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昔闻冯公青天之名,心折殊深。公镇南二十载,寸土未失,实乃大清南方长城,擎天梁柱。仰望山斗,向往尤深。
今敌寇南来,惊起哀鸿,北宁兵败,朝野震动。在下深知唯公可关前御敌,故力争之,若冯公率萃军而南,大清甚幸,天下甚幸。
然,朝中非议不断。流言四起,更有妒欲以监军之名,扰公军务。在下知悉,以心腹之人夺此监军,名为监,实为充。若以虚代实,冯公可从容布阵,安心抗敌!
…………
看完袁世凯的信,老将军问道:“你是袁大人的……”
徐世昌笑道:“袁大人临行前告诉我,将信交给将军之后。由将军安排在下一切。若是冯将军有任何吩咐,在下要鼎力相助;若冯将军营中无事。那在下便可以游山玩水……”
冯子才道:“咳~为了老夫出山,袁大人已经费心。此番又如此布局……老夫心中感激,先前种种不敬,还望徐大人不要介意!”
见冯子才态度转变,徐世昌也有些吃惊,他回礼道:“只要是为了能够得胜,在下一切听冯将军调遣!袁大人说,当冯将军看完信后,让在下将其烧掉……”
听了徐世昌地话,冯子才心中更是愕然。对于最近名动官场的新星袁世凯。冯子才并无什么印象。不过袁世凯一样的白身入仕,一样的靠战场上的功绩得到提升,加上他在朝廷力主冯子才出山,这让老将军对他有几分好感。当冯子才听说有人上书要给他派监军。而袁世凯又推荐一个翰林书生赴任的时候,他心中又有几分失望。在冯子才原来的猜测中,袁世凯是因为向朝
自己。而又担心自己不能得胜或出现其他情况,己。没料到袁世凯竟然是为了不让别人来对自己指手画脚,才如此费心布局。而且从徐世昌烧信这举动中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应该是非常秘密的,袁世凯为了自己不惜动用各种手段,让冯子才更加感激,当下决定有机会好好当面致谢……
在冯子才正琢磨着如何回报纵横使大人的时候,京城生了一件大事:中国地第一份官办报纸《大清时报》创刊,与此同时大清时报社在京城成立,由袁世凯任社长,郭嵩焘任副社长。为了更好的“管理”报社,慈禧还下令翰林院、南书房、军机处、总理衙门等部门各选派几人进入报社担任“编辑”,“记”则由袁世凯与郭嵩焘推举。袁世凯看准机会上奏,以江南路途遥远不便运输为由,建议成立时报社江南分社以管理南方的新闻收集,报纸行、印刷等事务。袁世凯还在奏折中称江南乃商贾云集之地,可以开创《江南商情副刊》,收集各地商机、货物行情,引导商人们有序经营。慈禧照准,并下令江南分社全部交给袁世凯打理。对于这样的机会,袁世凯当然不会放过,将一批自己送到国外学习社会、新闻等学科的留学生召进南京分社。今后中国第一媒体,作为一个副刊而诞生了!
