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

第244章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244章

小说: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000登记吨的货船的排水量可达5000吨。)在老迈的英国海运体系里,“利娜亚号这种新式运输船屈指可数,而且它也是远东运输船队里船龄最小、航速最快的一艘新式运船……

    整洁干净的驾驶舱内,几个英国水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他们中间有一个老者格外醒目,此人年逾六旬、须发全白,风霜在他脸上刻下印记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一份老辣,一身整洁而又笔挺地舰长服让他显得格外威严。“维克,你不觉得这片海域太安静了吗?我们从早上到现在一艘船也没有遇到……”

    “舰长,您不要太担心了。德国潜艇不可能到达这一带的……”大副恭敬的答道。

    “我心里总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老舰长脸上的愁云更浓。

    两个月前,英国政府向各海运公司发出警告:“地中海有德国潜艇出没”。此后好望角航线的英国商船多了一倍以上。如此密集和繁忙的航路,自然是德国潜艇袭击的主要目标。虽然已经有传闻说德国太平洋舰队从中国买到了数十艘潜艇,但是政府坚持认为德国潜艇无法到这里活动,让商船放心通航。“利娜亚”号昨天一天遇到了三艘反向行驶的英国商船。而今天从早上到中午竟然没有遇到一艘船,这不禁让老船长心生不安……

    见船长沉默不语,大副继续宽慰道:“舰长。我们前方有‘肖恩号’扫雷舰,如果有潜艇它会首先发现。您不用太担心了……”

    “在地中海的帝国战舰还少吗?那里还不是一样成为英国商船地坟墓?海军对付潜艇的办法太少了……”

    对于德国近乎疯狂的潜艇偷袭,英国海军一直希望找出一套有效的反潜手段,保护“海上航道“地安全。“海上航道”这个概念源于马汉的著作《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他把陆战词汇“交通线”、“交通路线”套用到海战之上形成地一种说法。这个词汇多年来一直被所谓的海军战略家们不加思考的挂在嘴上,他们甚

    接海图上各个海港的虚线称为“海上交通线”。在世界的海军战略家们形成一个共识:海军的责任就是保卫这些“交通线”,英国甚至视这些海上航道为生命线。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皇家海军的官员们都一致认为,对付潜艇的最好办法就是封锁海口、海上巡逻,以及袭击潜艇基地,只要用传统的巡洋舰巡逻的办法就可以使海上航道安全无事。对于那些来往于各个港口间的商船,英国海军不仅没有派出战舰护航,反而还坚持着一个完全错误而荒谬的观念:护航只能使目标集中,增加相撞的危险,拖延航行,并大大地削弱舰船的作战能力;如果船舶都在其通常的航道上散开,敌人最多只能击毁1艘船只。而如果集中船队进行护航,他们却可以将整个护航队消灭。

    德国在1915年开始袭击商船时,英念,并认为派出战舰巡逻和为商船扫雷是最佳反潜方案。而德国潜艇指挥官只要先躲在一旁,让巡逻队过去后,再等一会便会等见到扫雷舰身后地货船,并从容将其击沉。由于英国海军在一战前两年坚持着这种观念,使得上千万吨的协约国商船被击沉。德国人则用潜艇告诉他们:海上交通线什么也不能装载,而船舶却装载着世界贸易,海军的职责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保护船舶。

    就在大副还想继续宽慰的时候。前方的海面上突然出现大量杂物、尸体以及落水者,并且延绵上千米。老船长喝道:“右舵25,轮机全速!快!”

    “25右舵,轮机全速……”舵手一边重复着命令一边按但是他话音未落,右舷传来“轰”的一声巨响,“利娜亚号”仿佛被抛上了半空中,随即大火和浓烟将这艘巨大的商船吞噬……

    与此同时,在不到1000米之外的海自己的杰作。由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把大量水分蒸发到空气中。从潜望镜里看这艘商船的身影有些扭曲,不过船上燃起地大火和浓浓的黑烟却如此清晰……

    “这次捞了个大家伙……”舰长是个身材单薄。一脸阴郁的日耳曼人,因为出海太久,他脸上已经蓄满胡须:“这是第几艘了?”

