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贤王 >

第18章

大宋贤王-第18章

小说: 大宋贤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在此时,村口突然响起哒哒哒……哒哒哒的马蹄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有些娘娘腔的男子,正带着几个带刀的甲士向村里飞奔而来……看见一家门口处有很多人在那闲聊,李太监便猛的拉起缰绳……吁……的一声,坐在马上威严的喊道,“这里可是小田村?”杨父拱了拱手说道“这里这是小田村。”看了一眼土包子的杨父,李太监不耐烦的问道“哪一家是杨凡家?”
  杨父一看对方就是不好惹的,小心的回到“俺是他爹,敢问这位大人,我儿可有得罪之处?”闻言,李太监便缓和了一下脸色,朝杨父拱了拱手客气的说道“我乃皇上任命的钦差,前来传旨。让令公子出来吧。”
  一听说是皇帝的圣旨,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村民顿时大吃一惊,看向杨父的眼神充满了震惊!但就是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众人担忧的想到。杨父一听是圣旨,差点没瘫倒地上,颤声喊道“凡儿,上差来找你!”
  杨家众人听见外面有动静,便齐齐的走了出来,看见是一个娘娘腔的男子带着几个金甲武士。便心底一沉。马氏急忙的护住要往前走的儿子颤声说道“差爷,不知小儿可犯了什么事?”
  李太监看看天色,心里有些恼怒,但还是忍了下来,淡淡的说道“杂家乃是奉皇上旨意而来,特来传旨,请杨公子出来接旨吧!”杨凡心里大概知道是什么事了,便平静的走向前,朝李太监拱了拱手,客气的说道“这位公公请了,在下就是杨凡。”
  看了一眼年轻的杨凡,心里便有些佩服干爹远见,原来在来的时候,干爹让自己多交往一下那个叫杨凡的,据他猜测皇上对这个人比较感兴趣,将来有可能有用。想到这里便冲着杨凡和颜悦色的说道“杨公子跪下接旨吧!”
  众人一看杨凡要接圣旨,便齐齐的跪下等着宣旨。
  李太监满意的咳了一下,便开口道“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朕闻方腊余孽霍乱钱塘一县,倍感心痛,幸之,钱塘书生杨凡守城迎敌,忠勇可嘉,特授其九品登仕郎衔。钦此!宣和四年。”
  杨凡楞住了,没想到授给了自己一个文职散官。还是个九品的。众人都愣住了,没想到出了个当官的,这才十几岁啊。也太年轻了。
  “杨大人,接旨吧”李太监笑眯眯的提醒道。按理说李太监是不会这么客气的,别说是个九品,就是个四品知府来了,该不客气的,一样不会客气,谁让自己的干爹是大宋顶级的权势人物之一呢。但来之前想到干爹的话,才对杨凡另眼相看。
  杨凡急忙的磕了个头双手恭敬的接过圣旨,隐蔽的从手里塞进李太监袖子里一张一百两的银票。李太监一看这个少年如此上道,便不动声色的瞄了一眼数额,待看见是一百两,脸上的笑容便亲切了几分。“杨小哥前途不可限量啊。”杨凡客气的说道“公公一路辛苦了,小子这里有点茶水钱各位路上好喝口茶。”说着便拿出了十两碎银子,交给李太监,对刚才秘密给的银票只字不提。
  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杨凡,李太监客气的说道“既然差事已经完成,杂家便要立即回京,以后有机会,再亲近。告辞!”说着便上马带人疾驰而去……
