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353章

黄天之世-第353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抚摸着未央宫殿内高大的梁柱,许安的眼神之中闪过了一丝赞叹。
  不得不说,未央宫确实高大庄重,难以想象萧何到底是如何营建出来,如此高大恢弘的宫殿。
  就算是见过了高楼大厦的许安,在登上台阶之上都感到了震撼。
  也难怪那些小国的使臣,西域的使者来到长安之时,会自行惭愧,以为来到了天宫,面对着人间的神灵。
  “不知明公打算如何处置长安城?”
  阎忠看着眼前那个熟悉的许安,作揖问道。
  “处置长安城?”
  虽然许安已经习惯了谋定后动,但是阎忠提出的这个问题,许安确实还并没有想过。
  攻下关中之地,需要他处理的事务实在是太多,各军的调配,人员的安置,防区的重新划分,武备,城池。
  弘农郡、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四郡四十七城邑,亭乡无数,民众逾百万。
  豪强世家盘根交错,盘踞地方,根深蒂固。
  这里并非是豪强世家势力并不太强的凉州和并州,而是关中。
  关中之地的豪强世家,虽然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向东偏移,但是他们的力量依旧颇为强大。
  原本的时空之中,关中经过了董卓之祸、又经历了李傕、郭汜之乱,大量的豪强世家避祸逃离关中。
  但是韩遂、马超两人控制了关中之后,仍然从留存下来的豪强世家之中得到了极大的助力,足以见关中豪强世家之底蕴。
  不过底蕴终究只是底蕴,关中之地的豪强世家,终究是被拔去了利爪和牙齿的老虎。
  拥兵十万众的董卓他们没有办法反抗,残暴无仁的李傕、郭汜杀的整个关中成为了一片火海,他们也是只能携带着家财逃走。
  礼崩乐坏,乱世之中,有兵便是草头王。
  而现在,在整个关中,军事实力最强,拳头最大的无疑就是太平道,便是许安。
  “如何处置长安城,我确实还没有想过。”
  许安沉吟了片刻,将目光投向了阎忠,如实说道。
  “不过我想阎公这么问,肯定已是有了腹稿。”
  处置长安城,真的不可谓不是一个难题。
  长安城大多都是皇家的宫室,许安肯定不能像项羽一样将这些宫室一把火全都烧个干净。
  而将这些宫室空置,那么每年必定要承担一笔毫无意义的修缮费用和维护费用。
  并州太原郡的晋阳作为并州最大的城邑,但是比起长安,确实是要小巫见大巫了,无论是各方各面都比不过长安。
  长安一地,记录在册的民众,便有近三十余万人。
  而并州的太原郡,如今整郡也不过近四十万人,这还是四州的黄巾军进入并州之后才达到了人数。
  地理位置便更不用提了,晋阳位于并州,并州的官道虽然经过了修缮,但是在此时终究是算是偏远之地,交通也不便利。
  若是许安仍然居于并州,却是难以完全的掌控凉州和关中等地的事务。
  而关中之地,交通便利,货运发达,西临凉州、北接并州。
  无论是从战略角度出发,还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将太平道的本部移到关中,绝对是势在必行。
  而且这一次出兵,占据了关中并不算完,眼下孙坚和袁绍两人已经打出了真火。
  眼下正是乘机攻取河内,河南尹两地区,将原本的司隶校尉部尽收入囊中最好的机会。
  虽然现在的洛阳民生凋零,十室九空,就算是孙坚迁移部分豫州居民北上,但是仍旧是有些荒凉。
  但是占据洛阳的意义,并不是在于财富,在于人口。
  占据洛阳,黄巾军中有抛石投石机这个大杀器,洛阳八关几乎是毫无悬念,便能被掌握在手中。
  八关在手,退可居关而守,进可攻略冀、兖、豫、荆四地。
  这等于是牢牢的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于手中。
  “关中已入明公囊中,但是关中地方豪强众多,世家林立,势力盘根错节,若无明公坐镇关中,恐怕我军政令阻力甚大。”
  “更何况,我军很快便要出动河南尹,攻略洛阳,明公坐镇关中,才能掌控前线情报。”
  “关中之地,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顺流而下,足以委输,以关中为中心,可以连接凉州、并州,更好的掌控地方。”
  “所以在下以为,无论是从何点看来,明公都当南移治所,自晋阳到长安。”
  阎忠向着四下看了一眼,继续说道。
  “而关中之地,最适宜作为治所的地方,正是长安城。”
  “明公所忧不过是长乐未央两宫乃是曾经汉帝的居所,若是居于其中,难免有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之嫌疑。”
  “在下有一策,或许可以消除明公忧虑之心。”
  “还请阎公教我。”
  许安双手作揖,沉声道。
  阎忠向旁侧走了一步,走到了梁柱的旁侧,随后向着殿外指去。
  “晋阳府衙虽然几经扩建,但是却还是拥挤不堪,甚至于晋阳城也是有些颇为狭小,若是需要发展,定然要拆迁不少的民居,拆毁城墙,新修建筑,这样难免会消耗大量的钱粮和人力物力。”
  “但是眼下却有现成的建筑,现成的阁楼,现成的宫殿。”
  “这些宫殿以前是皇家所用,但是只需要经过一番改造,便可以成为现成的府衙,作为办公之地。”
  “中军府、宣教司、外务司、内务司、农政司等司皆可以移于未央宫中,未央宫占地极广,不必再加以扩建,只需要改造一二,即可立即投入使用。”
  阎忠双手微肃,淡然道。
  长安城虽然不作为帝都很久,但是一直都有修缮,而董卓挟持着刘辩西迁之后,更是对宫殿又做了一番修缮。
  “非壮丽无以重威,昔日酂侯修建未央宫,正是为了彰显威势,震慑诸侯。”
  “在未央宫中,接见鲜卑、乌桓、匈奴、羌氐等部使者,或多或少,可以震慑其心。”
  阎忠目光闪动,慨声道。
  “更何况,长安城曾经还是汉庭的帝都,光和七年,百万黄巾军三路进军洛阳,皆败,而明公此番击破董卓,一战而破长安,如何不是天命所归!”
