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唐高歌 >

第212章

盛唐高歌-第212章

小说: 盛唐高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鹏哈哈一笑:“暂时没有安排,回去等通知,还有,现在起俸禄只能领一半。”
 黄三有些无奈地笑了笑,然后问道:“少爷,现在去哪?”
 别人当官,非常上进,生怕没安排,因为要晋升就要表现,要表现就要有实职,郑鹏倒好,没工作安排好像赚到一样。
 在大唐,这也算是独树一帜。
 郑鹏想了想,开口说道:“走,去永宁坊。”
 黄三一听,就知郑鹏要找张九龄,张九龄因租金的问题,最近搬到了永宁坊。
 二刻钟后,郑鹏就到了张九龄租住的地方,不过张九龄正在练字,大堂里放了很多用过的宣纸,令人意外的是,上面都是写着“风起”两个大字。
 眼前的张九龄,练字好像练上癖了。
 终于等于张九龄放下笔,郑鹏抽出一张感觉写得最好的字,放在张九龄面前,不客气地说:“等了这么久,这张归我了,大才子,签名落章吧。”
 张九龄的字写得很好,这在长安是公认的,再后一代名相的加成,留着肯定值钱,好好收藏,就是自己用不上,留给子孙后代也是一笔财富。
 “眼神真毒,就这张最有感觉,让你挑中,好吧,难得寒舍有郑将军相中的东西,某签。”张九龄乐呵呵地签名,还郑重其事打上自己的印章。、
 写的字让人看中,这是一种肯定。
 长安都知道,郑鹏喜欢收藏字画,不过只收藏有名气人的字画,能让郑鹏看上,张九龄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
 郑鹏把字递给一旁的黄三,开门见山地说:“子寿兄,这么有闲情逸致在这里练字,我的事没忘吧?”
 就等着张九龄回信,他倒好,在这时练起了字。
 张九龄好像预料到郑鹏会问这件事,闻言调侃道:“有机会,真想亲眼目睹崔小姐的芳容,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容颜,让飞腾兄这般不顾一切。”
 “这些事以后再说,我托你的事。。。。”
 “成功了九成”
 郑鹏惊讶地说:“成功了九成?什么意思?”
 张九龄笑呵呵地说:“飞腾兄,受你所托后,某第二天就登门,把机会把这事说了,崔御史并没有反对,不过他说需要征求一下崔小姐的意见。”
 “废话,崔源什么时候会尊重绿姝的意见,分明就是托辞。”郑鹏毫不犹豫地说。
 “别急”张九龄分析道:“托辞其实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起码没说反应,还说看好你们俩。”
 郑鹏撇撇嘴说:“那是他在吊我的胃口。”
 有些隔阂,不是那么容易分解,有些偏见,没那么轻易改变,特别是崔源在元城摆谱失败、还不欢而散,郑鹏早就猜到这件事不会太顺利。
 也算好消息了,至少他很给张九龄面子,不仅顺利接见,还罕见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张九龄安抚道:“其实也可以理解,崔御史是白头人送黑头人,把绿姝小姐视作掌上明珠,不忍她离开也在情理之中,不过从他的态度来看,这段姻缘只是早晚的问题。”
 “是早还是晚啊?”郑鹏苦笑地说。
 自己的人生捏在别人手里,郑鹏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张九龄安慰道:“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依某看,崔御史心里已默许了这桩婚事,可就是一些小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至于什么问题,得看飞腾兄,因为你对他最了解。”
 “明白”郑鹏对张九龄拱拱手说:“子寿兄,你辛苦一下,跟他好好聊聊,看看他有什么需要,什么都可以谈。”
 元城把老小子得罪了,虽说是无意中,可以崔源那小家子气,心里肯定不爽,让张九龄打听出来。
 “不辛苦”张九龄指着桌面那一堆写着“风起”的字幅说:“到郭府提亲,没想到意外见识到王右军的真迹,这一趟,值,太值了。”
 能让郑鹏欠一个亲,能跟博陵崔氏搞好关系,这已经很好了,没想到在崔府还见识到王右军的传世真迹,张九龄感到自己赚大了。
 特别是,这桩亲事的成功率很大。
 王右军?
