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241章

黄天之世-第241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安做不到,他也不能如此去做。
  但黄巾军的财政没有办法,让许安给于这些因为伤病而退下战线的军卒大笔的钱粮。
  甚至于战死军兵的抚恤,许安都没有办法支付太多。
  今年收的农业税收只是刚刚收支平衡,大部分的黄巾军都需要啃着老底子,啃着从豪强世家手中夺取而来的钱财维持。
  黄巾军中没有俸禄一说,从中平元年到中平五年,五年来,包括刘辟、龚都等一众将领,无论是军司马还是普通的军卒,都没有俸禄一说。
  但是这个世道,能够有一处安身立命之所,能够吃饱穿暖已经很不容易了。
  跟随在许安的身后,跟随着黄天的脚步,他们一步一步的走向胜利,生活也慢慢的好了起来。
  那些原本有着俸禄的汉军降卒,对于没有俸禄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微词,他们的俸禄本来就只有些许,生活都有些难以为继。
  但是现在加入了黄巾军中,他们不需要再担心生活的压力,他们的家人加入了民屯的序列,黄巾军不会坐视着他们的妻儿老小没有饭吃,他们分到田地,分到了农具。
  而黄巾军中的规定非常的清楚,战场上你斩获的军功,绝对不会被吞没,拿着敌人的人头,就能换取良田,就能换取钱粮。
  不会再被贪墨,也不会再被无视,被抢夺,也没有高高在上,彷佛高人一等的上官喝骂。
  筹备警察厅的事情,早在许安的计划之中,因此识字班最早的开设就是在伤兵营之中。
  伤势重一些,残疾度较高的伤兵被安排去做一些文职类的工作。
  而伤势轻一些的伤兵,则被安排为一线工作,但是一般是管理类型的,譬如巡逻队的队长、训练官之类的职位。
  晋阳警察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式成立。
  第一批的警察大部分是从黄巾军之中军卒选拔出来的,另一小部分则是从原本居民之中征募的。
  警察厅建立之后,便开始一步一步的从黄巾军的手中接管了晋阳城的城内防备,以及治安维持任务。
  因为还再草创的阶段,许安也没有直接将警察制度推广开来,而是从晋阳开始,然后再向着太原郡,向着并州,向着其余的州郡慢慢推行。
  治大国,若烹小鲜。
  现在许安治下的领地不再是原本的八百里太行,数万军兵,也不再只是区区上党郡一地,十数万的民众。
  现在的黄巾军治下,有民近三百万,军十万,占据十二郡之地,一百二十八处城邑。
  这一段时间以来,晋阳城的居民也开始适应警察的存在,因为警察的存在,晋阳城中的治安并没有黄巾军的撤离而变得的混乱,秩序也没有因此被破坏,反而是越发的稳定。
  晋阳城的西城门,此时熙熙攘攘,一阵人声鼎沸,一盏盏灯笼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灯的海洋。
  “请站在街道两侧,不要靠近中央地带。”
  手持着长棍,身穿深蓝色戎装的警察高声喊道,并引导着人群向着两侧分散而去。
  “踏踏踏踏——”
  整齐的踏步声从不远处传来,一队又一队挎着环首刀的黄巾军军卒涌入了城中。
  腰跨着雁翎刀,身穿鹰狼服的鹰狼卫缇骑冷眼观察着人群,审查着人群之中面色行径可疑的人员。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城外飞速传来,晋阳西门聚集起来的人群之中,陡然爆发出了一阵振聋发聩欢呼声。
  “万岁!”
  马蹄声越来越近,一队衣甲鲜明的黄巾军骑兵率先进入了晋阳城中,更大的欢呼声响起。
  一面面土黄色的旌旗在风中飘扬,晋阳城中的众人皆是向着城门振臂高呼。
  “恭迎大贤良师!”
