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第4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穿着正红色鹰狼服的张季,驱马上前一步,握缰抱拳上前禀报道。
这一次刘辟没有随军,鹰狼两卫的镇抚使也因事务留在了长安,因此他这一次随军出征,所有的情报统计,都是由他来负责,
如今的张季早已经不再是那个在广宗只会拿着旗帜,跟在许安身后的不懂事的小孩。
多年的战阵的生涯,以及鹰狼卫的经历,十余年的时间已经让他从少年变成了成人,一个合格的军人。
“朝歌以北的荡阴城如今还在魏军的控制之下,东北部的邶城尚在汉军的控制之下,根据此前鹰卫探查,荡阴城只有两千余名军卒,其大半都是乡勇和新兵,并没有多少进攻的能力,邶城进驻的汉军见番号是兖州的汉军,约有三千之数,其主将为建威将军孙贲,其叔父正是孙坚。”
张季对于战场周围的情况了如指掌,许安问起之后,如数家珍一般将周围的情况一一列出。
“黎阳作为重要渡口,有军民共万人镇守,依托大河,有水师楼船助阵,同时鹰卫哨探禀报,黎阳还发现了不少的抛车和床弩……”
许安双目微眯,看着东面的方向。
黎阳守备森严,孙坚应当是效仿当初漳水之役时卢植的行为,依靠着大量的床弩和投石车让黄巾军知难而退。
朝歌城无法坚守也在孙坚的预料之中。
毕竟朝歌是内陆的城池,城墙低矮,池浅沟短。
而黎阳作为魏军防御的第一线一开始就被袁绍打造的几乎固若金汤,难以击破。
而邶城也因为当初南北两岸的对峙影响不断的加筑城墙,不断的扩建城池,同样城建池固。
就算是有着配重投石车的明军想要攻取,也必须要费大量的力气。
而不拔出这两处汉军的据点,许安带兵进入魏郡就有被合围的危险。
“命令于毒收到命令之后在朝歌留下三千兵马镇守,然后即刻北上,进攻邶城。”
“命令常山郡从井陉关出击的军队,不要向南继续进攻,占据井陉周边的城池之后,向着东北方的中山郡进军,和中山郡的部曲会师,将指挥权交给朱九。”
许安没有多想,直接了当的下达了命令。
孤军深入,被四面合围,乃是兵家大忌,正常的将领都不会做出这样的决断,下达继续进军的命令。
但是许安又岂是一般的将领?
此时汉魏两军围绕着黎阳的争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已经开始展开了决战。
从轵关陉到朝歌五百里,从朝歌到繁阳两百里。
五百里的距离,就算是按在内陆行军的八十里每天来计算也需要六天多的时间,才能走完。
还有朝歌到繁阳两百里,也可以作为一个时间的缓冲,争取起码三四天的时间。
一共也有就十天的时间,汉庭最大的可能便是在刚刚收到了黄巾军出关的消息之后,向繁阳发起总攻,进行决战。
争取在时间过半的时候击破魏军,也就是第五天的时候。
届时明军还未赶到朝歌,汉军击破了魏军之后,魏军大势已去,军将绝无反抗之心,汉军可以兵不血刃的收取魏国大部分的疆域和招降大部分的军兵。
届时汉军只需要进军邺城,守卫荡阴、邶城、黎阳一带,依靠着雄厚的军力,也能将明军拖入拉锯战之中。
到了那个时候,劝降麴义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麴义多半会选择汉庭投降,毕竟投降于汉庭,封侯拜将也都只是寻常,毕竟带着数万大军归降,这样的功劳可以说是至今罕见。
一旦麴义归降,青州的汉军便可以顺势北上,就算明军那個时候已经攻取了整个幽州,汉军也有能力和幽州地区的明军一较长短。
