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的向各国派遣大量“官派留学生”(毕业后强制性回国那种),并同步在国内建设各种研究所、实验室、专业和综合性大学。使得这些留学生可以安心回国任教或者任职。至1901年,中华帝国的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政治学院、外交学院、海事学院、国防大学等等专业高等学府相继建成,而最受欢迎的专业技工学校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无数的学生从这些学校毕业,进入政府部门、工厂、研究单位任职,成为社会精英。在所有地大学中,中华帝国大学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大部分外派留学生都回到这里任教,而且在各种实验室、研究所、科研机构的介入下,帝国大学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教学质量和范围上,都已经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学府。甚至还吸引来了个别外国的留学生。1901年,中华帝国教育部颁布《中华帝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拉开了教育改革的大幕……
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得中国国土上大量的荒地被开垦成良田,农产品的产量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在水患和灾害方面,中国水利部、农业部出台了一系列地政策。特别针对黄河流域,水利部更是投入巨资进行治理。到1901年,虽然黄河水患还没有彻底根除,不过整个黄河域的洪水发生频率与强度都有所减弱,沿岸地数十万亩洼地又一次长出作物,成为中华帝国的北方粮仓。此时加上朝鲜、印度支那、日本、菲律宾等殖民地的农业产量。在中国三亿多国民的饭桌上,白面、大米已经不再是奢侈品!
工业方面,在铁路、公路针对性建设和政府引导下,七大重工中心和沿海轻工业带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中国目前的工厂虽少。不过却都有两个潜力巨大的特点。其一是工业标准化生产,即每个中国工厂出产的产品都必须达到帝国科工部的标准,而且每个在中国建设的工厂都必须使用标准化地原料。例如中国生产和销售的钢铁。从成分含量、形状、延展性、用途等等方面强行规定数十
,而这些标准又是这些钢材下级使用企业的原料标准化生产有三个最直接的好处:其一是可以让下级使用企业不需要二次加工,大大缩短生产时间,使得全国工厂可以成为一个流水线构成地生产网络;其二是在中国市场设立标准化壁垒,使得中国产品在境内更加具有竞争力;其三是杜绝伪劣产品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第三点还是拿钢材来举例,标准化生产毕竟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科工部在这些标准之外,也允许各个钢铁厂生产标准外地钢材,统称“特种钢”。为了杜绝一些不良企业以次充好,所有生产原料中有钢铁的企业或者建筑工程,都要在其注册时标明使用钢材的型号,并在科工部备案。另外,如果一个钢铁厂要生产特种钢,生产前必须向当地工业厅申请,并注明这些特种钢销售去向,这样就能堵住伪劣产品的产生!
在这种标准化生产的环境下,催生了中国工厂的第二个特点——技术含量高!与德国签订《中、德技术合作协定》后,虽然德国人在一些高端技术上有所保留,不过其基础工业技术,例如冶炼、锻造等等还是真正与中国实现共享。在德国人眼里,这些技术即便交给中国,中国人也无法在短期内掌握,更谈不上形成技术优势。然而,德国人却不知道,袁世凯在十几年前就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究和储备体系,而且他自己脑子里无数的先进技术就是缺乏先进的基础工业做支撑。随着德式基础工业技术的涌入,顿时与“穿越”来的后世高端技术发生化学反应!从1896年至1901年,中华帝国科工部研究院申请了数百项专利,而且将这些专利全部免费用到中国民营资本新建的工厂中,不仅使得中国的工业发展体系化,更是技术高端化!
