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洲,凭借武力和永无止境的扩张征服各地。
但是军国势力的缺点是一旦当初那个带领他们征战全世界的领袖逝去,军国就会很快土崩瓦解。蒙古帝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单纯的军国扩张道路是楚云不愿意进行的,他也希望给自己的部下和平民灌输一种新的信仰。
楚云亲自为奥巴吊唁,而后奥巴的棺木在众人的目送下长埋土里,魂归故土。
“感谢军主大人为我们族长送行。”奥巴的直系子女等人在追悼会结束以后,纷纷向楚云表达谢意。
由楚云亲自出席奥巴的追悼会,已经是复辽军势力享受的最高规格的葬礼。而且楚云还为奥巴亲自念悼词,并给予了奥巴的子女很多的优渥待遇。
“奥巴老将军是科尔沁的英雄,也是我们复辽军的英雄,我作为复辽军的军主为老将军送行,使其魂归故土,是我应当做的事情。”楚云说道。
“军主,您刚才说的话很有道理,一个人确实应该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奋斗,才能不荒废自己的一生。”同样从辽南赶回科尔沁部落参与奥巴葬礼的大玉儿对楚云说道。
“额,还好吧。”楚云说道,“只是我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不努力做出一番事情,碌碌无为地终此一生,难免会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有所遗憾。我相信奥巴老将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定会是不后悔自己从征漠北这最后的辉煌的。”
“嗯!我觉得军主说的很对,特别是最后的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军主能解释得更加详细一点吗?”不知不觉已经成为小迷妹的大玉儿点头道。
楚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这一段话还是自己从《钢铁是怎么练成w之中抄袭过来的呢……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凌河之围
大凌河在辽西走廊上流淌而过,大明曾经在这里建筑了大凌河堡来拱卫辽西走廊,与锦州城互为犄角。后来在战争中,大凌河堡被摧毁。现在为了抵挡来自复辽军的威胁,袁崇焕等人决议重铸大凌河堡,并且在大凌河堡安置红衣大炮。
负责监造大凌河堡的是祖大寿父子。不过祖大寿父子很不幸地在大凌河堡被突然出现的复辽军给包围了。
为了策应李自成发起的进攻京师的行动,楚云派遣了新成立的第七、第八、第九步兵旅以及第二炮兵旅四支部队佯攻辽西走廊至山西大同一线,至少要让大明的边军无暇去镇压李自成。同时这也是练兵的过程,让新的四个旅团成为有实战经验的部队。
负责袭扰宣大一线的是第九步兵旅和第二炮兵旅一部,而袭扰宁远防线的是第七、第八步兵旅和第二炮兵旅一部合计万余人。
这支进攻宁远防线的复辽军,又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包围处于宁远防线外围的大凌河堡,另外一部分则负责阻击可能前来增援的大明军队。
城外已经部署好的火炮阵地,二十多门野战炮被拖入阵地,除此之外还有几门大口径的攻城炮被大量的骡马托运过来。
祖大寿看着城下的火炮,心里直发毛。大凌河堡也不过装备了七门火炮,而堡下的火炮数量是堡垒上方的几倍,让拥有地利的祖大寿却是没有一点抵抗的勇气。
“复辽军已经包围了我们大凌河堡十多天了,怎么一点儿动静都没有?”最可怕的还是除了包围大凌河堡以外,堡垒下方的复辽军没有太大的动静。
“莫非这是复辽军的围点打援之计?”祖可法说道。
“不知道锦州城现在如何了,我本来领锦州的防务,只留了副将何可纲守锦州城,自己却因为巡视这里而遭受到围困。”祖大寿说道。
“以孩儿对何可纲的认识,他是那种宁死不降的忠将,复辽军想要打下锦州城不是那么容易的。”祖可法说道。
“这点不错,不过我最害怕的不是复辽军想要急速攻城,而是他们将我们包围。我们这次在大凌河堡囤积的粮食本来就不多,估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会消耗一空,到时候又是人吃人的惨况……”祖大寿说道。
祖大寿惆怅如何应对粮食危机的时候,城下复辽军的火炮突然开炮,轰隆的炮弹在大凌河堡的堡头爆炸,让祖大寿他们的心也跟着颤抖!