    “第四艘了,我们还有8鱼雷。”大副凑到潜望镜上道:“我们的战绩足以感到自豪了……”

    “这还不够,我们要把所有的鱼雷打完才能回去,最好能击沉艘!”

    大副对正在沉没的商船已经没有兴趣,他继续着攻击之前的话题:“舰长,您刚才还没说完,中国皇帝召见你的时候都说了什么?”

    “我们说的都是潜艇战术……让我没想到的是,中国皇帝在指挥上是个内行。如果不是他地身份。恐怕我会把他当作某艘中国军舰的舰长……”

    “不会吧?据我地了解,他好像不是海军出身啊?”

    ……

    舰长全名卡尔…邓尼茨,之前一直在德国卖给土耳其的“布雷斯劳”号巡洋舰上任候补军官。由于亚洲潜艇分队军官紧缺,从土耳其到中国的路程又比德国近上很多。于是他便被施佩招到太平洋舰队,担任潜艇艇长。对于后世担任过潜艇指挥官的袁世凯而言,怎么也要“瞻仰”一下这位狼群战术的创始人。于是特别召见了他,让他成为唯一一个被中国皇帝召见的德国潜艇舰长。不过这一召见不要紧,让这位头的舰长把袁世凯当作了恩师……

    与此同时,蒙古军区正准备进行一次演习。

    由于演习规模不大,军区只开辟了一个方圆20公里的演中俯瞰,三道长数公里的平行堑壕组成了三道防线。每道堑壕相距数百米,刚好是步枪的最佳射程,而堑壕与堑壕之间地空地上布满铁丝网,只有几个狭小的地带可供通行。另外,数十个环形工事、机枪地堡如同一串葡萄,被这些堑壕串联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前沿“阵地”……

    “贝克曼先生,这样的工事比起贵国来如何?”走在这些工事之间,袁世凯身边跟随着两个德国人:驻华公使克林德、驻华武官贝克曼。

    “回陛下,此等工事已经完全达到我国士兵修筑地水平,可谓固若金汤……”贝克曼曾经是德国陆军的现役军官,在巴尔干战争中担任过保加利亚军事顾问,退伍后来到中国担任驻华武官。他还有一个身份:中华帝国陆军学院的德国籍外教。此刻由于国内战事吃紧,贝克曼很快就要被召回德国参战……

    袁世凯笑道:“若是我国地1万士兵驻守此阵地,你觉得贵国需要多少士兵才能将其攻占?”

    “这……”贝克曼面露犹豫,心中疑惑。他在中国两年,知道中国的军演从不对外公开,不料前几天他和克林德都接到了袁世凯的邀请,一起乘专机来蒙古观看中国军

    |。的军事探讨还是别有目地?

    克林德担心贝克曼这个军人应对不好,赶紧插嘴道:“陛下,贵国《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呵呵,战场上变数太多,怎能以兵力简单比较呢?”

    袁世凯笑道:“哈哈……克林德先生可真会说话……既然如此,我也不多说了。我国发明了一种突破堑壕的新式武器和新战术,我们一同看看。”

    贝克曼压住心中好奇,随着众人来到远处的观察所。袁世凯一声令下,一发绿色信号弹射向天空。不到半分钟。天空中响起阵阵呼啸,炮弹开始密集的轰炸着固若金汤的“阵地”。演习进行到这里,一切与贝克曼的设想一致:火炮攻击,然后就应该是步兵进攻。就在贝克曼期待着中国步兵的冲锋时,远处响起“隆隆”的轰鸣声,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十几辆坦克向阵地扑去,在它们身后才是紧紧跟随的步兵……

    中国的坦克部队外界早有耳闻,但谁也没真正地见过,大多道听途说。当这些战车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贝克曼一脸吃惊:“这、这是何物?”而克林德则是心中了然:“陛下。这是否就是贵国的装甲战车?”