毕竟那个时候麴义和青州的汉军合兵一处,加上公孙瓒,军力甚至能够膨胀到了十万人。
麴义麾下的虎豹骑,还有冀幽两州的骑军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实力不容小觑。
汉军的计划可谓是环环相扣,周密详尽。
魏庭之中审配、沮授等一众谋士对于汉军的计划根本无从知晓,完全落入了汉军的节奏之中。
这其实并非是智谋的高下,归根结底是情报上的差距,魏军内部百孔千疮,魑魅在情报战之中全面落于了下风。
汉庭的计划,不可谓不缜密。
魏军、明军的动向,时间、地理多方面的因素都在其考虑之中。
甚至汉军还让黄忠带领荆州兵回防荆州,因为汉庭预料到了明军很可能同时对于荆州发起进攻。
虽然情报没有写明,但是许安很清楚,汉庭这一驾战争机器已经开动了起来,各地的乡勇军兵只怕是都已经被动员了起来。
汉军以青州之役为突破口,让天下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青州,但是暗地里面却是全力以赴准备北伐事务。
一如秦末之时,刘邦所用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汉军明攻青州,暗渡黄河,让魏军始料未及。
魏庭在这一场博弈之中,一败涂地。
绣衣使者的突然发力,也使得鹰卫的行动处处受挫,情报能够及时的传递,潜伏在汉魏两庭之中的鹰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不过汉庭的计划,也并非是真的就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汉庭最大的错误,便是算错了鹰狼卫的强悍,算错了明军如今的行军速度,算错了太平道内部的动员力,更是算错了许安……
“二百一十里……”
许安看着东方,眼神微凝。
他座下的战马似乎感受到了凝重的氛围,不安的刨动着脚旁的软土。
“传令下去,今晚大军进入朝歌,于城内休息,让后勤队提前预制干粮,共带五日之粮,轻装便行。”
许安凝望着官道之上正在快速的行军的一众军卒。
二百一十里,两天的时间,有战马和马车的代步,只需要两天的功夫便可以抵达。
“白饶。”
许安调转了马头,看向身后的一众的将校。
一名神色坚毅,面带着刀疤的将校驱马走出了队列。
“末将在。”
白饶的声音有些沙哑,长年在塞外征战,不仅让他的容貌发生了变化,也让他的声音改变。
白饶是于毒的义弟,当初和眭固两人跟随着于毒一并归附于许安。
先后历经赤石岭,葵城、上党、河东、汾水等战事,后来进入陷阵营之中任副将,现在从陷阵营之中解任,作为直属将领,其军职也从原本的军司马一路升任为正五品的将军。
十余年的时间,白饶也从原本冲动易怒,不识大字的将领,变成了一名优秀的将领。
葵城之战,眭固战死于葵城外的旷野之上,而白饶则是活了下来。
眭固的战死,使得白饶的心中充满了怒火,对汉军的仇恨也更为的深重。
所以他选择离开于毒的麾下,申请调到直辖军中。
“明日骑军全部披甲执兵,我将上谷营、并州营两营交给你来指挥,将此战先锋之职委任于你。”
许安从怀中取出了并州营和上谷营的虎符,郑重其事道。
于毒是朝歌人,白饶和眭固也算是。
许安让白饶领兵,便是考虑到白饶熟悉地形的原因,而且白饶后面前往塞外作战,熟知骑军的战法。
庞德、马超两人虽然骁勇,但是终究是年岁不大,指挥经验欠缺,让他们领先锋大将之职实在有些冒险。
白饶目视着许安手中的虎符,抱拳执缰,沉声应道。
“末将领命,绝不负道君所托!”
