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贤王 >

第9章

大宋贤王-第9章

小说: 大宋贤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候往往更让人迷醉。但是人在江湖,往往身不由己。这种短暂的宁静被远处的一个声音打破。“凡弟,你怎么出来了,也不嫌冷。说着便搓了搓手,吐一口哈气。”
  “没什么,最近总是觉少,所以出来走走,大伯父他怎么样了?”
  “据娘说,好很多了,今早上还喝了半碗小米粥呢,这还要多亏了你的帮忙。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杨健郁闷的挠挠头。
  杨凡淡淡的笑了一声“我们是兄弟,有什么谢不谢的。一会我就要回去了,你以后有什么打算啊?”
  “还不知道呢,应该还要和老夫子念半年的书。至于以后,等念完了书在说吧。”之后便是良久的沉默。
  回到家后,杨凡去看了一下大伯父,脸色比昨天要好很多,睡的也更加的沉稳一些。看了一眼大伯母便轻声的告了别。大伯母有些不舍的拉着杨凡的手,不愿意让杨凡离开,可是又碍于躺在床上的杨仁礼,便叹了口气,送杨凡走。
  “路上要小心些,早早的回去”大伯母轻声的说道。
  杨凡点了点头,深深的看了一眼杨健和大伯母便转身的离去,此去一别,不知何年才能再次相见。
  ……
  ……
  回到小田村已过了半晌,在家吃了口饭,便带着礼物前去拜访魏老夫子,对于这位古板的老学究,杨凡心中从来不缺少敬意。
  魏老夫子家是一个青瓦茅草房,家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一位年老的妇人“你找谁?”
  杨凡恭敬的答道“我是先生的学生,杨凡。”
  “哦,你就是那个杨凡呀,听老头子说你很聪明呢。”
  妇人笑着把杨凡请了进去张口喊道“老头子,你看谁来看你了!”
  魏老夫子最近很闲,偶尔的教教课,只是一直便没有见过那个叫杨凡的少年,觉得有些遗憾,以为其不再读书了。直到前天回来请全村吃饭时,才知道去了城里。
  听到夫人喊自己,便慢悠悠的走了出去,有些意外的看到杨凡拎着东西站在门口正笑眯眯的看着自己。便开口问道“你回来了?”
  “恩,学生日前有事便离开了一趟,一直没有回来看望先生,还请先生勿怪。”接着沉吟了一下便又说道“学生这次前来看望先生是向先生告别的,学生不日就要进县读书。以后怕是不能在聆听先生的教诲了。”说完便躬身施了一礼。
  魏老夫子平静的点了点头,心里并没有吃惊,这学生日后注定是要腾飞九天的,一个小小的村子是困不住他的。淡淡的“恩”了一声,便转身进了屋子里。一盏茶的功夫便拿出笔墨和一个本《论语》递给了杨凡。并开口说道“这本论语上我在旁边做了很多的注解,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看看。或许对你有些帮助。至于这支毛笔,是我自己做的,就送给你吧。虽然不珍贵,但也是一份心意。
  杨凡心里有些感动的接过东西,郑重的向其再一次施礼。并说道“先生的恩情,学生不会忘记。先生保重”说完便放下礼物轻轻的退出门外。
  看到出去的杨凡。魏老夫欣慰的点点头,此子不是池中之物,留下个善缘并没有错。
  对于杨凡,小田村的村民都很感谢他,认为这个少年是个有本事的人,路上遇见了总会笑着打声招呼“回来了,杨家小子。”
  村民们的热情总会让杨凡心里生出淡淡的好感,也总会微笑着回应。偶尔会有村里的顽童穿着开裆裤跑来跑去,并一脸天真的问杨凡“为什么蚂蚁总是要搬家?”对于顽童的提问,杨凡总是耐心的告诉他“那是因为村里要下雨了,蚂蚁要收拾粮食,要不就会饿肚子了。得到回答的顽童笑嘻嘻的继续着玩蚂蚁的游戏,村里的大树下总会坐着几个白发苍苍的老头,笑眯眯的看着顽童嬉戏,不时的大笑几声。这样的天伦之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件为数不多的幸福。
  看见杨凡走了过来,村里的张老头指了指地上的板凳让杨凡坐下。并笑眯眯的问了一句“书读的如何!”