    袁世凯笑道“路途不坦,吾克之。此战车我国称为坦克。先不要着急,看看再说……”

    展现在德国人面前的坦克是中汽集团的“仿古”产品,即以袁世凯前世记忆中的“马克1型”为原型进行设计。这种坦克外廓呈菱形,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装有两40毫米火炮和6挺机枪。虽然是仿古产品,不过其时速、装甲、火力以及机械性能上都要比英国正在研制的马克1型强上很多。

    这些坦克三辆为一个战斗小组,并排着向前冲锋。每一组冲到阵地跟前的时候并不是全部越过堑壕,而是有着明确的分工:左边第一辆在越过第一道堑壕之前就会向左转向。然后沿着与堑壕平行地方向行驶,并用右侧的火炮、机枪向第一道堑壕内射击,杀伤里面地敌人;中间一辆越过第一道战壕后向左转向,与前一辆坦克同向而驶。它可以用左侧武器杀伤第一道战壕内的敌人,而右侧的火力则可打击第二道防线的敌人;最右侧那辆坦克越过第二道防线后才会向左转向,与前两辆坦克同向而驶。它的两侧火力同时杀伤第二、三道防线的敌人。当然,这种战术亦可让三辆坦克全部向右行驶。不管选择何种方向,在这三辆坦克的打击下,三道堑壕内的敌人基本不会再有藏身之地,而且铁丝网也会全部被破坏,它们身后的步兵则可以顺势占领堑壕形成突破……

    见两个德国人一脸震惊,袁世悠悠的解释道:“这些坦克装甲最厚处达100米,正面可抵御所有地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攻击。另外,两米以内的堑壕可轻易跨越,而且它的火力你们也看到了,十分强大……”

    “这种……坦克,以及这套战术确实是突破堑壕的利器……”坦克巨大地破坏力和攻击力让贝克曼折服,他思索片刻提出了意见:“不过它们不是不可战胜的,若是事先做好准备,例如加宽堑壕、在后方准备威力较大而且密集的火炮……只要将它们击毁,他们身后密集地步兵就会成为靶子……”

    克林德此时有些醒悟过来,他打断贝克曼的话道:“陛下,您邀请我二人来不单单是为了证明贵国军队可轻易突破这样的防线吧?”

    “你们先下去吧……”挥退众人后,袁世凯道:“不瞒二位,这些坦克的技术资料是我国情报人员在英国所获……”

    “什么?”吃惊过后,贝克曼连忙问道:“陛下,您的意思是说英国人已经有了这样的武器?”

    袁世凯点点头道:“是的,不过他们还在试验阶段。正如贝克曼先生所言,我的目的是希望贵国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想将这套技术资料赠予贵国……”

    “多谢陛下……”克林德一边做感激装一边思索着袁世凯此举的目的,不过袁世凯接下来的一番话再次让二人震惊。

    “二位,我国情报人员还传回一个消息,贵国的密码已经被英国人破译。”

    “什么?!”克林德有些不敢相信:“这、这怎么可能?”

    袁世凯口吻平静:“据我国的情报显示,去年8,俄国在芬兰湾击沉贵国的‘马格德堡’号巡洋舰,并从沉船残骸中发现了贵国的密码本与旗语手册。这些东西现在在英国海军部,也就是说,英国人已经可以轻易的破译贵国无线电密码。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要你们用我国的无线电系统与柏林联系的原因……”
………………………………

