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588章

黄天之世-第588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如今他,却是一名
  “神君”。这是太平道遗留下来的问题,借助兵阴阳,他接连取得胜利。
  他将神权成功的加于自身,他成功造就了一个新神,而那个
  “新神”正是他自己。他现在不像是一名领袖,更像是一位脱离凡尘,高坐于神座之上的
  “神君”。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很多人都想要的,而他现在就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他说出来的话,比起铭刻于石碑之上的法律更为有效,他下达的命令,比起天下间的完事都更为重要。
  权既在手,寰宇可驱……神君的这个问题他需要慢慢的解决,眼下他还需要神君这个身份。
  他明白这个世界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让国家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有着神君的这一身份,他说出来的话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便会有人信服。
  当他指出了方向之后,众人必定会坚定不移的朝着那个方向前进。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很多时候,在前进的道路,很多的人都会产生怀疑,怀疑是否走错了道路,怀疑是否迷失了方向。
  许安给了许攸一个眼神,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接下来的要宣布的事情,真正关乎着大明的将来,关乎着国家的稳固和延续,是保障大明不会因为内部而瓦解或则是腐化的重要手段。
  权力必须要得到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就是没有被关在笼中的勐兽,将会引发巨大的灾害。
  鹰狼卫作为特务机构,虽然也有监督的权力和能力,但是仅仅依靠鹰狼卫自然是步行。
  “三府六部之外,增设都察院,独立于三府之外,都察院下辖三法司,分别为军法司、政法司、道法司……”
  “都察院,设令君一人,左右御史各一人,三法司分管军、政、道。”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有纠劾文武官员,辨别冤枉,监督下属有司之职,监察使,除负责处理院内及三法司的行政事务外,还要行使弹劾、监察的权力,对有贪污行为、结党营私、作威乱政、败坏官纪的官员均要加以弹劾。”
  “三法司,须依照规定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官吏将校进行监察,调查公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并进行廉政建设和反腐建设,保障国家稳定与安全。”
  “都察院、三法司,皆受鹰狼卫监管。”都察院之中除三法司之外,还设有自我监察的机构,不过在诏书之中并没有说明。
  宣读诏书自然是挑着重要的去说,都察院、三法司才是重点,其余的都是旁支末节。
  鹰狼卫也是如此,在鹰狼卫之中除去狼卫、鹰卫,还设有监察卫,监察卫的职责便是保证鹰狼卫队伍之中的纯洁性,防止鹰狼卫内部的腐化和被渗透。
  监察卫除了明面上的人之外,在狼卫和鹰卫之中也有其人员隐藏。
  “都察院定为三品衙署,都察院令君为正三品……”如今的明庭之中,二品衙署只有三府,三品衙署便是六部,四品则是二十四司一级。
  都察院定为三品在情理之中,但是都察院的院首被称为令君这一事却是让人不由有些遐想。