随着中国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两个最为显著的改变。其一是人口城市集中化引起的城市大发展。大量的农民被培训成工人,使得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引起城市住房、饮食、交通、服务业等等方面的需求扩大,从而再次刺激农村人口进城从事修建住房、道路的工作,或者从事服务业,从而形成更加庞大的进城潮。针对这种情况,帝国科工部出台政策:有意识的抑制机器在城市建设中的使用,同时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这种政策无疑刺激了更多农业人口的往城市迁徙,形成城市人口良性循环,使得城市发展进一步加快!而面对不断扩张的城市,袁世凯想起了后世的“拉链工程”,于是下达了一个专门的指令:重视城市规划!他要求所有的城市在扩建之前,必须将交通、水电供应等等各种公共设施按照满足五十年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对于南京、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这个年限更是提到了一百年!五年内,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沉淀,成为中国外贸中心。而距离上海不远的帝都南京,不仅位于南方重工业带的龙头,而且位于轻工业带的中心,加上起步较早,大学林立,顿时有了中国政治、工业、经济、技术、文化中心的影子……
中国工业规模扩大,引起的第二个改变是物流业的急剧发展。在中国,自古以来资源、人口、经济甚至是文化上就有着完全不均衡的分布。加上两江地区工业较早的起步,使得整个中国的出现南工业、北资源的分布,南方对北方资源的需求使得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而且人口的迁,也要求南北必须有便捷的交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铁路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与铁路相关的股票成为南京证交所的宠儿!另外,物产丰富的菲律宾成为中国的殖民地之后,对于航海的要求大大增加,这又刺激了造船、钢铁工业的发展……
至1901年,在政府资金、外来资本r满清贵族家产的支撑下,中国艰难的清理完满清留下的废墟,打下工业发展的第一道地基。然而,中国的崛起是英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尽管英国人陷在布尔战争的泥潭中,他们依然出台了种种限制措施到中国投资的措施,而美国也因为中国的触须伸进东太平洋,而保持着必要的防范。两大强国的态度,成为阻碍中国得到资金和海外市场的最大障碍……
………………………………
第10卷 第59章 机遇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世界爆发经济危机的频率越来越高,美国发展的过快成为世界经济危机频发的根本原因。然而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却是俄罗斯帝国的投资过热!1891至1894,由于各国国内投资市场趋于饱和造成各种产业反复投资严重,于是爆发了第十四次经济危机。这个时期对于经济危机的处理,各国政府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是简单的通过战争和扩大海外殖民地的方式缓解国内的问题。然而,此时的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有了“主人”,于是在国内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出路时,欧美各国的资本家就把目光投向了幅员辽阔、矿产丰富的俄罗斯帝国。
1890年,外国资本在俄国全部股份,1900则占以上。1892年至1893年起,。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俄c0公里的。库的石油、南方的冶金业都有长足的进展。到90年代末,俄国的生铁和钢产量已超过法国而居世界第四位,铁路线的长度仅次于美国。但是,缺乏工业基础和财政连年赤字的俄政府根本没有力量控制和引导外资,其国内的工业发展主要是靠外国资本和进口机器、铁轨。对俄国的主要投资者依次为法国、比利时、德国,工业原料主要出口国依次为美国、法国、德国。迅速而持续的扩张自然引来狂热投机,滥设企业。虚估前景,股票和债券高溢价发行。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长期颓势,无数工厂关门,大量工人失业。由于俄国工业底子薄弱,发展泡沫基本是外国资本家在俄国创造,因此当俄国经济危机爆发地时候,俄国政府反而成了看客。而那些在俄国有投资业务的企业,其国内的股票开始疯狂下跌,顿时引起各国股市崩盘。
这场危机虽然首先波及的是法、德、英等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的国家。不过受到打击最大的却是美国。在上一次经济危机中,美国的铁路过渡发展是主要原因。然而,美国人却依靠向俄国倾销路轨、钢铁、机车等产品率先从萧条中缓解过来,钢铁产业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随后十年,美国成为俄国的钢铁主要供应国。1900年,美国钢铁产量达到吨,占据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7%。当俄国地危机出现时,美国钢铁行业最先遭到重创,成品钢轨的价格下挫至每吨15元以下(1878年是120元一吨,这个价格跟白捡一样)。钢铁企业的股票也成为崩盘的主要动力!整个危机期间,美国的生铁产量下降8。4%。钢产量下降7。3%,铁路修筑量比平均每年减少40%,机车产量缩减33%。至年,美国失业率高达15%,工资降低20%以上。和工资降低的情况下,垄断组织却趁机哄抬物价,使得房租等生活费用反而出现上涨。最终,工人的购买力进一步缩小,危机也就进一步延长……
与1892年的俄国一样,中国也有着此时对资金地饥渴程度比俄国还强烈,而且各种外资企业还有一定优惠政策。在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同时,各国资本家抱着与当年投资俄国一样地理由与心理,开始纷纷把目光投向发展中的中国!
