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高歌 >

第246章

盛唐高歌-第246章

小说: 盛唐高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绿姝正想再赞郑鹏几句,红雀突然把她往后一拉,挤进人群中,边拉边压低声音说:“是大房的老祖宗,咦,他怎么来了,还有我们定州长史诸葛智。”
 老祖宗叫崔羽,是博陵崔氏大房的当家,负责管理博陵崔氏一脉的祖祠,因为出身大房,又是嫡系,论起资格就是崔源也得恭恭敬敬叫他一声大兄,平日博陵崔氏哪个子弟或下人做得不好,崔羽看到抽几鞭是轻的,心情不好还会让人拿回祠堂问责。
 就是红雀,也忌他三分,要是让他看到绿姝着男装,真不知他会什么反应。
 红雀有些惶恐,而另一边,黄三也焦急地催促正在洗面的郑鹏:“少爷,大房的崔老郎君和定州长史诸葛智到了,你快点啊。”
 “他们来干什么?”郑鹏第一句话就是反问。
 “小的不知,估计是巡视吧,少爷,快点,他们到了。”
 诸葛智郑鹏不认识,对崔羽还是知道的,大房嫡氏、执掌祖祠,比崔源、崔伟都年长,是博陵崔氏的“大家长”,地位很尊崇。
 郑鹏有些不解,不过还是快速搞好个人卫生,一出门,看到崔二在门口了。
 “公子,大房的老郎君和诸葛长史来了,你去迎接一下。”
 郑鹏应了一声,跟着崔二一起去迎接。
 远远看去,只见一个长须飘飘的中年男子陪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往这里来,两人不坐车不骑马,就是信步而走,边说边笑。
 一见面,崔二还没来得及介绍,老头突然行礼:“老叟崔羽,见过郑将军。”
 郑鹏吓了一跳,连忙把扶起:“使不得,使不得,崔老这是折杀晚辈了,快快请起。”
 本以为这个大家长有多严肃呢,没想到这么有礼。
 “老叟无官无品,看到将军自然要行礼。”崔羽笑呵呵地说。
 “千万别,这里不是府衙,崔老是长辈,飞腾是晚辈,哪有要长辈给后辈行礼的道理。”
 诸葛智也点头道:“郑将军说得对,就以辈份相称,这样更显得亲近。”
 郑鹏向诸葛智行礼:“这位一定是诸葛长史,没想到连你都惊动了,惭愧,惭愧。”
 “哪里”诸葛智笑着说:“郑将军为博陵建桥,为一方百姓造福,这么大的事,某陪崔老过来看一下,是我们惊动郑将军才对。”
 “不敢当,造福一方得靠诸葛长史这种父母官,飞腾就是做一点点小事罢了。”郑鹏谦虚道。
 这时崔羽有些不耐烦了,开口说道:“好了,你们就不要再推来推去,飞腾是吧,正事要紧,老夫今天来,就是看你怎么建桥,不用管我们两个,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对,对,某跟崔老前来,就是看看郑将军怎么建桥,一路走来,果然有很多不同,想必能给我们很多惊喜,请吧。”
 郑鹏也不想跟这两个客套太久,跟两人客套几句,让郑福给两人拿来桌椅和茶水点心,这才离开,准备开工。
 “郑鹏,你准备怎么做?这么多人看着,可不是闹着玩的。”兰朵不知从哪里冒出来,脸上出现一丝关切的神色。
 “嘿嘿,本少爷一向只怕人少不够出采,什么时候怕过人多,看着,见证奇迹的时刻。”郑鹏信心满满地地说。
 兰朵来到博陵后,有些神出鬼没,好像经常不见人,可过一会她又冒出跟自己抬杠,这次看得出她有些关心自己,郑鹏都有点感动。
 “不让本郡主看笑话就行。”
 郑鹏没有说话,只是大叫一声:“老齐,把东西抬出来。”
 “是,少爷。”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老齐指挥几个健仆把一块块木板从木工棚中拿出,堆在陵河边,没一会,河边就堆满大约二丈长、一尺宽、一寸多厚的木板。
 这些木板都有一个特性,一面是凹槽,一面是凸槽,分明是为了方面拼接。
