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它的飞行员座舱打了个稀巴烂……
空战持续了近半个时,尽管“怒龙”战斗机性能远远超过对方,但这样大规模的空战就如同两军对阵,个人能力再高也难免在万人战阵中有所损伤。中国机群在击落100多架敌机的同时,自己也有七、八架飞机被击落,所幸的是中国空军早早就配备了降落伞。大部分被击落地飞行员都跳伞逃生。此时空中已经看不到几架俄国战斗机,剩下的也都开始四散逃窜。梁冰下令一个战斗机大队追击,自己则带领其他战机赶到了俄军阵地上空。
在空战进行的这段时间里,吴天昊率领的轰炸机群已经将俄军炮兵阵地翻腾了一遍,此刻还没有投弹的轰炸机正在对俄军前沿进行攻击。凄厉的呼啸声中,炸弹如雨点般落下。惊天的巨响让俄军士兵肝胆俱裂。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响起,100多辆中国坦克一边射击一边向俄军前沿阵地冲去,跟随在它们身后地步兵爆发出震天的喊杀之声…………中国蒙古方面军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一天,隆隆的炮声,震天的喊杀声,还有飞机凄厉的呼啸,将贝加尔湖古老的宁静撕碎。中国空军第一波空袭根本不顾损失,不仅将俄军地高炮阵地全部摧毁,而且还轰炸了伊尔库茨克城内的机场。消除了空袭的威胁后。大型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轮流轰炸,中间几乎没有时间间隔,俄军炮兵阵地、前沿阵地、伊尔库茨克城内的仓库、码头全部遭到毁灭性打击。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在地面上。担任进攻先锋的近卫装甲师,仅仅用了半个时就将俄军的防线撕开了一个长达10公里的口子。不过进攻的脚步并未因此停下。在对峙地一个月里,中国再次在国内动员了30万兵员,并组建了三个新的装甲师,全部补充到蒙古军区。在突破俄军第一道防线后,新建的第5、6、7三个装甲师轮番出击。一口气将俄军在伊尔库茨克以南地三道防线全部撕裂。
部署在贝加尔地区的俄军兵力总共有8多万。其中20万防御上乌金斯克,50万在伊尔库茨克南部地区布防。还有30万作为预备队留守伊尔库茨克城内。从中国蒙古方面军发动攻击开始,四个装甲师在一周内从俄军防线里杀了个三进三出,将其整个防御体系彻底搅乱,随即数十万帝国步兵将那些七零八落地俄军分割包围。与此同时,中国东北方面军第10、11集团军从东部猛攻上乌金斯克,而蒙古方面军在则贝加尔湖上组建起一支快艇巡逻队,并配合空军截断了上乌金斯克和伊尔库茨克的水上补给线。
在贝加尔鏖战不休的同时,刚刚攻克巴甫洛达尔的帝国第一集团军没有做丝毫停留,仅仅用了4天就向东北方向攻击了近30公里,前锋已经攻入巴尔瑙尔郊区。第一集团军的快速突进让科尔尼洛夫慌了手脚,他立刻下令诺伏尼古拉耶夫斯克所剩地1万俄军南下增援巴尔瑙尔,同时向俄总参谋部求援,从欧洲战场上要来20万援军…………30万俄军和中国第一集团军地20万人在巴尔瑙尔展开激战。与此同时,从阿克莫拉向西北挺进的第二集团军,已经占领了俄哈边境重镇库斯塔奈。随后从乌拉尔军区派来地35万俄国援军也抵达库斯塔奈,双方发生激战。至此,中俄之间沉寂了一个月的对峙局面被打破,战火如同喷发的火山迅速蔓延……
5月,中俄之间三大战役进入白热化。在贝加尔地区,由于水上补给线被切断,20万上乌金斯克的俄国守军弹尽粮绝,不得不向中国东北方面军投降;同时,伊尔库茨克外围阵地全面崩溃,中国蒙古方面军先锋进抵伊尔库茨克郊区…………俄军亚洲战区8成的兵力被死死黏在贝加尔地区动弹不得。在乌拉尔地区,由于俄国总参谋部急于收复阿克莫拉,因此再次向进攻库斯塔奈的俄军增加了5万哈萨克骑兵。面对两倍于自己的敌人,中国第二集团军司令袁韬没有被动防守,果断下达主动出击的命令,与俄军在野外发生激战。在库斯塔奈战役中,中国陆军再次颠覆了传统,将骑兵从“野战之王”的宝座上拉下。数百辆坦克仅一次冲锋就击溃了曾经让欧洲各国胆寒的哈萨克骑兵,并将南下俄军打得溃不成军。在巴尔瑙尔战役中,中国空军发挥了巨大作用。虽然从蒙古进入巴尔瑙尔路途艰难,但是科布多(蒙古西部城市)距离巴尔瑙尔直线距离仅有700多公里,完全在“狂龙式”轰炸机的满载轰炸范围之内。于是巴尔瑙尔不到三天就受到了中国空军3000架次的轰炸,城区化作一片瓦砾。俄军匆匆赶来,防御工事还未来得及构筑便被炸得溃不成军,第1集团军则趁机冲入城区。