虽然各国资本家都想到中国进行投资。(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然而列强对中国的防范措施却依然有如一道壁垒,阻碍着资金的进入。这个时候,犹太移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与所有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一样。犹太民族也可称为一个游牧民族,不过这个民族不是追随肥美的水草,而是追随高额的投资收益!哪里的投资回报率高,哪里就会有犹太资本家的身影,当各国经济陷入不景气地时候,中国自然成为他们“资本放牧”的最佳牧场。由于英、美两国对到中
的商人有种种限制,导致两国无数犹太商人为了能够的投资,干脆把国籍改成东锡安,到中国定居。当这些受够了排犹政策地犹太人在中国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后,更多的犹太人开始纷纷向东锡安移民,甚至有地犹太人直接举家入籍中国。自1901年到1905,东锡安的犹太移民从不足一万增加至十多万,整个进入中国的犹太资本高达十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无法直接到中国投资的英美资本家,也开始纷纷与移民中国的犹太人合作,把过剩的资金通过犹太企业和银行的渠道在中国实现投资。看着国内资本越来越向犹太银行和企业集中,美国人有些坐不住了。自从犹太人开始移民美国以来,他们首先是用精明挤垮了大量美国的小业主,其次是大犹太资本家与美国本土资本家展开了一系列的垄断竞争,历届美国政府都希望摆脱犹太资本对美国经济的控制与影响,并平息国内民众对犹太人的怒气。此时这种情况,无疑将国内资金再次集中到犹太人手里,使得犹太产业得到更多的支持。迫不得已之下,美国国会撤销了限制美国资本流向中国的法案,大批的美国资本家开始到中国进行投资。而与中国交好的德国更是不用说,那些原来投资俄国的德国资本一股脑进入了中国……
资金的涌入能够促进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就像俄国一样,造成过渡投资,产生各种泡沫;其次,外国资本涌入并不一定会进行实业投资,而是建立一些贸易公司,将外国的产品倾销到中国,对中国国内的企业形成冲击;其三,大量投机者会涌入中国,通过各种皮包公司或者操控股市在中国进行投机活动。为了杜绝这些问题,帝国中央银行和商务部出台了多项法案和政策。
政策一,增加进口钢铁产品的关税,同时对国内钢铁企业减税。这个时期,全世界的钢铁产品跟不要钱似的,中国铁路大发展引起的钢铁需求,已经成为各国钢铁企业垂涎欲滴的市场。如果不对国内钢铁企业进行保护,那么整个中国钢铁行业将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关税增加和国内钢铁行业减税数额上,帝国外贸部部遵循一个原则:用关税保证国产钢铁价格优势的同时,通过减税保证钢铁企业的利润,保护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
政策二,提高各种原料和产品的生产标准,加大进口产品,特别是进口原料的技术壁垒,即把中国的生产标准强加到进口的产品上。由于中国企业建设之初就有标准化的要求,因此国内企业并没有多少冲击,然而国外产品要想进入中国,必须更改或者提升生产技术,无形中加大他们的成本,间接保护了国内工业的发展。另外,这种生产标准的提升,使得各国那些资本家想要到中国投资除了带来资金,同时还要带来一定的技术,或者向中国专利局购买专利,促进中国工业向高端发展。这种技术壁垒虽然会赶走一些资本家,不过现在不是中国求着他们来,而是他们争着要来,而且在这种条件下愿意来中国投资的,都是具有一定实力或者具有投资诚意的企业主。
政策三,成立中华帝国证监会,加大股市监控,并且对于想要在中国上市的外资企业区别对待。投资实业的外国资本,中国政府不仅允许,而且鼓励他们在中国上市;外资建立的所谓贸易公司、服务性企业虽然也可以在中国上市,不过要交纳大笔的保证金,杜绝那种皮包公司的出现;对于在中国没有实业,但是又想投资股票的外国资本,中国政府也有硬性的规定,入市资金不能超过10万美元,保护股市~。本扰乱!
种种壁垒下,虽然进入中国的资本量没有十年前进入俄国的多,不过中国政府的所有政策充分体现了一点:保护国内的企业,鼓励外资进行实业投资。再加上铁路是这个时代第一投资热点,因此进入中国的外国资本,投资实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占了九成以上。
………………………………
第10卷 第60章 大发展
在弗里尼欣签订停战协议。这次战争以英国人的胜利告终,此后,英国将南部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控制了通向非洲腹地大湖区的走廊。好望角地区以广袤的南非内地为依托,成为英属海外帝国最重要的前哨基地之一。经济方面,随着世界上最大的兰德金矿被英国把持,英国得以控制全球经济命脉,来自南非的黄金使得伦敦迅速成为全球金融业和黄金交易的中心。
尽管英国人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但是为了这场战争,英国动用45万军队,消耗的军费高达到两亿两千万英镑,共有两万一千英国官兵阵亡。经过第一次布尔战争的惨败,加上第二次布尔战争的艰苦,使得大英帝国陆军的战斗力成为一个笑柄,而这次战争也成为英国最后一次海外扩张,更有史学家把布尔战争称为英国由盛传衰的一个标志。此后,英国政治家发觉由于近代化战争代价高昂,同时保卫大英帝国海外领地和英国本土的做法,在经济上和战略上都是不可行的,因此英国不应当再保持孤立政策,需要寻找盟友。布尔战争结束之后,英国便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将部分海外势力范围转托给加、澳、新等白人自治,英国本身的战略重点则转回欧洲。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加拿大纷纷成立自治联邦,为日后的独立埋下伏笔。就在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