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453章

黄天之世-第453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郡和洛阳地区,还是需要腾出不少的军兵来防备黄巾军。
  洛阳地区,真的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占据洛阳地区,那么大量的人力和武力都消耗在了洛阳。
  但是丢了洛阳地区,想要再度占据伊阙、大谷、旋门等关卡,无疑是要耗费更巨大的代价。
  更何况占据洛阳还能够打击汉庭的威信。
  长安,洛阳是汉庭此前的都城,如今长安在黄巾军之手,洛阳在魏军的手中。
  现在两都皆不在汉庭之手,这样使得大部分人都认为汉庭确实已经是日暮西山,天命不在。
  但是若是放弃了洛阳地区,汉庭收回了洛阳,那么舆论的风向便有可能改变。
  无论是到底是不是魏军主动放弃,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声望影响。
  在这种情况之下,袁绍彻底陷入了两难的地步。
  接二连三的战败和进攻受挫也使得魏庭的内部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青州突然出现的变故却是让魏国彻底走到了一个岌岌可危的地步。
  为了解决青州的困局,田丰看准了汉军东西两路军被分割,各自为战的困局,集结麾下的大部分军力,并联同鞠义带领的冀州军,甚至将蒋义渠带领的虎豹骑都调遣到了西面的战场,然后尽起大军进攻汉军的西路军,自三面同时向着屯驻于济南国的西路汉军合围而去。
  汉军的西路军因此陷入了两难之地。
  若是不退,那么甚至可能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对于魏军的重骑,汉军实在是没有多少的手段可以制止。
  曹操麾下的西路汉军多是兖州军,兖州军的训练度和士气相对来说,只是略胜于青州军,却不及冀州军。
  但是若是撤退,那么丢掉济南国,他们只能一路退到泰山郡内,青州军便可以封锁泰山郡北部的关隘,封闭他们再度北上的道路。
  这样一来,东路汉军便成为了孤军,孤掌难鸣,很大的可能会被各個击破。
  原本按照原来的计划,两路汉军应该同时进军,自两面围攻青州的齐郡,于青州的州治临淄的会师,将田丰还有青州的魏军围困于城中,一举将其歼灭。
  可惜计划虽好,但是东路军的进攻受挫,损失惨重,甚至险些被击破也彻底宣告了汉军计划的破产。
  而后续黄巾军对于荆州的袭扰,也使得汉军失去了强力的援军,后继乏力。
  魏军已经再青州战场之上取得了相当优势,汉军这一次的北伐很可能无疾而终。
  甚至若是后撤的时候损失过大还有可能被魏军趁胜追击,将可能丢掉不少的城池和疆域。
  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魏军能够重新占据优势。
  但是这一切的优势,大好的形势,最终随着临淄城大开的城门宣告破产。
  留守在临淄城的青州别驾王脩背离,在田丰带领大军进攻西路汉军之时,王脩将城中的将校集结了起来。
  在临淄城府衙之中,王脩言称,其虽是袁家故吏,受袁氏恩惠,但是如今袁绍倒行而逆施,称帝建国是为大不逆,并宣布就此反戈。
  府衙之中,王脩早已埋伏刀斧手,一众袁氏的家将在王脩话音落下的瞬间便被斩杀,其余诸将慑于兵刃,也尽皆投降。
  王脩的投降并非是临时起意,而是绣衣使者策反的功劳,当然其中出力最大,使得王脩最终决定反戈的还是袁术。
  王脩为人刚直,清正廉洁,重诺重义,在袁绍僭越称帝之时,上表文反对,但是袁绍当时心意已决,又岂是少数的反对意见能够改变。