第11卷 第46章 航运争夺

    上帝是站在大工厂和大军队一边的”——美国军事分…鲍德温

    随着欧洲大战日益激烈,军事词典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工业动员”。(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这个词汇把各交战国的工业引向战争的无底洞,对农场实行监督、征收更高的所得税、实行食物配给制。无数的民用设施,例如公园里的铁栅栏、下水道的井盖、邮差的自行车,甚至百姓家中的铁锅、窗框都被运到工厂,然后在各种机器中变成弹药和军事装备。但是再大的生产量依然满足不了前线的消耗,工业发达的中立国成了交战国的海外工厂。

    到1915年底,中美两国工业出现跳值达到298美元,比战前增长39%;中国这两个数字则为201。00俄军作战两国的工业能力才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不得不依赖进口。此刻中国成为俄国的供应商,英法两国对美国的进口量自然下降。第三,由于英国为俄国买单消耗了大量现金和黄金,因此它只能用战前给美国的贷款充抵向美国购买物资的款项——美国人这两年输出的物资基本是在还债,而中国得到的现金却可以用来扩充工业规模。

    若是战争保持这样地态势僵持个几年,中国工业超越美国是迟早的事情。然而当19年、也是战争消耗最大的一年到来时。战争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从1915年11月:=。段。由于此前德国海军对地中海上的商船进行了三个月的潜艇袭击,用20艘潜艇的代价把所有来往于欧亚之间的协约国商船逼到了线,这正好给新成立的德国亚洲潜艇部队创造了机会。为了能够取得最大战果,在亚洲地43艘德国潜艇被划作两个分队:第一分队“海狼三c型”潜艇、5“幽浮式”潜艇以及两艘“海马级”补给潜艇,他们部署在印度洋西南部的莫桑比克海峡附近,专门袭击绕过好望角后北上印度的商船;第二分队为30艘“幽浮式”潜艇和一+=级”补给潜艇,部署在印度洋东部,袭击来往于澳大利亚或者东南亚的协约国商船。两个分队第一个月就击沉了近百艘商船,特别是第一分队简直把好望角以东的海域变成了商船墓地。

    面对印度洋上越来越猖獗的德国潜艇。英国海军部几次想从本土大舰队中分兵围剿,但这个时候德国公海舰队充分发挥了“存在舰队”的价值。为了配合亚洲的行动,德国海军部以公海舰队为后盾,用潜艇、飞艇和水雷在英国沿岸发动了一场来势凶猛的进攻战役。11和12两个月,德国齐柏林飞艇出动30余架次,对英国沿岸的数个城市:进行轰炸;12月,12艘德国快速巡洋舰~扰着英国海岸;同时,德国国内的潜艇部队开始频频出击,偷袭那些在大海上游弋地落单的英国战舰。19年1月。一直以力主进攻闻名的赖因哈德…舍尔被任命为德国海军总司令。这个消息加上先前德国海军的举动,让英国海军部以为德国正在酝酿一场大规模的海上进攻。不列颠岛沿岸顿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英国人更不敢分兵增援水深火热中的印度洋。

    其实英国海军部坚持不分兵还有个重要原因,他们截获了一封德国总参谋部发给公海舰队司令的电报:“英国海军即将分兵亚洲,速做全面反击之准备!”英国人屡屡通过这种手段得知德国军队的重要战略,所以破译德国电文得到的消息也成为英国海军最为倚重的战略调整依据。(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当这封电报送到丘吉尔手中时,他得到了一个结论:德国潜艇活跃在亚洲地目的是吸引英国舰队分兵,从而让德国公海舰队突破英国本土舰队的封锁。于是他决定继续死死的将德国公海舰队压制在北海之内,只向亚洲派去了6艘巡洋舰作为增援。

    英国舰队不敢分兵,正中德国人地下怀,他们的亚洲潜艇分队更是猖狂。两个月半后。施佩手下43潜艇击沉的协约国船只为:商船余艘、巡洋舰5、战列舰1艘,还有十余艘其他类型地军舰损失了7艘潜艇。19年1月的时候,英国人才整个印度洋已经没有敢冒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