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革清 >

第93章

革清-第93章

小说: 革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起炮来,也很是回事。霍崇索性快步到了炮组那边,看着他们炮打清军。
  其中几个炮组负责观察和定炮位的人员让霍崇相当满意,至少在这次实战中,他们的那种感觉是对路的。
  或许是霍崇并没有过度干涉指挥员们的工作,等霍崇见到清军落马了三四十人,全部骑兵向着远方拨马逃走之时,这边就响起了冲锋号的声音。
  大汉军队前排的步兵们抽出套筒刺刀,往粗大的枪口上一套,跟着挥舞着阔剑与左轮手枪的队长们向着清军阵地冲去。
  清军早就被大汉军队的火器打的摇摇欲坠,再无坚持下去的心思。此时见到大汉军队如狼似虎般的发动了冲锋,最初还留在阵地上。
  等大汉军队冲到他们近前,再来一轮齐射。清军立刻崩溃了,扭头就跑。大汉军队生龙活虎的用刺刀刺杀着跑得不够快的清军,把清军撵的跟丢下手中的所有武器,没命的向清军大营方向逃去。
  看着这场战斗,霍崇心中着实又松了口气。这果然是满清军队面对欧美近代军队的表现。
  既然满清不可能在武器上有进步,更不可能在工业上有发展。霍崇大概明白了自己之后的重点方向。
  造出更厉害的武器固然很有用,但是这已经不是最优先的目标。如何将眼前这些能战敢战的军队数量大量增加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第167章 迎面而行的双方(七)
  当前来剿灭霍崇的两万清军被打死了一千多人,飞也似的逃亡各自大营之时,霍崇认为战斗已经完成了开始的结束,进入到结束的开始。
  战事已经进入到战前规划的最优局面,剩下要做的只是执行已经完成的规划。霍崇能说的只剩下‘小心行事,不要大意’而已。
  对于清军而言,他们反倒认为战争只是刚开始。即便稍有挫折,也算是知道了霍崇的底细。终于可以根据现状进行策划了。
  不光武将们这么想,连济南城内的文官也这么想。山东巡抚陈世倌听闻霍崇来了,先是吓了一跳,随即就高兴起来。全然忘记了自己前两天用‘霍贼已经派遣人马前来’的借口压制总兵的事情。
  在陈世倌看来,距离济南城十几里的山东、江苏、河南的三个大营里头有两万人马,都是积年老兵。霍崇再凶悍,也不过是刚崛起没几年的本地大户,更是个坐寇。
  这前有坚城后有重兵,霍崇覆灭不过是须臾之间。
  陈世倌下令济南城城门紧闭,守城的人马都上城墙防御。不要让霍崇溃散之时有机会进入济南城。
  等啊等,等了一天。外面竟然根本没有新的消息传来,陈世倌不解,便是霍崇负隅顽抗,官军一时歼灭不了霍崇,至少也得送点消息到济南城来吧?难道这帮官军们的仗就打得如此顺利,全部余力都用于追击霍崇,根本没办法派人回来么?
  如果三大营里面的清军总兵们知道陈世倌如此想,大概是想与陈世倌同归于尽吧。
  霍崇的作战在总兵看来简直是无比邪门。退回大营的清军们立刻做了新布置,利用大营的简易围栏安置火枪手。即便霍崇的火器凶猛,至少也得一步步走过来吧。却没想到,霍崇这狗贼竟然和老鼠一样,开始挖坑了。
  就在清军等着霍崇进攻大营的时间里,霍崇却围绕着清军大营挖了一条浅浅的沟,将清军大营全部围住。
  等清军发现霍崇竟然搞这个,连忙组织突围。反倒被藏身在沟里的霍崇人马打的伤亡惨重,一路逃回大营。
  虽然距离济南城不过十几里地,可这条沟将清军死死困在里面,连一个人都逃不出去。没办法,清军只能期待济南城会派遣援军从背后袭击霍崇。两下夹击,应该能解决霍崇这狗贼。
  然而第二天,清军大营之间互相发消息,想邀请三大营的统领都到江苏的总兵这里开个会,商议一下如何应对。结果派去的人竟被打死。清军三个大营各派遣人马查看是怎么回事。这才愕然发现,霍崇这晚上然没有歇着,趁着夜色又挖了两条沟,硬生生切断了三座大营之间的联系。
  现在三座大营完全被分割,成了三座互相能看到对方的孤岛。
  在霍崇这边,部队正将火炮运送到山东大营附近,准备从这个人数最少的大营入手。
  众人眼见清军陷入重围,又知道汉军火炮的威力,各个都十分振奋。干起活来不用催,就是精神百倍。
  跟在霍崇身边的一众人都急不可耐的询问霍崇何时进攻。霍崇指着正在逐渐进入炮兵预设阵地的炮兵们答道:“得让炮兵开路!”
