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革清 >

第199章

革清-第199章

小说: 革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我矛盾。最关键的是,他们的行为没办法定性。真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我先说到这里,大伙可以说话了。”
  “报告,我要发言!”方才那位立刻举手要求发言。
  获得允许之后,年轻人立刻大声说道:“都督,难道盗窃就不叫偷么?”
  “我看了你们的报告,里面都显示,这么干的是家里没有牛马的人家。”
  “都督,里面有好几家都是这么干了之后,又把小牛放到家里有大牛的家里,帮他们养。”
  “在我看来,这帮人大概就是不自量力。养牛养马是很专业的事情,大伙能到锦衣卫里面来,都是经过许多事情,经过许多学习。我认为大家都很努力,然而世上的人并非都是如此。我要说的是,很多人想过好,却不知道办法。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给你们头小牛,你们敢养么?”
  这话一出,下面的年轻人愣了愣,随即不少人笑起来。霍崇看了看,下面不少人虽然还是不高兴,但是表情也已经没有那么敌我分明。
  等情绪变得平和些,霍崇才继续说道:“大伙知道自己没那个能耐,或者不是做这个的。就是因为大伙有见识。然而世上没见识的人是很多的,看到一个鸡蛋,就想着把鸡蛋孵出来,然后蛋生鸡,鸡生蛋。这么子子孙孙无穷,他从此就变了养鸡大户……”
  或许是故意用了轻松的语气,年轻人们中笑声一片。
  霍崇最怕的就是锦衣卫这帮人太过于追求敌我,所以为了立功,抓住小事不放过。如果这样的话,就只会把矛盾快速放大。最后弄到大家变得对立。
  见年轻人还是有年轻人的清爽与正直,霍崇心中放心不少,“同志们,想学会一件事不容易。过程莫过于模仿、学习、结构。若是坏人,他们就是不断干,不断学着如何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我说的这种,是那些不懂事的人想模仿。看着别人有,他们觉得能少出钱,然后别人有,他们也有。以为最后事情能变成他们见过的最好的结果。这是模仿。而我们不仅模仿过,我们也学习过,现在去分析他们,就是对世界进行解构。也就是断人间善恶。断人间善恶是很大的事情,是非常大的事情。而人人都想决定别人善恶,我请同志们回来,就是要通过学习交流,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使得大家都有能明辨是非,最终决断善恶的能力。”
  年轻的锦衣卫们听到这里,纷纷鼓起掌来。霍崇一边向大伙招手,一边看着那些坐在头排不吭声的成年人。看着这帮家伙们阴郁或者阴冷的神色,霍崇也不知道这帮家伙到底可否值得完全信赖。
  但是这些成年人必须得用,还得尽量用好。但是霍崇已经明白,啥叫做大浪淘沙。这些老家伙们在一定时候还是得调离锦衣卫。


第325章 纪律的目的(十)
  年轻的锦衣卫们在会议结束之后询问了霍崇很多事情,仿佛霍崇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霍崇本想拒绝,然而年轻人的问题并不算难,尤其是没有涉及到具体办案。他们询问的都是关于面对的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听到这些问题,霍崇觉得自己就不困了。心理学虽然看着复杂,其实远没有到达玄学的程度。霍崇抓住‘模仿、学习、解构’三个层次,又加入了需求层次。不少年轻人听得一头雾水,然而有些在心理感受方面比较强的年轻人已经忍不住惊呼赞叹起来。
  就在眼看会面要进入到情绪亢奋的阶段,霍崇的秘书过来说道:“都督,安排的时间到了。”
  霍崇也觉得自己没能控制住局面,赶紧就此打断。与锦衣卫负责人一起开会。
  在会议室里坐下,锦衣卫的头头们面色或者阴沉,或者凝重。竟然都一言不发。让霍崇不得不询问道:“你们是怎么了?为什么不说话?”
  锦衣卫都指挥使这才开口,“俺们是不是办事不利,让都督生气了?”