日落西山、万里红霞。
霞光从远方的沃野之上晕染开来。
天色正在逐渐的黯淡了下来,黑暗已经开始慢慢的侵蚀整个世界。
斜阳向西,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的威力。
西面金乌未落,但是东方星月已显。
土丘之上,跟随着许安的人群之中有何曼、郭大贤、左校等一众出身旧太平道的黄巾军,也有管亥、徐和等四州黄巾军出身将校,还有宋宪、魏续等一众弃暗投明的降将。
虽有派系之分,但是却没有人彼此仇视。
许安手执着马鞭,看着不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
火红的晚霞映照在许安的眼眸,这原本应当是壮丽无比的景象在许安的眼眸之中,却是增添了几分血色。
他的心中一片平静,因为他清楚,燎原之势已成,这由他亲手点燃的大火已经不可能再被扑灭!
第七百七十二章 风雨
初平六年195年,五月三十一日,黄昏。
魏郡、繁阳城外。
刀枪如林,戟戈如麻,漫山遍野尽是红旗,无数罩袍束带的汉军甲士于繁阳城外列阵而立;他们与繁阳城遥遥相对,犹如城垣一般。
繁阳城下,战鼓声如雷,号角声不断。
无数红衣玄甲的汉军甲士在昂扬的鼓号声之中,迈着整齐的步伐,向着前方有条不稳的行进。
汉军的甲士伴随着富有节奏的步鼓声一步一步不断向前;用步鼓的敲击声来代替号令,保证军阵行进时候所有军卒的节奏,这一点汉军是跟着黄巾军学习的。
汉军没有高傲到不愿意改变,也没有认为学习黄巾军是羞耻。
战场之上的胜负才是最为重要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振兴了赵国,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
实际上,华夏从来就没有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废的传统,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只不过是一些看书看的魔怔的腐儒还有一些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找寻的借口罢了。
汉军中军,鼓点声不断,一队又一队的汉军甲士在那不断响起的鼓点声还有令旗的指挥之下快速的走出了军阵,又重新聚集在一面又一面的军侯旗下。
他们将会在各自军侯的带领之下,向着繁阳城发起进攻。
繁阳南段的城墙已破,城外南寨的营垒也已经被汉军攻破。
但是魏军还在负隅顽抗,现在他们要做的;便是给与魏军最后一击;彻底粉碎魏军,击溃魏军。
许诸手执长柄战刀;身罩赤袍;披挂玄甲,列于阵前。
前阵的军兵已经进城鏖战久时,他的任务便是接替前阵的军兵,继续进攻繁阳城,不给繁阳城中负隅顽抗的魏军任何的机会。
七万汉军所设立的大营绵延十数里,一眼难以望到边际。
汉军主力的战线从繁阳一路绵延到阴平,就在繁阳发起进攻之时,阴平城外的汉军也向着阴平城一起发起了进攻。
在汉军大营的四周早已筑起高墙,立上了拒马,手执着强弓的汉军弓手站在高墙之上严阵以待,警惕的看着四方,警惕着从任何方向到来的敌军,没有半分的松懈。
汉军的军阵之中,不断有军众依照号令来回穿梭,但是频繁的调动,却没有半分的混乱,仍旧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旌旗摇动;负羽飘扬,伴随着隆隆的马蹄声大队的骑兵从营垒的外围呼啸而过,
马蹄翻腾,钉配着马蹄铁的马蹄重重的踩踏在草地之上,滚滚的烟尘随风而起,几欲遮蔽天空的烈阳。
汉军中军,一面火红色的大纛旗立于一座土台之上。
大纛旗下,一名身穿玄甲,外罩着一身绛红色战袍的将校端坐于土台之上。
战袍之上是用金线绣着神话志怪之中的猛兽,劲风吹动,战袍鼓起,那修在战袍之上的猛兽似乎都要跃出了战袍跃入凡间一般。
在他的身后,一众汉军的将校皆是垂首待令,四下数百名身着重甲,手拄长戟的军卒将土台围得几乎密不透风。
带领汉军渡过黄河、进驻顿丘的确实是孙坚,但是现在指挥着大军的却并不是孙坚。