  王脩的上表被驳回,袁绍没有斥责王脩,而是写了一封信安抚王脩。
  而这件事并没有结束,而是被绣衣使者所探明,并将这一情报送回了汉庭。
  送回汉庭之后,一个计划也慢慢的构思了出来。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其主支大部分人都在洛阳被董卓所杀,而起义正是因为袁绍召集诸侯讨董,董卓因此新生愤恨而将其留在洛阳的袁氏族人全部斩杀。
  按照法理上的继承权,实际上袁术才是汝南袁氏真正的继承者,汝南袁氏的大部分族人都还在豫州的汝南郡。
  袁术于是借由绣衣使者之手传信给王脩,在信中袁术提到了王脩的上表。
  并表示袁绍确实是倒行逆施,当初贸然组建联盟也使得留在洛阳的袁氏主支被杀,后来进攻董卓之时,袁绍更是作壁上观,按兵不动,如今又僭越称帝。
  最后王脩还是产生了动摇,决定反戈。
  王脩的反戈完全是出乎了田丰了预料,毕竟王脩当初虽然反对袁绍称帝,但是那件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而后王脩也带领青州军南下和臧霸两人共同对敌。
  东路汉军进入临淄城,挺进青州的齐郡,也彻底的使得田丰的陷入了一个极为难堪的局面。
  东西两路汉军不再是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现在东路汉军随时可以向西进军,策应西路汉军。
  单独面对一路汉军,魏军的胜算极大,但是面对两路汉军,魏军的最终胜率还不到三成。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田丰知道临淄城被破后路断绝的事情若是被军中的军将知晓,青州魏军很可能就此崩溃,于是他当即立断封锁了消息,随后立即下令向北撤离。
  而朱治的速度也非常之快,战场之上战机转瞬即逝,他带领着东路汉军马不停蹄,在青州魏军还没有完全撤离济南国之时,已经是赶到了济南国内。
  汉军突然出现在了东方,一直以来田丰隐瞒着临淄城被破的消息也终于是再也隐瞒不住。
  青州魏军士气大跌,而还在疑惑为什么青州魏军突然解围的曹操,也在此时收到了朱治传来临淄城被攻破的消息。
  曹操恍然大悟,随机立即带领麾下的军兵北上和朱治会和,两路汉军于是合并北上。
  黄河作为天险可以阻拦敌军的进攻,当初袁绍在实力并不强大之时,依靠着黄河天险挡住了汉军的北伐。
  但是此时黄河,却是成为了成为了魏军的阻碍。
  魏军想要北撤离开青州,却是被黄河所阻隔。
  在曹操和朱治两人带兵赶到之时,魏军仍在渡河。
  鞠义已经带领着冀州魏军到达了北岸,约有一半的青州魏军也成功撤离到了北岸。
  田丰并没有提前撤离到北岸,他带领着麾下部曲为大军殿后。
  无论青州是为何而丢,但是总是要有人为丢掉青州负责。
  初平六年(195年),三月七日。
  田丰战死,两万余名青州兵被俘,同日,被围困于东莱郡的臧霸,也是弃戈投降。
  青州之役结束,汉庭尽收黄河以南青州之地。
  而这还并不是结束。
  就在青州之役刚刚结束后不到数日的时间,孙坚突然向着北岸发起进攻,一举攻克黎阳等重要的渡口,同时被攻破的还有洛阳八关之中的旋门关。
  孙坚还调集了数十架改良的投石车,似乎被叫做“抛车”,同时调集了上万名军卒进攻旋门关,旋门关在数日之后也宣告了陷落。
  虽然汉军的投石车并非是如同黄巾军那般的配重投石车,仍然是用人力,但是却将投石车的威力提高了不止一筹。
  汉军的投石车用近百人拉动炮索以此作为动力抛射石弹,射程几乎到近百步,旋门关便是因此而破。
  而黎阳等渡口也正是因为抛车的原因,而快速的陷落。
  如今汉军正在源源不断渡过黄河,进入冀州境内,兵锋直指魏国首都——邺城!