轰!大口径的攻城炮发射的炮弹如同摧枯拉朽,流星落地!笨重的炮弹呼啸着砸在城墙上,掀飞一块墙皮!
“父亲快下城楼,复辽军的炮火凶猛,万一您出事我们就没有主心骨了!”祖可法护着祖大寿向城下撤退。
大凌河堡里面的士兵、杂役都认为复辽军要对大凌河堡进行其全面进攻了,个个都十分紧张。
不过出乎祖大寿他们意料之外的是,堡垒下方的复辽军只是对大凌河堡进行了试探性的炮击,下方的步兵就像是演习一般同样试探性地攻城,几乎不想要造成伤亡。
堡垒内部的大明士兵倒是有不少因为复辽军的火炮而阵亡。
第七步兵旅的旅长站在堡垒外面的高地上,观察炮击大凌河堡的成果。第七步兵旅成立在复辽军的和平时期,以往都是通过操练和演习来锻炼军队,这次还是第七步兵旅第一次进行攻城作战。大凌河堡就成为了他们的试金石,同时收集一些实战数据。
“城内大约有七千步兵、七千马兵,还有七千各样的民夫和商贾,抵抗的意志一般。”第七步兵旅的参谋向自己的旅长汇报大凌河堡内的情况。
“我们五千人竟然包围了两万人的城堡,挺有意思的。”第七步兵旅的旅长嘴角微微上扬。
“如果不是军主说没有必要在现在增加伤亡,还说现在的大明军就是以后我们的兵源什么的,所以让我们只围不攻。不然的话我们五千人就能攻陷这座两万人的堡垒。”参谋说道。
“大明的军人和我们没什么不一样,只是归属于的势力不同而已。如果以后我们进军关内,收编他们是迟早的事情。虽然目前大明的军队多为羸弱之士,不过边军最起码还是打过仗的老兵,比起直接征募新兵要好一些。”旅长不在意地说道。
第七旅在围困大凌河堡,大凌河堡派出士卒越城而出,前往宁远防线请求援军。
深知被围困痛苦的袁崇焕派遣吴襄带领两万士兵前去增援大凌河堡。不过吴襄的部队才刚到锦州城附近,就被第八步兵旅给拦住了。双方在锦州平原附近对峙,吴襄的两万军队、加上锦州城何可纲的一万明军,合计三万军队,硬是被第八步兵旅的五千人给拖住。
吴襄看到人数虽然不多的复辽军拖着可以方便移动的野战炮,就头皮发麻,始终提不起进攻的勇气。
“父亲,继续拖下去的话,恐怕大凌河堡就会失守了。”吴三桂见吴襄迟迟不愿意进军,于是催促道。
“可是复辽军的火器强大,我们过去只是徒劳送死而已。”吴襄迟疑地说道。
“我愿意率领五千士兵冲击他们的阵地,如果他们的阵地因此大乱的话,父亲您就率领主力大举进攻。否则我们一直停留在这里也不是办法。”吴三桂提议道。
“吾儿你还年轻,不知道复辽军火器的厉害,不要妄自前去送了性命。”吴襄说道。
“请让我尝试一下吧!”吴三桂坚持道。
“既然如此……”吴襄十分不情愿,可是也觉得拖延下去不是办法,于是说道,“好吧,如果情况不对劲的话,你要立刻撤退。”
“好,我一定会为竭尽全力突破复辽军的阵地。”吴三桂说道。
在吴襄和吴三桂的军令下,五千大明步兵不情不愿地聚集在一起,然后在吴三桂的带领下视死如归地向复辽军第八步兵旅发动了冲击,竟然有那么一点悲壮的意味。
第三百九十四章 外忧内患
宁远、宣大两个防线同时遭到了复辽军的攻击,将大明大量的边军给拖延在边线上。与此同时,崇祯和大明的文武百官发现自己竟然面临着无兵可调的尴尬地步。
朝廷向宁远防线、宣大防线两个防线的督师、总兵要求分派兵马驰援山西,却遇到了两个地方的长官的推辞。而推辞的理由,无不不是因为复辽军大军压境,无力分兵。如若分兵,则必然会为复辽军所趁。
面对这样的推辞,文武百官还有崇祯皇帝也表示无可奈何。本来复辽军就被大明朝廷评估为最大的威胁,只是双方一直没有发生冲突。就在这么敏感的时候,复辽军突然有大军压境的意思,让崇祯等人感到万分不安。