  霍崇叹道:“你们若是说我生气,我觉得被小看了。便是如此,我也没有生气。”
  “都督没生气,俺生气了。俺觉得被小看了。”都指挥使大声说道。
  这话一出,其他头头们都变了脸色。霍崇看着这位老部下,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他。就问道:“为什么生气?”
  都指挥使怒道:“都督,俺们不就是该对付那些坏人么?可都督对那些人也太好了。今天他们拿头牛,明天呢?只怕还敢造反!”
  霍崇摇摇头,“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不过锦衣卫不是和大伙对着干,而是要和大伙一起往前走。大伙说对不对?”
  “都督到底要我们做什么?”都指挥使有些绝望的问。
  “你们做的没啥问题,我请大伙回来开会,不是说你们做错了什么。我只是要大伙能把心态调整好。大伙的工作就是监视,就是监察。若是锦衣卫不这么做,我建立锦衣卫就没用啦。然而,锦衣卫是在工作中发现敌人,而不是抱着所见之人都是敌人的心态去工作。这是我在意的。”
  “他们本来就做的不对!都督,你到下面去就知道了,只要问话,一个个躲躲闪闪。要么胡说八道……”都指挥使抱怨起来。
  霍崇静静的听着,心中逐渐改变了看法。如果只是这么一个局面,就意味着都指挥使本身能力不足,而是不是霍崇认为的这个人有问题。
  然而听了一堆鸡毛蒜皮的事情,霍崇又觉得这位都指挥使说的未免太多鸡毛蒜皮。心中又觉得有些警惕起来。
  等都指挥使说的口干舌燥,端起水杯喝了起来,霍崇才问其他锦衣卫头头,“这么多事情,你们自己有没有开会?有没有总结出来一个分析这些事情的方法?”
  头头们大多愣住了,还有两个低下头。霍崇心中有了判断,不等锦衣卫都指挥使继续说什么,就命道:“针对不同问题,总得有办法。不学无术,诸位都是经历过不少事情的人物,这种时候先不说有没有能够分析心理的能力,难道就没有人提出要拿出一个分析方法么?”
  都指挥使愣了楞,“还请都督给讲讲怎么做。”
  霍崇心中不快,却也知道这就是问题所在。当下霍崇手里其实没有太多优秀的人才,所以就出现了这帮人有意无意的不拿出一套科学体系的结果。
  毕竟么,主导局面是人类的本性。如果有了一套凌驾自己之上的体系,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会遭到严重的限制。这就等于是给自己脖子上拴狗绳,普通人是不可能认同这样的事情。所以21世纪的中国才会有一种说法,历史就是各种草台班子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个集团的首脑想扭转这种局面,就会面对方才的问题‘请XX拿出一套办法来’。
  霍崇觉得自己还算是有点权威的人,拿出来的东西大概会是被装模作样的学习,其实会被拿来作为下面人各种行动的借口。
  如果是没有权威的,拿出来的东西只会被各种品头论足。每一次变法,高呼‘利不百,法不变’的才是常态。
  然而这等事情怎么办呢?除了捏着鼻子干下去,还有就是扩大教育范围。
  霍崇也没有生气,就宣布,让锦衣卫全体都准备一次为期两周的学习和讨论。
  此时的两周是12天,听到这个命令。锦衣卫头头们都有些讶异,然而没人说什么。大概是捏着鼻子认了。
  霍崇也没逼着这帮家伙做事,而是召开了朝廷的委员会。锦衣卫们虽然做的事情并不让霍崇满意,然而他们起码拿到了一手消息,尤其是对民间的描述,从一个本就充满敌意的视角看,反倒很有意思。
  听霍崇说完了关系户们弄牛犊的事情,不少委员脸色非常难看。霍崇问道:“觉得这是锦衣卫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举手。”
  没人举手,不过看他们的脸色,大概就是认为锦衣卫拿着鸡毛当令箭。
  既然这帮人不老实,霍崇笑道:“既然不举手,那就说明不是。哈哈。那么觉得是下面的人瞎搞,甚至是以权谋私的,举手。”
  还是没人举手。但是大多数委员的脸色已经变得很有意思。
  就在此时,代理户部尚书韦伯开口问道:“主公,我觉得两者都有。不过想问问主公要如何做?”