进入六月,德军为了配合中国军队的进攻,在欧洲东线突然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让欧洲战场上的俄军无法东援。此时亚洲战事依然激烈,不过中国军队已经牢牢控制主动权。在贝加尔地区,俄军兵力已经不足4万,而且失去了除伊尔库茨克城区以外的所有外围据点。为了给俄军最后一击,中国空军进行了一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毒气投放。数百吨五号毒气弹将整个伊尔库茨克城区笼罩在毒烟之中,惊恐的俄国人终于崩溃,四十万俄军兵败如山倒的向西逃窜。蒙古方面军没有因为占领了伊尔库茨克而停步,王凡第一时间向行军速度最快的第7集团军和四个装甲师下达了追击命令,不过他的指示是追而不击。就这样,溃败的俄军一路向西逃窜,而中国军队跟在他们身后一边开火一边接收铁路。六月中旬,中国蒙古方面军先锋已经推进到诺伏尼古拉耶夫斯克以东地区,而他们身后近千公里的铁路线竟然保存完好!几乎是同一时间,第1集团军突破了巴尔瑙尔俄军防线,并从南部逼近诺伏尼古拉耶夫斯克。在东、南两面夹击之下,俄国亚洲战区司令部所在的诺伏尼古拉耶夫斯克仅仅支撑了三天就被攻破,科尔尼洛夫狼狈逃回圣彼得堡。随后,中国第1、第7集团军从东部,第2集团军从南部直逼乌拉尔地区。7月初,在中国军队的猛攻之下,俄军相继丢失了鄂木斯克,库尔干以及三大工业中心之一的秋明。此刻,乌拉尔以东仅剩下车里亚宾斯克和叶卡捷琳娜堡两座城市……
………………………………
第11卷 第80章 战略调整
十九世纪,俄国曾经出现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别林斯基、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一大批思想家。(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秋水轩首发]这些人赞美过彼得大帝、抨击过农奴制度、探索过俄国的未来之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先进的政治理念。然而,在国家和社会面临着选择的时候,俄国就如同当年“天朝迷梦”被打碎的中国一样,陷入了迷惘与动乱中。1918年留给俄国人的记忆,除了这场全球性战争、蔓延全国的西班牙流感,还有频繁的政府更迭与权力斗争。
7月,当中国兵锋直指伏尔加东岸的时候,刚刚改组不到两个月的俄国临时政府再次出现分裂。克伦斯基是个极具野心的政治家,在李沃夫当政期间,他一直蛰伏其羽翼之下,并悄悄的丰满自己的势力。当成功拉拢了俄国最有政治影响力的社会革命党之后,克伦斯基再也无需掩饰,直接跳出来对李沃夫发起挑战,随即俄国政局出现了李沃夫、克伦斯基以及布尔什维克三方博弈的局面。
7月20日,一直以“有影响的掌权者形象”出现的克伦斯基终于成功将李沃夫踢出权力核心,成为第三届临时政府的总理。为了对抗布尔什维克,他立刻做了两个重大举措:第一,巩固与社会革命党的关系,并拉拢孟什维克,其任命的临时政府新部长大多出自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第二,派遣他的嫡系军官接管俄国军队,同时将科尔尼洛夫再次任命为圣彼得堡卫戍司令。(孟什维克也是布尔什维克的一部分,因主张通过社会改良而不是革命来改变俄国现状被称为“右倾机会主义”,后来从布尔什维克中分离。)
