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506章

黄天之世-第506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家大事,很多时候当以最坏的情况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准备,不至于事到临头手忙脚乱。”
  “风调雨顺并非常态,灾荒人祸必须要考虑进去,常平仓之作用在于稳定粮价,而备灾仓之作用在于灾荒到来之时,此两仓除非是遇到万分时刻否则绝不能在平时调用。”
  许攸心中微松,许安这么说,就代表这中书府令的官职是暂时保住了。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此事当吸取教训。”
  许安有些心烦意乱,他想到了很多的事情,现在也顾不得再和许攸说什么,他必须要思考清楚。
  “此事本当重治,但所幸未有酿成恶果,但你仍然需要担负失察之过,故夺俸一年,可有异议。”
  “诺。”
  许攸再度躬身,应了一诺,他的心中也是长出了一口气。
  只是夺俸一年,虽然有些肉疼,但是还能接受,起码他还是大明的中书府令。
  “我将中书府交给你,是因为我信任你,也是因为你的能力,你曾经立下的功劳,经历处都有详细的记录,我也没有忘记过,但是你不能留在过去,过去的功绩能够帮你一时,却帮不了你一世。”
  许安拍了拍了许攸的肩膀。
  “内阁次辅的位置我一直没有决定,你应该知道是因为什么。”
  许攸闻言微怔,许安高高抬起,却是轻轻放下,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他这么多年来的苦劳。
  但是这些苦劳和功绩并不能成为他的倚仗,若是他只想要过富足的生活,安然度日,那么倚仗着这些功绩已经是足够了。
  但是他若是想要待在中书府令这个位置之上,想要更进一步,成为内阁的次辅,甚至于是成为内阁的首辅,那么必须要有更大的功绩和更强的能力,现在的一切还远远不够。
  “我知道,我曾经说过的事情你都记在心中。”
  “我大明的所控制的疆域绝不能只有十三州之地,也绝不会只有十三州之地。”
  “总有一天,无论朝阳如何升起,如何落下,我们所拥有的疆域都将有一地是白天。”
  “到那个时候,太阳将永远不会在我们的国家落下,黄天将会永远的照耀着我们的国家,天命将会永世卷顾着我们的国家!”
  “但是……”
  许安放下了搭在许攸肩膀的手,沉声道。
  “很多事情应当循序渐进,而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治国。”
  “北疆的威胁还没有彻底消除,西域诸国、南疆百蛮虽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但是却仍有危险潜伏,不得放松警惕。”
  “广袤的疆域,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能够让我等有更大的容身之地,但是机遇与危险共存,要想这些新开拓的疆域成为华夏之土,却非是朝夕之功便可,而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经营。”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
  许攸低下了头,他现在已经彻底的冷静了下来。
  “道君之言,攸必谨记于心,并以此事为鉴,时刻警醒。”
  内阁次辅的职位,他确实要想得到。
  他作为中书府的府令,他也清楚许攸对于内阁的重视,他有一种预感。
  内阁将会成为之后大明真正的决策机构,而内阁首辅的地位实际上应当是与古时的宰相相同。
  就凭阎忠被许安任命为内阁首辅,许攸就知道内阁重要非常,虽然现在只有建议之权,但是随后应当会不断增加其权力。
  只有成为内阁首辅才是真正意义之上的众臣之首。
  许攸眼神微凝,阎忠年事已高,已经不再理政足有两年的时间,一旦阎忠故去,内阁首辅的职位必定要重新挑选。
  而人选必定是从他和贾诩两人之中选定,其余的阁臣无论是功绩还是经历都要差上不少。
  “希望等到我处理完河北的事务之后,我能看到一个井井有条,收支平衡的户部。”
  许攸双手作揖,深吸了一口气,郑重道:“攸,必不负道君所托,必定尽力竭智管辖中书府,整顿户部。”
  “退下吧。”
  “诺。”
  许攸应了一声诺,最后行了一礼,缓步退出了堂中。
  许安看着许攸退出了大堂,脑海之中的问题又重新浮现了出来。
  各式各样的问题的接踵而至,让他的脑袋一时间胀痛无比。
  这段时间一切的事情太过于顺利,顺利的让他忽略了许多的隐藏的问题。
  没有人敢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以至于言路闭塞,让他难以发现问题的所在。
  看着空荡荡大堂,许安突然有些想念曾经阎忠在时候。
  许安就近找一张椅子坐了下来,用手按压着有些胀痛的脑袋,尽力缓解着身体的不适。
  但是天气的炎热,让他感觉越发的烦闷。
  鹰狼卫在汉地的失利给了他一个警告,让他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恐怕只是九牛一毛。