 很快,老齐大声说:“少爷,全部准备就绪。”
 郑鹏向四周环视一眼,发现一双双或是好奇、或是质疑的眼神,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大手一挥:“按昨天说的方法,上板。”
 一声令下,只见老刘拿起一块木板的凸槽对准另一块板的凹槽,砰砰砰就对接起来,一共接了二块,把三块一尺宽的木板拼成一块三尺宽的木板。
 拼好后,老齐从事先搭好的架子,一步步向上爬,爬到木桩的上面,只见他简单地调了一下角度,然后把那块板放到两个木桩事前凿好的槽,从上面往下放,而架子中间,另一名木匠接着把木板继续向下按,一直按到水面。
 还没算完,到了水面,木匠用布包着木锤,继续敲着木板往下压,有精通水性的仆人钻到水里,接力般把木板往河床压。
 古代没有什么污染,水很清,隐隐可以看到水下的情况,老齐大声地吩咐:“把板压下去,不管用什么方法,能多深就压到多深,最好是和木桩一般深,喂,轻点,小心不要弄破木板。”
 “那边,快,继续上板,三块拼成一块,从线槽压下去。”
 “注意,凹槽和凸槽不要损坏,有损坏的就更换,免得做无用功。”
 “阿旺,你水性好,潜下去,帮清清理河床的泥沙,带个挑子去,有多深挖多深。”
 “下水的注意安全,每人腰里系根绳,有事也可以第一时间拉回,安全第一。”
 在老刘的统一调度下,三十多人围着八根木桩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有人拼板,有人往下压、有人负责在水下压板,有人负责盯着,防止有意外发现,郑鹏也没有闲着,不停地走来走去,偶尔还指点工匠和健仆干活,一个个都甩开膀子干,干得热火朝天。
 众人不知郑鹏到底要干什么,定州刺史诸葛智刚开始也有些疑惑,观看了二刻多钟,突然眼前一亮,猛地一拍大腿,忍不住叫道:“妙,妙啊,郑将军这法子,绝了。”
 加更,谜底算是揭开了,看明白了吗?小炮兵需要你们的支持,新的一周,记得收藏、投票和订阅哦,谢谢!
第472章。472 奇思妙想
 “诸葛长史,你看出当中玄机?”崔羽一脸惊讶地说。
 先是打几根大木桩,木桩事前开了线槽,接着又用木板连上,这是要干什么,用木桩做桥墩,用木板围着,让人看不到里面是空的?
 崔羽越看越糊涂,可郑鹏在指挥工作,也找不到人问,听到诸葛智的话,马上追问道。
 话音一落,不少人把目光落在诸葛智身上,站得近的人,不是竖起耳朵就是慢慢靠拢过来,都想听听诸葛智的分析。
 诸葛智不好驳崔羽的面子,有心卖弄地说:“郑将军的做法很简单,也很聪明,大伙只要听某说个故事,很快就明白了。”
 干咳二声,诸葛智继续说:“大约五年前,某到太原附近一个村子看望一位朋友,没想到天降大雨,洪水冲垮了河堤,朋友的村子被淹,村里大部分的房子被淹了近五尺高,眼看洪水还要涨,住在靠河边的朋友有条船,于是驾船救人。”
 “全村都被淹了,洪水把家具、衣物什么的冲得七乱八散,而某惊讶的发现,全村只有一座宅子没被淹,没被淹的那处房子,外面的水都有五尺多高,可屋内一点水也没有,原因很简单,除了这处宅子有一堵结实的墙挡住,门口也作了特别的设计。”
 “门口的墙的两边设有卡槽,可以往卡槽塞木板,里一层外一层,两层板的中间空着,就在空着的位置用土填上,压实,形成一面不渗水的墙,这样洪水进不去,家面也就不受灾了。”
 说了这么多,诸葛智稍稍喘了一下气息,很快继续说道:“崔老,你看,郑将军八口桩的位置,看看那些从木桩线槽压下去的木板,很明显,他是要围一个大点的方形,一个小的方形,当他用木板围死,大小方形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简单来说像一个【回】字,大口和小口之间的空隙填上土,好像夯城墙一样夯,就可以不让水进来,到时再用桶把里面的水勺出来,如此一来,就可以河道里修桥墩了。”