《大清时报》虽然暂定一月三期,而且民间定价一文,但是这一文钱一张的“纸”第一次就登出了两个震惊天下的消息:
第一个消息是《清流不清,触犯天威》。报中文章称,因为张佩纶等人妄参皇族事务,触犯大清律法以及陛下天威,同时受到六位亲王中的集体弹劾!消息中还称,虽然这些人触犯天威,不过太后扬“博大胸怀”,陛下体现“仁君风采”,对这些人从轻落。这些人的处罚轻到什么程度呢?虽然没有砍头的,不过充军,最轻地都是极边充军,而烟瘴充军也不在少数……
《大清时报》刊地第二个消息是《何谓外交,纵横天下》。这篇文章出自郭嵩焘之手,先是解释了外交的概念以及外交的重要性,其次还对袁世凯纵横天下的“壮举”作出了“深刻”报道。当然,这些报道前面肯定要加上“皇恩浩荡”,“团结在以陛下为中心的领导层周围”、“在太后的谆谆教诲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等内容……
掌握在当权手中的媒体,其报道的消息永远都是打上折扣的。在张佩纶被配后,李鸿章清楚地认识到:他还有利用价值!于是为了给张佩纶留下一线生机,也为了让他继续做自己的棋子,中堂大人马上上书,要求对其从轻落。而左宗棠出于“同情”,也出来为张佩纶叫了两声。袁世凯见状,知道要让张佩纶永世不得翻身不太可能,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为“高大”,竟然也写了一个折子,为张佩纶求情!慈禧既然已经博大了一回,那也不在乎博大二回,看到三封求情奏折,她下旨将张佩纶往军台效力赎罪,遣戍察哈尔察罕陀罗海、张家口等地。袁世凯的“以德报怨”,顿时让他在“不明真相”地官员中树立了良好口碑,而其中最感动的莫过于翁同龢!老先生已经领教过一次袁世凯的大公无私,此次他又出来为政敌讲话,立刻让皇师封其为“君子”。于是知兵善战而又一心为国地袁世凯变成了翁同龢的“门生”,即便没了徐世昌在京城,军机处的情报依然源源不断的传入袁世凯耳中……
《大清时报》的刊,袁世凯这个报社社长没有看到“成品”,因为他已经率领他的纵横使团踏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在这个使团中,袁世凯手下一共四位副使:三品副使兼翻译马格里,从三品专职夷术交流副使李经方,四品通商专职副使胡萼卿,六品使团武官后晋,六品使团文案唐绍仪。几位副使中,除了马格里与候晋一早得悉自己要出国以外,其他三人都是被圣旨召进京城的。
自从考中后,李经方本来一直在浙江努力表现,希望有一天能够不再候补,真正进入仕途。结果李鸿章与袁世凯两封信加上圣旨一起摆到他的眼前,这位自小梦想着能够出国见识的李家大公子连片刻的考虑都没有,收拾起行礼就进京复命。
自从破产之后,胡雪岩便心灰意懒,虽然他知道这次袁世凯组团出使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过雄心不再加上健康每况愈下,他只能派出自己最得意的孙子胡萼卿上京。胡萼卿乃胡雪岩的长房长孙,也是胡家孙辈中年岁最大的,因其父胡品三十九岁早殁,胡雪岩自小将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资质聪颖的胡萼卿没有爷爷的期望,行商之余,努力读书考中举人,可谓青出于蓝。自懂事起,胡萼卿便开始料理家族事务,经历了家族的大起大落,胡萼卿二十多岁的年纪却显得十分成熟干练,早得胡雪岩真传。
唐绍仪二十二岁,虽然没有什么功名,不过却是一个贯通中西的人才。他自幼在上海读书,后来官派美国留学,竟然能经中学升至哥伦比亚大学文科。唐绍仪对于西方政治、文学以及外交有很深的理解,光绪七年回国后,又进入天津洋务学堂读书。在收罗人才的时候,袁世凯看见唐绍仪的资料,便毫不犹豫的力排众议将其选入使团。
光绪十年五月,在一艘远去的轮船上,袁世凯默默的注视着遥远的天际,前方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
第一章 途中
阳又一次没入地平线之下,染红大片的海水。(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平静艘挂着中国黄龙旗的轮船正在行进。这次旅途似乎就是随着日出日落一次次单调的轮回,永远都望不到头。为了打无聊的时间,使团的成员们此刻正在甲板上聊天。
李经方快到而立,比起原来那种书生气,此刻显得成熟了许多。临行前,李鸿章已经交代他:分权争功,所以当他看到袁世凯出舱透气,便试探的问道:错,这次可有把握?”