  自汉末以来,官场乃至世人对尚书令,位居枢要的大臣的敬称便是令君。
  如今被明廷之中有资格被称为令君的人只有四人。内阁首辅阎忠,中书府府令许攸、中军府府令贾诩、中道府府令石厚。
  现在许安将这一约定俗的名称变成了都察院院首的官名,三法司对于三府都有监察权。
  都察院的权柄不可谓不重啊。不过建立都察院的这一诏令还并非是结束,接下来的消息更是让宣政殿的气氛沉重了些许。
  “内阁增设四席,此四席,由上将军龚都、中领军徐晃、卫将军吕布、车骑将军何曼四人担任。”
  “内阁常设席位定为九席,武职占五席、文职占四席。”宣政殿内一众官员将校都没有言语,文官们皆是默然不语,神色凝重,而一众武将多是喜色于表。
  当初内阁初建,内阁人选为,阎忠、许攸、贾诩、魏律、杨尉、葛舟六人。
  这六人之中,除去贾诩是中军府的府令,阎忠和军事也有关系之外,几乎全是文职。
  至于中道府自然是没有占任何的席位,毕竟所有参军和为官的人,只要是超过了正七品,就必须要是加入太平道,接受太平道的思想。
  也就是说,内阁的九人,都必然是太平道的道众。内阁虽然初建,只有建议权,但是当初许安选派内阁成员之时,任用的人皆是高官,只要是明眼人都知道内阁在日后的权柄能有多重。
  而如今一下增加了四席,四席皆是武将,而且都是正二品的军衔的重将。
  加上这四席,如今的内阁实际上是有十席,之所以说是定为九席的原因也很简单。
  阎忠去世之后,他的席位自然是去除掉。汉庭覆灭,天下一统。在外征战的一众将校自然是免不了升官加爵。
  龚都升任为上将军,而吕布则是卫将军,何曼被升为了车骑将军。徐晃则是接替了龚都的职位升任为了中领军,徐晃在太行山时便跟着许安,而后历经了几乎所有的战事,且皆有战功。
  龚都卸任中领军之后,这一职也被许安交给了徐晃。诸将的晋官在朝会的开始便已经宣读。
  上将军龚都。卫将军吕布、中领军徐晃、车骑将军何曼。征东将军张燕,征北将军张辽,征南将军公孙度,征西将军麹义。
  镇东将军,镇北将军赵祗,镇南将军颜良,镇西将军文丑。安东将军马超,安北将军庞德,安南将军张扬,安西将军周仓。
  平东将军马腾,平北将军黄龙,平南将军李德,平西将军管亥。其余的人仍然是封号将军,毕竟重号将军只有二十七位,不可嗯全部封完。
  当然其余的战功无法升官,自然是用在了加爵之上,这一次的封爵人数在百人以上,授勋的更多,就是最为贵重的金质卫道勋章都要下发十枚。
  “新的内阁次辅由上将军龚都担任。”许攸收起了诏书,对于都察院的建立还有内阁的变动,他自然是知情,甚至他也参与了决策之中。
  监察系统的设立是必然,秦汉有御史台,许安不可能不设立,虽说都察院的权力有点大,但是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内阁的安排,他也没有做出反对,首先是反对多半是没有效果,他很清楚,相反还会给许安留下的怀的印象。
  其次,内阁次辅和首辅,许安都规定了任期,两者的任期都在十年。担任了十年之后,都必须要退位让贤。
  最普通的阁臣任期则是永久,不过这取决于其在本身的职位待多久的时间。
  内阁大臣九席。上将军、中领军、卫将军、车骑将军四席。中道府、中军府、中书府三席。
  吏部、法部两席。在位期间,自动成为阁臣。这内阁,将会是日后大明真正的决策机构。


第九百二十一章 请君暂上凌云阁
  许攸收起了手中的诏书,他微微躬身,退往向了一侧。
  接下来需要宣读的内容,就不是凭借着他的身份可以宣读的了。
  能够宣读解下来这份诏书的人,整个大殿之中也只有两人。
  第一人自然是现在正坐在紫座之上的许安。
  而另外一人,则是现在正坐在宣政殿内右首坐椅之上的那名老者。
  宣政殿内一众文武官员的目光皆是集中在了阎忠的身上。
  龚都和贾诩两人伸出手,扶起了坐在座椅之上的阎忠。
  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是不能久站,所以许安特地让人给他准备了一张座椅。