此时孙坚站在那名坐在大纛旗下的将领身后,犹如求学的学童面对老师一般恭敬。
孙坚如今是汉庭的万户侯,其位只在三公之下,而三公之中,能够让孙坚这样恭敬的人也就只有一人。
繁阳城外,旌旗摇动。
皇甫嵩面无表情凝望着正在前进的军卒,没有人能够看出他的喜怒。
孙坚原来先后在朱儁、皇甫嵩帐下为将,皇甫嵩实际上可以算是他的故主。
这一次大战孙坚其实也只是作为先锋,真正在居中指挥的人其实一直都是皇甫嵩。
而出谋划策的人则是郭嘉、荀攸、陈宫、程昱四人。
郭嘉和荀攸是刘宠府下的属官,陈宫和程昱两人则是被孙坚在兖州征募的名士,作为幕僚随军。
实际上严格来说,还有第五人为这一方略出谋划策,那人正是同样作为将军府属官的戏志才。
只是如今随军的只有郭嘉四人,戏志才如今身处陈都,已经患病多时。
上一次的东郡大战,实际上已经是暴漏了孙坚的短板。
孙坚偏向兵形势,擅长以力破巧,与楚汉时的项羽风格相同。
当初太谷关一战,也颇有几分项羽面对围赵亲军时破釜沉舟一样的气势,才最终战而胜之。
指挥大规模的军团作战,以及兼顾大局,孙坚还是欠缺了不少。
所以这一次的北伐,主持者最终还是交给了皇甫嵩。
皇甫嵩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临战的指挥来说,都要比孙坚更为丰富。
这一次的北伐实在是太过于重要,汉庭赌上了全部的精锐,这一场大战的胜负关系着汉庭之后的命运,关乎着大汉的国运。
黄巾军主动舍弃洛阳地区,又舍弃了白陉、釜口陉两处关隘,让汉魏两庭放松了警惕,以为黄巾军真的伤亡惨重,无有再战之力。
于是汉魏两庭才将目光重新放在对方的身上,重新发动了新一轮的战争。
而就在这时,盘踞在北境的黄巾军却是在短短数月的时间,吞并了益州。
汉魏两庭这时才发现,所谓在洛阳地区伤亡惨重,只不过是黄巾军放出的一个虚假无比的消息。
黄巾军的主力实力根本没有多少的损失,他们甚至变得比以前更为强大。
之所以如此,正是驱虎吞狼,想要他们两方打的两败俱伤,好坐收渔翁之利。
去年关中大旱和蝗灾一起爆发,黄巾军因为旱灾和蝗灾的影响,实力肯定大减。
汉庭众人知道,这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于是才有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北伐。
“杀!!!”
繁阳城内,喊杀声震天。
汉军源源不断的涌入城池之中,南段的城墙已经有大半都在汉军的控制之中。
五月已过,天气正在逐渐转热,等到六七月盛夏之时,天气到了一年之中最为酷热之时,那个时候行军作战都非易事,天气将会限制住大军的行军。
那个时候,黄巾军就算是东出关隘,也必须要经受酷暑的严苛考验,战力必然无法保持巅峰。
这也是汉军方略之中的一步。
最多只需要坚持到七八月,酷暑还有粮草补给的短缺,将会让黄巾军不得不撤离冀州。
皇甫嵩合起了双目,他的年龄大了,早已经不再如同以前那般年轻,长时间的指挥让他的身心俱疲,指挥权被他暂时交给了孙坚。
只是,闭上眼睛却没有让皇甫嵩的思绪停下思考。
一闭上眼睛,他便想起了此前所看到的那一篇出自于太平道之手的檄文。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诚如檄文所说,现在的黄巾军早已经成就了大势。
西域之事不知虚实,只知道许安派遣了武骧营西征西域。
但是皇甫嵩很清楚,太平道现在所拥有的国力并不低于汉庭。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所有重要的关隘都被黄巾军所占领,黄巾军的骑兵占据了极大的优势,黄巾军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他们却是只能被动挨打。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予本乡野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
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