  雷虎也很兴奋,不过神色间却有些苦闷的感觉。霍崇忍不住多看了雷虎几眼。
  见霍崇神色如此淡定,雷虎索性问出了心里的疑惑,“先生,俺觉得先生的庙算实在是太厉害。以前光听说庙算决胜负,没想到竟然是真的。不知先生可否教给俺庙算。”
  “雷虎。那你得先弄明白,你心里想的庙算和真实的庙算不同。而且我军的庙算与满清的庙算也不相同。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所说就是如此。”
  霍崇忍不住掉几句书包,周围的人就围上来听热闹。霍崇只能停下说法,命令众人赶紧工作。虽然理论上清军已经完蛋了,不过真正的战斗中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此时几百里外的满清北直隶军的总兵正拼命往这里赶呢。
  济南城内的山东巡抚陈世倌实在是等不了,直接派人前去大营联络。没想到派出去一队,就消失一队,派出去两队,就消失两队。
  陈世倌实在是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此时他终于开始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劲,怎么事情的发展好像跳出了他的想象之外。然而陈世倌还是没想到一个问题,或者说他在过度紧张的状态下完全遗忘了一个事实,霍崇出现在这里本就已经超出陈世倌想象之外了。
  最先明白山东讨伐军已经要完蛋的人不在三大营里。虽然被霍崇围住,三大营的总兵们都观察到霍崇手下虽然火器凶猛,但是人数真的不多。总兵们都觉得若是自己拼死突围,霍崇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陈世倌么,只是感觉事情好像出现了奇妙的超出预期的迹象。但是他并没想明白这种迹象意味着什么。
  真正明白的反倒是在京城。老十四看完了老八送给他的最新情况,想了一阵,脸都白了。他忍不住大声说道:“这些总兵们竟然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死地了么?”
  喊完,老十四看到面前八哥的奴才认真的听,登时觉得自己不小心把要紧的事情说了出来。不过这话也没办法收回去,就不快的说道:“你把这话带回去给八哥,他在朝堂上讲给皇上和大臣们听,定然能让这些人知道八哥的聪明!”
  老八的奴才听到这话,本不想说点啥。但是想到他的主子这些年承受的种种,实在是忍不住,就说道:“十四爷,你是不是觉得八爷日子过的很滋润?”
  被变相禁闭了四年的老十四不快的答道:“八哥已经是廉亲王,皇上还能把他如何?”
  老八的奴才实在是忍不住,就将八爷这些年受到的折磨挑重点给老十四讲了。便是选出真的不能忍的事情,老八的奴才还是说了半个多小时。
  等说的精疲力竭说不下去,老八的奴才才停下来喘口气。
  然而老十四已经听得目瞪口呆,趁着这个功夫问道:“那……我怎么不知?”
  “八爷让奴才不要对十四爷说,莫要让十四爷替八爷烦恼。再说,朝堂里有八爷,皇上就刁难八爷,在外头的九爷、十爷也能少收点苦楚。十四爷虽然不出门,皇上就更想不起十四爷……”说到这里,老八的奴才都有些哽咽了。
  老十四还是不信,想让老八的奴才回去。这才将自己的身边所剩无几的奴才和家人叫过来询问。听老十四问的直接,这些还偶尔能出去走动一下的人才说起他们的确听到点这种事情。
  这下老十四不依了,大声喝道:“你们既然知道,为何不告诉我?”