袁世凯淡淡的笑道:“伯行兄,我大清外交历来艰难,而且美国真正的实权掌握在那些财团手中。即便是总统点头,只要那些财阀与他们控制的国会没有通过,一切谈判结果都是惘然!”
李经方自小学习西学,对美国的政治制度还算了解,不过这种制度毕竟跟“皇权至上”的观念冲突太多:“这国会真能左右当权的决定?”
袁世凯将唐绍仪招至近前道:“少川,你在美利坚留学多年,可知这国会?”
唐绍仪在美国留学七年,深知大清外交政策的局限性与弊端。他听闻袁世凯的纵横论之后,便对这个纵横使产生了几分敬佩。随后袁世凯对他的破格提拔与数次“谆谆教导”,让年轻的外交官立刻把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上司封为偶像。唐绍仪施礼答道:“美国国会乃美国的最高立法机构,拥有立法权、政务监督权、宪法修改权、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有时也可以通过不需要总统签字的法案,虽然这些法案不具备法律效应,但可以表达民间与国会对某件措施地态度,借此给总统施压。”
袁世凯满意的点点头道:“少川。你可以当驻美公使了!”
得到袁世凯的肯定,唐绍仪兴奋的道:“哪里、哪里,卑职与大人的差距还很大……”
袁世凯笑道:“少川,你先去吧!”
“是!”
年轻人转身离去,而袁世凯却对这李经方微笑不语。看着袁世凯暧昧的眼神,李经方问道:“尉亭何故笑?”
袁世凯道:“伯行兄,你不像少川一样叫我大人,而叫我尉亭,说明你把我当作朋友。不过对于朋友,你却不够真诚……”
李经方有些尴尬的道:“尉亭。为兄不过是……”
袁世凯转身看着远方道:“伯行兄,可还记得我们当年初见否?”
李经方道:“当然记得。当年与尉亭一番畅谈,真是大开愚兄茅塞,连毕德路老师都对尉亭赞不绝口!”
袁世凯问道:“那伯行兄还记得当年我狼狈离开贵府的情形吗?”
李经方道:“咳~尉亭是否还记恨……”
袁世凯摆摆手道:“若我还记恨,怎会向中堂大人举荐你出任副使?又怎会为那张佩纶求情?”
李经方不解的问道:“那尉亭这是何意?”
袁世凯道:“伯行兄,小弟当日入令尊幕府时,与兄台一见如故,那番畅谈是何等坦荡痛快。而离开贵府时,小弟又把兄台当作知己、兄弟,临别之事。悉数委托!可如今为何我们之间有如此芥蒂?为何不能象初识一般,坦诚相待?”
其实李经方心里一点也不怨恨袁世凯投靠醇亲王。反而袁世凯斗夸了张佩纶却是帮了他的大忙。张佩纶在李鸿章府中地地位一天天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他的接班人地位。而且前段时间李鸿章曾经知会过他,要将鞠藕许配给张佩纶的消息,这让李经方更是坐立不安。在无奈下,李经方还曾经想过让袁世凯回归的事情。此刻听到袁世凯的“惆怅”,李经方有些尴尬道:“尉亭,为兄何尝不想?只是……咳~”
袁世凯拍拍李经方的肩膀道:“父命难违,我理解!不过我希望还能与伯行兄共进退,就像我在贵府中一样……甚至可以互为援应,这样岂不是更好吗?”
李经方的血缘关系。已经注定了他不可能背叛李鸿章,不过却不代表他一定会完全遵照李鸿章的命令去办事。如今李鸿章位高权重,几个孩子又都长大**,李经方虽然是长子。不过毕竟不是亲子。而且加上还有个鞠藕,一旦她嫁给一个李鸿章满意的人,李经方的地位更是难保。所以现在李经方已经开始大力地在官场组织自己的关系网。希望能够顺当地接李鸿章的班。听了袁世凯的暗示,李经方道:“尉亭,那为兄就不瞒你!家父希望这次出使,我能好好表现!”