  一众维持秩序的军兵和警察,也在此时低下了头颅,向着城门的方向恭敬的行礼。
  许安脸上带着笑容,驱策着座下的战马缓缓通过了城门的甬道。
  入目是一片灯笼组成的海洋,此时的天色已经快完全的黯淡了下来,除夕的夜晚看不到月亮,但是一盏盏灯笼却是许安照亮了前行了道路。
  徐晃、吕布、张辽、张燕等将跟随在许安的身后,看着眼前的景象,也是微微有些发怔。
  他们没有必要再亮起灯火,打起火把,已经有光亮照亮了他们的道路。
  一名头缠着黄巾的民众举起了手中的灯笼,尽可能让光亮照在街道的中央。
  街道两侧的行人,皆是一起举起了手中的灯笼,他们单个人手中的灯笼放出的光亮虽然微弱,但是当成千上万的灯盏发出的光亮汇聚在一起之时,却还是将道路照的通明。
  许安偏头看向身侧,两侧的道路之上皆是星星点点的灯盏。
  徐晃、吕布等人也是不自由自主的放慢了马速。
  “太平道!”
  人群之中突然爆发出了一声呼喊,犹如一点火星掉入了盛满了火药的桶里一般。
  紧接着一阵响遏行云的欢呼声,已是从街道两侧的人群之中迸发出来。
  “万岁!!”
  并州的豪强世家几乎被许安所除尽,余下的少数几家,尽皆是老实无比。
  如今晋阳城之中的居民其实已经不再是原本的居民了,一部分是黄巾军的家眷。
  还有一部分则是之前晋阳城处于最底层的民众,黄巾军到来,将他们从豪强世家的欺压之中解救了出来。
  黄巾军给予了他们尊严,给予了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让他们不至于卖儿卖女,不至于卖身为奴,也能有一口饱饭。
  所以当他们收到除夕的黄昏时分,许安将会从晋阳西门进入晋阳城的消息之后,便纷纷聚集起来前往西门,迎接许安进城。
  “太平道,万岁!!”
  许安见过无数欢呼的场景。
  他经历过广宗的大战,经历过下曲阳的大战,从汾水到漳水,成千上万的军兵的欢呼声他都曾听闻过。
  但是没有任何一次,比这一次更让许安心潮澎湃。
  低沉而又洪亮的欢呼声从两侧的人群之中传来,久久没有平息。
  天空之上繁星点点,虽无月光,但却有无数的繁星。
  晋阳城中,一盏盏灯笼举起,光亮虽暗,却如同银河一般璀璨。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许安举起了右臂,紧紧的握着拳头,放声高呼道。
  “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更大的欢呼声传来,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民众与军卒,向着许安振臂高呼。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顺天从正,以乐太平!!!”
  借着成千上万盏灯笼的散发光亮,许安沿着街道向着晋阳城的府衙一路行去。
  两侧的军兵和民众,皆是低头躬身行礼,更有甚者甚至跪在了地上。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莫过于此。
  这些平民百姓目不识丁,这些平民百姓在某些人的眼里愚昧不堪,这些平民百姓不明白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什么太过崇高的理想。
  但是他们心中明白谁对他们好。
  只有人民放在心上的人,人民才会将他高高举起。
  许安牵引着座下的战马,缓缓向前。
  就在到达晋阳城的府衙之外时,他在街道的正中央看到了一道异常熟悉的身影。
  阎忠头戴着玉清如意冠,身穿青娟道衣,他身后站着一名和他一般须发皆是花白的,身形略微有发福的男子,那人正是外务令庞渤。
  傅祁在上党郡主管移民事务,忙不可开交,杨绩也在忙着太原郡的移民事务,已经是住在了阳邑。
  许安没有迟疑,直接跨下了战马,快步迎了上去。
  “风急严寒,军师和庞公怎么出来了。”
  许安走上前去,无奈道,他之前已经跟阎忠说过,没有必要迎接他。
  “这也是军师安排的吗?”
  许安指了指沿途欢迎的民众和军卒。
  阎忠呵呵笑道:“这可不是我安排的,不过你要入城的消息倒是我传出去的。”
  “军卒和警察确实是我安排的,但是是因为迎接你的民众实在是太多了。”
  阎忠感慨道,看着夹道欢迎的民众,许安在黄巾军领内的民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与日俱增。
  蒙学堂、田税、秩序的稳定,治安的恢复,公审大会,除恶扫奸,清除游侠。
  并州已非是往日之并州。
  匈奴臣服,甚至连名字都被去除,乌桓归附,上表称臣,困扰并州多年的边患已是不在。
  阎忠开口道:“我还以为你要明年才到晋阳,会在太行工坊多待些时间,我已经下令将鞍套式系架法传授了下去,现在辎重队已经全部在使用鞍套式的系架法了,倒是确实比原来的系架好上不少,四轮马车的事情安排好了吗,应该在试制了吧?”
