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然挺立。德军第一波突击部队推进缓慢,蠕蠕而行,在一些地方德军甚至出现了溃退……
“该死!”黑泽勒一边看着前方的一个高地战况一边喝骂道:“立刻枪毙退回来那个军官!”
尽管没有决定权,但威廉皇储还是适时的提出了建议:“是不是让坦克部队攻击一次?”
黑泽勒思索片刻道:“殿下,老臣建议让喷火兵上。”
说是建议,但黑泽勒用的是决定的口吻。威廉淡淡一笑:“那好,就听老元帅的……不过还是把坦克部队先调上来吧……”
德国喷火突击营的战士携带小型迫击炮和喷火器,并像旧时代的骑士那样全副披挂,因此深得黑泽勒的喜欢,被他称为“精锐中之精锐,坚韧不拔而且久经战阵的堑壕猛士”不过这些堑壕猛士对那个高地也无济于事,冲到第一到堑壕前已经有一半人阵亡,而且他们死前都要忍受大火焚身的痛苦。
“元帅阁下,我建议让坦克部队冲一次!”这次皇储的语气同样坚决,因为那些堑壕勇士已经全部倒下,而前后不足1个小时。
黑泽勒眼见自己最心爱的部队全部战死,双手紧紧握拳,仿佛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听到皇储的话,他仿佛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好吧……一切听殿下指挥……”
半个小时后,十五道灯光出现在那个高地的斜坡之下,这些灯光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向坡顶冲去。虽然大地的抖动不如炮击时剧烈,但是嗅觉灵敏的人已经感觉到危机正在降临。不一会,法国人看到了十五个巨型“怪兽”的轮廓。这些怪兽长着两只巨大的脚板,侧面还有几根恐怖的“毒刺”。所有的法军士兵都忘记了战斗,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些怪物靠近……
“哒哒哒……”第一个醒悟过来的法国机枪手在恐惧中扣动了扳机,而被枪声唤醒的战友也举起武器企图阻止那些怪兽前进。“叮叮叮……”密集的子弹打在坦克装甲上扬起一阵阵火花,但是并不能阻止它们的步伐。前后不到一刻钟,十五辆“铁十字1型”坦克已经冲上高地,开始用侧翼的武器绞杀那些躲在堑壕内的法军……
次日,德军突破了凡尔登最前沿的三道野战工事,歼敌五千(大部分法军已经被火炮炸死),俘虏一万,并缴获六十五门大炮和大量机枪。23清晨,德军抵达凡尔登要塞最东部的杜奥蒙炮台。在倾泄了1万发炮弹后,德国坦克部队仅用两个小时撕开了外围的延展工事,步兵黄昏前攻占炮台。24,在1000门火炮和上百架坦克和3000德军组成的突击部队,一鼓~钉子——沃堡。25,德意志帝国的三色旗插上了凡尔登城头……
………………………………
第11卷 第49章 美国参战
于德国在凡尔登发动的这场进攻,协约国方面并不是视。法国参谋总长诺埃尔…德卡斯特尔诺多次表示对凡尔登防线的的担忧,并于23日直接向霞飞提出增援的要求。当时的霞飞也已经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并立刻任命亨利…贝当将军指挥凡尔登的保卫战。可惜为时晚矣,或者应该说是德军的速度太快,在贝当2新职的第二天,凡尔登城就已经被德军攻占。凡尔登本该是贝当获得崇高声誉的地方,但是却成了他成为俘虏的耻辱之地。
让人觉得哭笑不得的是,法金汉对第五集团军的胜利“速度”十分不满。按照“处决地”作战计划,德第五集团军的作用是将法军大量引到凡尔登,然后一举将其“处决”。但是由于法金汉没有把备忘录的原件交给皇储和任何一个第五集团军的军官,而是给了他们一份一般而且简洁的命令:“向凡尔登方向,进攻马斯河地区。”皇储和他的手下都把这个命令理解为要求他攻占凡尔登,而这正是法金汉所不要的,因为这样他的“使法国把血流尽”的伟大战略就不能实现了。法金汉不向属下明确自己的战略目的,或者是他也不相信第五集团军能够如此迅速的突破凡尔登要塞。但不管怎样,德军在凡尔登的胜利还是可称辉煌。为了得到更大的战果,法金汉下令第5团军向巴黎方向挺进,随后第2集团军从凡尔登这个大缺口扑向法国东部重镇圣米耶尔。
在去年12月,也就是德国将战略重心调整到西线的同时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由于之前协约国几乎没有战略协同。它们之间长期存在着相互冲突的目地和猜疑,不同的政治野心和互不信任大大阻碍了联军的作战。凭借霞飞的崇高威望,协约国首次企图改善联盟作战的计划工作。法国、英国、比利时、意大利、俄国代表相聚一堂,共同讨论了未来的行动,并制定了19年》:年夏天于索姆河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同时意大利以及俄军也在各自战线发动攻势吸引德军,使其无法调集更多的部队增援西线。此时德军在凡尔登形成突破,让联军的整条西线出现一个宽数十公里的缺口。为了阻止德军向法国腹地挺进,本来集结在索姆河准备夏季攻势地部队不得不南下,而德军为了进一步突破不停向凡尔登增兵。顿时凡尔登以西数十公里的地区出现了大混战……