第七百六十章 烽烟四起,白马公孙
  孙坚如今带领汉军连战连捷,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冀州魏郡内黄城,距离魏国的首都邺城不过百里之遥,数日便可以到达。
  袁绍为了支援东部鲜卑的战事,以牵制许安在北疆的部署和战略; 分去了不少的军兵,甚至连三郡乌桓的骑兵都征召了不少。
  而且此前为了稳定青州的局势,袁绍不仅命鞠义带着其麾下最为精锐的先登营五千赶赴青州,还让路昭带领幽州骑四千南下,甚至还让身为三郡乌桓统领的蹋顿亲领乌桓精骑八千南下驰援青州,新编的虎豹骑也是被其全数交到了田丰的手中。
  只是千算万算都没有人算到; 王脩最后竟然会选择反叛,使得整个魏军在最终在青州战场之上折戟沉沙; 滑向了灭亡的深渊。
  洛阳地区,又分去了不少的兵员去镇守,更是使得魏军的实力分散。
  所以如今整个魏郡还有在东面的清河郡和东郡之中,魏军共有步卒四万余人,骑军倒是还有一万五千骑。
  不过这其中,有八千人是乌桓的骑兵,并没有装配多少的新式骑具,因此战力较弱,只有七千人是幽冀本土的汉军骑卒,步骑不过近六万人。
  而汉军却有步卒八万多人,骑兵九千余人,步骑超过了九万人,比魏军要多出了三万余人。
  这一次孙坚带领大军北伐并非是一时起意,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且还有郭嘉、荀攸等一众在其旁出谋划策,指定了详细无比的计划。
  当初东路汉军进攻受挫; 失去了后进的能力; 无力再和西路汉军形成包围之势后。
  汉庭之中便迅速做出了针对; 刘备就被暗中从青州济南国调往了兖州,除了刘备本人之外,其麾下的五千余名幽州骑也在征调的序列之中。
  为了躲避魏庭之中魑魅的探子,五千余名幽州骑跟随着后勤运输的部队,分批次有计划的撤离了济南国,借着大雪的掩护,还有前线故意放出的假信号,以及绣衣使者的注意。
  西路汉军攻入济南国之后之所以没有轻举妄动,主要的原因确实是因为北方的黄河还有不少的魏军,一旦他们太过于深入青州,后路可能会有被切断的危险,就此全军陷入青州之中,最后被魏军全灭。
  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刘备以及其麾下的幽州骑已经离开了青州的济南国,曹操麾下的根本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骑兵。
  刘备的离开并没有引起魑魅探子的注意,绣衣使者只比鹰狼卫短成立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的经验同样丰富,在本土能够能稳稳的压住魑魅的一头。
  鹰卫也因为绣衣使者的逐渐壮大; 而行动逐渐的困难了许多。
  有着刘备麾下那五千名幽州的精骑; 也让孙坚有了野战的资本; 虽说汉军中的新式骑具并没有完全列装全军,但是已经覆盖了八成以上的骑兵,起码双脚马镫都全部拥有了。
  虽然魏军的骑兵还是要多出了六千余骑,但是对于没有多少衣甲的乌桓骑兵,孙坚并没有放在心上。
  大谷关一战,他带领着豫州兵又何尝有多少骑兵,面对着董卓麾下精锐无比的西凉铁骑,他一样能够战而胜之,何况区区乌桓骑?