  待众人走后,村民才回过神来,纷纷恭喜杨父和马氏有一个好儿子,乐的马氏眉开眼笑,看着儿子的眼神满满的都是自豪。待给众人发了点铜钱做个彩头后,村民才慢慢的离去,留给这家人一点庆祝的时间。
  杨健拍了拍杨凡的肩膀说道“好样的堂弟。”还不待杨凡说话,杨平嬉皮笑脸的抢话道“大哥,你可莫要夸他,小心尾巴翘到天上去。众人闻言都是哈哈一笑。
  过节的晚饭比较丰富,主食就是水饺。至于猪蹄,鲶鱼,羊肉做的是满满的一大桌子。一大家人欢快的围在桌子旁开始吃饭。期间马氏隆重的向其他两家介绍了白月。只说这是还未过门的儿媳妇。闻言大伯母便把头上戴的银簪子拔下来插到白月的头上。三婶想了一下,便也拿出一块陪嫁时的银手镯交给了白月。害羞的白月脸通红,在旁边坐着的珠儿掉着眼泪说道“我家小小姐终于能过上享福的生活了。”众人闻言也是一叹,对于白月的身世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不过并没有嫌弃什么,只是怨恨这世道的不公平。随后三婶便摸着白月的头笑道“好日子就要来了,以后注定是个享福的。
  感动的白月泪珠涟涟,擦了擦眼泪便融入这场欢快的晚饭当中。这是白月过的最舒心的一个夜晚。也是杨凡来到这里过的第一个年,虽然不曾改变大宋,但是至少改变了身边的亲人和这个亲切的小田村。这个夜晚同样对杨凡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一夜所有的人都感到对未来无比的踏实,……


第三十七章 尊师重道
  由于是大年初一,所以杨家人并没有离去,而是待到初三再各自回去。过年的氛围还没有散去,杨家人便各自忙碌了起来,烧火的、做饭的、挑水砍柴的,只有杨凡和杨平还躺在床上呼呼大睡。被实在看不过去的杨父两巴掌打醒,指着在院子里练习射箭的杨健说道“你们要跟你大哥学习,早起锻炼才能有个好身体。”
  不甘不愿的穿上衣服,和杨平便出去看杨健练习射箭。弓是一把一石重的弓,也就是六十斤重左右,箭是木头刻制做成的,只见杨健深吸一口气,右手稳稳的握住弓,左手抽出一支木箭搭在弦上,闭目片刻便猛的睁开眼睛射出了这只箭。结果正正好好的射在门柱上。惊的杨凡和杨平目瞪口呆。这也太厉害了。兴奋的杨平便挽起袖子,也要来一箭,结果待杨健递过弓后,差点没闪了杨平的腰。平时喝花酒喝惯了,哪有力气单手握住这一石重的弓,脸色通红的试了一番,只能灰头土脸的放弃。把弓递给了在旁边看好戏的杨凡“诺,你来吧。”杨平愤愤然的说道。
  沉吟了一下,杨凡便接过了弓,入手就是一沉,提了一口气大喝一声,右手才稳稳的握住弓。得意的看着两人,瞧那意思好像在说“小样,当年我也曾练过。”学着杨健的样子,右手握住弓,左手抽出箭,瞄准了柱子便射了出去,结果,箭没了,就在众人纳闷之际。旁边牛圈里的老水牛哞哞的直叫,看那架势要找罪魁祸首拼命。杨平笑嘻嘻的说道“原来箭射在了牛屁股上。”尴尬的杨凡立即掩面离去。背后还传来两人的取笑声。
  吃过饭后,杨凡便带着一块猪肉,去魏老夫子家拜访。碰见村里的村民便客气的拜个年。高兴的村民们直说杨家有个懂礼的孩子。谢过村民们的夸奖,便大步朝魏老夫子家走去,由于当年经常去魏老夫子的私塾里上课,所以对于那里特别的熟悉,过了一炷香的时间便到了魏老夫子的家里,由于其没有考上解试中得举人,所以便开了私塾教人念书,只是有钱念书的人家还是比不得城里,所以其生活比较拮据,住的也比较简单。敲了敲了魏老夫子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憔悴的妇人,看了一眼杨凡便开口说道“你是老杨家的孩子吧?”
