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三国-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听此言,我忽有感触道:“这个瘟疫难道就是上天降下的灾难吗?”
张机先生笑道:“是,也不是。”
我奇道:“却是为何?”
张机先生道:“我大汉瘟疫横行,应该追朔到几十年前。那时我大汉军队在边疆与匈奴争斗,我大汉天威,他们节节败退。在他们退无可退的时候,于是便设下毒计,经常将成千上万的牲畜斩杀,尸体抛在我大汉军屯附近和行军必经之地。尸体经过暴晒,便会腐烂,瘟疫因此而生。”
我听得有点心惊。
张机先生继续道:“我大汉军队因此多有感染瘟疫者,因此对于匈奴攻势减弱。而匈奴也反受其害,瘟疫横行,牲畜感染,人员死亡,从此对我大汉再也构不成威胁。”
我摇头苦笑道:“奸计害人者,必遭报应。”
张机先生点头道:“此话不假。但是我大汉军队后来从边疆回还,便将瘟疫也传到了内地。二十年前,我大汉全境爆发瘟疫,因此而死亡者十之二三。巨鹿有神医张角便是利用治疗瘟疫的机会,广收民心。因此才引发了黄巾之乱。话说回来,此张角确实有惊天之才,许多他治愈瘟疫的方法已经失传,可谓一大憾事!”
我奇道:“张角不是祸国殃民的反贼吗?”
张机先生看了看我,这才放心道:“在黄巾作乱之前,我曾任长沙太守,当时见过这个张角一面,他自称大贤良师,医术高超,待人和善,让人一看便生出亲近之心。”过了一会儿,张机先生不无感叹道:“若此人不曾参与谋反,我想,就凭他治疗瘟疫,济世救人,还有高超的医术,都足可以名留史册。可惜啊,可惜!人一旦被名利蒙住双眼,便会走许多错路。”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许多人就是因为对名利等东西有太多的贪欲,结果忽略了自身的变强和周遭的威胁。当危难来临时,再想逃脱,已经无能为力了。
贪欲太能瓦解人的心智了。
张机先生继续给我讲解道:“瘟疫流于世间,若是在太平盛世,还容易控制,但自灵帝以来朝廷不稳,如今,又有乱臣贼子挟持皇上于长安。关东诸侯却个个忙于争夺地盘,互相兼并,杀伐又起,死尸遍地,瘟疫又得以快速流传。相比之下,我荆州之地,刘表大人不轻易对外开战,安抚百姓,出现瘟疫又赶紧封锁。比起那些只知道打仗兼并的诸侯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我点了点头。刘表大人确实是个不错的刺史,至少他没有轻易的将下辖的百姓当成棋子去满足他的名利心。
想到这里,我对刘表大人没有轻易向江东发兵有了一点认同。
我们默默地看着天上的月色,没有再言语。又过了两天,我看情况也差不多了。苏飞将军也解除了封锁令。我便打算着回巴陵。
和张机先生说明之后,他嘱咐了我一些话,正赶上有人找他看病,我便没有让他送我,前去苏飞将军那里向他辞行,顺便把我的雪龙马要回来。
送出去的东西再要回来似乎有些难堪,但我当时也没说送,只是让他帮忙照顾,既然我没死,他也应该通情达理才对。
找到苏飞将军,发现他正在和一个鹅冠敷带的青年闲谈。我不想打扰,便静立一旁,仔细倾听。
那青年道:“苏将军,你真的不认识甘宁吗?”
苏飞笑着摇了摇头道:“甘宁此人乃是水贼,素有锦帆贼之称。我有耳闻。但是苏某乃是堂堂将军,岂会和一水贼结识。杨先生不要危言耸听,败坏苏某名声!”
那青年急忙道歉道:“是在下冒昧了。望将军务怪!”