  阎忠在龚都和贾诩两人的扶持之下,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
  在站起身来的瞬间,阎忠的眉头微微一蹙,虽然他已经是很小心了,但是在站起来的瞬间,他还是牵扯到了身上的旧伤。
  曾经身强体壮之时,那些暗伤旧疾一直隐藏于身体之中没有发作。
  现如今这些曾经他可以毫不在意的小伤,却是成为了使得他境况愈下的祸根。
  坐在紫座之上的许安身躯下意识的向前倾了一下,不过最后他还是没有站起身来,因为阎忠站起了身来。
  阎忠站稳了身形,推开了龚都和贾诩两人的手臂,他并不需要任何的人扶持。
  阎忠抬起了头,对着坐在紫座之上的许安郑重其事的行了一礼,随后迈开双腿向着前方的讲台一步一步坚定的走了过去。
  许安的目光停留在阎忠的身上。
  如今阎忠的头发早已经是全部化作了白霜,他的头发梳理的整整齐齐,不见一根杂乱的头发,被扎拢进了玉清芙蓉冠之中。
  身上穿着崭新的紫袍,紫袍之上用金色的丝线勾勒出边缘。
  腰系白玉蟒带,带悬赭黄穗,脚踏云履道靴,一身朝服干干净净,规矩的连道褶子都没有。
  阎忠的步履虽慢,但是却是极稳。
  他走到宣讲台之时虽然花费了些许的时间,但是宣政殿内没有露出丝毫不尊重的神色。
  因为若是没有阎忠,恐怕也不会有如今如此鼎盛的大明。
  阎忠凉州巡抚的职位已经卸任,如今他新领的职位,名为“丞相”。
  不单单只是有名无实的内阁首辅,而是被钦定,有名有实的丞相。
  而且许安说的很清楚,丞相之位只会设这一次,阎忠之后再不设丞相之位。
  阎忠站在宣讲台后,展开了放置于台上的诏书。
  这诏书之所以需要他来亲自宣读,是因为这一封封爵诏书。
  一般开国之时,国君都必定都会大封群臣,大肆封爵。
  而爵位多是世袭罔替,一代传给一代,永世保留。
  爵位,代表着地位,也代表着俸禄或是食邑,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份不小的支出。
  西汉之初,刘邦共封侯二十九位。
  时至武帝时期,汉帝国威震八荒,雄踞天下,武功鼎盛,封侯者更是层出不穷。
  跻身为侯者,如过江之鲤,这些人便是勋贵。
  他们手中掌握的权柄,足以影响着国家,影响着天下。
  因此无论是升官封爵,许安都是慎之又慎。
  开国之后,也并没有大肆封爵、晋升官员,始终将其留在一个可控的范围。
  在南征之前,只有吕布和公孙度两人得以封侯,吕布为冠军侯,公孙度为辽侯,赵祗得以封伯为南岭伯,其余人都没有任何的爵位。
  他们三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封爵之赏,是因为其立下的功绩太过于耀眼。
  赵祗在益州黄巾事败之后仍旧支撑,而后作为偏师袭扰,牵制了汉军主力,迷惑了其判断。
  更是千里奔袭攻取江关,断绝道路,为当时的黄巾军攻取益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吕布尽收北域四省之地,公孙度夷灭辽东四国,因此方有封赏。
  许安将封爵的标准定的很好,尤其是对于侯爵。
  当许安在平原城承诺,攻灭汉庭之后便按照战功多少进行封爵,他的话便犹如飓风一般席卷了整个明军。
  公爵、侯爵和伯爵在规定之中是可以传承的,虽说并非是世袭罔替,后代袭爵将会降级,等到降为子爵之后便不再可以北继承,但是起码也是为后代留下了个保障。
  而且最重要的,若是封侯封伯,到时候单独在史书上列上一传,名流青史,谁不想争一争。
  中道府除了管理太平道之外,当时已经召集了许多官吏正在编纂史书,更是让人热切。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麹义就算是丢下所有的面子都要抢下先锋之位,后面更是贪功冒进差点命陨云泉亭的重要原因。
  财帛动人心,功名更为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太平道内的道众他们虽然收到了太平道革新思想的影响,但是还是有着很多这个时代独有的一切。