 原来是这样,崔羽顿时恍然大悟,不过他很快疑惑地说:“就是周围的水挡住,可挖下去,也会渗水的啊。”
 诸葛智解释道:“只要渗得没清得快,就能施工,相当于挖一口水比较多井,就是渗水,也能挖得更深,人多好办事,相信郑将军对这些意料之内的问题,早就有了对策,当然,这些只是某的一些猜测,到底是还是不是,还有待细看。”
 崔羽一脸佩服地说:“诸葛长史果然见多识广,小老佩服。”
 木匠的效率很高,同时给两个方形加板,这时诸葛智所说的那个能填土的空间已出现。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太妙了,就是崔羽也现啧啧称奇。
 诸葛智又是举例又是解释,通俗易懂,不光崔羽,就是很多旁边的百姓也连连点头,大叫精采。
 郑鹏没有令诸葛失望,差不多是按他的思路走,先让人用木板通过插槽的方式先把八个木桩围起来,围成一大一小两个方形,两个方形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别看只是把木板往线槽上压下去,由于要防水,要压得很密实,板与板的凹凸槽也要完全契合,几十人弄了半天功夫才完成。
 完成后,郑鹏没有休息,而是马不停蹄让人往两个方形的中间填土。
 土不是普通的黄土,而是加入糯米汁精心搅拌过的胶泥,这种泥有粘性,不易散开,也容易凝固,随着胶泥不断填充,两层木板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不断往外溢水,刚开始时里面全是水,随着胶泥越来越多,水越来越少,大约半个时辰后,封闭空间已经全是胶泥。
 这时泥瓦匠出手,不断往里面添土、倒糯米汁,好像夯墙一样不停夯实,与此同时,一只只大木桶扔围起来的那个小池里,开始清理里面的河水。
 没一会的功夫,里面的水就被清了一小半。
 “妙啊,这个法子真是绝了。“崔羽瞪大他的一双老眼,一脸激动地说。
 还不知桥墩最后建得怎么样,不过郑鹏的奇思妙思,把崔羽给征服了。
 看起来不难,可操作性也很大,只要用这个方法,很多人都可以做到,问题是,只有郑鹏一个人想到并应用到建桥方面。
 诸葛智摇摇头,一脸佩服地说:“真是英雄出少年,郑将军能用一堆木头拼出脚踏车、能改造孔明灯为热气球,就知他聪慧过人,现在看到郑将军巧妙建桥墩,某,服了。”
 “崔老,你们找了一个好女婿啊。”诸葛智又补充一句。
 “哈哈哈,老三虽说性子有冷,但是眼头还是不错的。”崔羽乐呵呵地说。
 人群里,绿姝笑逐颜开地说:“红姐,红姐,看到了没有,少爷用这种方法建桥墩,真是太聪明了,对吧?”
 “是啊,这法子简直就是绝了,奴家早说过相信郑公子,就知他一定有办法应付。”
 嘴上这样说,红雀心里却暗暗说道:我信了你的邪,这个郑鹏还真是邪性,好像什么难事到他哪里都不是问题,记得第一次在贵乡见他时,只是一个可以忽略的小人物,没想到短短几年,又是将军又是爵位,当年是拍小苍蝇,拍醒了一头沉睡的猛虎?
 不光红雀惊讶,那些围观的群众也被郑鹏的奇思妙想征服,都到了响午,艳阳高照,可人们都没有散去的意思,人反而越聚越多,一个个伸长脖子、睁大眼睛,兴致勃勃一边议论一边观看。
 “少爷,防水墙围好了,里面的水也清得差不多了,不过还在渗水。”老齐一边抹着额上的汗水,一边跟郑鹏汇报。”
 “去看看。”
 郑鹏走到架子下,从上往下看,只见里面有一层大约半尺高的水,有两名健仆跳到里面,帮助外面的人把水清走。
 水下面,是一层深深的淤泥。
 还不错,达到预期效果,郑鹏暗暗点点头,很快说道:“渗水很正常,派人及时清走,只要渗得没清得快,我们的目的就达到,现在马上派人进去给我向下挖,就按前面定好的尺寸挖,挖的速度一定要快,这样吧,一刻钟换一次人。”
 “少爷,得挖多深?”
