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

第298章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298章

小说: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就会老实下来,今后也不再会有这样的局面……”丘吉尔略一停顿道:“据各方预计,欧洲这场战事并不会太长,因此我们即便妥协,最多也是给中国人几个月的特权。这样即可以不用冒失去印度的危险,同时还能按照原来的计划参战……”

    见众人纷纷认可,格雷趁热打铁:“朱尔典先生在来电中透露,中国人开战的决心并不大,因此他们要求‘自由通商’长。一个是三年、一个是英德战争期间……”

    这下众人都放下心来,即便给中国这样的特权,也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因为他们预计的战争就是几个月。然而,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陆军大臣基钦纳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不行!若是中国人拥有了这样的特权,那么帝国甚至协约国就很有可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因为我们面对是一场艰苦的长期战争!”
………………………………

第11卷 第33章 奔雷计划

    早晨,朱尔典收到了格雷的电报:“同意中国要制通商特权之范围,但一切以帝国亚洲领土安全为先。速办!”这封电报看似给了朱尔典很大的权限,但细细琢磨,其真实含义是:能限制中国的通商特权最好,不行也不能勉强,一切以稳住中国为基础。

    “没想到,70年之后是我代表帝国向中国人低下了高傲颅……”看完电报,朱尔典摇头苦笑。这几日他因为苦苦等待国内的指示而彻夜难眠,没料到会得到这样的命令。不过大使先生知道现在刻不容缓,他顾不得自己的两只熊猫眼,匆匆洗漱后赶到了中国外交部,并与唐绍仪进行了一场气氛愉快的会面。几个小时后,两人带着一份名为《中英南京新约》的文件同进午餐……

    《南京新约》核心内容一共有三条:第一,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且从今后不再是军事缓冲区;第二,经过双方“友好协商”,英国结束对香港的租借,并将该地区归还中国;第三,在这次英德战争期间,即从1914年84开始至战争结束,英国承认中国享有“自由通商权”,包括将货物出口至英国的敌对国。其中第三条只在中英两国处于“友好”的情况下有效。

    在这场谈判中,朱尔典很爽快的答应了中国要回西藏和香港的要求,但是对于自由通商特权提出了一些异议。他要求按照《伦敦宣言》的规定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限制,并且提出英国战时应该有对中国商船的登船检查权。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半天,最后各让一步,签订一个补充协议:第一。中国不得向敌对国家出口军火以及直接用于军事用途的货物,例如步枪、火炮、炮弹、子弹、炸药等,但是战前各国在中国购买的物资不在其列——即84日前各国向中国订购地物资:+(也包括德国购买的50艘潜艇)。第二,英国军舰对中国商船有检查权,但没有没收中国商品的权力,若发现违禁品可让商船返回或者改运其他中立国……

    810夜,皇宫御书房。

    看完唐绍仪递上的《南京新约》,袁世凯问道:“俄国人那边怎么样了?”

    唐绍仪口吻里带着几分自信的道:“回陛下,库达摄夫虽然还没有表态,不过相信他很快就会妥协……”

    一旁的沈月琴拿出一份电报道:“陛下。情报处刚刚截获了圣彼得堡发来的电报,指示库达摄夫同意我们的要求。”

    军事动员令发布之后,中国也对俄国提出了条件:承认中国对外蒙的主权,同时归还葱岭以及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以东的地区。葱岭位于新疆境内,是中国极西之地,而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则是新疆通往哈萨克斯坦地重要关隘,这三个地区都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间,由于俄国欲指染中国新疆、英国对西藏有野心,因此两国签订所谓的《英俄协定》,将这几个地区瓜分。

    袁世凯将电文交给唐绍仪道:“少川。这次外交部做得不错,不过还须再接再厉。务必将西部这几个地区要回来。”

    此时书房里除了唐绍仪和沈月琴,帝国统帅部四总的负责人全部到齐,另外还有袁世凯的两个贴身参谋以及刚刚奉召回到帝都的袁韬和韩兴华。

    袁韬是个急性子,他拱手问道:“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袁世凯笑道:“文博,你什么时候也学会客气了?说吧……”

    袁韬道:“此刻欧洲烽火连天,英国人无暇顾他。臣以为帝国应当趁此机会出兵印度,或是动用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直取东南亚地区,进一步扩大帝国在亚洲地区的势力……”

    “我记得你在围棋上还有几分造诣吧?”见袁韬点头,袁世凯继续说道:“此时印度犹如中英对弈的一个‘劫’。对于英国人而言。印度是个生死劫,失去就会要他的命。而对于中国而言,虽然得到它可以获得不小的实空,但是没有亦影响不大。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劫在其他地方捞取更多地利益……呵呵。等到实地捞够,我们再回头‘提劫’……”

    袁世凯一番话让众人露出思索的表情,而有一人却例外:“陛下。臣觉得印度可暂时不取,但俄国不可不取……”此人年约四旬,一脸英气,正是东北军区司令韩兴华。

    袁世凯笑问道:“说说你地理由……”

