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517章

黄天之世-第517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想伏击明军并非是完全不可能,但是必然要花费大量的代价和准备,还不一定成功。
  对抗明军,实际上只有以正合,以堂堂正正之阵迎击之。
  若是能将战事拖入拉锯,那么便是成功。
  因为明国底蕴终究是有些浅薄,国内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陷入拉锯之后,明军多半是会选择主动撤军。
  洛阳之役,当时许安统领的黄巾军其实主力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也没有战败。
  但是当发现有进入到拉锯战的苗头之后,许安便果断放弃了洛阳,退回了关中。
  不过现在明国的国力已经快要赶超汉庭,占据了河北富饶之地,拥有充足的人口。
  只需要再过数年的时间,便可以将只占据着南方七州的汉庭摔到身后。
  不过现在明庭刚刚完成了河北之地的公审,内部还有不少的问题存在。
  只有能够拖入拉锯战,使得明军不攻入黄河以南,那么各地变法也能见到更大的成效。
  或许在那个时候,能够出现转机。
  “曹使君对于局势见解独到,在下的方略也与曹使君无有多少出入。”
  “既然如此,青州之事,曹使君全权负责,看起来更好。”
  “太尉以为如何?”
  郭嘉躬身行了一礼,问道。
  “善。”
  刘宠从善如流,他自己不懂兵事,因此他从来不做外行指挥内行的事情。
  刘宠没有反对,东明殿内诸臣自然也是没有反对。
  “如此,青州之事,就托付于曹使君了,我等必会全力援助青州。”
  “豫州工坊、徐州工坊,两地共储备共贮备四千铁甲,还有不少兵备武器,我已经下令,命其人将其运往青州。”
  “青、兖的布置就到此为止……”
  郭嘉拉动了舆图,遮去了青兖两地。
  交州、荆州、两州出现了众人的眼前。
  “伪明占据武关、上庸两地,南阳郡因此受到威胁,难以禁绝,我军兵力空耗。”
  “此战明军既然主攻青州,那么其在武关、上庸恐怕留下的军兵并不多。”
  “在今年一年时间,在绣衣使者的策应之下,我已经偷偷将三十辆抛车运入南阳郡,就是为了这一刻。”
  郭嘉的眼神微冷,沉下了声音。
  “荆州陆军不可擅动,因为明军动向未知。”
  “这一次若是明军在武关和上庸的军队不多,只不过是偏师,那么便可以命荆州军主力进攻武关与上庸两地。”
  “一旦我军掌握了上庸、武关,那么进可以威胁汉中、关中,望益州之地,退可以关隘用少量之兵保卫南阳郡不失,将荆州军主力北调至青、兖二州。”
  “交州于益州接壤,其虽多山道,但是可以命交州军尝试进攻。”
  “败,不过并无大碍,无有痛痒,然而一旦功成,我军甚至可以考虑进取益州,重收巴蜀故地!”
  郭嘉跪坐于地,面对着坐在上首静静聆听的天子,请求道。
  “荆州军训练略欠,若是进攻上庸武关恐怕人力不足,臣斗胆谏言,请陛下派遣禁军援助荆州,协取上庸、武关之地。”
  东明殿内,一众重臣也是看向天子。
  刘协没有立即回答。
  他感觉这是一个机会,但是问题便是,他麾下的这三万禁军是他的立身之本,也是变法的根本。
  不说若是损失惨重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就是上万名禁军离京恐怕都会在朝堂之上引起不小的波澜。
  只是……
  这真的确实是一个机会……


第八百三十六章 海上怪事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辽阔的海面之上,一艘接着一艘插着土黄色旌旗的旌旗的高大战船,正借助着海风向着前方航行着。
  高大的风帆在海风的吹动之下,噼波斩浪行驶而来,整个海面似乎都被赭黄色旌旗所覆盖一般。
  金黄色阳光照耀在海面之上众多的战船之上,为加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金边。
  汤元站在船首的位置之上,身躯随着船身轻轻的摇晃着,他的手没有撑靠在任何一处地方,但是并没有一丝要倒的感觉。
  呼吸着温润的海风,沐浴在阳光之下,汤元只有舒畅的感觉。
  成群的海鸥,呼啸的狂风,滔天的巨浪,大海之上变幻莫测的风雨,还有危险,都没有使得他有一丝一毫的反感,反而是让他对于大海越发的向往。
  从陆地之上登上船只航入大海,对于寻常人来说离开了陆地心中满是不安。
  但对于汤元来说回到海上就是就好像回到了家中一般,好像他就是生长于大海之中一般。
  环视着海面,入目之处,皆是悬挂着赭黄色旌旗的战船,更是让汤元感到心安。
  海鸥的鸣叫声传入耳畔,在汤元听来,便犹如是天边的仙乐一般动听。
  汤元座下的这条战船,是海东海军之中的两千料福船,是海军之中的主力战舰。
  汉时之所以不太重视海运以及海军,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船只的安全性没有保障。
  寻常的海船会让人感到不安,因为一旦触礁,或是出现什么变故,整艘海船都将会沉入海中。
  但是汤元脚下的这一艘海船却是丝毫不会让人恐惧,因为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明军的海船得到了极大的安全保障。
  明军的海船广泛采用了一项新的技术——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是船舱的安全结构设计,设计位于船体内。