“陛下,山西太原遭到闯贼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围困长达一个月,闯贼使用火炮破城。山西总兵因城破被乱贼所杀,现在河洛、太原一带已经只有洪承畴部死守洛阳,使得乱贼无法彻底控制河洛。受到阻碍的贼军则放弃了攻打洛阳,东渡黄河进攻山西。现在贼军正在太原城中肆意烧杀抢掠,为非作歹,民不聊生,白骨累累!”兵部尚书在朝廷之上汇报山西那边的战况。
文武百官听得太原城的惨况,不由默然。连山西总兵都被乱贼杀死,可见战况有多么惨烈。而这种惨烈的程度,让无数人为之颤抖。
“三个月前,闯贼李自成才有三千火枪营,为何现在有了二十万之众!”崇祯怒道。
“李自成在两个月前吞并了张献忠、高迎祥诸部,成为陕北贼军之首,就有人众八万相随。”兵部尚书说道。
“即便如此,二十万之数去掉八万,还有十二万之数是从何而来的?”崇祯仍然不满地问道。
“回陛下,闯贼高迎祥很早之前就不知道从哪里学来蛊惑人心之术,令人攥编童谣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食不果腹的老百姓听得这些谎言,便以为迎来了包青天,于是闯王每到一地,百姓纷纷携家带口投靠于他。李自成成为新的闯王以后,更是将这蛊惑人心的话语大肆传播,投靠他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流民虽然大多数手无缚鸡之力,但是无奈人多势众,硬是用人命填平了太原城。”兵部尚书解释其中原因,
但是知晓了其中的缘由,更是令人绝望。他们的对手是一群吃不饱饭的流亡之徒,民以食为天,饿疯了的人可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而且老少妇孺都有,士兵面对的是自己的乡亲父老,心理上就有阴影,一些士兵和军官也干脆哗变,成为了到处抢掠的主力。
“没想到今日外忧内患,朕的泱泱大明竟然沦落至此,以后叫朕如何去面对诸位先帝!”崇祯颓坐在扎人的龙椅之上,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局势恶化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地步。
而且他是眼睁睁地看着局势一步步恶化下去!他试过派兵去镇压李自成,结果不但没有成功消灭李自成,还让他做大,有了二十万流民军队。他也试过派官员去接收辽东,结果辽东没有要回来,派去的官员要么被复辽军扣留了,要么带着羞辱回来。
眼前他真的没有办法,朝廷里的文武百官忠于朱家,但是又结党营私,无法对萎靡的大明王朝力挽狂澜。
“陛下,为何不广招天下兵马,让天下兵马齐聚山西、宣大一带,共同剿灭闯贼?如右参政兼副使卢象升,外出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的兵备一年,组建了一支由乡勇组成的军队,号称‘天雄军’,据说颇有战斗力。如果天下间的官员都能如此,则我大明就有百万可用之兵。”首辅大臣周延儒说道。
“这倒不是为一个好办法。”崇祯同意道。只是他心里犯嘀咕,这样做固然可以募集到一批兵马,但是由各地官员训练兵马,很容易就会回到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的时代。
而且调动这些兵马,还是需要朝廷筹办粮草兵器的。
总不能指望地方官员还要用地方财政来兼顾民生和训练兵马吧?毕竟很多地方就连当地的百姓都养不活。
“陛下,微臣有一计,也许可以进一步募集到兵马。”礼部尚书温体仁站出来说道。
“爱卿尽管说。”崇祯喜道。
这种大臣陆续出谋划策的场景最近还真少见!不过也可见局势之危急!