我一听他说要找甘宁,这会是谁呢?甘宁的朋友吗?我收服甘宁的时间不长,而且甘宁在民间名声很大,在官面上却默默无闻。因此甘宁在我那里的情况,并无多少人在意。这个人是谁呢?
于是插话道:“不知这是哪位,为何非要寻找那个叫甘宁之人?”
那青年看了我一眼道:“这位是?”
苏飞见是我,便为我们引荐道:“这位是徐州刺史刘备大人帐下军师将军杨云杨在天将军。”
他又指着我道:“这是我的朋友,黄忠将军账下刀兵校尉风翼。”
那个叫杨云的人,笑着向我点了点头。他听到“黄忠将军”四个字的时候,眼睛似乎亮了一下。
我向他拱手行礼,之后又把问题说了一遍。
杨云笑道:“我主刘备听闻此处有一人名曰:甘宁,字兴霸。有大才,所以命我前来征辟。”
原来如此,来挖墙角来了。我岂能让你如愿。
我笑着点了点头,便不再言语。
后来杨云和苏飞两人谈了一会儿,便告辞了。而我也乘机向苏飞说明了要走的意思,他惋惜了一阵,要我有空再相聚。
我也很珍惜他这个朋友,虽然相交的时间不长,但彼此的惺惺相惜还是让人很珍惜。
之后,苏飞不等我要求,便让人将雪龙马牵了出来,马儿看见我又不禁嘶鸣起来。
我笑了笑,也没有多客气,翻身上马,向苏飞道了谢,便骑马道别而去。
马儿还没有跑开,便看见从侧面冲出三匹马。其中之一,便是那个军师将军杨云。
他到了我的跟前,向我抱拳道:“风校尉是要前往何处?”
我笑道:“回我驻守的巴陵县。云将军着是要去哪里?”
杨云道:“听闻黄忠将军镇守长沙,我特去拜会!”
我笑道:“正好同路,不如结伴而行?”
杨云也很爽快地答应下了。
一路和他不断攀谈起来,发现此人言语不俗,见识颇光,想法也常常是匪夷所思。但接触的时间越长,我越感觉他好像很面熟,但是一时间想不起来那里见过。
攀谈中不知不觉说到国家大事,他缓缓地问道:“风校尉,你觉得这个世上什么东西才是最贵重的财富?”
我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我觉得是人!”
他有些意外,笑着看着我道:“说说看!”
我言道:“有人才有一切,没有了人,财富也就和石头无异。”
杨云点了点头,期待我说下去。
我继续道:“有了人,才能有足够的农民种植粮食;有了人,才有足够的工匠生产器械;有了人,才有足够的壮士成为士兵,保卫家园;有了人,才有一切。”
他笑道:“不错!想我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当时之所以吞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人数去征服并吞并融合周围的小部落。黄帝和另一个人数众多的部落炎帝部落结合后,实力更是大增,从此没有任何一个部落可以和他们抗衡。即使后来的蚩尤,也被打败,部落里的人被融合。只剩下东夷、西羌、南苗、北戎几个小部落因为太过偏远而没有控制。试想,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数优势,小的部落会被融合吗?你能想象一个外姓之人到了一个陌生的村庄定居,却可以在哪里担任村长吗?”
我摇了摇头。外姓之人常常是被排斥的,能接受他留下就已经很不错了,怎么还会让他担任村长呢?除非这些外姓人数远远超过了当地居民人数。
他接道:“我大汉武帝之时,人口超过五千万。后王莽之乱,光武中兴之后,经过百年休养生息,明帝时已经有三千五百多万人口。可是灵帝之后,朝廷混乱,致使苛刑俊法乱施于民;天灾**却得不到朝廷救济;瘟疫横行;黄巾之乱。如今虽不清楚还有多少人口,但恐怕已经不足明帝之时七成了。”
那也就是说有短短的五十年里有近千万的人减少。我不禁有些吃惊。
杨云不无忧虑道:“如今皇威已经消失,剩下的就是诸侯之间的争霸。我有些担心,即使将来有英雄可以平定乱世,还我大汉朗朗乾坤,那是我大汉经过长年战乱人口锐减,失去对东夷、西羌、南苗、北戎的人数优势,群狼趁机进攻中原。我华夏民族危矣!”