  韦伯这读书人貌似能谈出个道理,霍崇叹道:“我不是来分对错的,我是要来解决问题。我问诸位,大伙觉得每家每户是不是都想有自家牲口。同意的举手。”
  这次所有人齐刷刷举手。
  “有自家牲口的,每个人都想把自家牲口养好。同意的举手。”
  这次九成的都举手了,韦伯就没举手。
  霍崇其实挺认同韦伯的冷酷,但是此刻不是党同伐异,霍崇继续问:“认为每家都能把牲口养好的,举手。”
  这次无一人举手。让霍崇觉得自己的手下起码还算有基本理性。既然大伙都有理性,霍崇继续问:“那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让每一家都获得把牲口养好的能力,还是让每一家都在需要的时候获得牲口的畜力?”
  讨论进行了两天,两天后,朝廷各部都召开自己部门的会议。这边霍崇则针对锦衣卫进行了会议。
  “诸位的基层审查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这是功劳。”霍崇用称赞做了开场白。
  锦衣卫众人不明就里,赶紧询问是怎么回事。霍崇就将讨论结果讲给大伙。朝廷都不认为每一家每一户都能养好自己的马匹。霍崇询问锦衣卫们怎么看,锦衣卫不管级别高地,都认同这样的看法。
  其中有懂得养牲口的锦衣卫还言之有物的指出会遇到的问题。从口蹄疫到各种疾病,光是如此就足够让牲口存活率大大降低。
  满意于众人的基本知识,霍崇继续说道:“既然如此,办法就是增加牲口存栏总量,减少容易患口蹄疫的牲口。尤其是要扩大饲料生产,组建专门负责提供畜力的机构。总之,靠总量增加,来弥补。”
  “怎么一个靠总量?”锦衣卫都指挥使问出了符合他身份该有的知识水平的问题。
  “譬如,畜力需求是100,我们提供105。”霍崇爽快的答道。
  “这……这太糟蹋了吧!”都指挥使大惊。
  霍崇果断答道:“所以,农业要改革!要改革!要充分的改变现在农业模式,把中国的农业推进到一个农牧共存的模式。”


第326章 纪律的目的(十一)
  江浙总督高庞前往了徐州,江苏巡抚孔不更早早就在门口等待,接了高庞之后就进到徐州的巡抚衙门。
  此时衙门内已经等了许多官员,高庞亲自开始了讲述:“都督有令,这次农业改革,各处可以因为没经验,最后做的慢。却不能强行逼迫百姓做,更不能有丝毫欺瞒。”
  说到这里,高庞看了看众人,问道:“什么叫做没欺瞒?”
  众人纷纷表示不太清楚。高庞觉得自己这种寻求沟通的模式是越来越接近霍崇的味道,然而当了这么些日子的江浙总督,高庞不得不承认,寻求最低程度的共识的确有效。
  “没有欺瞒,就是诸位在报告中提交的关于各地方内有多少人真正参加农业改革,这些人各自种植了多少亩的牲口饲料,总共有多少亩的牲口饲料田。这些数据都得是真的。别说朝廷派遣调查组一查,这些都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这就叫没有欺瞒,如果这些数据是真的,就叫做没有欺瞒。”
  等高庞说完,与会的官员们都有些惊了。沉默一阵,有人问道:“难道朝廷不相信俺们么?俺们做完事,还得看着俺们?”
  高庞看向说话的这人,之后就听孔不更喝道:“孙县令,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朝廷就不能查看你的差事么?”