  长安的象征意义无比的重大,古来便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类的传言流出
  “若是明公不入主长安,那么传言之中,必然会对明公。”
  “明公若是不定居长安,恐怕民间之中,会有人认为明公并没有被天命所眷顾,因此不敢……”
  阎忠的声音微微低沉了下来。
  许安眼眸微凝,汉时之人,笃信鬼神,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天命之说。
  得益于《太平道》和后世的一些知识,以及长久的经历,如今许安也算是兵阴阳的大家,假鬼神以助道之事,他做的也不少,自然对于这个时代人的心理和想法有一定的了解,他知道阎忠说的是正确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如同推行政策一般,一些政策在某些地方可能是良政,但是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却并非是良政,甚至可能会演变成恶政。
  所以任何的事情,都必须要因地制宜,适应实际,适应时代。
  其实某种意义上,许安他如今也是另一种孤家寡人,太平道原本就是张角建立起来的宗教,他们相信鬼神之说,信奉仙神。
  许安晋位为大贤良师之后,为了树立威望,为了建立威势,鼓舞士气和安定人心,用兵阴阳等办法,让层层光环笼罩在了他的身上。
  传言之中,许安已经被当成了神灵一般的存在。
  但是,不同于那高高在上的皇帝,许安从来都是和民众站在一方,所实行的每一项政策,几乎都有益于民生,因此许安受到了更多的拥戴。
  对于皇帝,大部分人或许心中是敬畏,但是对于许安,大部分人的心中是崇敬。
  “天禄阁、石渠阁两阁,乃是皇家的藏书阁,光武迁都洛阳之后,虽然带走了许多藏书,但是天禄阁、石渠阁两阁仍然留有副本,这一次王允等人仓皇逃出长安城,两阁之中很多书籍都保存了下来。”
  王允和皇甫嵩等人终究还是被声名所累,不敢放火焚烧了这些藏书。
  不过也有可能是确实太过于匆忙,忘记了这些藏书,于是两阁的藏书都便宜了黄巾军。
  石渠阁是未央宫藏书之所,由西汉丞相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的西北部。因阁下有石为渠导水,故名石渠阁。石渠阁是西汉时期国家最大的藏书阁。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曾诏诸儒讲五经同异。
  《后汉书·翟酺传》载:“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
  西汉中晚期,石渠阁又成了首都的学术中心,汉室的儒生们在这里参加集议,有时候天子都会亲临石渠阁旁听。
  天禄阁,未央宫藏书阁名,也是西汉初由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北部。
  天禄阁得名于天禄,天禄即天鹿,汉代人们认为天鹿是一种象征祥瑞的神兽。
  《三辅故事》载:“天禄、石渠并阁名,在未央宫北,以阁秘书”;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天禄阁存放的几乎都是汉帝国的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这里的藏书多达三千余卷。
  汉成帝时,曾命光禄大夫刘向等人在此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典籍的整理和校勘。
  刘向召集了兵家、史家、观星、医学等多方面的出众者,分别整理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等书。
  “每一书成,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叙而奏之”,并著有《别录》。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秉承父业,总括群篇,撰成《七略》,这也是中国第一部 图书分类目录。 
  “明公迁移治所于长安之后,可以命工匠将这两处藏书之所的所有典籍全部印刷成书,将国学院就设立于两阁之内。”
  许安眼眸微亮,他之前不了解未央宫的情况。
  经过了阎忠这么一说,好像确实行得通。
  一旦未央宫成为了办公之地,一部分又划归为国学院,便等于成了扩大版的晋阳府衙,其原来的神秘性也将会消散一空。
  改宫室为府衙,宫室也不至于被荒废弃置,平白的浪费钱财去维护。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
  许安沉吟了片刻,阎忠说的虽好,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就是把晋阳所有的署衙都搬迁而来,未央宫确实能够容纳,但是长乐宫和建章宫又如何利用。”