我惊道:“可能吗?”
杨云道:“东夷之中的山越民族经过我华夏子民千百年的打压,已经力量不足,退守江南山岭,不足为患。远在海外的倭岛王化未开,但必为后患,将来必须除之。”
“西羌暗连西域诸国,地广人稀,骑兵彪悍,董卓老贼的士兵便是多为羌人,实力雄厚,可在黄巾之初,李文侯、北宫伯玉等人作乱,被我大汉镇压,短时间或许无事,我大汉又有城池修筑,雄关阻道,若有大将镇守,可保无忧。”
“南苗之地土地贫瘠,毒气丛生,不适合我大汉子民居住。因此多有蛮王居于此地。他们野蛮无知,不通兵法,兵器缺乏,我大汉子民又不去那里生存,一般也无大碍。“
“但是这北戎却是心腹大患。我黄帝部落最早便是北方白戎部落出身,后来从白戎部中分出,定居于河洛之间,以耕种、打猎为生。白戎部的其它部落进入北方草原,成为了游牧民族,称自己为犬戎。犬戎因为生活困苦,食物不足,经常到我华夏掠夺食物。但一来,因为我华夏部落英雄辈出,尧、舜、禹更是其中佼佼者,犬戎经常失败而归。二来是我华夏技术先进,兵器精良,人民勇猛好战。三来是我华夏之民丰衣足食,身体健壮,而犬戎之民饥寒交迫,体力不足。正因如此,我华夏民族在安全又丰衣足食的情况下人口越来越多,实力约来越强。而犬戎因为食物不足,又无房屋安身,寿命极短,人口一直无法增加。两个民族的实力差距也约来越大。”
我听的很入神,想不到我华夏还有这样的历史。
“从我华夏建族以来,一直领先于犬戎,直到数千年后的大秦统一六国,犬戎也被自己的一个部落匈奴而完全取代。”
我奇道:“这个犬戎和匈奴有何不同?”
杨云笑道:“没什么不同!他们其实还是一个祖先,就像是一个家里有三个兄弟。老大当家,家族的名字就以老大命名。老二当家,就以老二的名字命名。老三当家,自然就是以老三的名字命名了。名字虽然不同,但实际上还是同样留着相同血液的人。”
“大秦统一六国,国力强横一时,多次打败匈奴。但内部也有许多危机。秦末,农民不堪秦朝暴政,起来反抗,死者无数,最终被高祖和项羽夺得天下,之后便是数年的楚汉之争,双方人员死亡严重,最后高祖打败项羽取得天下,自以为成功。却不料,匈奴早就在哪里坐山观虎斗,趁机入侵我华夏。高祖不敌,致使数十年间一直处于匈奴压迫之下。这也是我华夏立族一来数千年,第一次被北方戎狄打压的抬不起头。可谓奇耻大辱!”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武帝击败匈奴,卫青、霍去病等人被人们称为英雄的原因。后来光武中兴之后,班超远征西域,窦宪、窦荣北击匈奴,立下不朽战功。因为他们都振奋了我华夏之威!”
“可惜,如今天下大乱,战乱四起,疾病横生。和秦末何其相像?我担心将再一次面临匈奴入侵中原的惨剧。”
我沉吟道:“匈奴不是已经被击溃了吗?”
他叹道:“匈奴在我大汉将士的打压下,已经溃散,有的还向西迁徙。但是他们空出来的草原,现在已经被其它民族所占据。其中的乌桓、鲜卑凶猛程度不在匈奴人之下。你知道那些外族人进入中原后是如何对待我华夏子民的么?”