  奴才见老十四暴怒,不敢吭声。倒是老十四的福晋陪着笑说道:“王爷,这些年你每天都忧心,妾身怕说了,让王爷徒增烦恼……”
  “什么徒增烦恼!”老十四羞愧中大怒,“都已经这样了,你们还不告诉我。这是要看我笑话么!也就是八哥心胸大,不记仇。换了……四哥,还不知道怎么想呢!”
  且不说老十四在家里的愤怒,老八的奴才带着老十四的评价回到了老八这里。老八听完了老十四的评价,心中着实欢喜。
  自打霍崇造反之后,老八对这些年霍崇表现出来的事情反复回忆。确定霍崇是个真正的聪明人。一般说聪明人都是指那种懂得趋利避害的人。不过霍崇比一般的聪明人更聪明,他能准确的看出老十四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就判断出老四能当皇上。
  能看到这点,已经算是霍崇有眼光。可霍崇知道老四当了皇上,霍崇就无论如何都没有好下场。所以霍崇干脆就准备造反。
  聪明人往往有个毛病,就是太趋利避害,所以形势一成,他们就如浮萍般任由风吹雨打。能够预测到必然破灭的未来,还能不逃避,与这恐怖的未来对抗。这就不是简单的聪明,能做到这个程度的霍崇不仅有智慧,还有心胸与魄力。
  选择与霍崇合作,老八最初还有迟疑。霍崇毕竟只是个山东地方上的大户,连士绅都不是。与满清相比,霍崇就是个微不足道的臭虫,不太可能掀起风浪。然而霍崇这次又让老八刮目相看。
  老十四是懂兵的,既然他说两万讨伐霍崇的清军陷入绝境,那就一定如此。
  霍崇歼灭了这两万清军之后,应该会兑现他的承诺吧。如果霍崇不兑现承诺,下次就不可能再从老八这里获得情报了。
  晚上老八睡得很好,第二天早早神清气爽的起床,吃了早饭后就抹黑出发去上朝。
  到了朝堂上,雍正询问兵部最新局面。兵部支支吾吾的说的含含糊糊。看得出,兵部也觉得事情不对头。
  老八觉得雍正不该在此时刁难自己,没想到雍正竟然又开口了,“廉亲王,你觉得这会是怎么回事?”
  有了准备,老八不急不忙上前回禀,“皇上,臣没打过仗。不过按兵部所说,霍崇这反贼应该是围住了官军。虽然他为何敢这么做,臣不明白。不过从臣听说过的那点打仗的说法,既然官军被围,那就得按照被围来应对。”
  “无稽之谈!”受了这话刺激的雍正呵斥道。


第168章 真相会不会伤害到人(一)
  八爷作为‘贤王’,很少同时被雍正与大臣同时认为说出了很无稽的话。然而当八爷表示‘既然官军被霍崇包围,就要考虑被围之后会发生什么’,雍正呵斥,大臣们同样觉得廉亲王的表态未免太平庸了。
  对群臣的反应,八爷心里面其实也是有些惴惴的。不过他深知自己其实不懂军事,老十四是真的带兵打过仗。即便八爷觉得这说法的确怪怪的,还是坚持了这个看着和小孩子说法差不多的观点。
  之后两天,八爷上朝的时候看着淡定,实际上内心又是期待又是焦虑。这么多年见识过这么多人,到了这个关键时刻,他对霍崇的信心突然间动摇起来。太多人都是那种关键时刻马上拉胯的类型,这霍说不准也会得意忘形。
  第三天,从雍正走进金銮殿,八爷就感觉到一丝不对劲。雍正神色中流露出一种奇妙的精气神,那是极为负面的精神状态。再看兵部那些大臣,从兵部尚书到几位次官,全都如霜打的茄子,蔫了。
  前几天的超会上每天都要商议关于剿灭霍崇的事情,今天雍正和他核心圈子的大臣们都一字不提。甚至连别的事情都没有怎么讨论,只是草草的就结束了朝会。
  到了晚上,依旧还给老八提供消息的渠道送来了消息。两万讨伐霍崇的官军在济南城外被围,已经覆灭了。
