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376章

黄天之世-第376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得泰山黄巾军行动迟缓。
  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山黄巾军之中的老弱妇孺已经是被落在了中后方。
  ……
  八月七日
  从齐国通往北海国的官道之上,密密麻麻皆是攒动的人头。
  卢盛凝视着略微有些阴沉的天空,他的脸色凝重无比。
  天色阴沉了下来,大量的云朵聚集在天空之中。
  炎炎的夏日虽然让人难以忍受,天色阴沉了一些,也驱散了空气之中那让人憋闷的酷热,但是卢盛却完全高兴不起来。
  长久以来的经验都在告诉着卢盛,一场风雨即将来袭。
  若是往日里夏日风雨来袭,卢盛的心情必然会很好。
  有风有雨,便证明这酷热的消退,田地里面的作物庄稼也不会因为干旱酷热而死去。
  风调雨顺,才能有一个好收成。
  但是现在下雨却是大为不妙。
  风雨以来,雨水落在地面之上,道路必然会变得泥泞不堪。
  到时候赶路行军将会更加困难,平常的军卒尚且压力倍增,更不用提那些老弱妇孺了。
  风雨过后,若是没有及时避雨,被风雨打湿了身躯,很容易便感染风寒。
  如此多的人,如此简陋的环境,若是爆发了疫病……
  卢盛站在土丘之上,他感到了一阵无力,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这个时间。
  上天似乎并没有站在他们这一方……
  一阵喧哗声打断了卢盛的思绪。
  “万胜!”
  卢盛举目望去,官道之上一队正在行进的军卒正高举着手中的矛枪向着他高呼万胜。
  他们背负着各式各样的包袱,挟妻带子,拉着简陋的车架。
  老人和一些伤者被安置在车架之上,由这些军卒拉着车架,带着他们的前行。
  卢盛可以看到,那些军卒的额头之上,明显出现了汗珠,汗水已经打湿了他们的衣衫,但是他们的脸上却是带着笑容,他们的眼神之中充斥着希望。
  卢盛的心中百转千回,他站直了身躯,站立在土丘之上,向着那队朝他行礼致意的军卒庄重的还了一礼。
  原本失去的信心再一次回到了卢盛的心中。
  他的军兵没有失去希望,十数万人将希望寄托在他肩膀之上,如何能够轻易的认输。
  “黄天保佑,保佑我们能安全进入营州。”
  卢盛闭上了双目,在心中向着黄天祈祷着。
  “急报!急报!”
  卢盛祈祷还没有完成,一声疾呼便伴随着一道急促的马蹄声传入了他的耳中。
  一名背插着负羽的军卒匆匆赶来。
  战马飞驰,那军卒在距离卢盛还有一半之时,已经从飞驰的战马之上跃了下来。
  “东面急报!”
  卢盛双目微凝,目视着那名报信的军卒。
  “念。”
  那军卒将手中的书信交给了卢盛一旁的亲卫,随后将信中的内容交给了站在卢盛一旁的汪振。
  “营州刺史太史慈于八月三日,已经收到了我军的书信,营州刺史太史慈带领营州兵一万三千人向西进发,于八月五日已经抵达北海国下密城!”
  卢盛身躯一震,往前走了一步。
  “情报属实,防伪已经验证。”
  “哈哈哈哈哈!”
  卢盛放声大笑,似乎要这十数日来心中的憋闷全部都一扫而空。
  “将这个好消息通令全军,传令下去,只要进入了营州,我们就彻底的安全了,再也不需要担心汉军的威胁!”
  ……
  “加快步伐,向前走!”
  官道之上,骑乘着战马的汉军将校高声的呼喊着。
  身穿着布衣,肩扛着长矛的军卒顺着官道快速的向前移动。
  田丰骑乘着战马,面色难堪。
  饶是田丰再好的养气功夫也是无法控制心中的情绪。
  他现在终于能明白为什么青州兵和臧霸两方明明是兵力优势,但是却还是被朱治击败。
  这些青州兵军纪无比的败坏,袭扰民众之事常常有之,而且战力真的孱弱。
  很多时候单从行军便可以看出一支军队是否精锐。
  同样急行军的命令发布下去,冀州兵能够迅速的执行,并快速的前进,但是青州兵却是怨声载道。
  田丰一口气连杀了青州兵的数名将校,这才使得青州兵们跟上了冀州军的步伐。
  “快走!不要偷懒!”
