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冰岛崛起 >

第58章

冰岛崛起-第58章

小说: 冰岛崛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场丰收。

    约特发现了奥拉夫提出的粪便肥料果真有效,今年也大力推广起来了,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秋收粮食又是一场大丰收。

    奥拉夫在心里暗暗估计,有农家肥的帮助,今年秋收时,土豆和红薯不说,就是黑麦、燕麦等连施产量也会较以往翻倍,估计达到1:8,甚至1:10也不是问题。

    农业的根本就是肥料,没有肥料就无法增产,奥拉夫绞尽脑汁也只能把前世耳濡目染的农家肥拿出来提升文兰的粮食产粮,但是真正能帮助文兰整体农业水平提高的法宝还是要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寻找。

    揆一的助手只交给了乌拉夫一本刻印的《本草纲目》和一些手抄的书籍。

    奥拉夫在得知揆一没有找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开始十分失落,但是在看到了这些手抄本后又激动起来了。

    《甘薯疏》、《吉贝疏》、《芜菁疏》、《北耕录》、《粪壅规则》、《宜垦令》、《农遗杂疏》、《种棉花法》。

    薄厚不一的八本书装订在一起,被命名为《农书草稿》。

    这《草稿》在奥拉夫眼中就是稀释的珍宝,书中中篇、长篇的文章全是徐光启所写的有指向性的农业技术文章,只不过后来在《农政全书》出版的时候有的被删减掉了,有的则被改头换面融入其他文章中了,但是这些手抄本都反映了徐光启早期研究农学的心得体会,甚至是实践后的真知灼见。

    奥拉夫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找到农政全书,反而找到了徐光启写的其他农书内容,他认为这些应该就是《农政全书》的部分内容,所以觉得暂时足够使用了。

    乌拉夫前天交给他这些手抄本的时候曾说,揆一的助手说是揆一向居住在大明的诸多受明人尊重甚至授予官身的传教士写信求购奥拉夫的单子上的所有物品。

    结果一切都很快就够得并运抵了澳门,但是《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却连最博学的郭居静神父也没有听说过。

    郭居静神父和徐光启是多年老友,两本书巡查无果后,再三确认《农政全书》为徐光启所写,于是就亲自给徐光启写信询问。

    徐光启编写农书的事情并不是秘密,因为著书立言本就是儒生的三大追求之一,所以他不惊奇郭居静神父竟然知道自己编写农,可是对于《农政全书》的名字却十分稀奇。

    在简单汇总之后徐光启将自己已经编写好的部分草稿文章和关于几何知识的问题以及对《农政全书》名字的疑惑一同寄给了郭居静神父。

    郭居静得到《农书草稿》后马上和皈依天主教的儒生信徒一起手抄一份,之后将一份手抄本寄给了揆一,原稿则自己留下研究翻译,准备研究透彻后将徐光启的农学著作翻译准确,再传回欧洲。

    而揆一得到手稿后就和其他商品一起打包通过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寄回阿姆斯特丹,让自己的助手在银行留下联系方式等待交货,接着就是乌拉夫出现完成交易。

 第087章 大开眼界(第六更。求订阅!)

    奥拉夫对中医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所以看《本草纲目》只当成草药甚至其余物品的百科全书。

    但是徐光启的七本农书奥拉夫就仔细研究了起来,看的十分缓慢,而且一边看还要一遍做笔记,甚至进行标注。

    奥拉夫在阅读《本草纲目》和《农书草稿》的时候还面临了一个之前忽略的问题,那就是这些书籍中的文字全是繁体,而奥拉夫前世却只学过简体,对于繁体可以说了解极少。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就会面临许多不认识的复杂文字,但是大多数不认识的繁体文字奥拉夫结合句子意思总能猜出来,不过反复的琢磨品读让奥拉夫的阅读速度变得极其缓慢,三天的时间才看完了《本草纲目》。

    奥拉夫把《本草纲目》通读了一遍就暂时放下了,他觉得通过阅读本草纲目让他对繁体字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对于下一步阅读农书就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了。