  孙坚唯一忌惮的,不过是那些装备了新式骑具,冲击力战斗力大大提高的冀幽魏军骑兵罢了。
  因此孙坚除去召集刘备带领幽州骑一同北上,还命令各地的工坊制作了大量的强弓硬弩,赶制了箭矢,并列装了大量的长枪,为的便是压制魏军中的骑兵。
  许安在太平道内实行的工坊制度也被汉魏两庭学进去了一些,但是汉魏两庭实行的工坊制度并不一样。
  汉魏两庭自然没有如同许安那般给予工人较好的待遇。
  他们做法十分的简单粗暴,将所有的匠人都划归成为了匠户,然后以徭役的名义征发,集中在原材料地的附近,集中管理。
  太平到在工坊之中给与工人都发有一定的俸禄,但是在汉魏两庭的工坊,一些剥削严重,腐败严重的地方工匠的衣食住行甚至都得不到保障,连口粮都要被克扣。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希望敌人都是蠢货,都是一群不知道变通的脑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昔日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诸侯并立。
  看到变法能够强国之后,各国全都争先变法,无所不用其极,在各式各样的地方革新。
  百家争鸣,只为于乱世之中一展所学。
  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不过是一句笑话。
  新式骑具这样保密性不高的东西很快便被汉魏两庭所学。
  甚至在北地的鲜卑部落也出现了同样的骑具,毕竟无论是中部鲜卑还是东部鲜卑都见到了黄巾军和魏军骑军的骑兵,双脚马镫和高桥马鞍极为显眼,不可能注意不到。
  不过因为炼铁技术的落后,还有原材料的稀缺,他们只装配了马镫,而且还是皮制,草制的,马鞍也有了一定的改良,马蹄铁基本不存在。
  配重投石车虽然经过了严格的保密一直没有泄露其秘密,但是汉庭却是研究出了一种威力比之此前更大的人力抛石车机。
  虽然威力要小一些,而且其射程也是没有办法和配重投石机相媲美,但是这样的投石车对于夯土所造的城墙已经有了相当的威胁。
  旋门关被破,还有黄河北岸魏军原本占据的黎阳等渡口被破,便已经能够证明其抛石机的威力和实战效果。
  而且根据鹰狼卫的送来的情报,似乎汉军和魏军这段时间,已经开始在演练队列,重新定义军阵,很多的地方都开始和原本的黄巾军训练模式相仿。
  黄巾军的训练办法并非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的再改善。
  最初是许安依照在此前看过的一些关于军事的书籍,根据后世的经验独自编连。
  但是后来,则是许安和阎忠、许攸、贾诩等人共同编写,并纳百家之所长,取长补短,编写了《步兵操典》用于指导军队的基础训练。
  步兵操典的一书,在太平道中几乎每一个军司马都有,保密性还尚可。
  但是不需要知道步兵操典上写的所有内容,只需要一些人混入军营之中,接受了训练之后,也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
  魏军和汉军基本上也只是学会了皮毛。
  而且就算是把《步兵操典》放到了汉魏两庭高层的手中,只怕是这种练兵的办法也难以推行下去。
  黄巾军之所以能够将《步兵操典》的内容落实,是建立在识字率不断的提高,以及军中符祝,军官的共同作用,对于军官的素质要求颇高。
  这個军官,不仅仅指的是军司马一级的军官,而是队率一级,屯长一级,甚至什长都算在其中。
  《步兵操典》一书,是为黄巾军量身定做的一本军事基础训练手册,而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军队。
  许安可以将所有的军官,无论军职高低,出身如何都送往专门设立的军事学院训练学习。
  但是在汉魏两庭之中,这却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那些浑身肮脏的泥腿子,出身卑劣的庶民怎么配和他们一样接受教育?
  他们珍藏的家学只能教给本族的子弟,外姓人终究是外姓人,家学绝对不能外传。
  所以就算是许安毫不遮掩的开办学坊,开办军校、医院,但是汉魏两庭却一直没有效仿。
  汉魏两国的官员何止万人,但是却是没有一个人在朝堂之上将这个问题提出来,所有人都默契的避开了这个有些敏感的问题。
  只是虽然汉魏两军只是学到了黄巾军的表面,学到了皮毛,但战力仍然是有了不小的改观。
  队列的训练,还有各种各样针对的训练的办法被学去之后,最直观的便是军容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征募的新兵也因为有队列等训练的,也能够更快的走上了战场。
  就在许安在研究汉魏两庭之时,汉魏两庭之中的人也在研究着太平道,研究着黄巾军。
  他们无法复制太平道,但是他们却可以从其身上学到不少的有用的东西,可以用在他们自身上的东西。
  锦衣玉食,是世家豪强的锦衣玉食。
  歌舞升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