克伦斯基就任时声称,他的主要目的是“拯救革命,使其摆脱极端分子”。在努力制止人们对财产的越来越严重的侵夺时。他警告说。将来地立宪会议对7月25日以后进行地土地转让不会予以承认。他还试图通过对某些罪行再采用死刑的办法,在军队中恢复严守纪律的风貌。这些措施自然使克伦斯基极不受布尔什维克和其他激进分子的欢迎,更不幸的是,他也没有因此而得到军人和其他保守分子的支持。[秋水轩首发]所有地人都认为他是一个软弱的、爱高谈阔论的政治家,要求他立刻采取措施击溃苏维埃。当他拒绝这样做时,第一个出来反对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信科尔尼洛夫,因为按照克伦斯基提出的法案,科尔尼洛夫很有可能走上绞刑架。
科尔尼洛夫在7月底发动叛乱,并对外宣称:其目地是使政府不受苏维埃的操纵。然而,这场叛乱的结果与科尔尼洛夫原来的打算正好相反。虽然高层军官是各种官僚的嫡系,但是布尔什维克的拿手好戏却是在基层渗透。当军事叛乱发生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带头组织对科尔尼洛夫的抵抗,与叛乱军队争夺圣彼得堡地控制权。同时布尔什维克还成功的在叛乱军队中进行宣传,使许多士兵最后开了小差或者倒戈相向。科尔尼洛夫叛乱不到两个月就以失败告终,惊恐地克伦斯基突然发现:大半个圣彼得堡已经处在苏维埃的控制之下,而自己身边却没有一兵一卒。此时,列宁断定推翻克伦斯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已经来临,但大部分布尔什维克仍不准备最后决战,因为他们担心。即使他们能推翻临时政府,也不可能维持政权。列宁的回答是:“24万布尔什维克党员完全能统治俄国。为穷人的利益反对富人,正如过去13万地主统治俄国,为富人地利益而对付穷人一样。”最后,在以辞职相威胁之后,列宁说服了党中央委员会投票赞成武装革命。起义日期定在10月。
在内乱不断地这段时间里。俄国官员如同走马灯似的不停更迭,就连前线地指挥官们也不能幸免。几乎是一天一换。政局动荡、将帅更迭,让前线士兵们更是无心打仗。7月,俄国逃兵的数量达到历年顶峰…………78万!中国有句俗话“趁他病,要他命”,俄国内乱一起,德国在东线、中国在乌拉尔同时发动进攻。7月中旬,德国占领了今波兰全境,中国军队则攻入车里亚宾斯克和叶卡捷琳娜堡;7月底,德军先锋进入乌克兰西部,而中国军队已经占领乌拉尔以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乌法,前锋更是直指俄国这个时期重要的石油产地萨马拉……
8月,也就是科尔尼洛夫正在圣彼得堡进行军事叛乱的同时,袁世凯向中华帝国统帅部下达了战略调整的命令。根据该命令,陆军原有的13个常备集团军和后来动员的6个集团军、3个独立装甲师,共240万陆军将分成乌拉尔、印巴、中亚三大战区。乌拉尔战区由刚刚晋升为陆军元帅的王凡指挥,总兵力7万,包括第1、3、5、8、9五个集团军,其中1、3、5三个集团军继续进攻乌拉尔地区;8、9两个集团军作为预备队,负责稳定车里亚宾斯克至新西伯利亚占领区的局势。印巴战区由陆军上将刘正南指挥,总兵力60万,包括第12、13、14、18、19五个集团军,其中12、13、14集团军继续向缅甸、孟加拉地区进攻,18、19集团军作为预备队,负责巩固对暹罗、马来半岛以及缅甸东部的占领。中亚战区由陆军元帅武猛指挥,总兵力65万,包括第2、4、6、7四个集团军以及三个新组建的装甲师,第2、7两个集团军和3个装甲师将向南进攻里海北岸的阿克套,然后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中、南两条分支向土库曼斯坦和波斯北部挺进,第4、6两个集团军负责稳定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亚占领区局势。另外,从新西伯利亚至伊尔库茨克地区由10、11集团军负责接收和管理;远东地区由15、16集团军负责接收和管理;第17集团军则从外兴安岭北上,进攻还有小部分俄军盘踞的阿尔丹、亚库茨克等据点,彻底清理亚洲的俄军残余。
中国军队做出这样的调整,甚至敢于派兵深入波斯,俄罗斯帝国花费数十年建成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功不可没。
