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高歌-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错,郑鹏说,把西域交给他,他以性命担保,五年之内,把吐蕃彻底划入大唐的版图。”
高力士吃惊地说:“五年?把吐蕃彻底征服?好大的口气,那可是诅咒之地啊,想当年太宗皇帝何等威武,跟吐蕃交手多次,也占不了多少便宜,最成功的一次,就集君集率领大唐最精锐的黑甲精骑深入吐蕃一千多里,从吐蕃退回时,天下无双的黑甲精骑折损了十之六七,从此,吐蕃就成了唐军的禁区,郑鹏说五年能拿下?”
第645章。646 风向要变?
吐蕃和大唐都是在公元618年立国,立国后的吐蕃,很快就显出咄咄逼人的架式,有天可汗之称的李世民和松赞干布几度交锋后,决定化干戈为玉帛,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边境得以平静;景龙四年,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
大唐两次把公主嫁到吐蕃,用和亲怀柔桀骜不驯的吐蕃,主要是因为吐蕃难缠,建国以来大唐跟吐蕃大小冲突数不胜数,总体来说占不了便宜,主要是吐蕃有诅咒之地,唐军不敢深入,于是吐蕃就抱着一幅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时给大唐使绊子,还跟大唐争夺西域的利益。
吐蕃,就像一颗钉子一样,镶在大唐西进的路上,成为大唐历任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偏偏拿它没有办法。
郑鹏一个半吊子的四品上右万骑中郎将,五年能解决大唐一百多年的隐患?
这般夸下海口,也不怕磕了自己的大牙?
“力士,你也是这样想的?”
犹豫一下,高力士有些支支吾吾地说:“陛下,有句话,老奴不知该不该说。”
李隆基笑骂道:“朕就知你还有藏了半截,这里也没外人,有什么就说什么,无论说什么,朕都恕你无罪。”
一句没有外人,把高力士感动得热泪纵横,连连跪下谢恩:“大家对老奴恩比再造,老奴就是做牛做马也不能报皇恩之万一。”
“好了,都说了不必多礼,快快起来”李隆基亲自把高力士扶起来。
高力士谢过后,这才站起来,斟酌一下,小心翼翼地说:“五年灭蕃,这话要是别人提出,老奴肯定不信,想必大家肯定也不信,都不用犹豫,直接给他一个欺君之罪,但说句话的人是郑鹏,那得另看。”
李隆基坐在龙椅上,闭上眼睛,不紧不慢地说:“力士,不必顾忌那么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高力士继续说:“老奴归纳了几点,其一,郑鹏是一个天马行空又擅长创造奇迹的人,这一点不仅仅是老奴,就是陛下和朝中一众大臣也有此共识,别人不可能,不代表他没有办法,再说郑鹏一向小心谨慎,能这般夸下海口,肯定有倚仗,可以放手一搏;其二,一个人夸下海口,无非是为了功利二字,这一点放在郑鹏身上不成立,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郑鹏那小子对功名不热衷,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让他进羽林军做千骑使,还百般推辞,功可以排除,至于利方面,郑鹏名下三宝号和酒坊,日进斗金,据说贵乡郭氏合作的卤肉,每年都能分得百万,这个利也可以排除。”
“其三,吐蕃出兵,特别是葛逻禄背叛,西域已经乱成一团,不管郑鹏怎么折腾,都不会坏到哪里去,最重要的一点,大唐人国运昌隆,兵多将广,无论什么情况也不怕失控。”
“最后一点,郑鹏经历西征拨汗那和这次事件,西征的事就不说了,就是这次,一出马就抓到舌头,从千军马军中绝地逃生,还自掏腰包运部下的尸首回乡,让家人见最后一面,有勇有谋、有情有义,西域上下对他评价很好,要是他坐值西域,想必阻力不大,还有一点得注意,突骑施的兰朵郡主,得知安禄可汗受伤后,兰朵已紧急回西域,大家,兰朵跟郑鹏关系甚密,这件事在突骑施早就不是秘密,突骑施虽说被袭后实力受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依然是西域第一大势力,要是郑鹏真是主持西域的工作,想必突骑施会更紧密地配合。”
李隆基饶有兴趣地问道L:“哦,兰朵回西域了?”