 那不是书圣王羲之吗?
 郑鹏心中一喜:没想到老小子还有这种宝贝,到了后世,就是临摹他的作品都能卖出天价,要是把真迹弄到。。。。。。
 一时间,郑鹏思如电转,脑中已经想着怎么把这一幅书法作品成为绿姝嫁妆的一部分。
 “飞腾,你。。。没事吧?“张九龄开口问道。
 “哦,哦,没事,没事。”郑鹏回过神,连忙应道。
 还说没事呢,一脸荡漾的样子,也不知是不是想到那个崔家小姐。
 张九龄准备晚一点找郑鹏说明情况,没想到郑鹏提前到了,这个小家伙,都急成什么样?果然是年轻人啊,太沉不住气了。
 张九龄也不点破,拍拍郑鹏的肩膀说:“飞腾放心,这件事某一定抓紧,争取早日让你抱得美人归。”
 难得有一个接近的机会,张九龄自然要好好利用,扩展自己的人脉。
 说不定崔源心情一好,又拿出几幅珍藏的字帖给自己观摩,那就赚大了。
 “子寿兄,太感谢了,我都不知说些什么好,对了,那活动经费还宽裕吗?”
 “还宽裕着呢,放心,放在某身上。”张九龄拍着心口说。
 一举数得,就是不用郑鹏提,张九龄也会上心。
 两人又聊了一会,郑鹏也就告辞回家,得等上一段时间了。
 无论崔源有没有真征求绿姝的意见,从长安到博陵路程不短,一来一回得不少时间,崔源怎么也得拖上一段时间,自己就是急也没用。
 说不定自己越急,这老小子就越吊自己胃口。
第409章。409 盛唐高歌
 明德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是长安城的正南门,也是规格最高的五门道城门,与皇城朱雀门,宫城承天门构成长安城南北中轴线,是李唐名付其实的国门。
 作为大唐的“国门”,明德门平日都是中门紧闭,文武百官、百姓都是从两侧的四个门道进出,然而开元八年十月初八这天,不仅紧闭的中门大开,城门的两侧更是旗帜林立,一列列鲜衣怒马的士兵整齐地站立着,城门的两边,全是翘首以待的长安百姓。
 旗帜中,还有象征着皇权的金色华盖和天子坐驾,坐驾的两边,文武百官整齐地站列着。
 能让皇帝和文武百官等侍的,只有英雄,大唐的英雄。
 金秋十月,秋风轻拂着旗帜,马儿打着呼儿,明德门了聚集了超过十万人,人虽然多,可所有人都自觉地保持着安静,就是有人说话,也会下意识地压低声音:
 “没想到皇上和百官都来了,好大阵仗啊。”
 “肯定要重视啊,吐蕃、大食勾结叛乱分子在西域作乱,朝廷一发兵,不仅把敌人都赶出西域,还反攻进大食国,威名远播。”
 “好可惜,听说监察御史张孝嵩被打下天牢,本来他是最大功臣。”
 “他要不是功臣,就不止打下大牢那么简单,知道在他西域做也多少天怒人怨的事吗,抄家灭族不说了,看中人家的女儿,也不顾是大唐的附属国,直接把王族屠戮一空,还大肆收贿刮钱,唉。”
 “皇上下旨,他以将在外君令有所有授拒绝,还把钦差关押起来,那是作死。”
 西征大军班师回朝,到长安接受封赏,可监察御史兼主将张孝嵩却不在功臣的行列之中,引起不少百姓的非议,非议归非议,并不影响他们对战场奋勇杀敌英雄的敬重,自发前来迎接大唐的英雄归来。
 “踏踏”
 “哒哒哒”
 “踏踏”
 “哒哒哒”,,,,,,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时,先是感到地面有些颤,然后隐隐到整齐的脚步声和马蹄声,随着马蹄声越来越响,慢慢地,一支队伍慢慢地出现众人面前。