史书里常常提到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往往指的是那条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即起自莫斯科,经萨马拉、车里雅宾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到海参崴,总长9332公里的欧亚大陆桥。修建这条铁路时遇到的困难异常的多,除了密布的河流湖泊与山脉、面积辽阔的永久冻土层外,恶劣的气候成了最大的考验。在西伯利亚,冬季的温度能达到惊人的零下50多摄氏度,而在盛夏又经常出现近零上40摄氏度的高温。巨大的温差经常造成钢铁脆裂、设备损坏。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成千上万的俄国贫苦农民以及服苦役者参与了施工。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开山搭桥,铺设枕木,很多人因劳累致死。另外,俄国还必须为铁路的修建付出高昂的代价。作为欧洲经济比较落后的一个国家,沙俄几乎要倾尽国力才能承担起惊人的费用。仅在1891年至1901年间,俄国就为西伯利亚大铁路花费了14。6亿卢布,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军费开支。经过13年的艰辛努力,1904年7月13日,这条世界最长的铁路干线才开始通车,而收尾工程则延续到了191年。沙俄建设这条铁路动脉的目的除了加强对亚洲部分领土的统治外,还有包藏将中国变成“黄俄罗斯”的祸心。然而,尼古拉二世万万不会想到,此时这条铁路成了中国进攻俄罗斯的后勤补给线,更将成为中国今后统治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的重要锁链。
另外,在1895年之后,世界各国对俄罗斯的投资越来越多,加上1902年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三大产油国(920万吨)、第一大石油出口国,欧洲各国迫切的需要一条从里海沿岸通向中欧的铁路。于是俄罗斯帝国得到了英、法,甚至德国在内的铁路建设援助,并修筑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三条重要支线:北线…………由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北上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通往西欧及北欧诸国;中线…………由哈萨克斯坦往俄罗斯、乌克兰、穿过中欧诸国至英吉利海峡港口,或者由阿克套南下,绕过里海、穿过高加索地区、越过黑海至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再通往中欧各国;南线…………由土库曼斯坦向南入伊朗,再折向西进入土耳其,过海峡,经保加利亚通往中欧、西欧及南欧诸国。沙俄修建这些铁路,为的是巩固对波斯地区的统治,然而此刻,中国的机械化兵团正沿着这些铁路线杀向波斯湾!为了中亚军区的补给充足以及保证今后能够顺利控制中东和中亚,中华帝国铁道部得到一项任务:从阿拉山口修建两条铁路,一条通往阿克莫拉、一条通往土库曼斯坦,要求一年内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网接轨,三年内将全面并入中国铁路网!
………………………………
第11卷 第81章 窥视中东
“美索不达米亚,是耗尽协约国力量而又无相应的军事收益的另一个战区。”…………出自美国军史学家汉森鲍德温的《一战史纲》,1962年。
中东,21世纪地球上最不平静的地区,因为那里有世界上61%的石油储量。这些黑色黄金为波斯湾沿岸国家带来无尽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动乱。然而在100年前,因为没有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