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无地农民。从而被抛进竞争更激烈的生存斗兽场之中遭到残酷压榨。
耕者有其田与其说是政治理念,不如说是小农们对于‘自身保障’的渴望。对于无底线竞争的排斥。
霍崇只对十几名选出来的人做了这样的讲解。出乎霍崇意料之外的是,这帮年轻人都明白了。只是明白的层次有所不同。
譬如钱清,她所期待的只是一场混乱导致的造反机会。雷虎这个从不把自己当做普通人民一员看待的家伙对这种纯概念性的东西欣喜若狂。其他年轻人则是因为实际工作见到许多被种福平台从破产中挽救出来的农户,所以不得不认识到这个事实。如此解释才能完整的解释了他们亲眼见到的一切。
“先生真不想帮那些官员?”杨望富终于感受到了恐惧,感受到了雷虎早早就感受到的恐惧。
“又不是咱们求他们,而是他们在求咱们。”霍崇冷冷的答道。此时还不到宣传造反的时机,这么久以来,霍崇越来越确定,所谓救人一命,所以别人就会舍生忘死的追随霍崇。这种逻辑就特么是文艺作品中瞎编乱造的屁话。
雍正元年真的是官不聊生的一年,雍正已经搞掉了这么多官员,然后呢?被流放的官员们没有任何反抗,还是乖乖的低头听话。
就如雍正元年正月就被查办的官员李煦,准总督查弼纳来文称:李煦家属及家仆钱仲璇等男女并男童幼女共二百余名口,在苏州变卖,迄今将及一年,南省人民均知为旗人,无人敢买。现将应留审讯之人暂时候审外,其余记档送往总管内务府衙门,应如何办理之处,业经具奏。奉旨:依议。钦此。经派江南理事同知和升额解送前来。等因。当经臣衙门查明,在途中病故男子一、妇人一及幼女一不计外,现送到人数共二百二十七名口,其中有李煦之妇孺十口,除交给李煦外,计仆人二百十七名,均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等变价。其留候审钱仲璇等八人,俟后亦交崇文门变价。等因。为此缮折请旨。送请总理事务王、大臣阅过,交奏事双全、员外郎张文彬等转奏。奉旨:大将军年羹尧人少,将送来人著年羹尧拣取,并令年羹尧将拣取人数奏闻。余者交崇文门监督。钦此。(译自内务府满文奏销档)上文提到了李煦家族被查抄时的情况。由此可知,起初李煦的家属与奴仆因案件被籍没后就地于苏州变卖,却无人敢买。李煦李鼎父子被送往审问,其余人口被纪录并押往内务府衙门,经审议,家属免于变卖,而剩下的仆人二百余名,或赏给功臣,或遭变卖。
如此惨烈的局面下,官员不也没有造反么?霍崇搜集的情报只包含大事,那些山东官员遭到惩处的消息反倒比李煦家得知的还慢些。
只是大概知道雍正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已经开始针对如此沸腾的局面做了整顿,只要老老实实认了这笔账的官员,没有特别的贪污以及反雍正的事情,怡亲王就开始针对他们制定政策。
霍崇只能老老实实寻求与人民结合的机会。和官员勾结,呵呵呵。
此时已经快到了雍正元年十二月,雍正除了强力收拾官员欠银,剩下的那点注意力都放到了西北战事上。
此时雍正已经下令砸了老十四立的碑文。理由超级冠冕堂皇,‘碑文不赞先皇’。
这举措已经让一众官员从中嗅出了这位新君的态度。他这是要严办政敌啊!