  这一技术极大提升船舶安全性的造船设计和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船体区分成许多个船舱,使各舱室拥有互不相通的“防水壁”。
  一旦某几个隔舱发生破损进水,水流不会在其间相互流动,如此一来船舶在受损时,依然能具有足够的浮力和稳定性,进而减低立即沉船的危险。
  船只就算是遭到破坏也不用担心,甚至还可以进行修补,使其重新具备航行的能力。
  这艘舰船的舰长如今就是汤元,他原本泰山黄巾军之中一名普通的小兵。
  当初北渡之时,他也随着人群渡过了辽阔的大海,抵达了辽东。
  这个时候他发现真正适合他所在的地方是大海,而不是陆地。
  在太平道辽州海军学院设立之后,他也报名入校,成功通过了重重筛选,成为了一名海军的预备役的军官。
  而后经过了一年多的修习,他从海军学院之中毕业。
  在经历了数次的集训,还有不少的新增授课之后,辽东海军一分为二,一为辽州水师,二为海东水师。
  他加入了海东水师之中,因为成绩优异,成为了支舰队的旗舰舰长。
  不过,现在这一艘船,暂时不归他管辖。
  “甘将军。”
  汤元昂首挺胸,握拳于胸,行了一礼。
  明军海军的军礼和陆军没有什么区别。
  “没事,我只是随便上来看来罢了。”
  甘宁有些无奈的笑了一声,随后坐到一侧的木桶之上。
  木桶被用绳索帮助,还算是稳当。
  甘宁之前是在江州带领水师,但是这一次却是被征召到了辽州。
  命令是许安下达的,之所以下达这个命令,将甘宁千里迢迢的调往辽州。
  主要的原因海是因为海东、辽州两方的海军官兵实在是太过于年轻了。
  现在海东、辽州两支海军舰队,战船共计两百余艘,如此数量可以已经是傲绝群雄。
  船只经过了改良之后,无论是速度还是坚固等方面都是一等一的强大。
  但是他们的问题就是在于,他们没有遇到过和他们能够抗衡的舰队,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多少的实战的经验,所学的一切理论,真的就只是理论。
  只有少数的海军军卒拥有和海盗作战的经验。
  但是整个时代的海盗根本就是一群虾兵蟹将,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所用的海船小的可怜。
  和在明朝中后期横行一方的大海贼完全是两码事。
  辽东海军在今年的年初便已经占据了对马岛。
  对马岛上只有少数的岛民,加上几条渔船,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海军。
  许安将甘宁调过来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实战的经验,万一遇到什么危险,临阵是一个大问题。
  甘宁虽然没有海战的经验,但是水战经验丰富,起码临阵也能及时做出反应。
  内河水战虽然和海战有区别,毕竟两地虽然都是在水上,但是大环境却是相去甚远。
  但是相通的一点就是,因为时代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内河还是海上都是跳帮作战,以及用床弩攻击,或则是放下快船发起火攻。
  甘宁现在就是这艘战船的舰长。
  甘宁坐在木桶之上,看着船下被斩开的海水。
  他原先只在书中听闻过大海,许安让他前往辽州,这其实还是他第一次见到海洋。
  虽然早有预料,但是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长江和大海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天壤之别。
  长江江面辽阔,但是一眼有能望到尽头。
  但是身处海洋之中,航行许久,却是难见陆地。
  甘宁第一次登上了海船之时,他便差点忍不住直接给许安写信,要辞去巴东楼船将军的军职。
  内河的战船和海船相比,完全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就是最高大的楼船在海船的面前都暗然失色。
  尤其是是当甘宁看到辽州水师那艘刚刚下水不久的三千料旗舰辽州号时,甘宁便下定决心,之后一定要留在海军之中。
  因为实验室的设立,还有穷举法,以及各项鼓励技术的方法,工匠分级制的推行。
  使得辽州的造船工坊造船的技术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也越发的合理了起来,一些缺点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毕竟只要提出了建议,就是真金白银的奖赏,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工匠等级。
  而靠着单单大岭(长白山)、北山(大兴安岭)两条山脉,造船工坊根本不缺乏造船用的木材。
  能够制作三千料的大船,不仅仅是因为技术的成熟,还因为龙骨的材料十分便于寻找。
  甘宁从怀中取出了一张羊皮卷。
  羊皮卷上所描绘着的正是这片海域的岛屿以及方位,这是一卷海图。
  没有用纸张记载是因为防水的问题。
  海上风起云涌,天气变幻莫测,更重要的是有落水的风险,因此海图大部分都是用羊皮卷来绘制。
  海东和辽州并不缺乏优质的羊皮。
  在海上他也呆了差不多三四个月的时间,现在他已经完全适应了海上的航行,只不过是海上作战,因为海浪和海风的原因,还有些没有掌握,而且也没有合适的练兵对象。
  要是汉庭有海军的话,能够打上一场……
  “叮叮叮叮叮————”
  就在甘宁在胡思乱想之时,上方突然传来了急促的铃声。
  甘宁霍然起身,看向瞭望台。
  瞭望台上,一面蓝色的旗帜不断的在风中飘摇。
  “正东方发现未知舰队?”