  杨凡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客气的说道“师娘,您好,学生是来看看先生。”妇人诧异的看了一眼杨凡,对于杨凡接圣旨当官的事情,她已经听说了,没想到这个少年还念着自家的老头子。便客气的说道“进来吧,老头子在睡回笼觉呢。我去把他叫醒。”说着便要去叫醒魏老夫子。杨凡急忙的挡住妇人,客气的说道“既然先生在睡觉,学生自是应该等在这里就是。说着便把带来的礼品交给妇人,站在门外等魏老夫子醒来。
  妇人无奈的点点头,便接过礼品送去了厨房准备做点菜招待一下这个学生。看着干净的院子,不时被寒风吹过,紧了紧衣服,便轻声的说道“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便眯着眼睛双手插在袖子里久久伫立。
  半个时辰过去了。房门被吱的一声打开,睡眼朦胧的魏老夫子便看到了伫立在门前浑身灰尘的杨凡,知其在门外站的太久了。急忙的拉过杨凡不好意思的说道“快进屋去洗把脸。”
  杨凡恭敬的行了一礼,便进了屋子洗洗脸。风尘太大很难受。待杨凡洗过后,便和魏老夫子落座于客厅。魏老夫子当然知道这是杨凡出于对自己的尊重。便轻声的问道“站在这里多久了,怎么不叫醒我?”杨凡恭敬的说道“师者,人之模范也。师道立则善人多。”
  魏老夫子满意的看着这个学生,当出来时自己只是对他比较好奇,认为这个学生比较聪明而已,后来还赠送了笔墨。没想到仅仅一年不到,便有这样的成就,确实很不错,更难得的是尊师重道。
  此时妇人端了两盘肉菜和一壶酒笑眯眯的放在桌上说道“快晌午了,你们师徒边吃边聊。”说完便要退坐在一旁。古代有男子吃饭女子不得上桌的规矩。
  杨凡急忙的站起来说道“还请师母落座用饭,不然学生心里难安。”来自于后世饭桌上不分男女的习惯,很难让一个妇人坐在一边看着两个男人吃。更何况这个人还是师母。
  魏老夫子欣慰的点点头,说道“也罢,夫人你也上来吃罢,凡儿也不是外人。”在两人的要求下,魏夫人才添了一双碗筷坐在魏老夫子旁边。
  吃饭的时候,杨凡向魏老夫子讲诉了关于钱塘县被方腊围攻的经过,惊的老夫子连酒都忘记了喝。最后魏夫人才感慨了一句“还好你没事,要不然该如何是好?”
  老夫子欣慰的点点头说道“幸亏你行事聪明灵慧,才能帮着县衙度过这一难关。这也就难怪皇上会赏官了。以后你的前途定不可限量,切记不可误入歧途,知否?”
  杨凡站起来恭敬的回答道“先生的话,学生记在心里。”说完便给老夫子填满了酒。满意的老夫子一口酒喝干了杯中酒。全然不顾旁边使白眼的夫人。
  一顿饭吃过,杨凡拜别了老夫子,并告诉了老夫子关于李纲先生给自己取的表字,老夫子懊悔的摸摸头默认了李纲先生的抢在前头。最后郑重对着杨凡说道“朝阳,六月份你就要去参加县试资格考试了。能不能有机会去考解试就看你的了。”说完便挥了挥手,回屋去了。
  向先生的背影行了一礼,便慢悠悠的向家走去,一路上看到家家户户贴的桃符,杨凡便忍不住大声的吟道。
  缥缈初闻寺阁钟,霏微零雨兆年丰。
  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
  春枕方浓从卖困,社醅虽美倦治聋。
  从今万事俱抛掷,且作人间百岁翁。
  好诗!杨兄小小年纪便如此有文采,真是前途不可限量,不知可否提携我等啊……


第三十八章 艰难的选择
  待杨凡转过头,便发现身后站着的是许久未见的白起,脸上露出一丝亲切的笑容“白兄,近来可好?”白起摇了摇头,说道“一点都不好,都快烦死了。”
  杨凡诧异的看了一眼白起有些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白起苦笑着说道“还不是你,都当官了,我们几个还没走出这个小山村呢。”说完还白了一眼杨凡。
  一听这话,杨凡心里就明白了,这几位朋友可能是着急了,但是做学问这东西是急不来的,世上也只有一个自己是例外。其他人只能按部就班的去读书。不过这话却不能对白起说,嘴上便安慰道“我们都还年轻,急什么。好好的做学问。估计今年就可以去钱塘书院读书了。”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经常见面讨论学问了。
  白起苦笑着说道“也只能如此了,谁让我们没你聪明呢。不过你堂哥、赵兴张龙他们好像不考进士科,而是准备考取武举人。
