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426章

黄天之世-第426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面现在放置着中州、凉州、并州三州的大鼎,不久之后,神明台内也将会出现第四方大鼎——益州鼎。
  许安的目光移开了神明台,他看到了阎忠和华佗的身影。
  似乎是注意到了他们这边的动静,原本应该是正在闲聊的两人都站了起来,望向这边。
  许安拉一下缰绳,策马向前,很快便到了近前。
  “拜见明公。”
  阎忠的气色看起来还算不错,只不过是有些佝偻的背脊还是出卖了他的身体状况。
  此时的阎忠头戴着玉清如意冠,身穿青娟道衣,脚下云履净袜,腰系丝绦。
  倒不像是掌管一方的大员,更像是一名修炼有成的道士。
  “拜见晋侯。”
  华佗也是起身行礼。
  互相见礼之后,许安带着王异一起坐在的亭下。
  “眼下气候不好,阎公想要返回凉州不如再等些时间。”
  简单的寒暄了一下,许安便说起了阎忠想要返回凉州的事情。
  就算阎忠想要返回凉州也得等气候好了一些。
  “本来我是准备返回凉州的,不过现在明公回到长安,我暂时也不打算走了。”
  阎忠微一沉吟。
  “嗯……”
  许安没有想到阎忠居然没有继续说返回凉州的事情。
  他和阎忠认识多年,自然也是知道阎忠的性格,本来他已经是准备好了长篇大论,但是阎忠居然不按套路出牌,却是让许安有一种一拳打到了空气中的感觉。
  “益州之事我已经听说了,那个赵祗按理来说是可以晋封为正四品的将军,但是最后明公是给他封了伯爵,晋为了从四品的镇南将军。”
  阎忠笑了一笑,许安了解他,他又如何不了解许安。
  说回凉州其实是假,想要将许安叫回中州才是真的。
  “明公第一是觉得赵祗的能力还需要考察,第二便是一直跟在麾下的将校心有不满,可对?”
  “阎公慧眼如炬,一眼便看出了其中的关节。”
  重新听到阎忠出谋划策,许安不由的感到一阵轻松。
  贾诩虽然智谋过人,但是长于军略,对于人事之类并不擅长。
  不过贾诩毕竟之前一直都官职不高,到董卓麾下最高的官职也才只是都尉,到太平道内任中军府府令也没有几年。
  阎忠可以算得上是全才,或许军略智谋不如贾诩,但是贾诩也没有阎忠那样能够面面俱到。
  “第一点好办,赵祗要是有军职在身不方便进入讲武堂修习,明公可以派人先将一些兵书带给他。”
  “等到以后有机会,再将他召回长安,去讲武堂修习,能够取下白帝城,江关,赵祗此人确实是个可造之才,值得培养。”
  “我明白了。”
  许安点了点头,他主要还是受到了一些原本时空的影响。
  马相、赵祗起义带领的黄巾起义,再原本的时空之中是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益州黄巾全军覆灭。
  因此对于赵祗的能力,许安还是有些担忧。
  只有智略而不通战阵之法,并不能够长久,赵祗的短板就在于他出身低微,不知道如何排兵布阵,不太明白军阵的重要性等军事相关的知识。
  “第一点好解决,不过第二点倒是有些麻烦。”
  阎忠伸出了第二根手指,缓缓开口说道。
  “袁绍此前称帝建制,与汉庭隔河对峙。”
  “如今天下三分,我太平道南北贯通,东西连接,据崤函之固,跨州连郡,强秦之势已成,辖内之民已逾千万之众,带甲之士数十万。”
  阎忠面色肃然,双手作揖,郑重的对着许安行了一礼。
  “在下以为,明公应当再进一步。”


第七百二十八章 顺天从正
  纷纷两汉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再进一步……”
  许安眉头微蹙,阎忠的话确实有些道理。
  他倒是一直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法理,对于这个时代的一些规矩他并不太清楚。
  阎忠现在提起这件事,他的官职确实是有些低了。
  当初击败董卓,入主长安之后,许安在应天府的前殿,接受众人进言,进位车骑将军,进为晋侯,太平道的一众将校官吏也得到了封赏。
  当时其实并没有多少的问题,袁绍并没有称帝,益州也没有收取,天下还没有变成三分之势。
  但是现在袁绍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魏,和汉庭南北相对。
  他也已经取得了益州,天下十三州已得其四,占据了整个汉帝国差不多整个西部的疆域。
  天下已成三分之势,太平道、魏庭、汉庭三足鼎立。
  现在三足鼎立的情况和原本的时空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情况相去甚远。
  太平道就像是一个加强版的蜀汉,除去益州外,关中、凉州、并州都被太平道所占据。
  这个局面可是当初诸葛亮做梦都想要取得的局面,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是为了夺占关中和凉州。
  汉庭就像是一个加强版的吴国,比历史上的吴国多了一个荆北,还多了徐州、豫州和兖州。
  魏庭却是一个削弱版的魏国,少了一个并州,还少了豫州、兖州、徐州和司隶,还少了半个幽州。
  不过现在袁绍占据的地方底蕴尚存,冀、幽、青等地还没有因为频繁的战乱而百孔千疮,人口锐减。
  而这种局势之下,许安还只是一个车骑将军,一个晋侯却是有些小了,弱上了不止一头。
  历史上朱元璋遵循,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因此避开了元朝的主要目光,为后面的发展积蓄了力量,也为最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不过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建百官司属,建制开国的时候,疆域也没有如今的太平道大。
  现在太平道也确实走到了开国的这一步,在法理上来说,只有成为了王,才能名正言顺,才有资格建百官司属。
  许安现在的官职是车骑将军,在法理上只能够开府建牙。
  不过又因为有太平道道主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所以许安做的很多事情也没有人来说道。
  “明公没有感觉到麾下将校的想法吗?”