似乎19年初上帝站在了德国人一~|海上也取得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自从舍尔决定对英国舰队实行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他组建了一支由战列巡洋舰和轻型巡洋舰组成的“诱饵舰队”,并在希佩尔海军上将的指挥下游弋在挪威海域,而他自己则带领公海舰队主力埋伏在“诱饵”身后五十海里左右的地方。由于德国已经使用了新式密码,因此英国人对舍尔的计划毫不知情。2日,当希佩尔带领诱饵分队对英国海岸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偷袭之后,“愤怒”地英国海军派出了第1、2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第34洋舰分舰队。以及第1、9、10驱逐舰分舰队,试图包围并歼灭这支屡屡冒犯。=军第一强国尊严的敌人。希佩尔见鱼儿上钩。按照事先准备好地路线东突西窜,并最终将这些英国战舰引入包围圈。德国公海舰队一拥而上,对前来追击的英国舰队展开围歼。
这场海战结充分体现了英德两国不同的设计哲学,英国建造的舰只强调的是速度和火力,而牺牲的是装甲防护力,德国军舰则在降低航速和武备的基础上强调更好的防护力。而且德国在火炮技术上显然胜过英国人,他们的军舰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可以穿过英国船壳爆炸,具有很大地破坏作用;英国炮弹往往碰上装甲即炸,很难击穿德国战舰厚重的装甲。这场海战中英国损失了5+3艘驱逐舰,伤亡和约9300人;德国损失》。艘,轻巡洋舰逐舰3。1000,可谓大胜。海战开始三个小时后,一艘德国潜艇在交战地点数十海里外发现了前来增援的英国主力舰队。并将这一消息报告舍尔。德国公海舰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于是主动撤退。
尽管这一场海战没能达到改变英德两国地海军实力对比的目的,但是英国海军地完败让协约国士气受到重挫,而德国海军则树立起强大的信心,甚至有些忘乎所以。受这场海战的鼓舞,德国潜艇部队开始了更加疯狂无限制攻击——猎杀一切敢于靠近英国以及英国殖民地的商船。2中旬,第一艘美国商船在不列颠群岛附近没受到任何警告就被击沉了,随后的一个星期,又有六艘美国船只在潜艇袭击中沉没,其中四艘是在印度洋被击沉,总共有140美国人丧生。
威尔逊虽然在23日断绝了同德国的外交关系,但他对犹豫不决。他在给国会的咨文中声称,他相信德国人将不会把消灭美国人、摧毁美国船只的威胁付诸现实。如果事实证明他错了,他将回到国会去争取立法权力,以保护美国人在公海上的权利。造成威尔逊如此克制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他正在以“威尔逊使美国摆脱了战争”为口号搞竞选,而且他的竞选幕僚对他提出了忠告:“做有效的战争准备是政治上的不明智。”在德国潜艇对美国商船动手之前,美国民
希望卷入战争,他提出的恪守中立的口号让他获得了持率,因此威尔逊不想改变保持中立的立场。第二,现在美墨关系紧张。美国有一半陆军在墨西哥境内“剿匪”,根本无法抽身参战。第三,目前地战争进程充满变数,而且战事对协约国不利,威尔逊更希望的是等局势明朗之后再让自己的国家加入战争,取得更大的胜利果实。
随着德国潜艇在海上对美国人展开“杀戮”,美国民众对德国人的态度从不满转变成愤怒甚至是仇恨。而美国人这种愤怒与仇恨,正是协约国所期盼的事情,因为德国在西线和海上取得的胜利,让他们陷于非常被动而不利的局面。对美国的参战更加迫切。
为了让威尔逊下定决心参战,协约国在美洲展开了一些列活动。首先,英国驻华盛顿大使佩林向美国媒体公布了一份资料——德国潜艇这两年在公海击沉的协约国和中立国商船数量,并将其造成地伤亡人数夸张了一倍。佩林还隐晦的暗示道,如果美国不对德国采取“强硬”态度,那么今后美国商船受到的伤害将与协约国一样。其次,英法两国代表同时拜访了墨西哥城,他们代表协约国向卡朗萨软硬兼施:如果墨西哥保持中立,那么协约国会向其提供一笔比德国人更“慷慨”的财政援助,否则墨西哥将成为所有协约国的敌人。卡朗萨虽然收了德国人的钱。但他根本没有真心的想与美国为敌,因为德国远在天边。而美国的威胁却近在咫尺。他向美国宣战,纯粹是由于比利亚引来了美国大军,为了顺应民意不得已的决定。第三,协约国还对美国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如果美国参战,战后将德国在非洲地殖民地喀麦隆、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大部)全部“分配”给美国……
到3初的时候,卡兰萨和威尔逊都做出了避免战争地让步,双方达成“谅解”:卡朗萨承诺尽快缉拿元凶并加强边境治安,而美国作出了撤军的安排。与此同时,被德国潜艇击沉的美国商船已经达到20艘,伤亡人数也直线上升。似乎佩林对美国人的“暗示”正在实现。一时间,美国民众对德国人的“仇恨”已经到达顶峰。现在美国国内叫嚣战争的呼声已经超过了对和平的渴望,而威尔逊那个“摆脱战争”的口号显然变得不合时宜。当美国第21艘商船被击沉的消息传来,美国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威尔逊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地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渐放可战。……我们必须使世界对民主无害。……我们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最终参、众两院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宣布美国与德国之间存在战争状态。随后威尔逊发表公告:美国开始进入战争。这个公告,让他在大选中的支持率甚至超过了他坚持和平地时期。这使得美国的政要更是坚定了战争的决心。