  “什么!”杨凡吃了一惊,怪不得堂哥这两天早上天天练习射箭,原来是要考武举,虽然武举同样要经过解试、省试。殿试,但是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进士科主要考取《四书》、《五经》、诗赋、策论。而武举科考主要侧重的是弓马,即步射,马射。合格后就会进行文章考试。内容出自《武经七书》两样都合格就算考试成功了。但是在大宋朝虽然武状元也是状元,原则上与进士科的状元是一样的,但是朝廷格局却是以文统武。武将的地位极其低下,当兵参军,脸上都要刻上字。待遇可想而知。不过这种情况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当年的太祖皇帝就是武将出身,靠的就是武将黄袍加身才能当上皇帝,所以大宋对于武将的压制极其严格。
  此时当杨凡听到几位好友要去考取武举人时,心里的吃惊可想而知。有些无奈的说道“考武举也好,毕竟人各有志,勉强不得,既然每个人都选好了他要走的路,我们能做的只有支持。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都各自加油吧。说完便拍拍白起的肩膀含笑离去。
  看着离去的杨凡,白起心里充满斗志的小声说道“我一定会成为那个最成功的人!一定会。”便转身离去。
  ……
  ……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大年初三杨家人吃完早饭,便要再次回归到各自的生活当中,马氏眼圈微红的拉着王氏和李氏的手说道“以后我们一定要经常的见见面才是,不然等老了,想见也见不到了。”王氏叹了气什么也没说只是抓着两位弟媳的手握的更紧了。李氏伤感的说道“等以后儿子都有了出路,我们就可以经常的走动走动了。”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是男人的感情也许更加深沉,因此杨仁义三兄弟并没有多说什么,互相拍了拍肩膀便算是表达了。站在最后的杨凡哥三,也许因为年轻便相对的少了一份伤感,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杨凡拍了拍两位兄弟的肩膀郑重的说道“好好努力,将来我们一起出人头地!”杨健想到自己的那个大将军梦想便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会的!”杨平同样想到了属于他的梦想,左手美女,右手好酒。头戴金冠子,脚穿银袜子。便也郑重的说道“二位兄弟放心,我也会努力的!”
  还在告别的众人看到三兄弟如此的上进,都很欣慰,尤其是平时油滑的杨平都郑重的树立了理想。众人更是觉得三兄弟未来的成就不简单。然后在美好的时光都有散尽的那一刻,该走的还是要走,送别了大伯父家,又接着送走了三叔一家。杨凡便回到了家中,由于开学要等到初七。所以杨凡准备在家多待两天。陪陪家人有时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然后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就在初四的晌午,杨家准备吃饭时,县城里的马捕头火急火燎的赶了过来抱拳沉声说道“杨大人,沈县令有急事相找,还望杨大人立即随我去往县衙。”
  看到马捕头如此着急,杨凡疑惑的问道“何事能让沈大人如此着急?”马捕头犹豫了一下惊恐的说道“就在前日仁和堂的王大夫大夫前来报告说,发现了两例相同的病症。患者皆是头痛、背痛、忽冷忽热,开始的时候大夫以为是普通的伤寒,便开了两幅药让患者拿回去吃。可谁之次日早上此二人再次来到药铺大夫看后大吃一惊,两人的脸上,手上,前后背皆出现了红色的斑疹,王大夫不敢自己一个人诊断,便召集其他四位大夫诊断病情,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可怕的天花。当即找到沈大人,向其报告了病情的可怕。沈大人立即派人将两家人隔离在义庄之内。但是众大夫苦无良策。只好向杭州府求援。杭州府对此事非常看重,立即派出一位医官前往钱塘县解决问题,可惜的是医官看了病人后,便放话说“无药可救,为防传染,两家人杀之!”
  沈大人不忍徒造杀孽,只好说在看看,能不能挺过去。实在不行再动手。最后本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