  阎忠端起石桌上的水杯,看到许安思索的神色,接着询问道。
  许安心念微动,他确实记得,当提到中原的局势汉魏两庭时,麾下将校确实有些愤愤不平。
  “天下三足鼎立,汉魏两庭南北相峙,如今我太平道之势已成,但是明公迟迟未有开国,却是让众将多少有些焦急。”
  建制开国,便意味着真正的在这个天下站稳了脚跟,雄踞一方。
  “明公封赏的归义侯都有三个了,自己还是侯爵,多少也有些……”
  阎忠见到许安似乎有些被说动了,继续道。
  南匈奴的老单于投降后,被许安封为了归义侯,匈奴的名字被抹去了,后来老单于死后,归义侯也无人袭爵。
  上谷乌桓部的统领难楼,后面在彻底归附之后,也被封为太平道乌桓归义侯。
  前不久,中部鲜卑的骞曼也被封为太平道鲜卑归义侯。
  也就是说,许安作为晋侯,封了三个侯爵……
  许安老脸一红,好像确实有点不妥当,名义上说不过去。
  “所以在下以为,明公应当再进一步,称王建国。”
  阎忠放下了水杯,笑道。
  “称王开国,一可安定人心,二可鼓舞士气,三可占据大义,益州新平,益州豪强世家可都在观望,明公的行动。”
  “不仅仅是益州的豪强世家,实际上如今太平道内千万之民都在等着明公的举措。”
  “等着我的举措?”
  许安眉毛微挑,疑惑道。
  “我常伴明公身侧,自然知道明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阎忠的目光从一旁的水面上移到了许安的身上。
  “只是民间的乡民可不知道明公想要做什么。”
  “明公只是车骑将军,只是晋侯,这两个头衔都远逊于太平道的道主。”
  “他们很疑惑。”
  “疑惑什么?”
  “疑惑明公到底是想要做什么,是只想固守一方传播太平道,还是有更大的雄心……”
  许安沉默不语。
  他明白阎忠所说的道理,法理,法理,归结到最后还是法理两字。
  汉时的天命说不是一人相信,不是小部分人相信,而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
  法理重要无比,不仅仅是豪强世家在乎,升斗小民也在乎。
  汉室统治华夏数百年早已经是根深蒂固,扎根于人心深处,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动摇。
  王莽篡汉,光武帝刘秀横空出世,横扫八荒,肃清宇内,重兴汉室,汉室似乎真的已是天命永固。
  天命说。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刘协昔日称帝时,就算曾经是皇帝,但是很多人其实都没有去承认。
  虽说董卓废帝是以武力相逼,但是程序却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直到孙坚收复了洛阳,找到了传国玉玺之时,这才使得众人心中改变了看法。
  汉室也因此再度有了兴复的迹象,人心不再浮动。
  袁绍想要称帝,也是伪造出了传国玉玺,又以假龙吟声证明天命,建立魏国,自称为帝,以此笼络人心。
  让许安迟疑的不是建国,建国是必定的事情。
  但是建国称王,称王之后便要考虑称帝的事宜。
  似乎又到了一个轮回,又回到了封建王朝,也加入了轮回之中。
  但是许安又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后世的制度优良,但是那是在后世,而并非是现在。
  后世有一句话说的很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
  这句话和春秋时期的南橘北枳有共通之处。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最适合国情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
  在如今这个时代,去实行后世的那些制度其实才是逆着时代的洪流。
  许安的迟疑没有瞒过阎忠。
  阎忠本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也见过了太多野心勃勃的人。
  名望、地位、权利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历来想要获封王侯者不计其数,想要皇帝之名者更是如同过江之鲤。
  野心很多人都有,天下大乱之时,必定会有无数的人称王称帝。
  现在的袁绍是一个,此前的张举也是一个。
  刘焉在绵竹造了上千辆的车驾想要称帝,公孙度在辽东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
  马相、赵祗起事之后,马相占据了三郡便自称天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就是严白虎也自称贼王。
  但是许安似乎好像不太想称帝,有些抗拒,似乎一旦称帝就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一样,倒是有些稀奇。
  不过阎忠看到许安在思考,也没有继续劝说,说到这个份上已经足够了,再多了就不行了,有时候需要学会适可而止。
  许安没有言语,他闭上了眼睛陷入了沉思。
  亭台之下的气氛也因此微微有些沉闷。
  其实有谁不想成为那万人之上的帝王?