怡亲王当然早就听说了这样的说法,正办差之中听闻三哥前来拜访,只能暂时放下手中的文件,请三哥进来。
康熙一众儿子中,老大出身低微,从始至终就没有继承皇位的机会。老二当了几十年太子,最后却因为父子适合,被剥夺了皇位。老四雍正继承了皇位。而三哥却是领了一群人完成了《康熙字典》的编撰,其实没有任何明着说啥,其实也露出了想争一争皇位的意思。
只是康熙根本就没摔过三哥,所以三哥也不敢说什么。从这点上,老十三倒是觉得三哥挺聪明的。
兄弟二人在屋里坐下,老三就叹道:“皇上这穷追政敌,弄到群臣惶恐……”
老十三一听这话,脸色上再没有客气,“欠债还钱,三哥难道觉得那些人借了朝廷的钱,就可以不还么?”
老三听到这话愣住了,过了一阵才连忙摆手,“十三弟,我可没有这意思。”
老十三倒没有想把这位三哥如何的意思,便劝道:“三哥,我等皇亲国戚若是说什么穷追政敌,只会让群臣惶恐!若是有人对你这么讲,你就该告诉他们,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些官员从国库拿银子的时候不该想到需将钱还上不成。若是如此,这些人算是什么?这些人定然是想还钱的!”
老三认识的一些官员跑到他这里苦苦哀求,说的群臣们都被清欠银的事情弄到要死要活,他也想卖个好,又不敢直接找雍正。只能跑来雍正最亲爱的老十三这里找找机会。听老十三这么讲,老三已经明白自己从老十三这里已经不用考虑找出突破口。既然目的无法达成,老三只能悻悻而去。
不管是何种高压,雍正这帮兄弟们不敢吭声,官员们也没了办法。毕竟能大量借钱的官员都是在康熙活着的时候有些头脸的,然而他们的脸面是皇上给的,雍正这新君不给他们脸,他们就没脸。
越来越多的官员落马,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这些人种被判处流放的只能带着家人向着遥远的流放地出发。尤其是发配到云南贵州等地的家伙,还要经过富饶的江浙。
官员们虽然大多没有建立起‘护官符’之类同气连枝的势力网络,至少也有些同年之类的官员。不少认识的人都在江南。而押送这些人的差役也不敢对他们太过分,这帮人在江南经过的时候还算好。甚至还能在各个驿站酒馆等地歇歇脚。
徐右林此时已经回到了江南。这次雍正的整顿对徐右林影响很大,尤其是这几年终于在江南有钱人中流行起来的琉璃火突然就销路大跌。即便霍崇已经通情达理的对徐右林的供货进行调整,徐右林也是肉痛。
此时得知有不少发配的官员经过,就到扬州的驿站去看看热闹。果然,就见几位神色傲然,有点虎死不倒架的家伙带着锁链坐在驿站中。周围的人见怪不怪,一位胖乎乎的本地商人甚至上前询问道:“这位爷,却不知京城里有何新消息。”
徐右林觉得问这话的家伙简直是讨打,如此问题岂不是直接戳在别人伤处么?
然而那位犯官却不为所动,他转过头用当了太久官而特有的那种居高临下的眼神看向说话的胖子,看的胖子浑身不自在。然而官员突然笑道:“想让我说说京城的消息,竟然没有口酒喝么?”
胖子一听,脸上就有了欢喜。不等胖子说话,旁边同样想听消息的人已经点了酒。徐右林没有参与给犯官点酒的行列,而是对手下低声命道:“给极为差爷送酒菜。”
手下受命而去。等酒肉一连串摆到差役们面前,差役也有些讶异。然而想听故事的人那里会让差役妨碍,已经有人上前给差役敬酒送菜。没多久,甚至有人偷偷塞了点钱给差役。
差役们这一路上押送犯人本就辛苦,见到钱不断入手,虽然都是小钱,积少成多也是个收入。便爽快的做到门口,确保犯官不逃脱。
犯官见差役距离远,就吃起酒肉。吃饱喝足,开始讲述起京城的事情。
徐右林坐在旁边听,越听越是惊讶。因为要帮霍崇打探消息,徐右林从族叔那边听到的消息与犯官所说的大大不同。尤其是犯官们明示暗示的说着雍正给康熙送了药,康熙吃下之后就一命呜呼。听得徐右林连连看这位犯官。
然而犯官带着一种决绝的气势,根本不在意这帮听众。说着说着,他就问道:“将这十字上面填一横,下面填个钩是何字?”