  “集合!戒备!”
  甘宁当机立断,简单而有力的下达了军令。
  下达完了军令之后,甘宁没有慌张。
  “各帆准备调整帆向,命令操控橹、桨的民夫就位。”
  毕竟瞭望台看到了一支未知舰队,那么距离征募还很远,真正要接战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急于一时。
  舰船之上,一众明军水师虽说实战经验极少,但是他们的训练日久。
  所以在甘宁军令下达之后,他们很快便已经全部就位。
  操控橹、桨的民夫虽然训练都稍差,而且慌乱了一些,但是很快也稳下了心神。
  毕竟在这大海之上,明军海军从来都是霸主地位。
  甘宁双目微眯,海面之上已经可以看到那支舰队的船帆了。
  “传信,我带支舰队前去查看,命令……”
  甘宁没有多想,很快便下达了军令。
  瞭望台上的旗手不断的挥舞着旌旗,正在航行明军舰队开始调整起了他们的位置。
  运输船一支处于最内测的位置,明军的几艘战船离开了既定的位置,向着东方航行而去。
  他们是自北向南航行,东方是舰队的左面。
  在甘宁的指挥之下,五艘战船跟随着甘宁的座舰离开了舰队,向着那支未知的舰队快速的航行而去。
  甘宁座下毕竟是一艘两千料的大船,而且此时自西向东,正好也顺风。
  座下的战船借助这风力, 噼波斩浪而去。
  甘宁稳住身形,举起了手中的千里镜,看向远方。
  随着逐渐的靠近,镜头之下的那支舰队的外貌也越发的清晰。
  这支舰队的船只看起来都并不大,一共有十三艘船只。
  这支舰队很多的地方破碎较为严重,看起来似乎是遭受了风浪的袭击。
  船只之上悬挂的旗帜也是极为奇怪,上面绘制的图桉也十分奇怪。
  “将军。”
  汤元走了过来。
  “只有十三艘小船,传令两翼的舰船靠过去,将他们扣下来,暂时没有看到床弩等武器,但是也需要小心一些,拦停他们,如果对方发起进攻,那就不要留情。”
  甘宁放下了千里镜,下达了新的命令。
  他心中感觉有些古怪,这些战船的形制和无论是和明军还是和汉军的形制都截然不同。
  令旗飞舞,很快在军令之下,两翼的四艘战船再一次加快了速度,向着两翼包抄而去。
  见到两翼战船开始了加速,甘宁再度举着千里镜看向远方,此时的距离又靠近了许多。
  船上的人在千里镜的镜头之下,清晰可见。
  甘宁心中更是狐疑,因为他发现不仅仅是船只古怪,船上的船员也十分的古怪。
  那些船员大部分都是黥面文身,服饰古怪。
  看到明军的舰队驶来,这些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恐慌,不过他们却是并没有驱船逃走。
  很快四艘明军战船便将十三艘小船包围了起来,十三艘船全都下了船帆,没有其他的动作。
  这十三艘船,其中最大的一艘,都没有明军的海船大。


第八百三十七章 灾荒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大明历四年(197年),八月七日。
  冀州,安海军港。
  安海军港内设驻军五百人,留一曲守卫,设安海校尉一人。
  此时的安海军港已经完全戒严,港口内的街道四下站满了守卫的军卒。
  就是军港旁边的集市,此时也是没有了多少的人气,来往的路人也少了许多。
  安海军港修建之前这里不过是一座小渔村。
  而在修建安海军港之时,因为军港修筑需要人工的原因,这里也慢慢的形成了一座小集市。
  毕竟明庭征发徭役,招募工人是要给钱的,不像是汉庭那般是强征徭役,免费做工。
  有了富足的钱,便会有相应的消费能力。
  明庭也没有打压商业的发展,于是走夫贩卒便开始向着这边赶来,慢慢聚集在了一起。
  等到安海军港修建完毕,这里也成为了一处重要的集市。
  这里的集市建立之后,也成为了周围屯所、聚落之中的乡民交易往来的场所。
  河北之地经历过了公审之后,世家豪强的土地几乎被全部收归于国有。
  许安便效仿之前在并州、中州的举措,同样实行屯田制。
  当然也跟随着冀州本土的情况修改了一些不妥当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修改不是许安提出来的,而是户部尚书傅祁提出来的。
  而他提出来的这一建议,便引用了许安之前所说的话,因地制宜的制定和修正措施。
  看似是小的举措,但是还是让许安感到颇为激动。
  因为一直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