 走在前面的,是一队队旗帜,远远看到,走在最前面是大唐的军旗,紧跟着的两面旗帜上面分别绣着“马”和“张”,再后面还有十多面写着不同字的旗帜,有代个人的旗帜,也有代表着西域少数民族图腾的旗帜。
 “郑将军,怎么没见你的旗帜呢?”迎接的人群中,一名叫黄立本的武将小声问他身旁的郑鹏。
 郑鹏是定远将军,闲职,本来没不够资历跟在李隆基后面欢迎山凯旋而归的将士,不过郑鹏曾是监察副使,还在西域立下汗马功劳,李隆基特地派人把郑鹏召到迎接的人群中。
 一会还要喝庆功酒。
 这时已经看得清归来将士的脸,没出意外,走在最前面是安西镇镇守使马坚和宣威将军张锐,除了张孝嵩,唐军精锐是这两人品阶最高,后面是西域各大小势力,突骑施、葛罗禄、西夜国、伊循国等等,郑鹏一边看一边解释道:“皇恩浩荡,赐了一个定远将军,在西域也就是一个监察副使的职务,身边是一支护卫队,再说人不在队伍里,哪有旗帜可举。”
 封建社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仪仗准则,旗帜的大小、样式都有要求,不是想打就打。
 “可惜了”黄立本有些可惜地说:“要不是郑将本中途负伤,这领军之士,必有郑将军一席之地。”
 郑鹏摇摇头说:“战场瞬息万变,说不定没机会站在这里呢。”
 “也对,就以张孝嵩为例,要不是被弹劾,凭战功升官晋爵,必能创下一番事业,可惜世事造化弄人,正所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郑鹏只是笑了笑,不再答话。
 有关朝廷决策的事,说少错少,跟这个黄立本只是泛泛之交,没必要跟他掏心窝子。
 这时回朝之师已抵达明德门外,距离明德门还十多丈时,队伍停下,除了手持旗帜的旗兵,所有人都下马,马坚、张锐一行十数人,走向走出几步,然后向被御前侍卫簇拥的李隆基单膝跪下,齐声叫道“拜见皇上。”
 一声令下,后面跟着的士兵也一起单膝跪下,大声喊道:“拜见皇上。”
 西征之战,主要是以西域将士为主,包括西域依附大唐的各部落,班师回朝不是所有人都回长安接受封赏,而是将领和立了大功的将士人,大约大约一千二百人,这是兵部商量过的。
 人少显示不出大唐雄师的威武,人多耗费巨大,一下子那么多训练有素的将士进京,安全也是一个问题,讨论过后确定一千二百人的规模。
 虽说只有一千二百人,可喊的时候一千二百人一齐用最大的气力喊,营造一个巨大的声浪,站在很远的百姓也感受到铁血雄师的气势。
 行军礼的人中,有高大威猛的将军,有白头发的老人、有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少年郎、有只剩一只手的士兵、有扶着拐杖的勇士。。。。。、
 不同的,是一张张形色各异的脸,相同的,是他们脸上的坚毅和自豪、眼中燃烧的忠诚和激情。
 一声振见,把军队的精气神都喊了出来。
 看到如此威武的雄师,李隆基脸上出现激动的神色,走上前,朗声地说:“好,你们是朕的好儿郎,是大唐忠实的卫士,朕以尔等为傲,众将士,平身。”
 “谢皇上。”
 这时站在前面的马坚、张锐还有突骑施的代表乌代很有默契地再次单膝跪下,双手把战利品奉在李隆基面前。
 张锐一脸正色地说:“奉旨讨伐,幸不负皇命,请皇上收下。”
 李隆基饶有兴趣地说:“哦,说说这是什么?”