    ——————

    《甘薯疏》、《吉贝疏》、《芜菁疏》、《北耕录》、《粪壅规则》、《宜垦令》、《农遗杂疏》、《棉花种植法》……

    农书草稿里知识丰富,奥拉夫读完感觉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红薯种植、芜菁种植、粪肥制作处理、荒地开垦、棉花种植等,这些知识都是能瞬间把文兰变成一个农业强国的知识。

    文兰的地形地貌复杂,中部是高原山脉,西部和西北也有着长岭山脉,森林、河流和湿地随处可见,加上北方气候严寒,所以在文兰最好发展的农业项目其实是放牧养殖,南方零星平原、河谷与北方山坳可以进行种植业,但是可开荒适宜垦种的土地并不太多,如果按照落后的欧洲种植技术来算,利用几十年的时间全部开荒种植后也最多支撑四五万人的口粮。

    不过现在奥拉夫和哈达尔他们采取了大量种植土豆、红薯来提升了粮食产粮,即便是能开发十分之一的土地也足够养活数万人了,按照约特的规划,整个东南半岛在三年内就能开发出七八千英亩土地,足够支撑文兰所有维京人和奴隶的口粮了。

    《甘薯疏》对红薯的栽培技术讲解的很全面,比奥拉夫所知道的皮毛精深许多,让奥拉夫对红薯种植的了解上升了一个台阶,他翻译成冰岛文后交给了哈达尔,然后哈达尔让海涅抄录两份后,一份送去了北方的哈达尔城,剩余两份就召集桨首开始学习培训,准备在这个夏天挖掘部分红薯、土豆,重新按照最先进的种植技术扩大种植,划出了一百多英亩采摘了欧防风、甜菜、萝卜的菜地进行了实验。

    《吉贝疏》记载的是徐光启对吉贝(棉花)栽培技巧,这是于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并开始大量种植的亚洲棉,棉花用来纺织棉布制作衣服十分舒适,奥拉夫看的极其认真,因为欧洲目前的市面上基本上都是麻布,棉布还算是中东传来的高档货色,如果文兰能种植棉花纺织棉布,未来也是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芜菁疏》讲的是关于芜菁种植的种种技术,芜菁别名蔓菁、圆菜头、圆根,种植方式和形状和白萝卜类似,但是肉质更硬,水分更少,可以和土豆、红薯一样当做主食,也能腌制咸菜、制作蔬菜,食用价值很高。

    后世食物丰富,芜菁一般很少在市场上当做鲜菜销售,大多都制成大头菜、疙瘩菜等鲜菜了。

    奥拉夫重点发现了芜菁疏中介绍芜菁喜冷不喜热,而且是在夏季种植,冬季霜降前后就能收获,也就是三个多月的时间,而且产量比红薯还要高,算下来一英亩土地能收获一万斤新鲜芜菁根茎,茎叶也能收获五千斤,当然这个数据是要有施肥的保证,不然要减少一半。

    奥拉夫看了插图知道芜菁在欧洲也有,甚至冰岛人就有种植,只不过他们大多人都是食用叶子,能根茎能否食用还不确定。

    奥拉夫觉得芜菁就是适合文兰的另一个高产作物,茎叶发展养殖、根茎腌制咸菜和晒干储存食用,也是高产口粮了。

    拿起笔在小本子上狠狠地记上了芜菁疏的重点,然后奥拉夫就决定和父亲说说,现在就可以找一些芜菁种子进行试验种植,新年前应该就会有所收获。

    如果确实能达到《芜菁疏》上说的高产,明年就可以大范围推广种植了。

    《北耕录》记载了徐光启在天津屯田时的经验和所见,天津的气候较之赫鲁特城还要温暖几度,但是整体接近,所以对于文兰的农业生产有着很珍贵的借鉴价值。

    《粪壅规则》、《宜垦令》、《农遗杂疏》三篇文章更加珍贵,前者介绍了粪便收集和发酵的方法,以及农家肥的水肥、干肥应用条件和优劣等。

    后者则是对荒地开垦、开发地力和应付灾年变化以及目前小冰河气候的种植调整法则等等。

    《棉花种植法》更是现在这个时代挣钱的宝,这篇文章讲的是西洋品种的棉花,也就是原产南美洲的海岛棉,论品质海岛棉远胜大明种植二百年的亚洲棉,是目前纺纱纺布最好的品种了。