    “是!看我国的地图可知,帝国北部、西部与俄国相邻,而南部处于英国人的包围中。帝国欲向外扩张,必定要打破两国封锁,或者选其一而攻之。英国乃海上强国,不仅拥有强大的海军还控制着全世界的海上交通枢纽。鉴于我国海上力量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和通商所需,目前还不是与英国开战的时候。不过,此刻俄国为欧洲战事所牵绊,正是帝国向北扩张的最佳时机……”韩兴华清清嗓子,继续侃侃而谈道:“另一方面,俄罗斯多年来一直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目前除了环贝加尔湖路段尚未建成外,

    段皆以竣工,并计划于年全线通车。若是这条铁路彼得堡至海参崴仅需六至七天行程,俄国人对远东地区的控制将大大加强,我国想要收回远东亦困难许多。所以臣觉得,此刻当为向俄开战之最佳时机,亦是最后时机……”

    韩兴华是帝国军队中极右翼思想军官的代表,一直主张帝国通过对外战争扩张领土。听到他地话,在场几个军官频频点头,就连唐绍仪也表示赞同道:“陛下,从外交角度考虑,臣也觉得此次对俄国的条件过低。据前几次与库达摄夫接触的情况看。即便帝国要回远东俄国人也会答应……”

    听到众人的话,袁世凯与侯晋对视一眼道:“侯参谋长,看来你该给他们一个答案了……”

    侯晋从身边地文件包里拿出几个信封交给众人道:“现在在你们手上地是一份作战计划,代号‘奔雷’,保密级别为‘甲一级’。请各位现在就开始认真阅读,然后按照自己的职责,对计划内相应部分提出建议并做出适当地调整……”

    这是一份封装在信封里的文件,虽然只有十几页的厚度,但是封口处“绝密”二字却让人感觉入手沉甸甸……

    就在中国的惊雷计划还处于襁褓中时,德法两国酝酿20年的计划。被积蓄40年的仇恨瞬间引爆,一发不可收拾。

    自从普法战争之后,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已经成为法兰西民族坚定的信念,或者说是一种怨念更为恰当。正是在这种从强烈渴望演变而来的变态情节驱使下,法国人一直将他地所有兵力都集中到南部的德法边境,以待有一天能够收复失地,甚至攻入柏林。在1890年之前,德国只想守住这两个来之不易的资源产地,并没有什么进取的野心,因此也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法军对面。然而。自从施礼芬就任总参谋长之后,德国人他改变了这种消极防守的战略。

    在施礼芬那份著名的战略计划中。正是利用法国人急于夺回失地的心理,故意在阿尔萨斯…洛林一线部署较弱兵力,吸引在北方也就是德军的右翼部署重兵。改用右翼重兵一侧包抄的方式,从马斯河两岸铺天盖地越过整个比利时,象一把可怕地大草耙那样横耙全境,而后沿整个比法交界线进入法国,再循瓦兹河流域直下巴黎。德国大军将插入首都与调回应战的法军之间。这些法军离开它们地工事地带,就会在决定性的歼灭战中给吃掉。

    对于德国人实行右翼包围的战略,法国人从来没有置之度外。甚至还有情报人员得到过施礼芬计划的一部分副本,并报告给法军总参谋部,但是那种怨念已经让法国人在战略上变得比德国人还固执。法国总参谋部认为,德国人在他们的右翼投入的兵力越大。他们在左翼和中路的兵力就要相应地减弱,法军就可以计划在这一带突破。法国的战略是背靠比利时边界面对莱茵河。只要德国人远道迂回包抄法军翼侧,法国就计划发动钳形攻势。在德军设防的梅斯地区的两侧突破德军中路和左翼,并乘胜切断德军右翼和它地基地的联系,使其无法出击。

    基于这种的战略构想,法国人制定了17号计划:法国5集团军全部集中在南部的德法边境上,而北部时地防务则由比利时6个师负责。虽然后来将英国人也拉入了这个计划,并让英国陆军协助防守比利时,但是英国陆军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英国人不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完全由自愿兵组成,而且大多是贵族兵,甚至一个上尉地亲戚可能都是某某亲王或者伯爵,指挥上存在很大问题。另外,英国本土诸岛的正规军仅有六个步兵师师和一个骑兵师,后备役虽有约三十万人,但非常缺乏训练,仅仅能够充当国民后备役。连基钦纳都称他们为“无用的业余军人,他们的作用等于零!”但是即便如此,法国人依然不愿意将一兵一卒调到北方战线防守,而是执着的向阿尔萨斯挺进。

    德国方面,其部署也很好的体现了施礼芬计划。开战之初,德军只在东线部署了一个集团军——第八集团军——以防范俄国人可能的进攻,另外七个集团军则在西线从北向南一字排开:部署在比利时列日城以东的是德军阵线右翼顶端的第一集团军,部署在阿尔萨斯的左翼末端的第七集团军。第六、七两集团军组成德军左翼,计十六个师,他们将担负起阻挡法军进攻的重任;第四、五两集团军组成中路,计二十个师,负责卢森堡的突破;而第一、二、三集团军组成右翼,计三十四个师,按计划将穿越比利时,直接攻入巴黎郊区。

