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葛舟摸着花白的胡子,眼睛时不时便向着府衙看去,其实他也并不平静。
陈生再度握紧了拳头,他的两位老师与他无亲无故,却对他几乎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教,他真的不想让他们失望,他害怕看到他们失望的目光。
“咚——————”
一声浑厚的鼓响声传遍了整个广场,一瞬间吸引了广场上所有人的注意,那是放榜的信号。
这一次于长子城参与童生试的学童,足有两千余人,十取其一,共取两百余人。
加上那些学童的家长,还有一些看热闹的人群,如今整个府衙广场之上聚集的人足有数千人,已经快要水泄不通了。
好在长子城府衙外的广场几经扩建,加上周围的门店里,还是勉强挤下了如此多的人。
陈生看着那些有父母陪同的学童,眼眸之中闪过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应该在某处官道的工程队营地之中已经入睡。
男大当婚,他知道父亲这么拼命,正是为了给筹措娶亲的钱财。
长子城府衙门口,一名身穿着深红色鹰狼服的千户官缓步走出,一队顶盔掼甲,威风凛凛的黄巾军军卒挎刀而出,走到了府衙的台阶之下列队站立,维持着秩序。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鹰狼卫的千户官所牵引,府衙前的民众双目皆是死死的盯着那千户官手中的名册。
“咻——————”
一声锐响冲霄而起,广场之上最后的嘈杂声也消散一空。
府衙门前,那鹰狼卫的千户官缓缓展开了手中的名册。
“长子甲字学坊第二班赵康,第二百六十八名,可升郡学!”
第六百一十二章 案首
一言既出,四下喧嚣声陡起。
“长子城甲字学坊第二班赵康,第二百六十八名,可升郡学!请至近前。”
更大的声音响起,十数名鹰狼卫的缇骑高声的重复着那千户官的报录。
“我家康儿中了!”
一名满身尘土,身穿着短褐的中年男子跪倒在地,抱着身前的一名少年,放声大笑。
那面色苍白的少年,脸上一开始还有些茫然,他还没有弄清楚状况,而后眉宇也随之舒展开了。
“我中了,取中了……”
那少年被那中年男子抱在怀中,喃喃自语道。
“我取中了……”
原本的欢欣的声音,到了口中却化作了呜咽。
没有人比他更能知道其中的艰辛,三年如一日,这三年间他一刻也不敢怠慢,他知道他自己不如旁人聪慧,他知道自己愚笨,所以更加不敢怠慢。
他没有想到自己居然真的考上了郡学,眼泪流淌而下,三年来,那些只有他一人知道的辛酸全都一起涌上心头,他再也遏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嚎啕大哭了起来。
在蒙学堂中,所有人都在认真的学习,他们的家境没有几人富裕,多是清贫困苦,就算是太平道的征税相比汉庭要低得多,但是一户人家的条件并不是一年半载便能好转。
他们有的人过惯了穷苦了日子,就算是攒下了一些钱,一些余粮,也不敢乱用,日子过得依旧是紧紧巴巴。
虽说蒙学堂招收学童的标准定的是七岁到十三岁,但是入选蒙学堂的学童一般都是十多岁,罕有十岁以下,毕竟是择优录取,年龄大的孩童更有竞争的优势。
十多岁的年纪,他们都记得曾经经历过的苦难。
正是那份昔日经受过的苦难促使着这些学童刻苦学习,三年如一日,寒窗苦读。
“中了,中了……”
父子二人相拥而泣,通过童生试的毕业生便可被称为童生,得到太平道官方的承认,一旦成年便可以去各乡亭为吏。
成为一名吏员,可以让自己的条件好上许多,不仅有俸禄,还可以获得一定亩数的免税田。
陈生抬起垂着的头,循声望向不远处嚎啕大哭的赵康。
他认得赵康,赵康是他在学坊中的第一个朋友。
当初他孤身一人到了学坊,第一个和他说话的便是赵康。
赵康跟陈生说过他的家乡在太行山中,他的祖辈好像世世代代都住在太行山中。
本来生活虽然艰难,但是还是能勉强过得下去,但是太行匪乱爆发,一切都改变了。
赵康的母亲死在太行的匪乱之中,他父亲带着他东躲西藏,加入了太行黄巾的队伍,他也进入了相对安全的半云谷中。
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情,发生了很多赵康也不知道的事情,反正最后他跟着他的父亲,跟着黄巾军走出了太行山,到了长子城安顿了下来。
赵康的父亲赵元,原本是黄巾军中的一名军人,好像是在征伐杨奉之时,受了重伤,伤到了腿脚,一只脚使不上力,走路也是一瘸一拐。
如果按照规定筛选,赵康是决定进不了蒙学堂,但是蒙学堂毕竟是太平道开办的,那些为太平道而战,负伤的军卒就算是退役,变成了屯田兵,许安也没有忘记。
作为军户的子弟,赵康就这样进入了蒙学堂之中。
进入了蒙学堂的赵康,是整个学坊之中最为刻苦的人。
陈生心中感慨,他为赵康的努力有了结果而感到高兴,他知道赵康背地里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虽然是所有取中人的最后一名,但是能够取中都是好事。
报录声一声又一声的响起,广场上的人虽多,但是报录的声音也不小,而且每报一人,不仅是负责传话的黄巾军军兵,广场上等待的人也会传话。
众人所站立的位置,也是被黄巾军早就提前划归好的区域。
所以每当一名学童的名字被提起,鹰狼卫的缇骑都可以迅速的锁定被录取学童的方位,然后将人带到府衙前提前留出的空地等待。
报录还在继续,各处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
没有被念到名字的学童和其大人愁眉不展,面色失落,被念到名字的学童喜出望外,兴高采烈,喜极而泣者不在少数。
“屯留城乙字学坊第一班钱进,第一百五十七名,可升郡学!”