 “最少挖到硬土层,最好是挖不动。”郑鹏斩钉截铁地说。
 这个方法合理吧?又到了新的一周,请多关照小扑街炮兵。
第473章。473 变脸与变天
 郑鹏觉得自己的运气不错。
 很多事情,只要指明一个方向,那些工匠就能很出色地完成,碰到问题,有时郑鹏都想不出解决的方案,可工匠们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时间宝贵,郑也不浪费充足的人力资源,把人分别二批,日夜施工,这边在挖桥墩的时候,富余的人力马上对河的对岸起吊架,下桩。
 需要在陵河里建两个桥墩,还要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得和时间赛跑。
 随着进度不断推进,匠师们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效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郑鹏对工匠和下人很好,从不打骂,伙食也不错,顿顿有肉,有时还赏酒,一个个干活非常卖力。
 累了换人,天黑了点火把,日以继夜,终于,经过七天七夜的奋战,第一个桥墩的地基终于挖好。
 “少爷,你看看看这深度怎么样?”老齐向郑鹏请示。
 郑鹏从架子上往下看,在阳光下,看到一个深深的大坑,这时已经停止挖土,下面有两个健仆,用勺子不断清理渗进来的水。
 “有多深?”
 “二丈一尺三寸,少爷看到那白点没,下面是一块石头,老奴问个造砌桥的匠师,他们说这深度足够了。”老齐小心地问答。
 前面很好挖,因为都是淤泥和松土层,要挖的地方也不大,不到半个时辰就挖了六尺多深,后面越挖越难挖,还要应付渗水的问题,真费了不少力气。
 里面地方小,活动不方便,很多挖土的健仆,一换出来就躺在地上,半天也不动一动。
 都是累倒的。
 郑鹏点点头:“行,这个桥墩的地基就这样,今晚再加二个肉菜,算是犒劳一下大伙。”
 说真的,郑鹏还真不是造桥方面的行家,只能尽可能地做好,不惜工本地去做,虽说有些浪费,但是一分钱一分货。
 有点像后世法国的埃非尔铁塔,当时建筑技术并不完完善,对承受系数、抗压系数并没有清晰的数据,也不知用多大的钢铁,为了牢固,就尽可能用最好的,虽说埃非尔铁塔在建造时造成巨大的浪费,但这些“浪费”成就了埃菲尔铁塔的辉煌,建成后遭遇过几次直升机撞击都安然无恙,原因是它太牢固了。
 郑鹏现在做的,就是学习这个方法:能用多好就用多好,力争把它建得坚固。
 就当是为自己青史留名。
 若干年后,当这座桥还存在时,也会流传有关自己的故事,就是想想也有趣。
 “少爷真是大善人,大伙都是跟着少爷干,心里高兴着呢。”老齐恭维道。
 “老齐,这话是你自己说的吧,你什么时候学会拍马屁了?”
 “少爷”老齐一脸冤枉地说:“老奴骗哪个,也不敢跟骗少爷,真的,跟着老奴一起来的下人和匠师,提起少爷哪个不说好,就是崔府的下人、雇工,还偷偷问老奴,少爷还要不要人呢。”
 好话人人都喜欢听,郑鹏也不例外,闻言笑了笑,拍拍老齐的肩膀:“行了,这次做得不错,给你记一大功,回去重重有赏。”
 “谢谢少爷,老奴去干活了。”
 “去吧。”
 老齐去盯人干活,郑鹏想了想,大声叫道:“黄三”
 “少爷,小的在。”黄三一个箭步地冲出来。
 “让郑福把水泥搬出来,马上开始搅伴水泥,让他不要把比例弄错了,一会要用来建桥墩的,对了,让崔管家把铁匠来,在灌水泥前,先把铁框架扎好。”
 在郑鹏调度下,很快,铁匠们开始在桥墩的地基里按郑鹏的方式,扎起铁框架来,郑鹏不停地指挥着:
 “角度要正,不能歪了。”
 “每一个交点都要用铁丝绑好,不能马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