    就这样德国人来到了比利时,而法国人开始向阿尔萨斯进攻。如果将双方的行军路线同时绘制在地图上,宛若一个大大的中国太极图:德国人在北方从东向西迂回,而法国人则在南方从西向东挺进。然而关键问题是,此时的“阴阳双鱼”并不是匀速运动,哪一方主力先突破对方的防线,哪一方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

第11卷 第34章 烽火八月

    经过了一夜的滂沱大雨,空气中充满让人愉悦的气息。(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晨雾渐渐散去,朝阳把第一抹光明投向这个世界……

    “踏、踏、踏……”迎着晨曦,三千帝国军踏过那条屈辱的租界线。步伐整齐、沉着坚定,任何一个角度看去,士兵肩上的步枪都成一条直线。旗手手持4米长的。:》。双龙旗合着微风高高飘扬。七十三年后,炎黄子孙的图腾再次降临到这片土地上……

    这支从天而降的军队把道路两旁的中国百姓吓了一跳,他们起先呆若木鸡,有的站立在路边低声啜泣、有的在家里从窗子后窥视,然后才逐渐破涕为笑——认祖归宗的时刻到了……

    “敬礼——”位于中环半山的总督府门前,英国驻港治安军已经列队相迎,不过他们却是一脸失望,因为他们今天要低下高傲的头颅,向中国人!

    “我代表大英帝国,将香港租界交还给中华帝国。望两国世代友好……”第十五任香港总督梅里含爵士发表了一份措辞恰当的开场白,但脸上却充满不甘与失望。他曾任香港警察司,是唯一一位出任港督的警队首长。也正因为出身警队,其任内对中国人采取高压政策,激起民愤而险遭行刺。他热爱赛马运动,任内将这项运动在香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建树……

    代表中国接受香港的是帝国首相文增瑞,他的讲话仅有五分钟的长度,而且其中充满了外交辞令。不过这倒是正合梅里含的意,因为他也不想在这样让人失望地场合里待太长时间。前后不到半个小时,中英军队就交接了防务。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香港市民到场观看,甚至屋顶上也站满了人。早上1035分,中华帝国的国旗伴随着雄壮的国歌缓升起,21响礼炮响彻整个香港城。随后,家家户户的窗口都悬挂起帝国国旗,人们涌上街头,把整座城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香港的回归,吹响了中国统一的号角。在论政茶馆、在机关学校、在军队工厂,“统一”和“收复”成为了人们谈论的主题,国内各大媒体用大量篇幅报道了这一盛事。随即帝国公布收复蒙古、西藏、澳门以及新疆西部几个地区的消息。中国人地爱国情节空前高涨,甚至有国民议会的议员写信给袁世凯,要求武力收复远东。

    尽管这些地区名义上已经回归,外部阻力也已经清除,但是内部阻力仍然不小。蒙古北部依然盘踞着十几个旗主,西藏的土司们希望继续保持那种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帝国想要收回这两个地区,并且进行真正的统治,就必须改变当地社会结构,这会极大的触动两个地区特权阶级的利益,形成内部不稳定因素。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袁世凯下令做两手准备:西南军区和蒙古军区的部分军队快速集结,随时准备进驻两地;另一方面。召集两地的所有旗主、土司开会,商议回归后地地方管理、土地分配等等问题……

    在国际上,香港回归的消息没有引起什么反应。此时各国报章都充斥着有关列日城陷落、德皇和俄国沙皇、齐柏林飞艇、西线和东线战事等等地报道,仅仅有几家媒体用豆腐块大小的篇幅报道了香港的回归,可以用漫不经心来形容。然而,由于《中英南京新约》签订后,中国立刻解除了国内的战争动员令,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特别是受到美国人和德国人的关注。美国人关注,是因为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特权。此时威尔逊第一次感觉到中国的地理位置其实优于美国,因为它可以随时威胁英国人的软肋;德国人关注,是因为威廉感觉自己再次被有着“犹太式贪婪”的袁世凯戏弄。在得知中国取消了动员令后,威廉痛骂道:“他是一个可恶、贪婪、卑鄙地混蛋!今后我绝不会再相信他。绝不……”

    仿佛觉得将威廉气得不够,在香港回归的第二天,中华帝国外交部宣布:中国将进行一次外长级环球访问。对于欧洲。中国外长访问的主要对象是奥斯曼帝国、希腊、保加利亚、意大利、罗马尼亚、荷兰这些目前还保持着中立的国家,参战国仅有英、德两国在行程之列。在中国外长访问地行程中,柏林、伦敦都没有忽略,看似不偏不倚非常公平。不过由于中德之间的亲密度一直比中英之间的高,因此这种公平其实已经对德国人非常不公平。威廉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摔碎了那个中国政府送给他地珍贵瓷器,并且第二次痛骂道:“这是可耻的阴谋,是两个流氓国家的无赖勾当”,“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