 张锐恭恭地说:“皇上,这是拨汗那国王阿了参的感谢信及礼单,感谢皇上助他复国,以及表达对皇上的敬仰之情。”
 “拨汗那对大唐称臣纳贡,一向对大唐恭敬有加,朕出兵也是合乎实情民意,好,这份礼好,朕收下了。”李隆基高兴地说。
 高力士连忙接过张锐手中的信件和礼单。
 这可是大唐传播仁义、威名远播的铁证,也是李隆基文治武功的见证,自然要好好保管。
 “皇上”突骑施年青将领乌代双手把一把镶着宝石的弯刀奉上:“这是吐蕃贼子毕而斤的佩刀,毕尔斤是吐蕃入侵拨汗那的最高将领,在潜逃回吐蕃的路上被我军所擒,特将他的佩刀献给陛下。”
 李隆基一脸正色地说:“吐蕃贼子,行有耻言无信,屡犯大唐,若然不知悔改,他朝朕一定把它荑为平地。”
 吐蕃仗着地势,成为不服大唐管教的异数,大唐试过安抚它,例如太宗在贞观年间把文成公主许配给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全一段佳话,文成公主不仅嫁到吐蕃,还带去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大大的促进吐蕃的发展,然而,强大后的吐蕃却多次出尔反尔,现在成了大唐的心腹大患。
 可惜唐军虽说强盛,可在对吐蕃的军事上讨不到什么便宜,守有余而攻不足,处于被动防守状态,李隆基做梦都想教训吐蕃,最好是把它从地图上抹掉。
 最后奉上礼物的是马坚,只见他双手捧上一封信,恭恭敬敬地说:“陛下,这是大食王阿卜杜勒了。麦立克的降书和纳贡清单。”
 “好,好,好!“李隆基连叫三声好,然后开怀大笑。
 阿卜杜勒了。麦立克为了让大唐撤军,早就和大唐达成了相关协议,这封降书是为了这次仪式,是为了在天下百姓前面宣扬大唐的强盛威武。
 结果早已知道,可李隆基还是很高兴。
 做皇帝君临天下,要什么有什么,李隆基追求的,是像先帝李世民一样,史上留名,千古流芳。
 此时作为宰相的宋璟大声喊道:“天佑大唐,国泰民安;天佑大唐,威震八方。”
 宋璟的声音好像一个信号,在场的人,无论文武百官、侍从卫兵还是平民百姓,齐声喊道:
 “天佑大唐,国泰民安;天佑大唐,威震八方。”
 “天佑大唐,国泰民安;天佑大唐,威震八方。”
 “天佑大唐,国泰民安;天佑大唐,威震八方。”
 十多万人的声音汇成一股巨大的声音洪流,以明德门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扩散,此时,日当空,风清云淡,碧空万里。
 不少百姓喊得声嘶力竭、青筋暴露,那种发自骨子里的骄傲自豪,就是郑鹏也这种国在民骄的气势感染,握着拳头大声吼出来。
 郑鹏注意到,队伍中西域那些少数民族的将士,一个个也跟着忘形地叫起来,在他们心中,肯定也为自己是大唐的一份子感到骄傲。
 等口号声停歇,在李隆基的示意下,高力士大声叫道:“起乐,为凯旋的将士唱赞歌!”
 好像变戏般,门楼上、城墙上、城门边很快站满了身穿教坊服饰、手持各式乐器的女伎、乐官,先是城门楼上一个赤着上身用力击打那面一人多高的大鼓开始,接着各式乐器开始齐齐演奏起来,在音乐声中,女伎还有城门的卫兵,开始齐声唱了起来: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大唐要让四方。。。。
 来贺!”
 足足有三千多名乐师,女伎和唱歌的卫兵也有五六千人之多,铿锵有力的乐声、无懈可击的词调、女伎的柔和精锐卫兵的刚,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了一曲让人终身难忘的乐章。
 激昂的乐声、振奋人心的歌词和歌声中横溢的豪气,好像一团热血,一团融到心窝中的热血,听到这么激昂有力的歌乐声。
 在场人先是震惊,然后沉醉在一片歌声中。
 不少将士听着热泪满腔,就是最有风度的文臣,也听得紧握着手中的拳头,四周的百姓一个个屏气凝神,偌大的明德门,君臣百姓超过十万,可四周一片寂静,好像天地之间只有一个声音,就是《精忠报国》的歌声。
 一曲唱罢,四周一片寂静,过了好一会,人们才回过神来。
 不知谁先鼓掌,越来越多人的鼓掌喝彩起来,就是一向稳妥地的宋璟也用力地拍掌,一时间喝采声不断,掌声雷动。
 “没想到,听曲也听得人热血沸腾。”
 “就是,以前听曲,多是听到骨子发软了,想不到还有这么高亢的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