    奥拉夫决定一定得引进海岛棉,并在美洲大量种植,文兰的土地气候种植棉花不太适宜,最好的选址应该是魁北克城南方的那片广袤平原了。

    棉花是目前这个时代经济价值最高的植物之一了,棉花是春天种苗,苗成活后才能分株种在土地中,然后在秋末采摘棉花。

    棉花的棉绒可以制作棉被棉衣,纺织棉布,棉籽能够榨油食用,茎秆质地坚实,是当做木柴的最好燃料,可以说棉花浑身都是宝,是能够改善人生活水平的一个利器。

    世界上的布料有数十种,但是根本大类还是麻布、葛布、木棉布、丝绸、羊绒布、棉布等几种。

    目前全世界价格最昂贵,同时穿着最舒服的衣服材质都是丝绸、棉布制作,虽然棉布的价格稍逊丝绸,但是也远超麻布葛布了。

    欧洲由于农业落后,耕地都种植粮食了,基本上没有种植棉花的经验和历史,棉布目前全靠进口,价格仅次于丝绸。

    未来大英帝国的崛起就是靠印度土著卖命的种植甘蔗、粮食、棉花甚至毒品等作物的支撑,不然以英伦三岛的体量根本出现不了世界级的强国,即便是其他殖民地的作用也远不如印度。

    一百年后靠着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不断扩张,棉花的产量也大增,廉价原材料的支撑让英国的纺织业开始兴盛,然后在19世纪初期英国人开始在美洲大量种植棉花,然后制作棉布进行销售,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棉布出口国。

    奥拉夫认为自己既然领先了英国人在美洲殖民了,以后可以想办法从大明搞来一些黄道婆纺车,然后在美洲种植棉花,纺织棉布,做一个世界级的棉布出口大国,那获得的财富将会是目前文兰收入的十倍、百倍也不止。

    现如今的中国纺织机效率远胜欧洲纺织机,欧洲真正从纺织效率上赶上中国还要等一百多年后。

    只有珍妮纺织机出现后欧洲的纺织业才蓬勃发展,尤其是英国……

 第088章 农业高速列车

    忙碌的日子总是很快就过去了。

    时间进入了7月底,奥拉夫这一个多月都是在看农书草稿,有时候才会和约特、哈达尔等人一起讨论,甚至每周给城里的种植老手上一次课,讲一讲粪便肥料、红薯种植、粮食管理、开荒种地等各种农业知识,来自远东天朝几千年的智慧结晶让维京农民们听的津津有味,他们到现在才知道自己在农业方面的落后和无知,谁能想到肮脏恶臭的粪便收集处理以后竟然能变成让粮食高产的宝贝……如果这话是一个土著人说的,维京人保证说话的人脑袋瞬间就会被屎尿装满……

    奥拉夫越研究农书草稿对农业知识越有兴趣,现在草稿里的文章他读了三遍还意犹未尽,每一次看都会心有所感。

    一开始奥拉夫对《农书草稿》的繁体字能识别出八成以上,结合语句并不影响理解含义,然后就用冰岛语翻译成册,当时也交给了哈达尔一本。

    现在读得多了,剩余的生字也结合上下句等琢磨出了七七八八,对翻译本更是大修了一次。

    七月的赫鲁特城和半岛北方的哈达尔城,在哈达尔和约特等人的带领下,按照奥拉夫翻译的《农书》开始带领农夫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同时对厕所里的排泄物进行清理和储存,挖出巨大的粪坑进行统一存放发酵,然后按照农书的指导将大多的处理后的粪便进行晾晒处理。