“回大家的话,回了,应该是突骑施的人告诉她吧,要说安禄可汗对她还真是保护,等到西域平静后才让她回去。”
“那是,毕竟是最宝贝的女儿嘛”李隆基笑着说,不过有些为难地说:“羽林军差点全军覆没,这事不能怪郑鹏,但败军之将,何足言勇,此事有点难为啊。”
大唐自立国起,就有一套的完整的晋升制度,就是李隆基有心帮郑鹏,也不能把西域都交给他,因为郑鹏刚吃了败将。
败军之将,何足言勇。
高力士一听李隆基的话,就知李隆基被郑胸的承诺打动,愿意在郑鹏的身上下赌注,眼珠子转了转,在李隆基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很快,李隆基的脸上就有了笑意。
第二天一早,上早朝的臣子一上朝心里就有些犯怵:李隆基的脸色很难看。
伴君如伴虎,最近西域变故太多,据说号称西域“定海神针”的唐宽也战死,一众大臣就知李隆基心情不好,看到李隆基一上朝就扳着脸,心里暗叫不好。
一些准备启奏的大臣,暗暗把奏折在袖筒里放得更紧一些。
礼仪过来,高力士大声叫道:“诸位臣工,可有上奏?”
一众大臣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启奏,站在前排的宋璟、姚崇、张说等人,一个个眼观鼻、鼻观心,没必要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成为李隆基发泄的对象。
“众卿家,没一个人要上奏的吗?”李隆基等了半响也没人上奏折,主动开口问道。
偌大的朝堂,一片寂静,针落可闻。
李隆基冷哼一声,很快说道:“尔等无话可说,那朕有话要讲。”
“谨听皇上教诲”一众大臣连忙跪下听李隆基训话。
李隆基环视了一下朝中的大臣,大声地说:“羽林军,是负责皇宫安全的精锐之师,都是从军中挑出来的精锐,可以说精兵中的精兵,所用的武器装备,也是唐军中最好的,它不仅是大唐精锐,也是天子亲军,就是这样一支精锐之师,在西域差点让敌人来个全军覆没,众爱卿,你们说,朕应该如何处罚他们。”
话音一落,一众大臣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彼此眼内全是疑惑,都流露着一个信息:风向要变了?
说是要惩罚出征西域的羽林军,意思就是罚为首的,为首的就李显城和郑鹏,可李显城已战死,矛头明显是直指郑鹏。
郑鹏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这件事举国上下皆知,为了郑鹏,李隆基可没少破例,甚至授予郑鹏羽林军令押千骑使这样重要职位,这次派到西域剿匪,也被众人看成是郑鹏的镀金之旅,然而,在朝堂中公然要给郑鹏定罪,这是要放弃郑鹏的信号?
第646章。647 朝堂暗涌
“诸位卿家,尔等有什么意见,但说无妨。”李隆基看着下面一脸狐疑的大臣,再次发声。
犹豫一会,一位姓程的待郎站出来:“陛下,微臣有话要说。”
“准”
站出来的人叫程庆,任工部待郎,此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博陵的女婿,这个时候崔氏的人不好说话,作为博陵崔氏的“半份子”,程庆果断站出来。
“陛下”程庆恭恭敬敬地说:“战场上瞬息百变,谁也没想到吐蕃和葛逻禄会勾结在一起,更没想到所谓的流匪,由始至终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圈套,郑千骑使刚到西域,对哪里的情况不了解,能从重重包围中突围并不容易,战报上说郑千骑使在战场上智计百出,屡立战功,打仗时也很英勇,微臣以为朝廷不应罚,还应奖励。”
“行了,退下”李隆基好像并不高兴,挥袖让程庆退后,然后大声说:“众卿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现场又是一阵沉默,一个个大臣眼观鼻、鼻观心,谁也不轻易表态。
帝心难测,现在谁猜不准李隆基的心思到底怎么样,谁都知李隆基对郑鹏爱护有加,郑鹏吃了败仗没错,但失利总体与郑鹏关系不大,郑鹏上面有李显城,此外还有西域军方的高级将领,就是硬要郑鹏负一点责任,最多就罚点俸,根本上升不到在朝堂上议罪的程度,还是抛开其它将领单独讨论。
要知道,郑鹏此行还是立了不少功的,自己出钱运阵亡将士魂归故里,也是一片赞誉之声,能从重重包围中浴血奋战后绝地逃生,就是奖励也没人有意见,
这是欲擒先纵,故意提出来,先把众人的嘴堵上,以免以后再拿这件事发难?还是郑鹏什么地方让皇上不高兴,拿他杀鸡儆猴?