“长子城丙字学坊……”
……
报录声不断响起,不一会已经念到了前五十名
“长子城甲字学坊第二班孟柱,第三十三名,可升郡学!”
在学坊之中,他有两名好友,一是赵康,二便是孟柱。
陈生在人群找寻着,终于在人群之中找到了孟柱。
孟柱骑在他的父亲的脖颈上,他的父亲兴高采烈的放声大笑,而骑在他脖颈上的孟柱目光所看着的方向正是陈生所在的位置。
似乎孟祝发现了陈生的踪影,陈生看到孟祝举起手,向着自己挥舞了起来。
陈生心中松了一口气,他的两个朋友都考中,他悬着的心也都放了下来。
孟柱为人跳脱,虽然聪颖,但是却不像陈康那般刻苦,陈生真的担心孟柱落榜,毕竟孟柱之前是有过前车之鉴的。
每隔学坊经过扩招后有学童两百人,分为四班,每班大概五十人,每一个学期都会举办考试。
孟柱曾经连续两个学期只考到中等成绩,按照这个成绩来推算,是绝不可能上郡学的,不过这个学期,孟柱似乎也明白了不能再如此下去,开始了刻苦学习。
没想到孟柱如今居然考到了第三十三名。
“……第十名,评为乙等,可升郡学!”
陈生的心弦始终紧绷着,报录已经接近了尾声,已经开始在念前十的考生,却还没有到他。
一旁坐着陈羽的面色也是慢慢凝重了起来,而葛舟也没有此前的从容。
“高都城丁字学坊第一班杜世,第三名,可升郡学!”
陈生紧握着双拳,他不相信自己会落榜……
“长子城甲字学坊——”
陈生霍然抬头,他听到了自己的学坊。
“第一班,田广,第二名,评为乙等,可升郡学!”
陈生心中咯噔了一下,田广是甲字坊中和他不相上下的一名学生,比他先入学一年,也早已经学到而来郡学的内容。
“长子城甲字学坊第二班,陈生,高中案首,评为甲等,录入郡学!”
“好!”
陈羽猛地一拍案桌,霍然站起身来,他面色潮红,身躯都颤抖了起来。
四周的人也被这一声巨响给吸引,尽皆望了过来。
人声嘈杂,陈生的脑袋一片空白,他只看到身旁不断有人靠拢过来,无数嘴巴在其面前张张合合但却他不知道这些人在说些。
第六百一十三章 宣教
“陈生……”
许安看着手中送来的文书,从中发现了一个颇为熟悉的名字。
贾诩神色微动,他记得陈生似乎是长子城的一名学童,好像是有过目不忘之能。
“莫非是各郡的案首名单呈递上来了?”
