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 >

第375章

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第375章

小说: 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举孝廉不是平头老百姓的权利,而这次手工业者委员会竟然是由中下层的手工业者进行的推举。这简直是突破苏州城手工业者的想象。
    “我们苏州城要成立第一个手工业者委员会,只是我们普通老百姓说的话算数么?”苏州城纺织作坊、冶铁厂等工坊的工人既感到新鲜又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六部会议
    “汉朝郡国岁举孝廉,虽然也有一些寒门子弟被地方长官推荐,但最终还是被一些大家族所垄断。像是手工业者工会这样前所未有的组织,竟然要让目不识丁的工人以选举的方式来建立,真是难以想象以后我们要和这样的人打交道。”
    “我们商人代表这边也要进行选举啊,不知道该由谁成为我们的代表,最好是强硬派的,对于那些工人不能够太过软弱,否则他们会得寸进尺。”
    苏州城的商人在劳动法和工会法出台之后同样议论纷纷,都觉得官府要求选举手工业者代表的做法不可思议。
    “该选谁才能够代表我们的利益?”苏州城的商人们也在纠结选举代表之事。
    “我们商人按照财力大小和影响力担任代表就是了,财力和影响力越大的商人雇员的工人越多,总不会为了工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吧?”
    “你说的有道理,汪掌柜,不如你担任其中一个代表吧?”众人看向了汪常远。
    “我不是苏州城的商人,平时活跃在北方的贸易圈,在苏州城滞留已久,需要赶紧返回芜湖老家,然后再回到京城。”汪常远说道。
    他很无奈,本来他在苏州城的圈子里不认识什么人,但是因为参与到苏州商人和苏州工人之间的纠纷,他隐隐成为了苏州商人圈子里面的名人,许多苏州商人都知道他汪常远这么一号人的存在。
    “这段时间辛苦汪掌柜帮我们处理这些事情了,耽搁了汪掌柜自己的家事,我们怎敢再要求汪掌柜出任其中一个商人代表?”苏州城的商人们知道汪常远活动的范围并不在苏州城,不算是苏州城的商人,于是不好劳烦于他。
    “还有要奉劝各位一句,如果对新法有异议的话可以到官府提出来,但是千万不要在私底下违反,否则会遭到官府的大力打击。”汪常远在准备离开苏州城之前提醒苏州城的商人们。
    京城那边,楚云等人见苏州城的工坊主和上门默认了劳动法和工会法,虽然有些争议,但是官府将这件事情摆到明面上来讨论,同时参考了工坊主和工人双方的意见,商人和工人们倒也能够接受。
    “接下来是我们户部的月度报告。为了维持讨伐西域、南洋两地叛乱的军费,这个月新从国库支出银两一共希望军部能够尽快结束对西域、南洋的讨伐,不然明年的赤字仍然高居不下,国库之中可有不少九州银行的欠条,都是临时挪用九州银行的存款”户部侍郎在六部会议上进行例常汇报。
    六部会议已经成为了维持庞大帝国运转的会议。不过除了吏、户、礼、兵、刑、工部,还有新成立的农业部、海关部、教育部等新兴而独立的部门,以分散户部、工部越来越大的权力。除了这些职能部门,还有军部、情报处这样独立的暴力机构。只是大家习惯了称呼六部,所以这样的会议仍然是六部会议。
    六部会议有独特的会议堂,所有与会的官员都能够拥有独立的座位。刚开始习惯了站着论事的官员对此也是大为惊异,后来就习以为常了。每天有例常的早会,每月有月度汇报、每季度有季度报告、每年有年度报告,对于报告则登记入册,以日后追查责任。
    楚云坐在主位上,左右两侧是帝国最高级的官员们,六部尚书、总参谋长、情报处处长、海关总长、教育部长等等。与大玉儿、柳如是他们谈话的时候讨论某一项特定的事情可不一样,这里决策的是2000万平方公里大帝国上面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事情,涉及到各种领域。
    “两地的讨伐进度如何了?”楚云看向了参谋总长赵有光。
    楚云他是军部的最高指挥官,户部督促军部尽快结束战争,他也是要负起责任的。
    “前方传来胜利的消息,讨伐南洋暹罗府的叛乱预计在下个月结束,到时候将向财政部上报物资损失和人员损失,户部可以提前安排好抚恤金。南洋的叛乱导致有上百个常备军士兵死亡,还有数百个治安士兵阵亡。当地以前都是大家族和非世俗势力把持土地,我们想要将他们的土地夺走,自然是引起了他们的大力反抗。镇压数以万计的叛军,我们军部已经极力在控制损失。”
    “至于西洋那边的叛乱,一共动用了两个骑兵兵团进行讨伐,但是当地地形险峻,多高原戈壁,骑兵时常要下马攻坚,又正值寒冬,大雪封山,后勤补给较为困难,不如南洋那边可以走海路对军队进行补给,所以那边的战事比较缓慢。预计在三四个月以后结束。”
    赵有光介绍对两地叛乱的讨伐情况。
    “三四个月以后春节都已过,怕是这些骑兵要在西域的大戈壁上与叛军在交手中度过了。”
    “大雪封山的确不利于骑兵进行突袭和行动,战事拖延到现在,实属天意。”
    高级官员们对平叛之事私底下窃窃私语。