  恭敬的回答了张老头的问题,这让张老头很满意,看看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还知道礼数。与几位老人聊了一会,杨凡有些惊讶的问道“大爷,每天的两顿稀饭,能吃饱吗?”
  张老头叹了口气随即撇了撇嘴,“吃不饱又能怎么样,今年赶上了好的收成,交了税,也只不过剩下了五层的收成,一家老小,能吃上两顿饭就烧高香了。”杨凡心中有所悟。便恭敬的告辞离开。
  回到家里,马氏早早的已经把碗饭弄上了饭桌,看到儿子回来便让其赶紧洗手上桌,一会饭菜都该凉了。杨父撇了一眼儿子,便开口说道“今天去老夫子家了?”
  “恩,去了,先生还送了我笔墨和一本书。”杨凡吃了一口炒鸡蛋说道。
  听到老夫子送了儿子一本书,杨父满意的点了点头,并欣慰的说道“去了县城好好念书,将来好有个出息,也能让别人高看咱们家一眼!”
  杨凡似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夜已深,寒风吹过,站在窗前的杨凡久久不语,一直都不曾明白到这个世界来是为什么活着。现在明白了,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家人的祈盼,为了村民能多吃一顿饭。这就是自己活着的道理。良久之后杨凡长吐了一口气提笔在纸上写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十七章 钱塘书院
  江南的第一场雪,并没有下的多大,零零散散的飘了几片雪花,但是潮湿干冷的天气,却让杨凡格外的不适应,身上穿着一件略厚些的棉布衣衫,依旧不能阻挡江南的寒气。
  马氏为杨凡准备了几件亲自缝补的衣服,怕杨凡在县城里吃苦,杨凡只有苦笑着接受了这一切,虽然母亲比较唠叨,但是这对杨凡来说显得格外珍贵。杨父比较看不惯马氏的作为,不过却没敢说什么,临行前的早饭吃的格外沉闷。
  走的时候,除了双亲还有很多村民前来相送,对于村民来说杨凡是要去城里念书的,所以很多人自发的前来相送,以求将来发达时能沾点书生气。
  看到自己的离开,有这么多人前来相送,心里有些好笑,却又有些感动。暗暗的发誓一定要读出个前程来,已报乡亲们的祈盼。整了整衣襟,郑重的向众人行了一礼,拱拱手大声的说道“保重!”便转身离去。
  日落时分,杨仁智懒洋洋的躲在柜台后,喝一口啤酒,吃一口蚕豆,日子过的格外悠闲。自从客栈改成酒楼后,这生意就一天比一天火爆,实在是忙不过来了,才请了几个酒保。转身一变自己就成了大老板,仿佛当初的那个欠了一身债的人不是自己。现在自己走在街上,有头有脸的都会拱一下手称呼自己一声,杨掌柜。唉,这才多久呐,当初自己没钱时,见到自己不是哼的一声,就是眼睛长在了天上。跟现在一比仿佛都不是一个人。这人情呐比纸还薄。杨掌柜感慨了一番。
  “对不起,客官,本店准备打烊了,您明天再来吧。”新来的酒保在门口说道。
  “我是来找我三叔的。”杨凡冲酒保笑了笑。
  杨仁智一听声音,瞬间身子转了过来,一眼便望见站在门口冲自己笑的侄儿。眼圈一红,大步的走过去,一把搂过杨凡,揉了揉了杨凡的脑袋,有些激动的嚷嚷道“臭小子,三叔和你三婶都想你呢,还以为你要晚两天才能来。”说着便吩咐酒保打烊。自己带着杨凡去了后院。
  “婆娘!你看看谁来了?”还没进院门,杨仁智的大嗓门便传了进来。李氏听见丈夫的声音还有些奇怪,今天上午樊楼的大掌柜不是才来过吗?难道还有更珍贵的客人来?有些疑惑的推开门走了出来,一眼便看见跟在丈夫身后的杨凡。顿时有些激动的走过去拍了拍杨凡的脑袋,关心的说道“你这孩子,累坏了吧,吃饭了没?”