还有一点,郑鹏在朝中人面极广,跟几个重臣关系是很好,是博陵崔氏的乘龙快婿,据说跟高力士还合伙经营买卖,这个时候说他坏话,谁敢保证日后没人找自己秋后算帐?
等了很久没人说话,李隆基有些不满,指着宋璟说:“宋卿家,你是百官之首,就由你带个头表态吧。”
宋璟没想到李隆基会点名让自己表态,楞了一下,很快说道:“郑千骑使属于羽林军,羽林军是天子亲军,羽林军的事可以以说陛下的私事,既是私事,自然由陛下定夺。”
羽林军负责保卫皇宫重地,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选人还是职位调动,全由李隆基拍板,旁人无权干预和过问,就是羽林军的一应开销,也是由李隆基的私库拨出,宋璟这样说也不无道理。
话是说得四平八稳,但没点干货,想当于把皮球踢回给李隆基。
李隆基也不满意,冷哼一声:“退下吧。”
等宋璟归队后,李隆基继续问道:“有哪位卿家有想法的?”
张说眼珠子转了转,很快站出来:“启奏陛下,微臣有话要说。”
“准”
张说行完礼,恭恭敬敬地说:“陛下,羽林军是天子亲军,代表着陛下的颜面,此次战败,虽说情有可愿,但是败即是败,该罚还是要罚。”
李隆基刚想说话,没想到姚崇突然站出来,一边行礼一边大声说:“陛下,老臣有话要说。”
“好,姚卿家也表态了,准。”
姚崇看起来老态龙钟,可以那双老眼还没昏花,相反,显得炯炯有神,闻言不紧不慢地说:“郑千骑使此役的表现,对得起大唐军人的声誉,但辜负了陛下的期望,老臣提议,把郑千骑留在西域,戴罪立功,什么时候替陛下找回颜面,就什么时候回长安,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李隆基点点头:“姚爱卿果然是老成持重,郑鹏虽说输了,也打出羽林军的威风,班公错之役是葛逻禄这些无耻小人背后捅刀,的确不能把过多的责任落在他身上,依姚爱卿之见,郑鹏在西域做些什么来戴罪立功呢?”
姚崇老眼中闪过一道精光,嘴边已经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这次号中皇帝的脉膊了。
前面叫姚卿家,转眼变成姚爱卿,说明自己的话说到李隆基的心坎,姚崇心中有了几分得意。
李隆基一上朝就冷着脸,姚崇跟随李隆基多年,知道李隆基要有动作,当时就留心,当李隆基在上面给郑鹏“议罪”时,下面的姚崇已经开始考虑各种可能性。
对于郑鹏的重要性,姚崇是心知肚明,李隆基说给郑鹏议罪,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李隆基替郑鹏开脱,堵住悠悠之口,可李隆基并没有为郑鹏开解的意思,这下耐人寻味。
从李隆基脸上一时猜测不到意图,姚崇马上又从身边人下手,崔源和高力士是郑鹏身边重要的人,郑鹏是崔源的孙女婿,高力士是郑鹏的合作伙伴,两人又深得李隆基信任,然而,都给郑鹏议罪了,无论是高力士还是崔源,两人都无动于衷,好像事不关己一样。
人老精,鬼老灵,姚崇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告诉他,崔源和高力士不是装样子,而是真不焦急,心里马上盘想起小九九,此时张说跳出来作试探,没想到真让他探中。
为了不让张说独美,姚崇马上站出来,抢了张说的风头。
姚崇不着痕迹地瞄了自己一手扶起的宋璟,眼里闪过一丝失落。
宋璟和张说一比,还是嫩了。