听众里面有不太多的认字。包括徐右林也忍不住按照犯官所说,在手心里写了几笔。众人认字比较多的都把‘十’字填成了‘于’字。
犯官却不直说,只是说道:“我听闻皇上遗诏,传皇位于四子。皇上继位之后命十四爷回京,却拦截十四爷的书信。不知道皇上为何如此焦急。”
不管别人是不是听明白了,徐右林是真的听明白了。便是大冬天,他只觉得背后都有些冒汗。这名犯官真的是不畏生死了啊。这就差公开说是雍正篡改遗诏,把本该是他十四弟的皇位夺了回来。
在这惶恐中,就听犯官说道:“先皇过世之时,只有当今皇上的舅舅在旁边。有人说这位舅舅可是派人把皇上召入宫中。”
第131章 官不聊生(四)
进入雍正二年,发配的犯官越来越多。犯官经过各地都会被人询问,至少一部分犯官是很有勇气说点什么。曾经将徐右林震撼到几天都不敢说话的京城故事已经在江南传播开来。
当今皇帝雍正勾结舅舅隆科多谋害谋害父皇康熙,篡改遗诏的故事在江南大肆流行。若是些狐仙鬼怪,众人听了就听听。这些故事关乎皇上,那个高高在上掌握无限权力的皇上。听到这些故事的江南人也有些肝颤。
徐右林已经不敢再说什么,他经常想到自己的大合作伙伴霍崇每次提到雍正的神色。早在雍正登基前好几年,徐右林就发现了霍崇只要提及‘雍亲王’,就会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神色。那种忌惮与恐慌,与徐右林此时的感受差不多。
不知道现在的霍崇又在做什么呢?现在官员们到处拼命抽签还债,这生意可不好做。
与徐右林想的大大不同,霍崇此时终于支棱起来了。譬如,在牟平县制成的酒精秘密送到海上,与吕宋的西班牙人白思文进行交易。白思文已经从船长变成了司令。与霍崇三年多贸易搞下来,此次前来的时候白思文的船队数量高达四艘。增加的三艘全部是白思文新购买的。
大量浓度超过95%的酒精完成验货,被小心的送到船上。负责交易的杨望富反复叮嘱白思文,把白思文都听烦了,“好了好了,亲爱的兄弟。我已经知道酒精很危险,我真的知道了。”
杨望富笑了笑,“白先生,我们先生是不希望失去你这样的合作伙伴。”
白思文跑海路这么久,当然知道霍崇派人如此叮嘱绝非恶意,“我也期待能够与霍先生能长期合作。不过霍先生到现在竟然没能获得任何港口的经营权么?真令人不解。”
杨望富有些不解,忍不住询问。白思文就把欧洲有钱人往往得到了港口控制权,至少获得了出口特许权的事情讲给杨望富。
听着其实已经听过的说法,杨望富这次是真心感觉白思文的描述真正波动了他的心弦。如果霍崇能够如白思文所说的这般拥有某个港口的特权,可就不用如此谨小慎微,更不用非这么多毫无用处的气力。而杨望富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为霍崇效力,在其中分一杯羹……
可朝廷下令禁海,别说杨望富,就连霍崇自己都不敢有任何正面对抗。
办完了交接。杨望富押运着大量商品,尤其是大量水牛皮、橡胶等物返回地方分部。却见地方分部格外热闹。身为种福平台的总部成员,分部的梁永和拉着杨望富询问起总部政策。
杨望富听梁永和讲述了这边的事情,真的是喜忧参半。已经有各种人在找事,这当然不是好兆头。霍崇要求一众官员们提供土地进行合作,这才肯借钱给官员。可是得罪不少官员。
可有些官员,尤其是小官和一部分对霍崇没那么有敌意的士绅却开始与霍崇合作。整体收益相当不错。梁永和说了局面,就询问杨望富,总部能否允许地方自己进行选择合作对象。
杨望富立刻发现了要点,嘿嘿笑道:“兄弟,你这是要把那些多出来的产品放到哪个采购渠道里?”