  步兵的队伍经过之后,很快一队推拉着货车,挑着货物的辅兵队伍出现在了田丰的眼前。
  说是辅兵,其实就是临时从沿途乡聚征发的民夫。
  若是穿着沉重的盔甲,或者是拿着大量的武器行军,那么当军队抵达战场之时,那么军卒的体力便已经消耗殆尽了。
  所以这个时候辅兵的重要性就体现了出来。
  辅兵可以帮助搬运甲胄、武器,运送不太重要的辎重。
  当然,还有作战之时,作为炮灰去消耗敌人的体力和精力……
  一名推着货车的民夫似乎踩到了石子,脚下一滑,猛地一下摔在了地上。
  四周人的目光全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动吸引了过去。
  没有人去搀扶他,也没有人停下脚步,后续的人第一选择是绕开了他。
  “啪!”
  皮鞭被一旁骑在马上的汉军军官狠狠的抽出,重重的打在了一名民夫的背脊之上。
  那民夫痛呼一声,痛苦的蜷缩在了地上,但是惨呼声并没有换来那汉军军官的怜悯,反而是换来了更用力的抽打。
  皮鞭抽打着肉躯声音接连响起,那民夫身上简陋的麻衣如何能够抵挡住那皮鞭的抽打,一道道血痕随着皮鞭的抽打,出现在了那民夫的背脊之上。
  那民夫在持续的皮鞭抽打之下,惨呼声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最终不再动弹,不再颤抖,也不再发出哀嚎声。
  但饶是这样,仍然没有任何一名民夫停下脚步,他们只是麻木的看了一眼那瘫倒在地上的民夫,随后便拉着推着自己的货车竭尽全力的向前继续快步走去。
  他们低垂头,弯着背脊,埋头向前,不想做出任何可能会引人注目的动作,也没有发出任何可能引来视线的声音,只是埋头向前。
  眼见那民夫不再动弹,那汉军的军官还狠狠的补上了几鞭。
  等到那汉军的军官走后,几名汉军的军卒将拉着那名已经不再动弹的民夫的脚将其拖拽到了路边。
  那名个子稍高一些的汉军军卒,在人群搜索了一回,指着一名看起来稍微健壮一些的民夫叫喊道。
  “你过来。”
  那民夫脸色微变,但是也不敢抗拒,松开了手中正推着车。
  他旁边的同伴脸上也露出了苦色,叫走了一个人,这辆车便要他和另外一个人推,只会更加的辛苦。
  那健壮一些的民夫走到了那还残留着暗红色鲜血的地上,他强忍着想要呕吐的欲望抬起了车辆,然后继续向着前方走去。
  很快官道之上有些凌乱的队伍再度恢复了平静和有序。
  车轮滚过了官道,一辆又一辆车架碾过了那死去民夫所流出的鲜血。
  没有人敢再绕道,一旦绕道影响了其他车架的行驶只要被发现便是一顿毒打。
  那挟在战场之上吃了败仗的青州兵将怒火全部都发泄在了这些民夫的身上。
  反正他们总是不缺民夫的,沿途的聚落、乡亭到处都是可以征募的民夫。
  鲜血被车辙碾过,车轮过去扬起的尘土盖在了猩红色的鲜血之上。
  一部分的鲜血沾染在了滚过的车轮之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红色的车辙,但是很快,那车辙便被尘土所覆盖。
  那汪猩红色的鲜血慢慢的缩小,慢慢的被扬起的尘土慢慢的掩盖。
  很快,地面之上的那流出的鲜血便已经是让人无法看出到底是什么东西,更多人走过,他们不知道那是鲜血所留下的痕迹,毫不犹豫的踏过了那曾经被鲜血所染过的地方,让那鲜血留下的痕迹更为黯淡。
  一名汉军的军卒似乎觉得那死去的民夫有些碍眼,又抬起一脚将那民夫踢落到了道路旁边的低地之中。
  一个人死在了官道之上。
  他的留下的痕迹就在短短半刻之中被轻而易举的磨灭。
  后来的队伍,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死去了一个民夫。