“昔日秦二世时候,关东百姓揭竿而起,造反的人多得无法计算。当时秦将章邯说,‘盗贼已经来到这里,兵众势强,如今调发近处县城的军队为时已晚。骊山刑徒很多,希望赦免他们,发给兵器,让他们出击盗贼’,于是秦二世大赦天下,派章邯为将领,受命率刑徒七十万迎击叛军。章邯不负众望,一胜再胜,如果不是需要西楚霸王横空出世,可能秦朝会中兴也不一定。”温体仁说道。
在大殿中的都是聪明人,哪里不知道温体仁的计策是什么?
“温大人,你这是在暗喻陛下是秦二世,其心可诛,何其歹毒!”大殿中有不满温体仁一派的大臣跳出来当众指责温体仁。
“我只是在说章邯的故事,我们可效仿前人的做法,将牢狱中的囚犯、吃不饱肚子的流民送往前线,让他们用鲜血来换取自由、粮食!闯贼李自成就是驱使一批亡命之徒,才能势如破竹!”温体仁说道,“为何我们不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流民的饥荒问题,还可以重创闯贼。”
“章邯是秦将,那他李自成岂不是成为了西楚霸王?你这绝对是恶意的讽刺。陛下,请治礼部尚书温体仁大不敬之罪!”攻击温体仁的大臣不愿意放过这个机会。
“微臣之忠心日月可鉴,只是为了我们大明社稷着想,请陛下明鉴!”温体仁跪下说道。
崇祯头疼地扶额。这些大臣有事没有就喜欢互相攻击,都到这样危急的关头了,还在这里胡闹。
“够了。”崇祯话语一出,群臣肃然。
“温爱卿所说也不差,如果能够调动天下间的流民、囚犯,使其与闯贼交战,则可以有效消耗闯贼的嚣张气焰。”崇祯说道,“那么就吩咐天下,令天下各府各县训练乡勇、流民、囚犯,前来勤王。”
第三百九十五章 阎王将军(第三章)
太原城成为了李自成的新据点,这是李自成打下来的第二座大型城池。即使动用了复辽军暗中支持的火炮,李自成在城内明军的死守下还是付出了两万人阵亡的代价,城外手无寸铁的尸体就散落了一地。
李自成军中被士兵称为“阎王将军”的部将张元依然冰冷着脸,面无表情地走在战死的尸体堆中。
“将这些尸体聚集在一起,然后一把火将他们给烧了,我们可没有时间将他们埋葬。”张元冷冷地说道。
“是……”就连他身边的士兵都感受到了他身上的寒气,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冷颤。
在张元的授意下,他手下负责清扫战场的士兵拖着一具具战死的尸体堆成了一座座尸山。在乱世之中,人命就是如同草芥般卑贱!
“不……我还没有死……”一个身体破碎但还在奄奄一息的流民同样被当成了尸体填入尸山中,他用尽最后一点力气试图从尸山中爬出来。
然而周围的士兵、流民都冷漠无情地看着他,没有人愿意上前去将他扯出来。在这个年代,这种重伤的情况,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而且以农民军现在拼命抢掠的习性,是不能忍受有这样的重患拖后腿的。人性的丑恶面在这一瞬间暴露无遗,只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残忍。
“放火。”张元冷漠地下达命令,对于尸山中的重伤员熟视无睹。
豆油、木柴、枯枝落叶等易燃的物品被扔到尸山上,然后一把把火把将这里变成尸山火海,黑烟滚起,散发着油腻的恶臭……
尸山中的重伤员没有发出惨叫,他们之中要么没有了惨叫的力气,要么在火焰焚烧前已经被浓烟给熏晕。
冷酷的张元从怀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