梁永和一听,有些蒙了。等杨望富把生产与销售渠道讲了一下,梁永和才猛然明白过来。这下他有些讪讪的,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
霍崇这边的合作模式虽然很给力,关键却是霍崇想方设法开辟了销售渠道。就如毛皮价格应该比棉花贵,至少大伙是这么感觉的。但是霍崇这边生产的兔子皮为了能和各地的棉花竞争,硬是把价格压到了不比棉花贵多少的程度。这么干的确如霍崇所说‘培育市场’的进程,逐渐在山东、河北乃至京城等地站住了脚。可这渠道硬是花费了三年功夫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所以霍崇的销售渠道本身已经被自己的产能给塞满了,如果只是简单的合作,新加入的人生产出来的兔子皮凭什么要抢占一部分销售安排?
几句话就说的梁永和说不出话,杨望富心中很是得意。但是梁永和又不是杨望富的敌人,杨望富就让梁永和写个报告递上去。
在梁永和这边的报告送抵之前,霍崇这边已经有了好几份同样内容的申请。把霍崇看的很是开心,这课没白上啊。
等杨望富带回了货物与消息之后,霍崇更是开心。某种意义上,雍正手下官员的悲惨,就是霍崇的机会。这些官员们虽然很想把霍崇生吞活剥,然而雍正这次是真的对着官员们而去。官员们若是此时再干出些破事,只会让结果更惨。
霍崇在老十四倒霉之前从来不用老十四的名头,此时把这大旗搬出来,反倒是起了奇效。弄的霍崇都更看不起那帮官员了。
转眼就到了雍正二年十月。霍崇正在派人调查自己在山东百姓中的知名度。到底有多少山东百姓听说过自己的名头,有多少山东百姓听说过种福平台的名头。就听闻年羹尧回京的消息。
已经不用什么仔细打探。因为雍正此时把自己对年羹尧的宠爱公开宣传。他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年羹尧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来人臣罕能相匹的。
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不仅如此,雍正还把自己的宠爱对着各路官员宣传。
种福平台总部的人员此时正和平台培训班进行集体培训,第三十次平台培训班是常设的基本干部培训。平台总部是参加了中级班培训,考试出色的人会成为高级班培训成员。
把这个事情给一众培训班成员讨论,中级班的成员羡慕之余都觉得不对劲了。钱清爽快的问道:“先生,年羹尧的功劳有这么大么?”
这话让一群年轻人不知该怎么回答。大伙虽然也在培训中学习过满清的制度,甚至组织学习了大清律,以了解满清的运行模式。可对于权术这玩意还是不那么清楚。
必须得说,虽然这帮年轻人在霍崇创立的平台制度下也搞斗争,和满清内的斗争比完全不算什么。绝对的合作大于斗争。
“可他们是亲戚啊。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子。”有人提出了一个绝对符合民众视角的说法
钱清哈哈一笑,“先生给咱们做培训。可不是光我培训,大伙都培训。然后你们说先生偏向我。为啥呢,因为我学到的东西比你们多。”
此言一出,众人全部冷场。钱清倒是无所谓,看得出她对这样的评价也烦不胜烦,“大家都上一样的课,尚且如此。大家说着说那,是不是因为我学到的比较多?”
霍崇觉得钱清说道很对路,如此珍贵的教育机会可不能放过,就要求这帮中级班的人个个回答。这回答还算老实,大家也都不得不承认,大概是这样。
对于霍崇来说,这些其实无所谓。他就把人类比较之心的必须性讲给众人听,顺道稍微说了说‘个人性’与‘组织性’。
之后钱清才继续说道:“年羹尧只是雍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