  杨凡有些苦笑的摇了摇头,心底有些小郁闷,怎么都愿意拍自己头呐,又有一点小欣慰。三叔三婶的高兴是发自内心的,不像上一次那样勉强。看来不是所有人都是忘恩负义的。听到三婶的询问便老老实实的回道“走了一路,还没吃过呢。”
  三婶立马便走向前院找李小二亲自下厨给做顿饭,没办法,现在酒楼一般都是李小二的徒弟炒菜做饭了,只有大客户来的时候李小二才动动手,美名其曰“这是大厨的尊严”。并用这半年赚的钱在外买了房子成了亲。就在自家的旁边。
  李小二一听杨凡来了,立马从床上蹦下来,穿上鞋就跟着李氏走向后院,见到杨凡,恭恭敬敬的磕了一个头,如果没有杨凡当初的授艺之恩,自己可能已经去街头要饭了,哪能像现在一样,走在街上人人都尊称一声李师傅。此刻见到了杨凡心中充满了感激。
  看着李小二的大肚子,杨凡翻了翻白眼“这才多久没见,你怎么吃成了这样,平常在厨房没少吃吧。“说着便把李小二扶起来,自己最反感的就是下跪。
  李小二尴尬的一笑。便拱了拱手,去厨房亲自下厨,这一刻李小二的大厨风范尽漏无疑。
  杨凡等人相视一笑,便走进了屋子。待杨凡落座后,杨仁智便问道“凡儿可是去钱塘书院念书去?”
  “恩,当初答应了沈县令,初冬之时便要入学读书,如今初冬已到,侄儿便前来入学读书。可能要麻烦三叔和三婶了。”
  三婶笑乐笑“麻烦什么,都是一家人。住在这里也好,比较方便你三叔和我照顾你。”
  不大一会,李小二便亲自端着几盘菜进了大厅,一时间众人酒杯交错,喝的伶仃大醉。
  早上起来的时候,李氏亲自拿过来一件给杨凡做得儒衫,让杨凡穿上。说是念书就要有个念书人的样子,穿上了白衣儒衫的杨凡,顿时便有了一股书卷之气。等去吃饭时,惊的众人连连称奇。头戴方巾冠,脚踏布靴,一身白衣儒衫,整个人看起来就是个勤奋上进的书生。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杨凡老脸一红,便急忙的坐下吃饭,主动忽视了一直在自己身上飘忽的目光。
  ……
  ……
  钱塘书院,坐落在钱塘县东郊,早年因理学派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别称“濂溪先生“曾在这里讲过学,因此名噪一时。其《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更是传了千年之久。
  只是后来由于没有代表性的大儒出现,渐渐的沦为一所小书院。书院的山长(院长)乃是濂溪先生的儿子周寿担任,只是后来由于游学的需要,便将山长的位置传给了其子周贤。
  中午时分,钱塘书院门口,王老夫子,有些昏昏欲睡的趴在桌子上,今天是新生来报道的时候,对此书院派自己来进行登记接待。往年也是自己来接待,只是这些年所来的学生并没有什么出众的人物。因此也就对来报道的学生就不怎么上心了,这都已经到了中午,估计是不会有人来了,便准备起身回去睡会。心里也有些叹气,钱塘县的读书人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今年更是少的可怜,到现在才有三个人前来报名。摇了摇头便准备离开。此时突然传来了一声”请问这是书院的报名地点吗?”