    “军部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平叛吧。”楚云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战事发生在边疆,还有哈萨克汗国和沙俄的人在怂恿当地的地主、奴隶主发生叛乱。能够调用蒙古部落的骑兵讨伐叛乱已经是比较妥善的做法,如果是步兵的话,估计徒步走过去,这场战争能够打到明年年底。
    西域和南洋都是因为距离太远,又是新收复的地区,所以很容易产生叛乱。
    “詹天佑负责的大草原铁路什么时候能够竣工?”楚云突然想到可怜的詹天佑被他召唤出来以后就一直不停地在勘探地形和组织修建大草原铁路。
    若是大草原铁路竣工,那么京城、辽东的兵力将可以极快地投放到归化城。
    再将归化城的铁路一路延伸到乌鲁木齐、伊犁,就可以向边疆迅速投放兵力,也可以向哈萨克汗国所在的中亚地区掠夺石油等重要的物资。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大学堂
    “詹天佑修筑大草原铁路已经将归化城至京城路段铺设完毕,正在筹划建设从归化城到兰州卫的铁路段建设,被铁路建造委员会定位大草原铁路第二期,第三期则从兰州卫到乌鲁木齐。”工部尚书说道。
    虽然楚云因为要关注太多的事情导致他经常忘记一些事情的进展,但是工部可是时刻关注着铁路建设的情况,铁路建设的投入很大,无论人力还是物力都耗资甚多。
    分为三期的大草原铁路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浩大的铁路工程了。这条看上去有些“奢侈”的铁路不能够立刻带来可以见到的益处,但如果以后有了这么一条铁路,蒙古草原、西域、中原、华北等地区就被牢牢地捆绑在一起。蒸汽机车的轰鸣将宣告着游牧的时代彻底结束,骑兵再也不能在大草原上来去如风,乘坐蒸汽机车、背着火枪的步兵将沿着铁路无往而不利。
    对于詹天佑建造铁路的事情,楚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确认了进度以后点点头。支持他最好的方式就是保证大草原铁路有源源不断的财政投入。
    “教育部负责的学校制改革进度如何?”楚云又问道。
    “学校制改革正在进行,科学院已经完成了对师资、学员的划分。以后科学院将成为最高的科研机构,下面的院系拆分为一个综合大学堂和十几个功能大学堂,包括地质大学、农业大学、工业大学等大学堂。每个行省、府应当设立相应的中学学堂、小学私塾,按照人口数量和富庶程度规定中学学堂、小学私塾的最低数量,无法完成的地方父母官将会面临考核上的污点。除了科学院总部分立以外,辽东科学院正式改名为辽东大学堂,南京科学院改名为南京大学堂。”新上任的教育部长说道。
    一瞬间有了三所综合大学堂和十几个功能大学堂,楚云自己都觉得恍然如梦。这些大学堂可不是专门研究四书五经的学堂,而是培养精通天文地理、冶金水利、高等数学、空气动力的人才,每一个大学堂的人数有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他们之中每一个的才能都可能远超前人,毕竟他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向更高更远的层次仰望。
    而且如此大规模地生产人才,在17世纪中期还没有形成近现代意义上大学的时代太过可怕了。
    楚云想到在他的努力下,华夏本土年产上万近现代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经过几代的积累将会有多么恐怖……以后就不是他一个人在奋斗了,接受了新式教育出来的人也会极力维持他们所理解的世界观。
    “辽东大学堂和南京大学堂都已经更名,不知道京城的大学堂应该起什么名字?”教育部长问道。
    “直接叫做京师大学堂就好了。”楚云对于命名这件事一向并不怎么在意,有时候很简单粗暴。
    “对于不同的大学堂,官府负责划地给它们,最好在京城的不同地段,以方便进行针对教学。每所大学堂根据生源数量和教学性质制定办学经费,费用由户部补足。如工业大学堂所需大量机器,经费自然是比师范大学堂要多的。”教育部长看向了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一阵苦笑。户部掌管着帝国的钱袋子,不论哪个部门都要找上他们,作为一个后勤性质的部门可不容易啊。
    “以后教育部除了按照定额批准经费以外,还需要查看不同大学堂培养人才之指标酌情增减经费。还应给不同大学堂相当程度的自由进行自我管理、自由竞争。”楚云稍微提醒。
    “是。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只有辽东、南京城、京城拥有大学堂,其他行省的学子可能会有些不满与埋怨。”教育部长说道。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很多事不能够做大十全十美。我们没有那么多科学家和教书先生分配到各个行省,也不能够做到每个地方招收的学子数量一模一样。有些行省人口数量较多,有些行省如江浙地方识字的士子数量多,还有些新纳入的行省如南洋行省连会说汉语的人都没有多少……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能够委屈一批人了。”楚云说道。
    不是他不想要每个行省一个大学堂,只是客观条件太过艰难,如果没有大批召唤过来的科学家的存在,以及在辽南的时候就有像是大玉儿、李溰、李依竹等一批学员经过几年的成长能够独当一面,连现在的十多所大学堂都无法组建。
