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大军阀-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再度面见自家主公之时,符存审也立刻接受了他新的官职任命:加封衙内步军都指挥使,统掌亲军当中的豹韬都部众。
同样也是善于治军的名将之才,而且比起更适于冲锋陷阵的王彦章,符存审更有战略大局观,按史载用兵“识机知变,行军出师,法令严明,决策制胜,从无遗悔”……与葛从周相同,也是有资格进入代表五代时期最高水平的将才阵容,可以与历朝各代名将相提并论。
李天衢也根本不会怀疑符存审的忠心,放权于他统掌麾下最为精锐的嫡系亲军也完全能够放心。就算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强干弱枝那一套绝对搞不得,但是李天衢也必须要保证龙骧、虎翼、豹韬这几支嫡系牙军是己方势力战力最强、人数最多的军队,而且军权也必须要由王彦章与符存审这种绝对信得过的心腹掌控。
至于王重师统领的长剑军、柴再用统掌的先锋军……尤其是刘知俊统率的开道军等牙兵部众,也仍旧不免要从天平、淮南、感化几镇的降兵当中补充编制。李天衢已经从御下的待遇,以及军制体系的改动上已尽可能的遏制其他将领背叛、其余部众哗变的可能。当然对于特定的某些人,也不得不做另一手准备……
南下逃亡的李存孝在义成军闹出的那场风波之后,李天衢治下各处藩镇依然是练兵、富民齐头并进,而过了段时日,李克用挥军返回太原之后也有消息传来:
李存孝终究还是死了,还是被处于车裂极刑,落得个身体被五马分尸的凄惨死法。
而李克用的反应,果然也如李天衢所知的那般,他不但与麾下众义子之间似多了一层隔阂,更是意志消沉,撒手不管军务正事。甚至还在一次席宴间,干下了擅杀大将这等动摇河东军心的行径……
念及李存孝,醉酒的李克用竟然仍不免痛哭流涕,时逢河东军中资历深厚,于讨灭孟方立之后被李克用封为昭义军节度使的康君立因与李存信交好,便劝谏李存孝狼子野心该杀,主公何必伤怀……只一句话,却触怒得李克用动了杀心,当场便赐毒酒将康君立鸩杀。昭义军节度使的位子,也由河东军另一员年高德劭的宿将薛志勤接任。
为了背叛河东的李存孝,本来并无罪责的康君立就如此轻易的被自家主公毒杀……这自然也在河东内部高层将领中引起极大的恐慌。就算李克用能够凭着自己御下的威严能镇慑住众将,但这件事他办的确实太过任性妄为了,嘴上不敢指责自家主公、义父赏罚不明、擅杀宿将,但河东众将人心惶惶,沮丧恐慌的情绪又在诸部军旅中蔓延开来。由于李存孝背反而导致的负面影响,看来也仍要在河东军内部延续下去。
所以作为河东晋军一方势力的宿敌死仇,朱温西征进取,眼下意志消沉,又擅杀大将的李克用也尚还没有心思展开任何军事行动……
“朱珍、李唐宾,他们两个……现在还没死呢?”