  没有人注意到,就在矮地之中,那原本所有人已经死去的民夫其实还有一口气,他的胸腔还在上下起伏。
  他只是无法出声,无法挪动自己的身躯。
  他的腹腔之中没有足够的食物来支撑他继续推车。
  不过他现在没死也无关紧要。
  因为,没有人会救治他,没有人会在意他,他很快就会死在他现在躺着的地方
  绝望最后会将他吞噬……
  乱世之中,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第六百六十六章 黑云压城城欲摧
  黑云压城城欲摧。
  阴云密布,几乎将整个天空都铺的满满当当。
  虽然才是到了下午时分,但是可见度已经是降到了往日黄昏之时才有的程度。
  初平三年(192年),八月九日。
  齐国西部、临朐以西、泰山黄巾军的主力即将越过齐国和北海国的交界处。
  此时泰山黄巾军距离北海国的下密城还有将两百多里的道路,他们的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八十余里。
  但是官道之上,所有人的脸上却都是忧心仲仲。
  泰山黄巾军之中的军民不是农户便是工匠、苦力出身,他们对于什么时候下雨其实也有自己的经验可以判断,很早很多人便发现了风雨即将袭来。
  天色如墨,所有人的心中再无一丝一毫的侥幸,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场极大的暴雨即将袭来的先兆。
  大雨倾盆,道路泥泞,还有可能随之而来的疫病。
  泰山黄巾军之中,无论是正规的军卒,还是妇孺老人的队伍之中都罕有喧哗声,都罕有笑容。
  一张张脸庞之上写满了惆怅,写满了难堪。
  卢盛的骑乘着战马,奔驰在官道的旁侧,不断的下达着新的指令。
  一面将麾下的军队调集向外围防御,一面同时安排青壮搬运辎重,以及帮助妇孺和老人行军。
  冀州兵越追越近,冀州军的骑军已经快要咬住了他们的后队。
  卢盛很清楚,冀州军的战力比起青州兵来说不知道要高出了多少。
  最为重要的事情,冀州军中有为数不少的骑军,这一点是青州兵根本没有办法和冀州军相比。
  当初伏击青州兵能够如此顺利,第一是抓住了刘询的轻敌和追击心切的心理,第二便是吃准了青州兵没有多少的骑兵。
  骑兵稀少,便代表斥候活动的范围不能太大,搜寻的速度也不会很快,而为了追击,青州兵的斥候侦察只会更加的粗浅。
  正因为如此,泰山军的伏兵才能一举建功。
  当然之后所发生的一切,青州北路军的溃败便要全部归咎于青州军的主将刘询了。
  正是刘询一连串错误的指令导致了青州北路军的最终溃败。
  冀州军中不缺骑兵,这也是为什么卢盛不能故技重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重要的原因,便是卢盛策划了一次对冀州军伏击,但是却被田丰轻而易举的识破,甚至因此折损了两千余名军兵。
  最终还是汪振亲领骑兵突破了冀州军的拦截军阵,在冀州军还没有来得及完成合围之时,带领着其余的军兵脱离了战场,这才保全了部分军兵的性命。
  可以说,若是没有汪振关键时刻站了出来,恐怕参与伏击的六千余名军兵可能全部会交代在了伏击地。
  田丰不是刘询,对于带兵打仗,田丰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卢盛能够带领泰山黄巾军突破包围圈,其实并非是田丰安排的原因。
  田丰于四面都安排了守军,并且给他们的要求都是谨慎行军,尽量保持隐蔽,不要打草惊蛇,并且特意安排部曲尽量远离泰山黄巾军的驻地。
  卢盛之所以发现端倪还是平原国的官吏一直拖延的后果,这原因不是因为田丰。