    “不过他们无须如此沮丧,该有的迟早都会有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楚云说道。
    “刑部这边……对于苏州城火烧纺织厂的案件准备开始审理,主审机构是苏州法庭,由知府、总兵进行监督。”刑部侍郎谈及吵吵嚷嚷了几个月的案件。
    劳动法和工会法出来以后,刑部看到苏州城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商人们没有剧烈的反弹,便准备彻底了解这一系列事情。
    “法不可违,这是至高的原则。只是这件事情处罚太重恐怕会让不少纺织工人寒心,如何拿捏就要看苏州法庭的了。”楚云并不想怎么干预这件事情,反而想要看法庭制度会出来怎样的判决。
    “苏州城手工者工会的选举也在进行……不过我们担心会有人恶意从中操纵,毕竟民众无知,很有可能被人利用……”工部的官员说道。
    工会是由工部进行监督,工部最为担心的就是有人操纵选举。
    “如果有人举报,我们就动用人力前去核查,暗箱操作者将处以重刑甚至死刑。”楚云说道。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楚云只能够走一步看一步了。
    两地叛乱和苏州城的动荡拖延住了他进军东瀛的计划,他也想要尽快解决内部的事情,好抽出精力和财力发动对外战争。
    “倒幕联军还能够撑得住吧?”楚云想到了东瀛内战的事情,向参谋部的人问道。
    倒幕联军千万不要在他还没有出手前就被击溃了。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立花家与新火枪
    篠山阵地,凛冽的寒风吹过,九州军陆军的龙旗猎猎作响,积雪覆盖山坡和原野,让原本就艰难的战争陷入了僵持不下的地步。
    幕府东路军在篠山被卢象升、立花忠茂两人带领的小股部队阻击,大阪城的守将山内忠义、立花宗茂也成功依托真田丸挡住了幕府大军的进攻。凌厉的攻势如果不能够一路势如破竹,那么就变成了胶着的持久战。
    篠山在大雪纷飞中有零星的火枪声,立花忠茂手持火枪对借助皑皑雪色攻坚的幕府士兵进行射击。
    “开炮!”火炮手点燃了滑膛炮的导火索。
    大炮在轰鸣,榴弹在下方攻坚士兵的头上方爆炸,剧烈的爆炸声让人肝胆俱裂。
    伊达忠宗尝试着在雪天进攻篠山,然而对方的防守之缜密让他无法前进一步。
    “第十七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立花忠茂放下枪管还在冒烟的火枪,在土墙墙壁刻下记号。
    “战事越发持久,真不知道要到什么事情才能够到尽头。”
    “很快就要到春节,幕府还不打算要撤军么?”
    “我还想要到附近的神社和寺庙参拜,看来是要待在山城里面了,不知道明年开春的时候能不能活着回家。”
    守备队的队员坐在稻草堆上,屡次击败了伊达忠宗带领的进攻部队已经不会让他们感到兴奋。长期的战争让困守篠山的士兵们疲惫不堪,更想要尽快地结束战争。
    在明治维新以前,东瀛还是以农历为新年,而并非元旦,在最重要的农历新年进行战争,让所有人都很痛苦。
    卢象升坐在一块巨石之上,上面只铺了一些稻草。他面朝的是华夏大陆的方向,一边吃着饭团,另一边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卢象升君,你是在想念自己的家人吗?”立花忠茂带着火枪走过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身为军人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以前我是想要当个文人,但是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了武夫。”卢象升感慨道。
    土木堡之变后,朝廷变得重文轻武,卢象升和许多文人一样想要成为高级文官,只是讨伐农民军,投靠九州军等一系列军事行动让他加入了九州军的军部,南辕北辙成为了一个武将。
    “当武士有什么不好,我们东瀛国重武轻文,什么狗屁文人,实力才是王道。没有武力怎么能够守护自己的城堡和击败敌人?文化只是作为一种修养爱好,文弱的书生只是个代笔之人。”立花忠茂对文人充满了不屑。
    “如今看来,这种尚武精神也许是我们有所欠缺的。”卢象升说道。
    “你们天朝地大物博、应有尽有,四周的土地都没有中原肥沃,当然没有向外进军的欲望。但我们这边本来就是小国寡民,应仁之乱后全国分裂为几十甚至几百个地方势力,互相争斗,民不聊生,不崇武的话是无法活下去的。”立花忠茂坐在卢象升旁边说道。
    “我听说协助防守大阪城的是你的伯父立花宗茂。能够挡住立花宗茂,你们立花家也算是人才辈出。”卢象升说道。
    “我们本来是高桥家,后来他被雷神立花道雪收为养子,与立花道雪之女立花訚千代共同继承了立花家。为了继承立花家的家业,我也不得不改姓立花。”立花忠茂说起自己家族的往事。
    卢象升听说了立花家的往事,有些迷茫,东瀛战国时期各个家族的历史太过复杂,而且还喜欢和评书里一样给各种人起外号,还不以更改姓氏为耻,这一系列文化上的差异让卢象升难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