我对此也有所耳闻,听说是杀光、抢光,不留活口,野蛮之极。
杨云道:“不错,我大汉诸侯征战,即使占领地方,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将那里的人都杀死。可草原民族不同,他们的传统是占领一个地方,财富抢光,女人抢走,身高超过车轮的男子全部杀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我听着也非常气愤,如果能够去边疆和那些危害我大汉华夏子民的人战斗,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相比起来,我发现自己一直进行的战斗狗屁不是。
杨云道:“尽早的平定‘这个乱世,减少我华夏子民的伤亡,全力对付那些游牧民族,才能保我大汉无忧,我主刘备宅心仁厚,志向高远,在徐州厉兵秣马,立志平定乱世,风校尉若在荆州有不如意时,可去徐州找在下。定不负今日同行之谊。”
我笑着谢过。
………………………………
第四十四章 :双手校刀
一路上和杨云谈得很投机,后来我干脆也暂时不回巴陵了,而是和他一起到了长沙。(wwW。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
到了之后,他自去拜访黄忠将军,我则去问候黄襄将军,之后便去找苏烈请教一些问题。
为什么要找苏烈呢?其实我是想让他教我几招斩马刀的招式。
通过上次的比武,我发现,斩马刀对阵的时候勇猛刚烈,攻击力非常之强。
我们刀兵在各种兵种之中防御力是最强的。可也正因如此,我们的盾厚,刀短,更适合防御反击,而不是主动进攻。
在狭窄空间内,比如,树林、城墙、街道、峡谷等地进行肉搏时,刀兵自由灵活,也会占到一些优势。可它对于士兵个人搏击能力和武艺要求很高。
在这次战斗中吃的几次亏,让我也发觉,在相同的训练强度下,刀兵的配合最差,战斗力也最弱。要想取胜,必须有比对方更久的训练才行。
而枪兵和戟兵因为兵器较长,战斗的时候,可以在远距离内配合集体攻击,使敌人近不了身,所以,他们对士兵们个人的武艺要求不是很高,更注重的是配合。
但有时候,面前的局势,绝不是一个兵种就可以对付的,比如这次攻城的时候,我们刀兵攻上了城头,可以用盾牌防备敌人的弓弩手,却挡不住敌人长矛阵的集体攻击。而长戟兵攻上城头虽然可以抵挡敌人长矛兵的进攻,却无法防御弓弩手,这个时候,就必须两个兵种互相配合,共同进退。
可问题是,两个兵种之间的配合实在太差了。
兵种进行明确的划分,确实有利于训练和集体配合。从数次对敌的战斗中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部队在相同的时间内,素质提高是最快的,原因就在于进行了明确的兵种划分,除了在一起训练增加配合默契外,每次打完仗或休息的时候,大家都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因为大家练的都是同一套武功,用的相同的兵器,交流起来也更加顺畅。
可有利就有弊,将全军化成刀、枪、戟、箭、弩五大兵种,虽然使得士兵更加专心于修炼属于自己的那份武功,从而更加精炼,但在五个兵种的配合上往往不尽如人意。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_书_网 _'
我发现军中每个统领的私心都很重,比如黄襄将军,他早就把刀兵营当成他自己的刀兵营;戟兵营统领向邦也将戟兵营当成了他自己家的财产。
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还能奢望他们之间亲如兄弟般的互相帮助?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兵种之间的分量不够平衡。无论是神箭营还是劲弩营,他们在战场上的作用绝对不比任何一个兵种小。可是神箭营统领赵翎,劲弩营统领顾同,他们在五大统领之中,地位是最低的。就因为他们的兵种在战场上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所以,在几个月前征伐不听号令的零陵时,是黄襄将军领兵五千,赵翎率三千弓箭手副之。后来又征讨桂阳的时候,是戟兵营向邦为主帅,劲弩营统领顾同率五千弩兵为副。
虽然同样是掌管万人的大统领,待遇却有此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