陆续得知西北那边局势演变的军情之后,李天衢也不住低声嘀咕了一句,因为按他收到的战报:朱温方面的先头主力,以朱珍为正、李唐宾为副连战连捷,先后于虢县、三原、梨园等地先后大败李茂贞与李周彝联军,又于美原杀得五万敌军丢盔卸甲,李茂贞也压制得彻底抬不起头来,只得龟缩于藩镇治所岐州凤翔,据城死守,以试图熬过朱温势如排山倒海的接连猛攻……
李天衢寻思着重挫李茂贞、李周彝的藩镇联军,那几场大战在本来应该是如今转投到自己麾下的刘知俊、康怀英等骁将所打下的。不过朱温那边有些名将的命途轨迹,明显也已出现了变化。
不过朱珍起初辅佐朱温创立军制,一直做为宣武军的首席功臣,又是勇冠诸将,由于在军中的威望太高,也早已是功高震主……以朱温的性情想必也早猜忌朱珍会有反心。李天衢估计就算是史载中朱珍、李唐宾互因对方而死,那桩事件也有些偶然因素……但是朱温既然早已以朱珍心生猜疑,那么有些事情就算推迟,该发生的也仍旧会发生的。
如此朱温亲自统领几拨精锐之师,开始对岐州凤翔进行旷日持久的猛攻。李茂贞苦苦抵挡,粮草吃尽,也正是李天衢休养生息,期间又按李克用的要求出兵协同擒获李存孝的这段时日,凤翔城内每一天饿死冻毙的百姓数目,便有近千人……
岐州凤翔吃人的现象也开始变得愈发普遍,市坊间贩卖人肉每斤值百钱、犬肉值五百钱,而苦了皇帝李晔每日磨豆麦喝粥,并以狗肉充饥果腹。好歹李茂贞也很清楚大唐天子,也终不能落在自己手上被活活饿死,然而已是绞尽脑汁要供应他日常所谓的“御膳”,就连皇帝都是饿了上顿没下顿,凤翔城内军民惨状,也是可想而知。
抗不下去了,也就只得投降了。
李茂贞遂派遣使者前去谈判,承诺会将宫廷内侍倾向于支持他与朱温作对的韩全诲等二十多名宦官全部斩杀,并且奉上李晔。他李茂贞胁迫皇帝被进封为岐王,而凤翔、陇右方面所谓的岐军会对朱温表示臣服,也只求他见好就收、至此收手,接引圣驾之后能引军退去,以争取岐国做为一方割据势力,也仍旧能在西北地界延续下去……
……然而听闻随后的事态发展,李天衢也不住的神色一变,心中暗骂道朱温这个老狐狸,如今要大肆兼并扩张地盘,战略上也已换了种套路了……
因为李天衢很快便得知:朱温对于李茂贞提出的请求答应的好好的,然而就在岐军大开城门,送出皇帝车驾之际……由于其中还夹杂着太多朝堂公卿,以及宫廷侍奉人员,朱温派遣兵马接引之际,竟突然发难,命令伏兵突杀入凤翔城中,迅速抢占得城关。
而李茂贞方面的守城牙兵被杀得个措手不及,终日忍受寒冷饥饿,早已是前胸贴后背身上不剩几两肉,又哪里来的力气去与朱温帐下如狼似虎的各部兵马厮杀?
如此朱温纵兵轻易的占据了凤翔军藩镇牙署,生擒住李茂贞擒执到面前。出尔反尔,却是义正言辞的叱骂李茂贞“屡番欺辱圣上,挟天子叛逆乱常,早已是罪不容诛,先帝既赐我名做全忠,自当忠君报国,又如何能纵容姑息你这等乱臣贼子再苟活下去!?”
于是乎,李茂贞被朱温喝令就地斩杀,他也并没有按照原本的轨迹那般被放过一马,而在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之后仍旧能在西北地界自立一国,对于只称岐王,却设置百官,仪仗与皇帝无二,做为地方割据势力挺到了后唐灭梁,而又接受李存勖册封为秦王,李茂贞本人甚至还应该活到了六十九岁……
现在的李茂贞,便被朱温下令一刀喀嚓了,如此他统掌的凤翔、陇右两处藩镇,也尽被朱温吞并。
第286章 这破名……咱能不封王么?
