀道,是朱温掌控的领地,往东行,则荆襄、荆南一带则也都属于梁国下辖的封疆大吏与臣服的割据势力统掌。所以蜀国要与我交涉,也有佯装谨慎的理由,此举又是明显不想走漏风声惊动朱温,看来王建也是打算趁火打劫,而要对梁国不利了。
  “在下王宗弁,奉吾皇御旨,有要事与陛下相商。久仰陛下文韬武略,如今震慑诸般,雄踞中原,在下有幸觐见陛下,实感荣甚幸甚。只是为免走漏风声,不可让朱温察觉,如今乔装商贾前来贵邦,又不曾奉表上请觐见,万望陛下海涵。”
  来的这个蜀国使者言语恭敬的很,而他报说了自己的名头,李天衢倒也大概知道他的出身与来历。这王宗弁,本名鹿弁,也是蜀国皇帝王建所收的养子之一。
  不过按五代时节文臣武将流传到后世的名声,比起当年奉李克用钧旨前来密议的郭崇韬,这王宗弁的分量可就差得多了。李天衢心想这倒也是,相较于李克用以十三太保为代表的文武才干,王建手下那批人在后世的知名度也要差上好几个档次。
  李克用热衷于收义儿,朱温也认了不少干儿子,可是他们两个加到一块,都还不及王建大肆受假子义儿的数量。那前蜀政权的开国皇帝可是收了一百多个义子,似乎也都是“宗”字辈的,只不过数量虽多,真正能挑起大梁的也甚是有限。
  而且王建认义子的行径,更像是对麾下有功之臣的一种赏赐,通过这种方式维系君臣关系,他这个蜀国皇帝御下看来也很没有安全感。然而王建认得多了,其中龙蛇混杂、良萎不齐,其中仗势弄权、作奸犯科的大有人在。真有能力者,反而更容易会引起他的猜忌,所以收的义子虽多,王建又翻脸处死的干儿子却也不少。
  而这王宗弁按史载轨迹也曾犯过王建的忌讳,不过终得化解打消了他义父的猜忌,得个善终。看来为人处世上有些眼力价,也难怪王建会派他前来交涉密议。
  心中寻思着,李天衢示意王宗弁安坐,便道:
  “蜀帝起于忠武军,昔日讨伐王仙芝有功,而后身为忠武八都将,赴巴蜀迎唐皇圣驾。亦曾宿卫京师管领神策军,终入蜀地,一统两川,而据地建元称帝……如此事迹,朕当然早有耳闻,只是彼此相距遥远,无缘不曾相会。而蜀帝派你前来,与朕密议,应该是打算合谋对付朱温吧?”
  王宗弁闻言连忙躬身点头,又赞说道:
  “陛下果然圣明!吾皇虽立国建元,本来也忠于唐朝,只是唐廷社稷为朱温所灭,吾皇据两川之地,得巴蜀军民拥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而合当称帝建国,以镇两川疆土。
  朱温贼子,纵观其当年行径,到底戕害邻道、奸险暴戾,当年更是倒施逆行,夺唐室、灭唐祚,流毒天下,犯下大恶,一时气焰熏天,先后又与晋、吴等国尽皆交恶,所幸有陛下扼其声势,如今趁机已当加诛绝。
  而陛下雄霸中原,吾皇亦是钦佩不已,今愿也与贵邦联合,共讨朱温,分取其地,日后吾皇与陛下东西帝据一方,修好来往,却不是天大的好事?”
  怎么着?当年你王建去怂恿晋王李克用称帝,是说南北帝据一方,共谋征讨朱温,结果使臣却直接被李克用给轰了回去。如今我是已然称帝,你便又按当初的套路,又跑到我这来撺掇了?
  李天衢面上神色如常,内心却冷哼一声,又暗付我与李克用、杨行密以及当初执掌淄青军的王师范早就共同举兵,誓师讨伐朱温。那时候也遣使臣前去知会蜀国,可那时候你王建为何不见半点动静?怎么现在倒这么欢实?说白了不还是不见兔子不撒鹰,风险你不想担,有好处便拼命要往上冲?