  这数年以来,治下疆域的飞速的扩张,各地各部之中恐怕都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只是这些隐患他并没有发现。
  而鹰狼卫也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狼卫的职责是巡视神州,拥有数量不少的坐探,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的、地方之内存在的弊病,他们嗅觉却是并没有那么的灵敏,难以及时发现。
  毕竟狼卫并非是专职去察处这些事情的,狼卫的职责主要是监察不法,而是察处弊病。
  “谏言献策……”
  许安躺靠在椅背之上,仔细的思考着解决的方桉。
  东汉末年到三国的这段历史之中,他记得各方势力好像都是军师出演献策。
  “军师……”
  想起军师这个词,许安就忍不住头痛。
  到现在投入太平道的武将有徐晃、张燕、吕布、张辽、郝昭等一众名将,但是投入他麾下的谋士一共只有三人,一是阎忠,二是许攸,三是贾诩。
  仔细想来,并州、凉州这两地在东汉末年这段历史还真没有什么出名的谋士。
  司隶虽然有,但是都跟着皇甫嵩和王允他们逃到了南阳郡。
  益州也有些许的谋士,但是许安根本不好将其调入中央,因为调过来,也是没有太大的用处,而且也会释放不好的信息。
  现在虽然攻占了河北之地,尽收魏国之地,但是袁绍麾下的谋士除了审配之外,也有几人投降,诸如郭图、辛评等人。
  但是审配,许安都只是将其任为冀州的按察使,其余几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
  官渡之战的时候,就是这些人出的馊主意,没有这些人的馊主意,袁绍十有八九能够得胜。
  沮授、田丰两人先后死难,逢纪也有些能力,但是逢纪战死在了繁阳。
  繁阳之战,魏庭很多将校都死在大战期间。
  那个在原本的时空之中因为醉酒误事,使得乌巢失陷的淳于琼,在这一次死却是像一个男人。
  淳于琼死于战阵之上,身被十数创,陷于敌阵,被群枪刺死。
  许安长叹了一声,如今的一切都已经改变,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人生,这已经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以前的那些关于东汉末年的记忆已经不再准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汉朝养士数百年,世家豪强家学流传数百年,挑选翘楚,悉心培养,因而才有东汉末年能人辈出之场景,这就是底蕴和积累。
  原本的时空中,许攸的性格并非是现在这样,官渡之战后常常居功自傲,最终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而现在的许攸,却是因为谋划失败被绣衣使者星夜追击,差点死在荒郊野岭处的山神庙之中,性格大变,和史书上的描述已经是截然不同。
  现在许攸的性格颇为内敛,并不居功自傲,常常审时度势,不与人结怨。
  这也是因为许攸毕竟是以前是汉臣,而且出身豪强世家,因此和旧太平道出身的将校有一层隔阂,处处小心谨慎。
  贾诩倒是会建言献策,但是这货很多时候选择明哲保身,只要大事之上不出差错即可。
  让他管辖中军府,他就单单管辖中军府,绝不逾越半分,沾染其他的责任。
  小书亭
  当然对于给予他的权力,他也能及时抓住。
  这次就给了他一个便宜行事的权力,贾诩就敢带着凉州骑兵驰援西域。
  凉州一系的人是真的尝到了开疆拓土的甜头。
  贾诩之前的上表,认为在大宛国购买马匹,无疑是增强大宛国的国力, 平白消耗金银,不如直接攻占了大宛国,将大宛国直接成为大明的养马场。
  如此以来,不仅解决了国内需要马种改良的问题,甚至还多了一项可以交易的商品。
  “徐鸿。”
  许安放下了揉着太阳穴的手,对着外面喊道。
  “让人把冰鉴移到我旁边。”
  “诺。”
  徐鸿应了一声,点了两名腾骧卫的军卒走入了堂中。
  堂中的冰鉴不小,一个人还是有些难以搬动。
  两名腾骧卫的军卒将冰鉴搬到了近前,周围的温度也稍微降低了一些,让许安的头脑清明了许多。
  “对了……”
  许安坐在椅子之上,沉吟了片刻之后,说道。
  “让枢密院拟诏。”
  “传诏给贾诩,让他快点处理西域的事情,南方汉庭的事情都还没有全部处理,他这个中军府的府令跑去打西域像什么话,他是中军府令,不是凉州巡抚,他的那个巡抚前面有个‘代’字。”
  “还有,让吕布带着骁骑营快点滚回来受封,别在北地游荡了。”
  “让张燕在南疆也安分一点,暂时先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到汉庭的身上,等到汉庭覆灭,再处理南疆的事情。”
  许安有些无奈,毕竟这股风气是他带起来的。
  他麾下的这些将校就像是在比赛一样。
  今天你攻下敌国一城,明天我就拓疆上百里。
  今天你灭了一个部落,那我明天就平定一个国家。
  现在必须将他们的视线转移到正确的位置。
  “明年开春……”
  “便是南征汉庭之日,统一天下之时。”(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五章 饮鸩止渴
  明庭之中发生的一切,都不为外界所知。
  绣衣使者利用了鹰狼卫失去警惕,使得鹰狼卫损失惨重,使得其能够在本土压制在鹰狼卫。