袁世凯笑道:“这才是我的兄长!尉亭也给你交个底,令尊临行前
谈起令妹的婚事,说不定将来伯行兄就是我的大舅哥既然是一家人,尉亭一定会让伯行兄好好立功!”
李经方笑道:“哈哈……那就多谢袁大人了……”
两人又畅谈许久,李经方受不得海风,告辞回舱。又一番尔虞我诈,让袁世凯已经感觉有些厌恶。他倚着栏杆静静的看着远方残阳,刚刚长出一口气,一只半满的酒杯便递到眼前。
“你七岁就像二十,现在二十五,神情已经跟我差不多。”马格里端着酒杯含笑说道。
抿了一口干烈的洋酒,袁世凯笑道:“我的老师,所以我们更像朋友,不是吗?”
马格里也望着远方道:“是啊,更准确地来说,我们是伙伴。世凯,我能问问你在想什么吗?”
袁世凯答道:“历史与未来”
马格里道:“这可不是你这个年纪的人考虑的问题,说说你想象中的未来。”
袁世凯道:“我地未来就是历史……”
马格里沉思片刻道:“世凯,我没有看错你。把自己的未来写成后人的历史,这种人自古到今屈指可数……”
听马格里误会,袁世凯心里苦笑:我是穿越地……
看袁世凯笑而不语,马格里问道:“世凯,在你想象中的未来里有家庭吗?”
转头看看马格里,袁世凯笑道:“哈哈……老师什么时候也学会旁敲侧击了?”
马格里有些尴尬道:“呵呵,现在在官场我是你的属下,在生意上我是你的雇员和合作,所以……”
袁世凯道:“其实我也常常想起马丽,虽然我们还在通信,不过毕竟这么多年了,不知道她怎么样了?”
马格里道:“她很好,毕业后这些年一直跟亨利在美国打理生意。虽然经验还欠些火候,不过很快就应该出师了。”
袁世凯道:“那就好……”
马格里道:“世凯,有个私人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和马丽……”
听到老师的问话,袁世凯果断的说道:“老师,如果条件允许,而马丽又同意的话,我想跟她在美国秘密结婚……”
听了袁世凯的决定,马格里露出欣慰的笑容道:“世凯,有你这句话我就知足了,你不知道马丽这些年有多少追求,不过为了你,呵呵……”
如今的马丽已经不再是那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而是美国商界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袁世凯也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少年,而是中国官场中的一个投机,如何避免风险已经成为他思维中的一个习惯。袁世凯深深的知道,女人是善变的,虽然他与马丽有着初恋的回忆,不过在时间的冲击下,那脆弱的感情是很容易被忘却的。如今袁世凯的资本支持大部分都操控在马格里父女手中,尽管马格里还算忠心耿耿,也已经认准了他这个“准女婿”,可谁敢保证远在美国的马丽不会生变化?你让袁世凯如何完全放心?所以用婚姻将这种脆弱的合作固定,是最好的办法。而对于与马丽的这桩婚事,袁世凯有些自信又有些担忧。虽然分别多年,不过从马丽写来的信中还是可以感觉到女孩的对他的眷恋。这种眷恋,就象他在官场上尔虞我诈之后,想要向自己的家人袒露心怀,好好倾吐一番一样。只是这两年,马丽的来信中似乎少了一些东西……
看着袁世凯又沉默不语,马格里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世凯,不用担心。马丽的个性我了解,她认准了的事情永远不会改变,倔强得跟她母亲一样。”
提起马格里的夫人,袁世凯道:“师母已经过世多年,老师觉得孤单吗?”
马格里道:“可能我是美国人的原因吧,对于妻子的感情中国人很难理解。外人都说你师母嫁给我,是她一生最错误的决定。”
“为什么?”
马格里有些伤感的说道:“因为我们结婚之后,她便众叛亲离,连家人都不能接受她。不过她临终前跟我说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