  老八看完之后长长的出了口气,眼中竟然有了泪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此时是悲是喜。想到自己一时的决断竟然真的决定了几万人的生死,老八实在是无法控制情绪,唏嘘不已。谁能想得到,被打压了几十年的自己竟然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决定大清的命运呢。
  那些情报相比雍正拿到的情报,可谓十分简单。雍正在大量情报的冲击下都不知道该如何调整心情。
  山东巡抚陈世倌乃是山东主官,送来的情报最详细。从讨伐军军纪败坏,四处骚扰百姓开始。陈世倌的奏折就完全按照陈世倌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组织事件内容。
  因为讨伐军骚扰百姓,所以百姓们远远逃离,完全不敢接近讨伐军。当讨伐军遭到霍崇派遣的贼人零星抓捕的时候,讨伐军完全不知道最新消息,还以为是遭到他们侵害的百姓挟私报复。
  而陈世倌此时已经告诉讨伐军的总兵们,这很可能是霍崇搞出来的。可讨伐军并不相信,最后讨伐军遇到突袭,陷入重围后覆灭。
  此时的讨伐军已经全军覆灭,陈世倌并不在意别有人还会跳出来和他唱对台戏。虽然实际情况是,讨伐军与陈世倌都不认为霍崇用兵如此‘飘逸’,骚扰百姓只是双方斗争的借口和理由。可陈世倌发出去的消息却是实实在在。
  雍正此时正听着亲亲的十三弟私下讲述他的看法,老十三对陈世倌的说法并没有无条件认同。在老十三看来,如果陈世倌真如走这种所说的那般无辜,那般的聪明。为何不让两万清军进入济南城。至少也要让他们到济南城下驻扎。这不就没事了么。
  在老十三看来,归根结底,陈世倌此时上这样的奏折,目的无外乎是推诿责任。
  十三弟的评价鞭辟入里,雍正很是赞同。不过对于人心的这点小算计,雍正反倒很能容得下。他叹道:“十三弟,人无完人。陈世倌这么做,也情有可原。他定然想着济南百姓,让官军到济南城下驻扎,济南城下的百姓们只怕更难过了。”
  老十三答道:“皇上,臣只是认为陈世倌这等言辞绝不可纵容。难道两万官军覆灭,这霍崇就会放过济南城下的百姓不成?”
  雍正是深爱着自己的十三弟,听到十三弟这么讲,雍正心中生出一阵不快。若是换了别人,这不快立刻就得转化为怒意。然后将说这话的人怒斥一番。
  但是面对十三弟,雍正只是觉得十三弟说的很对,看的恨透。只是因为情报不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将几份密折递给十三弟。雍正甚至不在意十三弟能不能看到这些上密折的都是谁。
  老十三当然知道四哥建立起粘杆处等特务机构,除此之外还不断完善密折制度。这套制度构建成一个很有效的监视体系。四哥能把密折直接拿出来,说明四哥对自己的信任到了什么地步。只要老十三稍微对外面说一点写密折的人是谁,就足以让很多官员成为不死不休的敌人。
  所以老十三的目光根本没有落到那些人的名字上,而是仔细读起密折内容。
  这些折子并非是为了解释和描述什么,而是告知雍正发生了什么。所以密折内的消息简单直白,并不追求什么内在逻辑的通顺。描述的就很直白,看到什么说什么。
  老十三把几封密信看完,完全惊了。
  原来霍崇两日内全歼被围的两万清军之后,先命令七千多俘虏挖坑把清军尸体都给埋了。随即命令把俘虏们都剥的只剩下一条裤子,押着他们到了济南城外。让陈世倌出来接人。
  陈世倌畏惧敌人,又担心俘虏里面混进了霍崇的人,四门紧闭,不敢开城。
  而霍崇就在济南城下散播谣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