  在还是思想刚刚得到启蒙的时代,指望所有人都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是不现实,是脱离了实际的。
  脱离现实,不着眼于实地,一切都空中楼阁,不过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奉天承运道君,诏曰:天下定鼎,四海昌平,实仗群材……”
  “襃贤昭德,昔王令典;旌善念功,有国彝训……”
  “上将军龚都,中领军徐晃、卫将军吕布……”
  “或夙预谟谋、绸缪帷幄、竭心倾恳、备申忠益。”
  “或早从任使、契阔戎麾、诚着艰难、绩宣内外。”
  “义冠终始、志坚金石、誓以山河、实允朝议……”
  “封上将军龚都为赵侯、中领军徐晃为秦侯、卫将军吕布为武侯……”
  阎忠的声音不大,但是无论是吐字还是咬词都十分的清晰,宣政殿内众人皆是听的清清楚楚。
  这一次的封爵,公爵一人,侯爵二十三人,伯爵四十八人,子爵封赏两百人。
  公爵、侯爵、伯爵允许继承,而子爵不允许继承,只在当代。
  侯爵二十三人有:
  赵侯龚都。
  武侯吕布、秦侯徐晃、韩侯何曼、齐侯许攸、燕侯贾诩、楚侯刘辟。
  靖南侯张燕,靖西侯张辽,辽侯公孙度,玉泉侯麹义。
  靖东侯卢盛,荆襄侯赵祗,伏波侯甘宁,宁北侯刘石。
  信都侯于毒,安平侯颜良,定西侯张扬,定南侯周仓。
  西凉侯马腾,太行侯黄龙,定北侯李德,渤海侯管亥。
  许安明文规定,非军功者不得封侯。
  许攸、贾诩两人虽然多是坐镇后方,但是并非没有军功。
  两人封为一字侯,许安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许攸刚加入太平道之时,便献“长驱直入”之计,帮助他一举攻破了居庸关,攻取了幽州两郡。
  而后四州黄巾复起,许攸更是冒险潜入青州,主持四州黄巾起事,带着四州黄巾军一路连败围追堵截的汉军,甩开了追击的汉军,渡过黄河领着百万黄巾最终抵达了安平国与并州黄巾主力在信都胜利会师。
  如此功绩,自当封侯。
  而贾诩劝服张扬归附,领数万军兵反正,而后在攻取凉州一战,联通凉州豪强世家反正。
  在洛阳之时,贾诩献“驱虎吞狼”之计,击破汉魏两庭贾诩也都随军,并且广有战功,更是献策颇多。
  再加上贾诩好歹也是中军府的府令,主管军政,广有功绩,理应封为一字侯。
  其实所封的这一众侯爵之中,刘辟的侯爵是许安添加上去的。
  不过这并非是因为他与刘辟之间的关系。
  虽说是非军功不可封侯,但是刘辟此前没有成立鹰狼卫之时也带兵作战,曾在八尺山拦住了卢植带领的并州军,使得黄巾军有时间最终攻取了上党郡。
  不过这一军功,其实也只能封伯,之所以封侯,还是一字侯,是因为许安明文将探查情报也认做为军功。
  太平道能够统一天下,安定四海,靠的不仅仅是麾下的军队,鹰狼卫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潜藏于暗处,每日与敌人周旋,竭尽全力探查情报,置身于危险之中。
  那些被发现的鹰狼卫,他们的下场无一不是极为凄惨。
  他们加入鹰狼卫之前,都只是普通的兵丁,但是当国家需要他们之时,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加入。
  他们告别了昔日的战友,告别了曾经的朋友,隐形埋名,潜入敌境。
  他们很多人为了最终胜利,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财富、权柄、家人、朋友……
  甚至是性命。
  在敌境之中,他们需要面临敌人的盘问,可能到来的追捕。
  昔日的同道也有可能背叛,敌人的间谍也在找寻他们。
  车裂、凌迟……
  所有能够想到酷刑都被用在了他们的身上。
  精神的折磨,肉体的苦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