刚才宋璟那番话,听起来四平八稳,没有毛病,要是宋璟是一个普通的臣子,这番表态堪称完美,问题是宋璟是百官之首的宰相,一个宰相面对问题打起官油子的作派,没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在官场来说,是灾难。
没办法,姚崇只能主动跳出来,把这份“彩”抢回去。
脑中思如电转,姚崇嘴上可没有停着,沉吟一下,很快说道:“陛下,西域大乱,要处理的事太多,想必西域上下都忙得不可开交,老臣提议,不如给郑千骑使一个副监军的差事协助杨御史,反正郑千骑使担任过这个职位,表现也很出色,这样也利于郑千骑使戴罪立功。”
提议李隆基封郑鹏为西域副监军,姚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李隆基的议题太突然,姚崇根本就没有想过,猜不到李隆基到底想干什么,不过试探出李隆基是想郑鹏留在西域,一切就好办了。
副监军听起来是个副手,但这个副手很有学问,权力的大小,全凭李隆基的一句话。
监军御史是大唐的一个特色,主要是监督各地官员的行为操行,大唐各地都有监军御史,而这些监军御史绝大部分是充当眼线的角色,像张孝嵩这种能当上西域“土皇帝”的监军御史可以说独一无二,主要是李隆基给予他自行决断的权力。
提议郑鹏当副监军,有足够的弹性让李隆基操作。
李隆基闻言点点头:“西域大乱,杨基想必焦头烂额,郑鹏能文能武,给他打下手也不错。”
说到这里,李隆基示意姚崇回列后,开口说道:“姚爱卿提仪郑鹏担当副监军,在西域戴罪立功,众卿家意下如何?或者说有什么更好提议,不妨提出来商议。”
“姚开府所言甚是,臣变赞同姚开府的提。”张说一边说,一边有些复杂地瞄了姚崇一眼。
姜还是老的辣,自己只猜中一丝帝心,姚崇倒好,号到了皇上的脉,张说再一次体会姚崇的政治触角和眼光。
难怪被罢相了,皇上还舍不得姚崇走,改任开府仪同三司,有什么大事都找他商议,这就是姚崇的老到之处。
不过,张说很快又庆幸起来:姚崇是厉害,但是他老了,很快成为历史,自己的对手宋璟,无论是战略还是眼光,都不如自己。
张说确信:姚崇即使拥有过去,影响现在,但是,未来是属于自己的。
第647章。648 红雀的决心
姚崇提议,张说附和,就是李隆基也露出满意的神色,哪里还有人不识趣,朝堂上通过姚崇的提议,羽林军千骑使郑鹏,戴罪立功,再次担任西域副监军。
羽林军的千骑使摇身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副监军,在外人看来郑鹏是被降了,甚至有种被流放的味道,可明眼人看出,不是李隆基风向变了,而是西域的天要变。
西域外敌四伺,距离京师又远,跟大唐各地的监军御史不同的是,很多事来不及请示,以致西域的监军御史不仅仅是皇帝的“眼睛”,还是皇帝的代言人,有专断的权力,一个副监军看似打下手,实则有很大的气操作空间。
姚崇和张说都没意见,一众大臣自然没意见。
退朝后,李隆基又把姚崇、张说、宋璟等人留下开会,商议了二个多时辰才散去。
李隆基年富力强、政勤,身边又有贤臣相助,政通令达,就是西域遭遇大变,还能波澜不惊,上完朝,酒照饮、曲照听,而西域的杨基和黄洋就没这么好运了,参与叛乱的人要清算、追究责任,伤亡者要抚恤,还要安抚受惊的百姓和大小势力,此外还要密切提防跟大唐彻底闹翻脸的吐蕃。
西域有一个人很清闲,郑鹏。
把阵亡的将士的遗体都送回去后,郑鹏也闲了下来,除了偶尔去伤兵营看看受伤的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