  田丰知道这样会让泰山黄巾军起疑心,特意请求安排平原国渡河的事务,起码要做给泰山黄巾军看一下,让泰山黄巾军放松警惕。
  但是书信到了邺城,这请求很快便被否决了。
  甚至连给予泰山黄巾军的补给都给断了,而这一切的缘由,都是因为和田丰并不对付的郭图。
  郭图对袁绍谏言,将泰山黄巾军的实力说小了许多,又将安置假渡河事宜,还有给予泰山黄巾军钱粮的数量虚报了许多,导致了最终袁绍并没有答应田丰的请求。
  在郭图的影响之下,袁绍认为泰山黄巾军不过是瓮中之鳖,根本无法闹出什么风浪,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花费多余的钱粮。
  而这一切便导致了青州兵的两次大败——著城大败、漯阴大败。
  卢盛勒住了战马,他的面色凝重无比。
  就在刚刚,后方殿后的部队已经传来了消息,冀州军的骑兵离他们不过数里之地,已经可以看到冀州军骑军的军旗。
  冀州的先锋部队马上就要咬住了泰山黄巾军的后队。
  卢盛紧握着缰绳,目光森然。
  他很清楚被敌方的骑军咬住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
  田丰不是昏庸无能的刘询、冀州兵也不是战力孱弱的青州兵。
  二百余里,现在大军的行军速度一天不过只有三十余里,还需要六日以上的时间才能抵达下密。
  昨日的收到的消息,营州军已经是攻破了下密城,正继续向西进发。
  卢盛虽然不了解青州的地形,但是身为鹰狼卫千户的汪振却很了解,汪振和卢盛详细的解释了营州军支援过来需要面对的阻碍。
  自营州往西,有两座城邑无法绕开。
  一是下密,而便是下密以西三十余里之外的都昌城。
  下密和都昌两城因为临近营州,所以都安置了不少的军兵。
  营州军能够在数日的时间之中击破下密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小奇迹了,古代攻城之战,多是以月来计算,甚至是以年计算。
  就算进攻都昌城也如同下密城一般轻松,营州也需要三四日的时间,才能攻破都昌向着西南方继续进军接应他们。
  而泰山黄巾军在进入了北海国境内之后,便需要马上向着东北方向进发,而拦在泰山黄巾军前方的城邑,便是北海国的一座大城——平寿。
  平寿城地处北海国腹地,四通八达,距离北海国的郡治不过五六十余里,也算的上的北海国的一座大城。
  泰山黄巾军一路而来,都没有理会周边的城池,都是选择绕道而过,迅速的行过。
  后有追兵,泰山黄巾军自然是不可以攻城,那些城池之中没有多少的军兵,也不用太过于担忧大军被切断。
  要知道泰山黄巾军怎么说也还有十余万人,其中青壮占了大半,就是手持着农具和木矛也不是那些城邑之中的衙役或者是百十来名军兵可以抵抗的。
  青州大部分的军队都被袁谭调往了泰山郡还有徐州,最后剩下的一些军兵也被基本上都被田丰调集了起来,准备围剿泰山黄巾军。
  而卢盛连续的击败了青州的东路军和北路军之后,可以说是几乎消灭了如今青州大部分的有生兵力。
  不过北海国还是有为数不少的郡兵,这些郡兵是袁谭为了防备营州军从营州出发袭扰或者是进攻北海国而留下来的郡兵。
  这支郡兵,野战的兵力共有七千之数,早在之前,田丰就已经是快马传书,命令北海国将这些郡兵集结了起来,并号召了青州的地方豪强募集了一些家兵和乡勇,全都在平寿城集合。
  泰山黄巾军向东进军的企图很明显,就是想要进入营州,和营州的公孙度军会和。
  太平道和公孙度之间关系颇为融洽,田丰作为袁绍麾下的谋士,对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