  “建章宫经历战火,经历了修缮,如今已经没有往日盛况,明公可以改建章宫为太平观。”
  “武帝好慕仙道,建章宫中最为高大的建筑当属有‘神明台’,周设九室,象征九天,曾住道士、巫祝百余人,据传在高入九天的神明台上可和神仙为邻通话。”
  阎忠眼神微眯,不屑的笑了一声。
  “不过若是真有神明,那么现在武帝肯定还活在人世。”
  许安听到阎忠的冷笑,也是有些感慨,长生不死,万寿无疆,谁又不为之心动。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那寻仙问道多年的始皇帝,早就证明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长生不死的神药。
  “桂宫、北宫两宫,也可以作为署衙之地,两宫原本是后妃居住,殿宇规格不如未央宫,建筑较小,可以作为非直属的署衙使用。”
  “明光宫,昔日武帝求仙而起明光宫,可以作为宣讲场所,开放于信众,明公可以每周安排符祝于明光宫中讲解经义,传播道义。”
  “至于长乐宫,如今看来唯有搁置,以后统一天下之后,自然有署衙可以填充进入。”
  长乐宫和未央宫两宫规制相差不多,就是将如今太平道的署衙都填进两宫也必然难以填满,只有留待以后备用。
  “既然阎公已经有了腹稿,那么长安城的改造,便交给阎公处理。”
  有阎公出谋划策,许安也是轻松了不少。
  阎忠拱手称诺,并没有推迟,他提出此事,便是已经有所准备,两人同谋多年,早有默契。
  “不过……”
  许安抬头看向未央宫漆黑的殿外,他的语气也阴冷了下来。
  “这长乐未央的名字也改一改了,这长乐未央,这长久的欢乐,只属于他刘氏一家,但是,苦的却是全天下的百姓。”
  “那应当改成什么名字?”
  “应天。”
  “应天?”
  “受命而正,顺应天命,是为应天!”


第六百三十九章 明台起誓
  初平三年(192年),六月一日。
  长安再一次迎来了安宁,只是这一次,飘扬在长安城城墙上空的,已经不再是汉军火红色的旌旗,而是代表着太平道的土黄色旌旗。
  那旌旗的颜色和黄泥的颜色一般,但是却高高飘扬在了长安城的上空。
  官道之上,旌旗如海,枪戟如林,刀戈如麻。
  一队又一队排列着整齐的序列,肩扛着枪戟,腰配着刀戈的黄巾军军卒皆是昂首挺胸,目视着前方,站立于官道之上。
  “立正!”
  陈伍手按在腰间的雁翎大刀上,站立于队列的右侧,高声喝令道。
  队列之中,一众黄巾军的军卒尽皆是昂首挺胸,站的笔直。
  陈伍抬头看着身前不远处飘扬着的旌旗,心中不由的一阵热血澎湃。
  他们是黄巾军的武卒,他们是黄巾军中声望最盛的一支军队,甚至超过了黄天使者。
  黄巾军的每一次大战,都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在葵城击败了汉帝国名将朱儁统领的汉军锐士。
  他们在上党只用了不到五日的时间,便攻克的城坚池固的高都城。
  他们在汾水面对着执金吾袁滂带领的数万来自中央的汉军,仍旧顽强的取得了胜利。
  他们在朔方击溃了背水一战的七万匈奴铁骑,朔方之战,代表着最高荣誉的漠南勋章共计一百枚,他们赢下了整整六十枚!
  他们在幽州两郡,在上郡、在冀州、在凉州,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挡住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他们在华阴之战,面对董卓麾下最为精锐的飞熊军突击,却没有丝毫的畏惧,展现出了莫大的勇气。
  他们是黄巾军的武卒,如今这个天下声威最为,战功最为显赫的军队。
  这一次,他们也终于为自己赢的一面独属于他们的旌旗,也赢得最先进城的荣耀。
  黄巾军中最先拥有独立旌旗的是黄天使者,许安授予了他们一面虎纹旌旗,虎纹为墨色,旌旗底色为黄。
  第二便是腾骧卫的虬龙旗,两者皆是护卫着许安的部曲,腾骧卫拥有独特的旌旗,更多是因为他们亲卫的身份,而并非是因为战功。
  陷阵营的旌旗是纯黑色,也算的上是独特的旌旗,但是这是因为陷阵营的特殊性,陷阵营大多都是由囚徒组成,独立于黄巾军的系统之外。
  黄巾军武卒的旌旗,是他们一刀一枪从战场之上拼杀而来,可以说他们的旌旗是由鲜血绘染而成。
  “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旌旗底色为黄,绘制着一头威风凛凛的“狰”。
  “立正!”
  喝令声不断从官道之上传来,官道之上的黄巾军正在进行最后一次整队。
  气势十足的踏步声,以及应命声不断响起,连绵不绝,手执着旗枪的黄巾军骑兵从官道的两侧呼啸而过,卷起了滚滚烟尘,随风扶摇飘向九天之上。
  王起骑乘着战马,静静的伫立于官道之上黄巾军的队列旁侧。
  黄巾军军侯一级配战马,屯长、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