  毕竟王建的鬼心眼很多,他如今的图谋,其实与史载轨迹相较对朱温的态度也十分相似。朱温灭唐立梁,王建紧跟着便立国称帝,也与李克用、杨行密、王师范等势力一并发檄文声讨梁国,可只有他雷声大、雨点小,占据着蜀地骂朱温是乱臣贼子,结果就没打算出兵征讨过。
  而前蜀终究要采取的国策,也将会是与占据中原的政权保持良好关系,所以王建本来会避免与朱温发生冲突。若是割据关陇的岐国李茂贞一方势力还在,蜀国会以其为缓冲地带,回避与梁国出现争端。
  可是现在占据中原的,却不是梁国,朱温反而成了他的邻居,而且也未尝不会打算兼并蜀国。就算前蜀建国之后,为了对外扩张所发动的大规模战争较少,可王建并非没有扩大疆土的野心,往北吞并秦、凤、成、阶等甘陇州府,意图向东拓展疆域,会有兼并巴东荆南地域的打算。而现在那几处地盘,也都处于朱温及其附属势力的掌控之下。
  现在朱温又要苦苦抵挡我军与晋王的进攻,王建眼见有机可乘,这个时候固然要跳出来分一杯羹……李天衢大概也能料定蜀国那边的意图,又不动声色的问道:
  “哦?蜀帝也愿为讨伐梁贼而尽一份力,朕固然也是乐见其成,而蜀国打算与我等联手,可已有联合出兵的计划?”
  王宗弁听罢,便立刻禀说道:
  “吾皇自然已有部署!非但在下奉旨,前来觐见陛下密议,也已遣使赶赴晋国。议定共同出兵的时日,届时由晋军南下,再度攻打河中军;贵国则可兵发陕虢军,夺其藩镇疆土,进逼潼关;
  而我国往北出蜀道,攻梁贼甘陇关中,亦可对长安构成威胁,往东另派一路兵马,夺川东夔州,震慑荆、归、峡诸州,毕竟荆南成汭,先前也曾向朱温称臣。
  如此朱温三面受敌,如何应对,由此吾皇与陛下、晋王联手共讨梁贼,自是大事可成也!”
  李天衢闻言却呵呵一笑,随即悠声说道:
  “如此说来,晋王取河中,朕取陕虢,各夺梁国治下一处藩镇。蜀帝则可趁着朱温抵挡东面两路兵马攻势,突然出兵袭掠甘陇,甚至图谋长安,还意欲兼并巴东、荆南诸地,真能如他所愿,非但是山南西道,届时是不是还要觊觎山南东道领土?
  呵呵……朕虽然也有意与蜀帝联手,然而他果然是老谋深算,此时邀朕与晋王联手出兵,图谋一举夺下蜀国北面、东面的大片疆土,他胃口的确是大得很呐……可是如此一来,蜀、梁二国也要开战,你们当真以为朱温便是那么好对付的?”


第403章 相互利用,然后各凭本事呗
  听李天衢的语气,对自己的主公王建也有些揶揄调侃之意,王宗弁面色微微一变,当然也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悦之态,略思付一番,他便立刻说道:
  “贵国经陛下治理,固然强盛非凡。可是吾皇自从占据蜀地之后,知人善任,以致使麾下各尽其才。整顿吏治,又经过减轻赋税,招募流亡,方今人丁兴旺,亦是国富民强,经过休养生息,秣兵历马,三军将士征战自肯用命,我朝二十余万甲士,也足以分两路共讨梁贼。
  也非是吾皇有意怠慢陛下与晋王,毕竟我朝北与朱温接壤,往东山南西道(后世陕西汉中、四川东部、重庆西部等地区)大半疆土,也为我蜀国所取,如今又我朝经长江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三峡之地,讨伐荆南也有地利之便。如此正可策应贵邦与晋国,不也能牵制住梁贼的兵马?”
  前蜀政权现在若说国富民强,大概倒也不算这王宗弁自吹自擂。可是王建治国,虽然使得国力昌盛的很快,但走下坡却也很快。百姓对于他而言,固然不会像一些残暴的军阀那般,把治下黎民当成可以在任意时期肆意收割的韭菜,然而王建对蜀国百姓的手段,却是养肥了再宰。
  起初减轻赋税,大力恢复生产,可当政后期王建便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