尽管有决心,但是美国人对自己地军事实力相当清楚——17常备陆军,7。3万常备海军,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共不40战列舰——这样的阵容相对欧洲动辄百万人参加的大战役显然如杯水车薪。为了扩军,美国国会随后通过了威尔逊提出的两个法案:《国防法》、《年海军法》。
历史上把美国的《国防法》称作美国陆军走向正规化、职业化的标志,其核心内容就是成立“美国国家安全联盟”,对国民进行义务军事训练、制定常规的军备采购计划和战略物资储备计划。其实这个法案在1914年12月就被提/政治家。这些人一直在宣传同德国作战的可能性,不过威尔逊最初因坚持中立而反对这种鼓动。到此刻,威尔逊为了通过这个法案甚至亲自领导了纽约和华盛顿的“扩军运动”游行。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为扩军展开了深入细致的鼓动和宣传,在心理上为全民参战作足了准备。
《19年海军法》被后世史学家评。=国迈进的号角”。在一战之前,美国海军扩建计划的序章里有一句让英国人听了很受用的话:“建立一支仅次于英国的海军”。而19年这法案的目标是:在短短的3里为美国海军增加10超无畏战列舰、战列巡洋舰、10艘侦察巡洋舰、50艘驱|:建立一支海军航空部队和一支海军预备役部队。在其背后是美国的新的欲望:拥有一支“不亚于任何国家的海军”。为美国是否需要这样一支海军,国会出现过辩论,而英国海军不久前的惨败成为那些主张造大舰的人们的有力论据:“如果英国的大舰队无法对付德国人,美国人就只能指望自己的海军了,因为英国人可能不会再去封锁德国人了。”
美国参战的消息传来,笑得最开心的是中国人。尽管美国的参战还停留在形式上,但是为战争做准备而进行的扩军、战略资源储备让它对欧洲交战国的物资输出顿时少了三成,而这三成物资订单则落入了中国工厂的手中。另一方面,美国参战,意味着中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影响战争结果并保持着中立的国家。中国这种影响力使得协约国与同盟国两个阵营国都极为担忧,纷纷派出代表企图拉拢中国……
………………………………
第11卷 第50章 蠢蠢欲动
于把美国看做是一个军事盟友还是一个物资仓库,协现过明显的分歧。(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如果美国派兵参战,意味着它能够向协约国提供的物资将不会比原来多,甚至更少。而且在协约国内部,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的武装力量太少,战斗力不强,还会姗姗来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让美国参战遇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反对者的理由是充分的。美国正规陆军加上联邦国民警卫队总共只有20。8人,另有10。1万')。满员的师;《海军法》的通过虽然体现了美国人在海上的雄心,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海军已经作好了参战准备,因为这个法案是个长期目标,它所预想的是美国在战后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领袖;空军方面,美国大约只有130飞行员和55陈旧的飞机,而且这些人员和装备编制上被称为“陆军通信航空队”,也就是说,美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空军。
面对欧洲人的质疑,美国很快用实际行动让他们闭嘴。在对德宣战后,美国政府第一时间实行全民征兵制和义务兵役制。按照其扩军计划,到夏天之前将有300万应征入伍者穿上军装,连同志愿兵在内陆军总数400人,另有80万人在海军服役。为了响应盟国关于“在欧洲尽快出现一支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美国部队,也会有助于鼓舞士气”议,美国陆军部抽调分散的正规陆军部队拼凑成“美国陆军第1师”,该师主力加上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团已经开始集结,准4初开拔。被选拔出来领导美国远征军地潘兴将军为这支部队定下了调子:“这将是一支在美国人指挥下的美国军队。而且师的编制要大。”在求大的指导思想下,美陆军第一师总人数达到2。8万人,约为英法陆军师的刻的美利坚的土地上充斥着一种十字军精神,“美国佬来了”的歌声响彻四十七个州的每一个城镇。
美国政府如此兴师动众,而且一上来就准备实际参战,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政治考虑。曾有史学家称:“独立战争是美国名义上的统一,南北战争是美国制度上地统一,而两次世界大战才让美国完成了真正的实际上的权力统一。”从独立至一战之前,美国虽然是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但是州政府保留着很大的自治权力。例如在税收、征兵方面联邦政府都无法完全的影响和控制地方政府。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