贾诩随即便想到了此前似乎各郡在举办童生试,算算时间童生试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了。
童生试考后揭晓名次,称为出案,因此蒙学堂的学童参加童生试,取的一郡第一者,称为案首。
这一次童生试,总考生共有两万余人,不过只有四处考区。
一为太原郡、二为河东郡、三为上党郡、四为雁门郡
当初许安推行启蒙教育之时,虽然已经入主并州,但是当时并州北地的郡国还处于南匈奴的控制之下,甚至西河郡都被南匈奴侵入。
所以第一期的蒙学堂只在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雁门郡、定襄郡五郡建立,雁门、定襄两郡人少,于是就都集中于雁门郡考试,划为同一考区。
四处考区,共取四名案首。
进入郡学,除去成绩分等之外,待遇也会分等,有甲乙丙三等。
评为丙等者食宿全免。
评为乙等者食宿全免,每月还有一定的例钱发放。
评为甲等者则是除去之前的所有福利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补助,并且直接安排进入晋阳甲字郡学院中修习。
每一名案首都会被评为甲等,前十评为乙等,丙等则等所有州郡的成绩出来之后,整理归纳之后,按照排序,酌情选定。
按照考试的规定,案首的名字要经过许安亲自过目。
“对,四处考区的案首名单都出来了,这个陈生,分数四区第一。”
许安将手中的名册递给了一旁的贾诩。
“十四岁仅仅修习了两年,今年刚满十六岁,听说他现在已经修习到了郡学二年的知识,而且有过目不忘只能。”
许安想起来了之前内务司送来的文书,对于陈生他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不仅仅是因为陈生有过目不忘只能,还是因为陈生的老师——葛舟。
葛舟他入道的时间很早,据说在大贤良师张角刚传道不久,就加入了其中,后面一直便待在太行山内四处传道,治病救人,名望颇高,只在渠帅黄龙之下。
葛舟年事渐高,本来是道堂的道师,但是因为身体的缘故,后面又调到了蒙学堂,教授蒙学堂的学童,在蒙学堂中担任蒙师。
许安坐了下来,童生试的结果出来,积压在他心中的压力也消散了一些。
黄巾军如今军事上远远领先于其他势力,其他的势力都没有如同黄巾军一般设立军事院校,培养中基层的军官,甚至在军中开展识字班,教授普通的军卒识字读书。
军阵、队列等等演练也没有拉下,而且每一个学期,许安都会征集太平道陆军学院那些正在接受学习培训将校们的建议,然后酌情修改《步兵操典》。
如今《步兵操典》已经处于一个相当完善的地步,从原先的只有少许的章节,到现在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详细的写着在各种情况下应当做出的反应。
现在的黄巾军,无论是战阵的排列,还是行军的速度,亦或是临战的反应,都远远比汉军的郡国兵要强,行军的速度也比普通的郡国兵要快上了一大截。
而讲武堂的成立,也使得黄巾军的高级将官能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能够得到进步。
但是政治上却并不太行,虽有道堂的符祝去作为官吏,但是吏员的任务还能接任,官员的重任却是有些难以承担。
治理一州一郡一县之地确实颇为困难,太平道的辖地内如今很多官员完全就是赶鸭子上架,在任期中慢慢的学习如何治理。
也辛苦黄巾军的军事实力比较强横,实行军管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有阎忠等人的帮助,才没有出现什么大的乱子。
如今太平道的二十五处郡国,其中有过半郡国的郡守都是有着世家背景的人担任,部分是由并州一系的世家中人担任,还有的基本都是阎忠、杨绩、傅祁、庞渤等人家族的族人。
不过许安在选派的时候还是有所注意。这些郡国的郡守选派的人年纪都较大,而且四家的郡守的人数大致相同,张辽的家族还有郝昭的家族也有两人担任着郡守。
出身黄巾军担任郡守,县令、县长的官员并没有超过半数,这个局面实际上有些不利于太平道的发展。
虽然现在太平道辖地内的世家豪强十分老实,阎忠等人更是忠心为道,张辽、郝昭等人也在军中任职,但是有些事情终究还是要提前做好预备。
这一次的童生试无疑是安了许安的心,第一期蒙学堂吸纳的两万余名学童证明了民间并不缺乏人才。
而陈生就是其中的翘楚,不仅过目不忘,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不需要多久,两年的时间,陈生已经是学到了郡学二年的课程,郡学二年的课程,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世家子第。
太平道郡学之中教授的内容,可比普通世家豪强的家学更为有用和深奥。
“郡学的内容若是这个陈生学完了,单独给他准备一场考试,若是能够考过,可以让他先入国学院。”
许安转过头,对着一旁的赵乐吩咐道。
“顺便再传令给宣教司,让宣教司的令君来晋阳府衙一趟,我有话对他说。”
汉时人笃信鬼神,天命之说,刚刚他看陈生的名字之时,想到陈生的事迹,便觉得其中可以做一些文章。
宣传得力,或许陈生可以成为太平道乃是天命所归又是强有力的论证。
文有文曲,武有武曲。
吕布的名字和陈生的名字同时浮现在了许安的脑海之中。
如今太平道经过了许安的修改,已经不再是只有少数的几位仙神,而是真正的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道家三清、玉帝、天庭地府、阐教截教、三十三座天宫、七十二重宝殿、十三金仙、北斗七星君、二十八星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等。
许安将记忆之中的仙神全都林列了出来,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补全了所有的体系。
许安曾经的对仙神的幻想,就是从读完那一本《西游记》时开始萌发,随后《封神演义》使得许安更为入迷。
根据这两本之中的内容,一个成体系的仙神体系也被许安慢慢的构建出来。
不过与其有些区别的,太平道原来的神祗也被许安加入了其中。
然后将其编写成故事,然后让各地传道的符祝,说书人将故事传播开来。
太平道原本的十二处郡国,大部分的人基本都是太平道的信众,经过了数年的发展,处于太平道的统辖之下,如今太平道在地方可谓是影响深远。
随着这些仙神故事的传播,加上一些太平道一些假鬼神传道的方法,各个地方信仰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各地太平道的道观香火也越发的鼎盛。
这一次若是运用得当,宣传得当,或许能够借助着股东风不仅鼓舞各处蒙学堂学童的学习,还可以让更多人信奉太平道和鼓舞军中的士气。
贾诩听到许安召见宣教司的令君,立刻便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了堂中。
宣教司的一切事务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