朱温仍然打着保驾讨逆的旗号,也终于加封进爵为梁王,并被李晔加赐“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誉衔,甚至还亲自做御诗《杨柳词》五首为其歌功颂德……
当年矢志要大力削藩,重振唐廷江山社稷的皇帝李晔,历经这些年的沉重打击,屡番深受拥兵自重的藩镇节帅羞辱,又在西北强藩手中转来转去……如今看来已是心气全无,而变得愈发的唯唯诺诺,乃至于如今也是不吝言辞的对朱温大拍马屁了。
然而朱温也并没有就此收手,既然还有足够的讨伐理由,他又趁势挥军攻打胆敢支援李茂贞与自己作对的鄜坊节度使李周彝,也大有要将西北凤翔、陇、秦、乾、泾、原、渭、武、邠、宁、庆、鄜、坊、翟、延、华……等州府一并吞并下来的势头。
李天衢心说朱温没有拿下齐鲁、江淮几处领土,眼下又的确不便对我出手,这就是找平衡往西北面大肆扩张呢。毕竟他不用再分担军力兼顾义成、天平、泰宁、感化等数处藩镇,这却也没了顾忌,可以发兵去取西北诸藩。
所以朱温不会按其原本的轨迹那般引军撤离关西、陇右地界,势力拓张的方向出现了大转移,而李茂贞等军阀势力在最弱小的时候被朱温给灭了,也都在情理之中。如果一切如他所愿……那么现在朱温所掌控的领土、拥有的军队、势力的规模也已与史载中他弑帝帝灭唐时期相差不大,李天衢推算朱温那厮下一步要搞的地盘……坐镇荆襄之地的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那边,估计他也悬了。
皇帝李晔,既然终究是落到了朱温手里,那么基本上也可以说他死定了。按李天衢想来,当初李晔若是尽可能拉拢李克用,而能投到河东军那里去……就算李克用无意篡唐称帝,可唐朝到底是气数将近,到了儿子李存勖那一代,想必也会换个法子胁迫李晔禅位。
好歹河东晋军向来打出扶唐国祚的旗号,就算李存勖、李嗣源一代国君早晚会有谋朝篡位的打算,但吃相也必定不会如朱温那般难看。如此这辈子窝囊归窝囊,但李晔应该也会如汉献帝那般被打发到一处封地安享晚年,得个善终。
然而李晔终究还是被朱温给控制住……李天衢可记得明明白白,史载朱温从挟持天子,期间经历屠杀内侍宦官、发动白马驿之变清洗公卿朝臣,再到弑杀唐昭宗,前后可只相隔了一年左右。而唐朝最后一任皇帝唐哀宗李祝,从他被废为济阴王而后惨遭鸩杀,距离他老子李晔被朱温害死也就是相差两三年的光景。
更何况现在的朱温,没有李振在旁为他出谋划策,恐怕他要谋朝篡位的过程……也会变得更为简单粗暴。
然而朱温既然已控制住了皇帝与朝廷,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恐怕也只能使唤得动一些势力有限的割据军阀。但是能够通过挟持天子、假传圣旨所能使出的阴谋诡计,朱温当然还是要用的,所以当他控制住李晔过后不久,便假借圣旨名义,颁布以扶持、拉拢、挑拨为目的的诏书,很快的也为天下所知晓……
“朱全忠义子朱友让的义子……这倒相当成了他义孙儿的毅勇军指挥使朱季昌,因所谓的迎驾大功被封为迎銮毅勇功臣,也恢复了原本的高姓,而统掌濠、宿二州军务,这也未尝不是要针对同我军接壤的徐泗之地……”
牙署节堂当中,李天衢与一众幕僚会议,随即又长声说道:
“而马殷率领孙儒余部流寇途经赣地,连夺醴陵、邵州,也终于攻破潭州杀武安军节帅邓处讷,而自称节度使留后。朱全忠暗做文章,促使皇帝承认马殷管领武安军藩镇,还加封他做检校尚书左仆射……这也无疑是要远交近攻,拉拢马殷臣服于他,这倒也在情理当中,只不过……”
正说着,李天衢微微一顿,脸上随即也露出一抹冷笑:
“只不过朱全忠又从中作梗,不但加封我为郑王,却又封杨行密为会稽郡王,还下诏令让他兼任淮南军节度使?这一手可够阴毒的了……”
起先李克用由于挥军勤王,荡灭王行瑜,而迫使得李茂贞、韩建请罪求和,以救援皇帝李晔的功绩已被封作晋王;随后李茂贞卷土重来,挟持李晔,逼迫天子加封自己为岐王,结果如今却已被朱温诛杀;而朱温在皇帝争夺战当中笑到了最后,也按他原本的轨迹加封进爵为梁王……
时至今日,哪怕是朱温有意设计,李天衢也已获取地位上仅次于皇帝,而名义上也可以自立诸侯国的王爵。
不过李天衢心说自己战略环境上既没那条件,压根也懒得参和进挟持天子的战事当中。所以过去没有什么勤王救驾的功绩,按照以往征讨黄巢、秦宗权、孙儒所积累下的功业,什么王爵纯属锦上添花,本来可封可不封,甚至也可以说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郑王之“郑”,也是河南治下的古地名,李天衢最早统掌的义成军辖郑、滑二州,属于郑王封地,所以受封郑王也正合其理。只不过李天衢心说我还统管齐鲁、江淮数镇疆土呢,按分封异姓诸侯国所处地域的规矩,什么齐王、鲁王、曹王、宋王、邗王叫什么不好,却偏偏是这郑王……郑王、阵亡,听谐音这他娘的也未免太不吉利了,李天衢心里也不由暗骂朱温那老小子是成心的吧?