  听孔不更语气中尽力压制的不快与反感,高庞觉得孔不更表达出了该有的不满。这帮跟着霍崇起来造反的众人的确是非常厌恶别人审查。
  孔不更的话的确在一众官员中造成了很强的压迫感,同样,也收获了官员们的不满。
  高庞扬了扬手里的文件,接着说道:“都督这次评价农业生产模式改革,里面有很有意思的描述。我来给大伙讲讲。”
  虽然情绪受到影响,然而官员中的大多数听了一阵,却听进去了。虽然农业模式改革是个很大的命题,霍崇谈论起来并不这么宏大。霍崇的着眼点甚至很小,很低。
  想不想过好日子,是霍崇的切入点。过好日子与活下去,并非同一种概念。如果活不下去,就会死。做得到与做不到之间的分别天差地别,一旦失败,就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好日子就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标准。到底多好才叫做好呢?好一点叫做好,没有好一点,或者差了一点就不叫做好日子么?
  最重要的是,不管有没有过上好日子。年复一年,日子可以这么周而复始的过下去。不可能出现生死、胜负那般绝对的结果。
  便是对于监督非常不高兴的官员也接受了这样的认知基础,高庞趁热打铁,“数字统计就跟生死一样,要么就有,要么没有。大伙都打过仗,给你们发了枪,我记得每次战前出发都要报数。要说,报告,一连有实有一百零一人,实到一百零人。武器装备俱全。如果有连长这么喊了之后,部队一查,不是这样。收拾这连长,大伙觉得不对么?”
  会议结束,孔不更请高庞喝茶。刚喝了一口,孔不更就叹道:“状元公所说的让兄弟茅塞顿开。这些人竟然得这么说才能明白。”
  高庞劝孔不更,“孔兄的才干在我之上,孔兄的心胸也很大。然而都督说过,所谓容人之量,不是真的能容下不平之事。不平之事如鲠在喉,谁能受得了。我虽然不喜欢快意恩仇,却也不是逆来顺受之辈,孔兄也应当不是那种寄人篱下忍气吞声之辈。”
  孔不更连连点头,但是高庞看得出,孔不更虽然由衷的认同不能忍气吞声,却并非是完全认同高庞的不少看法。
  这让高庞觉得很有意思。与文人接触,就这点好。跟着霍崇从战火里杀出来的家伙们虽然看着凶恶,然而他们却太浅了,浅的如同小水洼,掌握了方法之后就能一眼看透。
  孔不更这样的家伙虽然不至于完全看不透,却有着更深的思想层次,以及有着更不可简单断定的未来发展。高庞喜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尤其在高庞拥有权力层级优势的时候。从孔不更身上能够学到的东西可比普通人多得多。
  会议并没有搞出一个系统全面的新农业模式,高庞认为自己对文字的认知,霍崇的文件里面讲的也是开始推行与建设,并不要求立刻全面建成。霍崇甚至明确表态,现在就要求全面建成,只会搞出‘改稻为桑乃是国策’的闹剧出来。
  毕竟当下根据地的第一要务是让大伙能够不饿死,靠正常的生产劳动能够有吃的。
  新农业模式的标准是过的更好,而不是更基础的不饿死。
  之所以高庞下来布置工作,目的不是全面推动新农业,而是提防有人接着要全面落实新农业模式的借口胡作非为。也就是所谓的反保守,更反激进。
  与江苏官员们聊了之后,高庞就到了基层去。基层巡视自然由江苏决定,等高庞到了海边,看着不断被侵蚀的黄河故道的入海口,忍不住叹道:“没想到局面竟然变成这样。”
  “是。如此多的好土都被侵蚀殆尽,我看着就难受。”陪同的孔不更叹道。
  说完,孔不更跟了一句,“总督,我并没有要为那些盐商说话的意思。到现在这局面,过去的盐场早就彻底毁了。他们也知道事情不可挽回,已经不来聒噪这些。”
  高庞看着浑黄一片的海水,也不知道眼前看到的这大片大片的浊水到底算是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