    由于粪便有限,赫鲁特城的土地今年只能有三分之一的田地可以享受粪便浇灌,奥拉夫对这三分之一的土地几个月后的产量有着极大的信心。

    哈达尔城由于处于新建状态,田地开垦也不太多,除了一开始开垦的土地种植了蔬菜,剩下的都移栽了红薯梗,虽然时间有些紧张,但是今年冬季哈达尔还是有收获不少红薯。

    因为奥拉夫把农书吹成了神秘的东方大明国能够养活上亿人口的农业技术指导书籍,维京人们都对农书深信不疑了,哈达尔、约特等人也对今年是否丰收有了信心。

    有时候奥拉夫在看到黄皮肤的奴隶们各家各户的掏粪并倒入粪便发酵点的时候就产生了某种错觉,那就是自己是在大明,看到了古代的中国人在从事农业生产。

    《农书草稿》的很多内容打破了奥拉夫对农业的片面见识,其中《粪壅规则》中除了水粪、干粪的肥力种植区别,还介绍了其他几种肥料,例如骨粉,用动物骨骼砸碎制作的骨粉撒入田地,对粮食产粮的提升还要胜过干粪两倍。

    奥拉夫很清楚骨粉里富含磷、钾、钙等元素,氮磷钾就是后世提高产量的基础化肥,骨粉虽然没有化肥的元素含量高,但是足以让产量翻倍了。

    奥拉夫知道种植大豆,大豆植被的根茎会在土壤里释放氮,如果在种完粮食后不再进行土地轮休,而是种上一茬大豆、豇豆等固氮,第二年再种粮食,土地仍旧会有不错的肥力,只要每年都配合上粪肥、骨粉、草木灰等一定能保证所有耕地不停高产。

    奥拉夫在收起书本后就开始着重指导城里制肥工作,他让掏粪工在收集每家每户粪便的时候还要把各家各户做饭取暖烧木柴剩下的草木灰烬残渣也收集起来,这些木灰也拥有不错的氮磷钾可以和粪便拌在一起使用。

    ————

    同时还有晒制鱼干时不要的鱼鳃、鱼肠、鱼鳞等废物也和粪便倒在一起进行发热发酵,动物脏器和鱼鳞也是上等的肥料,还有平时吃肉剩下的骨头也要砸碎掺进粪坑,如此增强肥料肥力和肥量。

    经过奥拉夫知道后,赫鲁特城进入了全民节俭的生活模式,几乎没有任何生活垃圾不是能够制作肥料了,即便是破旧抹布、烂衣物等也能烧成灰烬倒进粪坑沤肥。

    奥拉夫很清楚如果文兰的农业种植掌握了制肥用肥,未来的产量提升两倍、三倍、四倍、五倍甚至七八倍都不是幻想和神话,可以说得到了天朝先进农业知识加持的文兰已经登上了农业发展高速列车,未来能走多远就要看领导者的本领了……

    起码说,奥拉夫提出的“积攒粪肥,提高产量”这句话,在1629年的下半年开始成了赫鲁特城和哈达尔城人们口号,并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

    ……

    奥拉夫除了指导制肥,还会去工厂看一看骨瓷的烧制与陶器烧制、木器制作等诸多工作,因为工人少,赫鲁特城和哈达尔目前以及未来对生活物品的需求都很大,暂时生产的物品都被自己人买走了,即使未来内需满足了,对外销售也买不上价钱,奥拉夫根本不指望陶器、木器、皮具等挣钱。

    奥拉夫真正寄以厚望的挣钱商品是骨瓷。

    奥拉夫并不懂烧制瓷器,他只是告诉了烧陶工烧制骨瓷要用到什么材料,然后烧陶工们一直摸索,经过上千次的失败,虽然每天开炉两次还是大多都有瑕疵,但是最近已经能保证每天生产出一件品相完整的骨瓷,有时候会有两件。

    烧陶匠们每一次烧制后都会进行细微调整,但是毕竟纯粹靠经验摸索,他们明确的告诉奥拉夫,暂时恐怕无法再提升烧制骨瓷的成功率了。

    奥拉夫对于20以上的成功率还是满意的,他觉得即便是大明的官窑也不能保证每一炉烧制的瓷器都能品相完整,没有瑕疵,虽然“文兰官窑”比起大明官窑还有十万八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