  抬眼望去一个身穿儒衫的少年正在向自己询问,便不耐烦的答道“是报名地点,要报名就快点。”
  “是的,先生,学生正是来报名的。”
  看了一眼眼前的这个少年,老夫子便进行了登记“名字,年龄?”
  回先生“学生名叫杨凡,今年十三。”杨凡看了看这个不耐烦的老先生,恭敬的答道。
  “登记完后,王老先生,便对着旁边的一个书院书生吩咐道”李岩,你带着他们去正义堂去报道。”
  李岩恭敬的应了一声,便转过身笑眯眯的对着杨凡等几人说道“几位学弟随我来吧。”


第十八章 梁溪先生
  李岩说完便带着杨凡四人往正义堂走去,并向杨凡等人介绍到“众位学弟乃是初次来到书院,可能不太熟悉书院,书院共分三堂,正义堂,明礼堂,学问堂,初入学者便是正义堂了。”
  请问学长“每堂各学多久?”
  “恩,这个么,要看个人悟性所定,正义堂主要研习孔孟等《四书》之学问。如果研习完毕,便可去明礼堂修习《五经》等儒家经典。至于学问堂嘛便要学会《四书》、《五经》、诗赋、策论,等。以便考取科举。话说完便到了正义堂的门口。
  “正义堂坐落在书院的正中心,穿过书院大门往前行五十步便是正义堂。门柱两侧各写着一句话,左柱上写道“日月中藏藏得下古往今来!”
  右柱上写道“读不尽春夏秋冬终可破卷”。房间里不时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李岩上前敲了敲门,便恭敬的候在一旁,杨凡几人也学着李岩的样子站在一侧。读书声戛然而止,房门打开,走出来一位一身书卷之气的中年先生,皱了皱眉不悦的说道“什么事?不知道读书的时候不能打扰吗?”
  李岩急忙的告罪道“梁溪先生勿怪,学生乃是领着今年新来的学弟前来正义堂报到。话还没说完,身边的杨凡“啊”的一声惊叫。梁溪先生皱了皱眉头看了杨凡一眼,便对着李岩说道“知道了,你回去把。”转过身,示意几人跟着自己进书堂,便先行进去。
  杨凡心里大惊失色,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了李钢。对《宋史》有很深研究的杨凡知道,李钢乃是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政和二年中的进士,官至太常少卿,在宋钦宗时更是被授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之耻发生时金人入侵汴京城只有李钢力主保卫开封。后被任命为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人的进攻。其才能文采不可谓不高,但是由于中直一生,官场几度遇挫被贬甚至罢官。能在这里碰见到北宋名人,杨凡心里的震撼可想而知。
  “你们几个是新来的,便先随大家从《论语》进行读诵。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问我。”说完便让几人坐在最后一排跟着练习读诵。
  杨凡坐下后,旁边便有人捅了一下自己,转过头一看,发现是沈元,便笑着轻声道“南坡兄你可比我来的早啊。”沈元正要说话。教大家读诵的梁溪先生便轻悠悠的说道“既然沈元你会了,那便由你来解释一下这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沈元站起来支支吾吾的回到道“孔子说: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如果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便的粗野,文采胜过内在的气质就会变得浮华,只有文采和气质配合的恰当,才是君子。”说完便忐忑的看着梁溪先生。
  扫了杨凡一眼,梁溪先生便点了点头开口说道“不错,一个人如果文采出众,但是他内在的涵养跟不上去,一旦进入朝堂必是奸臣无疑。但是如果一个人内在的涵养好,文采却不行,却无法进入朝堂,为天下百姓解忧。前者为祸国,后者为误国。二者皆不可取。唯有涵养能力相结合才能是一个有所为的君子。好了,你们继续读诵把。”说完便坐下看着学生读诵。
  看着这些年轻的书生努力的读书,李钢心里却叹了口气,政和五年,自己已官至监察御史,因议论朝政被太师蔡京所不喜,因此自己被罢去谏官职事,改任部员外郎,迁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