这到底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无论称王、称帝,还是做个统掌几处藩镇的节度使做个土皇帝,那种名分也不过对于好大喜功,极度追求虚名的一方君主固然仍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李天衢当然很清楚朱温促成自己提前被封王,也绝对不会安什么好心。
“朱全忠此举,看似是要安抚拉拢主公,实则却是有意捧杀啊……”
节堂当中,却是史载中南楚马殷的谋主高郁率先发话,继而又言道:
“理财之道,很多时候也讲究个闷声发大财。主公方今坐拥数镇,称霸江淮,那郑王做与不做,有何分别?朱全忠与李克用,一个梁王、一个晋王,彼此却是不共戴天,而朱全忠有意促使主公再做郑王,若是名正言顺之时,嘿嘿……主公水到渠成,据豫北、齐鲁、徐泗、江淮之地受封王爵,也未尝不可。
可如今并非是大势所趋,于我军来说,当然也没半点实利可言。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此在其他藩镇节度看来,主公不但要成了众矢之的。受封郑王,虽是皇帝下诏,可世人皆明白是朱全忠暗做手脚,那么河东李克用,又会如何作想?”
自家主公莫名其妙的受了郑王这等爵禄,高郁先是表述过自己的看法之后,先前还以为皇帝李晔为李茂贞逆臣挟持,而看好朱全忠勤王救驾的周隐也不住忿声道:
“主公扫除群凶、荡灭寇首,靖匡我大唐社稷,仁义著于四海,是以受封郡王,也是众望所归。可朱全忠虽除李茂贞那等逆臣贼子,可他竟然也侵擅国权,倘若真是挟要挟天子意欲拉拢主公……这也是僭权乱常之逆行,是以依臣所见,这郑王之位,主公断不可受!”
第287章 外交阴谋,我还能中你的奸计?
“非也,依我所见,方今投效诸方藩镇,而肯竭心尽力侍奉节帅之人,哪个不是打算攀龙附凤,以建立功名?方今天下,郡王之上,李氏宗室之外得封王位者,除了岐王李茂贞、晋王李克用、梁王朱全忠……如今主公也有了晋封郑王的机会。
就算是那朱全忠另有所图……主公因利乘便,名义上自李克用、朱全忠之后也凌驾于诸藩之上。如此麾下文武臣子皆知前程更为远大,愈肯用命竭力,而主公若为避嫌拒不肯受封,也唯恐失众人之望。”
接茬也参赴到议论当中的李振起身说着,刻意不去瞧正朝着他怒目而视的罗隐,继而又道:
“只不过……朱全忠要促成主公进封称王,的确非是一味拉拢示好。他要挟皇帝册封杨行密为会稽郡王,兼领淮南节度使……嘿嘿,朱全忠厚封主公与马殷、杨行密等人,好人全让他做了,但这也不是有意要挑起我军与杨行密之间的争端?”
原本淮南军藩镇下辖的江淮诸州,长江以北除了庐州等数州还是由杨行密掌控,其余领地也尽数落入李天衢治下。杨行密当初苦求继承旧主高骈统掌的疆土而不得,现在才得受封他梦寐以求的淮南军节度使一职,这还能来向李天衢索要地盘不成?
还有那个被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本为朱温义儿朱友让的家奴,如今却也得恢复本姓,统掌宿、濠两州军务的高季昌……这货也已经出场了……
李天衢自然知道这个高季昌,按史载轨迹会臣服于后来覆灭梁朝的后唐,遂因李克用之父李国昌的名字而避讳,便是五代十国当中南平国的开国君主高季兴。
现在的朱温势力范围尚还没有扩张到后世湖北荆、归、峡等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