  许安当初刚刚进入长安的时候,步入未央宫之时,被未央宫的壮丽,被权柄的诱惑,被高位遮蔽了心神,最后坐在了天子宝座上的感觉。
  那天子之座坐的太高了,高到上面冰冷蚀骨,高到登上其位的人注定成为孤家寡人,高到他已经快看不清昔日袍泽的面目。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万世的天命,永恒的皇朝,终究是虚妄。
  只是现如今,他却是和陈桥时的赵匡胤有些相仿,身后众人正在推着他前行,他已经有些身不由己。
  违逆时代的洪流,最终的下场只能是粉身碎骨。
  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体制的国家,许安想到现在都没有能够思考清楚。
  这个问题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无数的英豪人杰都曾经思考过,一个又一个国家在神州大地建立,但是最终却都走向了衰亡,似乎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一般。
  其实许安感觉自己和朱元璋有些相仿,他们都只是想要求一条活路,能够活下去罢了。
  但是这该死的世道,却是不愿意给他们一条活路。
  最后都是用手中的刀枪,拼死搏出了一条生路。
  正是因为亲身的经历,才使得许安在很多的事情上郑重无比。
  许安睁开了眼睛,看向了不远处屹立在太液池的神明台。
  神明郁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跻。
  废除帝制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华夏的帝制持续了两千余年才最终被取缔,西方的封建制度存在了上千年之久。
  思想的变革,是帝制消亡的原因。
  而思想的变革,并非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思想的变革,是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思想的解放,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
  如今太平道的思想被修改,众人已经开始慢慢在接受,但是太平道现在的思想,许安也不敢改动太多,必须要符合时代,符合现实,否则便很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各地学坊的学童正在学习太平道新编写的教材,正在接受的新的思想。
  人力终有穷尽时, 对于有些事情许安也是无能为力,只能是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受命而正,顺应天命,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水可载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天命其实正是民意,而时代的洪流,正是民意的化身。
  思想变革的问题,不是一代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是他如今已经埋下了种子。
  现在的这个世界已经和原来不一样。
  他已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一个崭新的思想留在了这个世界之上。
  大火就算是被扑灭,但是必然有火种会留存下来。
  而留下的火种在未来的一天,将会在形成星星之火,再度形成燎原之势,将会改变这个天下。
  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


第七百二十九章 开国(上)
  初平五年194年,一月七日。
  太平道的各地报社都刊登出了一则消息,太平道的道主许安将进位称王,太平道将在中州正式开国建制。
  这一次的报纸不再收取分文铜钱,还有专人在四处宣读意思,解释报告。
  消息一经传出,顷刻之间便已经是传遍了四州之地。
  身穿着鹰狼服的鹰狼卫缇骑,还有身穿着深蓝色制服的警察,游走在各地传道的太平道符祝将这一消息带入了各州各地的乡聚亭里。
  消息一经传出,四州轰动,四州千万百姓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中州之地。
  尤其是被太平道影响了最久的并州,还有原来出身于四州一路辗转到来的四州黄巾皆是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他们受太平道思想的影响最大,也是如今太平道真正的基石。
  四州太平道出身的人,主要分布在并州和中州两地,此前占据了关中之后,许安又迁移了一批民众进入中州。
  如今长安城外有一半的人都是从并州迁移而来的太平道信众。
  太平道的开国大典定期为三月三日。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开国大典定于三月三日,正是取了三生万物之意。
  太平道的开国大典,允许平民百姓参加观礼,在长安城留下了大量的位置以供观礼。
  于是在冰天雪地的并州,无数人走上了道路,汇聚在了一起,向着西方一步一步的走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