  但是在明庭的治下,绣衣使者的情报网也只是聊胜于无,根本没有办法渗透进明庭的重要机构,获取消息的主要途径甚至是明庭发行的报纸。
  汉庭不知道明庭发生了什么,明庭不知道汉庭发生了什么。
  现在的汉明两国的情况,和后世的策略游戏之中情况有些相似。
  双方的地图都是一片黑暗,不知道底细,覆盖着厚重的战争迷雾。
  汉庭的变法如火如荼,兖州、青州两州正不断的经营着黄河防线,除去用包砖法加固城邑之外,还在修建着新的城邑,就是为了阻挡明军南下的脚步。
  因为明庭的威慑,加上刘协极为坚定的立场。
  变法在各地有序的推进着,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汉庭辖内的豪强世家对于如今已经占据了北地的明庭恐惧非常,小皇帝的变法正在逐渐露出獠牙,甚至开始在税收上下功夫,从他的口袋之中取走了一部分的钱。
  但是他们都忍受了下来,只是在朝中抗议一二,让天子知道他们的心中的不满。
  不同于历代诸国的变法。
  这一次变法,是刘协亲自下场推行。
  虽然这样做不符合礼法,变法从来也没有说皇帝亲自下场,但是刘协却是就这样做了。
  也不知道是该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说什么其他的谋算。
  变法推行虽然是刘协亲自提出,推行,但是主要还是由刘宠、王允两人来主持,由尚书台协理。
  刘宠主持军中的变法,而王允主持朝中的变法。
  刘宠很早之前就是不是陈王,毕竟身负王爵,又担任朝中重臣之职确实有些不妥,他主动卸去了王爵,受封为车骑将军。
  因为皇甫嵩身死之后,一直悬而未决的太尉之位成为了刘宠的新位。
  上一个获封太尉之位的宗室还是当时任职幽州牧的刘虞。
  不过刘宠无论是从名望还是身份、功劳之上都不比刘虞要低,他被拜为太尉,并没有在朝中引起太大的波澜。
  王允出身于太原王氏,也算是高门大家,但是因为并州被许安最早占据,当时整个太原王氏只有数百人逃离并州,从幽州一路辗转才回到了洛阳。
  又先后经历了董卓乱京,诸侯讨董,以及董卓败亡等等,一直到最后在陈都落下了脚跟,现在才在陈都的周边置办了些许的产业。
  刘协之所以用王允主持变法,一是因为其位高权重,声望足够高,而且是并州人氏,因为宗族迁移,因此变法对于王允来说还颇为有利。
  而且现在王允除了依靠刘协之外,也没有其他的依靠了。
  他与皇甫嵩、盖勋交好,但是盖勋亡故,而皇甫嵩战死繁阳。
  如今的汉庭之中,出身凉、并、司隶三地的官员少的可怜,大部分人都是豫州和扬州两地出身。
  豫州出身的人多是因为陈都就在豫州,颍川等地都离陈都很近,而扬州则是因为孙坚的缘故,很多的扬州人因此能够入仕。
  孙坚虽然身死,但是其遗留下来的势力并不算小。
  孙静、孙策都是侯爵,孙氏曾经一门三侯,孙坚更是获封万户侯,名扬天下。
  曹操虽然是青州的州牧,但是朱治、孙策两人麾下的军队仍然保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过在名义上还是归属曹操节制。
  青州因为地势的原因因此比兖州危险要小的多,青州如今还有五万的大军,所以汉庭也没有增派军队。
  徐州、扬州两地的军队全都赶赴到了兖州支援。
  相比于有着优势地理环境的青州,兖州可谓是一马平川,一旦明军度过黄河,那么兖州军几乎无险可守。
  不仅如此,从兖州到豫州陈都的道路也是一片坦途,这里都是华北平原的范围。
  明军只要越过黄河,只靠着步兵汉军根本毫无办法。
  因此如今汉庭之中的武备也在不断的变化,从原本的刀盾,到现在已经全部装备长枪,环首刀基本暂停了制造,为了便是提高其他武器的生产数量。
  北方的明军在不断的革新武备,南方的汉庭也没有停下脚步,环臂铁甲汉军很早就已经开始彷制。
  现在的汉军失去了骑兵的优势,所以各地的工坊生产的武器都是长枪、盾牌和弩机为主。
  步兵面对骑兵,想要战胜只有依靠着严整的军阵,不给骑军找到破绽的机会。
  骑军对抗步兵,一般是先远程袭扰,惊扰步兵方阵,或是在两军交战之际抓住机会趁机冲入骑阵,破坏步兵的阵型。
  一旦步兵的阵型被破坏,那么没有了军阵庇护的步兵就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装备了新式骑具之后的骑兵其冲击力更强,机动性也更强,能够将弓箭射的更远。
  汉军装备长枪就是为了抵抗骑兵的冲击,而装备盾牌就是为了防御袭扰的箭失,弩机则是使得己方能够拥有远程还击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汉军正大规模的制作床弩。
  汉军这一次制作的床弩增加了射程,这增加的射程已经超过明军配重投石车的射程。
  这些床弩都是工坊之中秘密建造,随后送到各城之中。
  和明军一样,使用弩机的人都经过了培训,跟随着床弩直接进驻各城,他们较为清楚床弩的落点。
  许安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所推行的法令除了影响国内之外,还影响着汉庭管辖的地方。
  原本操纵弩机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依靠着经验射击,根本就没有系统性的训练,毕竟目标很大,随便射击的命中率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