  许安无奈的笑了一声,说道:“进去再说吧,华佗可是先往上党郡去了,万一感染了风寒什么的,可不好医治。”
  “四轮马车的我已经让人试制了,图纸都已经画好了,现在太行山中的几处秘密工坊正在制作之中,彻底完善之后,就可以用作军用了。”
  众人一同走向府衙的大门,城外的人声没有平息,依旧还是处于鼎沸的状态。
  许安摇了摇头,苦笑道:“这一次闹的动静有点大啊。”
  现在又是夜晚,又是人流聚集,一个不慎容易引起骚动啊,许安有心想让人群散去,但现在这个情况,却是也不好说。
  阎忠倒是不以为意,说道:“多派些人手,注意一下安全就好了,正好考校晋阳城新成立的警察部队反应能力,不然都是些小打小闹,根本看不出什么。”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心所向即为天下趋势,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善。”
  阎忠目光炯炯,朗声道。
  “明公定鼎并州,北定匈奴,收服乌桓,借四州黄巾复起,掀起滔天之巨浪,天下莫能当之,并州民心已定,皆是心向明公。”
  “大厦将倾,而我军却是声势愈盛,既然民心可用,为何不用?”
  阎忠停住了脚步,停在了晋阳城府衙的门口转过了身,看向还停留在街道之上的民众,缓缓说道。
  “民心已向明公,民心已向我太平道,今日之事,将会传遍并州,传遍天下,我黄巾军中迷茫之人将会不再迷茫,我黄巾军胆怯之人亦将不再胆怯,我黄巾军中之人,将会充满信心。”
  阎忠偏头看着许安的双眸,郑重无比的说道。
  “他们将会坚信,黄天之世必然实现!!”


第四百六十四章 军事院校
  晋阳城府衙之中,灯火通明。
  虽然天色已黑,但此时晋阳城府衙内的道路之上,还有不少抱着书册来来往往的文吏,以及匆匆行走的鹰狼卫缇骑,不时还见到几名身穿戎装,神色颇为焦急的黄巾军军将。
  沿途的人见到许安走来,无论是在做何事,皆是纷纷恭敬的向着许安行礼。
  许安和阎忠两人一路走过庭院,进入了房舍。
  卫兵关上了房舍的房门,窗外寒风的呼啸声也被关在庭院,众人这才感到身上微微暖和了一点。
  北地的除夕,正是寒冷的时节,再过些日子,可能就要下起白雪来了。
  阎忠紧了紧衣领,看了一眼窗外,开口说道:“今年的冬天,似乎又去年要冷了一些啊。”
  龚都除去了身上罩着的外袍,刚好听到了阎忠的声音,他也是感觉到了一些不对,附和道:“好像这几年的冬天,一年比一年要冷。”
  “之前冬天,穿的还没有如今的多,都没感觉到冷,现在并州这寒风真的感觉要冻到人心底了,并州的冬天比冀州的冬天要冷多了。”
  “有些不太对劲啊……”
  阎忠面色微微有些凝重,龚都以前是冀州人,他以为是处于并州的原因,并州比冀州寒冷一些。
  但是阎忠是凉州人,也曾经在并州游历,但是他印象之中,并州绝对没有现在那么寒冷。
  许安心中咯噔了一下,就在这时,他突然是想起了一件事,一件重要的事情。
  东汉末年似乎正处于小冰河时期。
  导致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小冰河期的另一特点是天气变异相当大,亦即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
  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是第一次小冰河期,而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正是第二次小冰河期。
  唐末、五代、北宋初是第三次小冰河期,明末清初则是第四次小冰河期。
  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
  许安面色有些阴沉,他没有种过地,也没有关注过气候,他的主要注意力一直都在谋划势力发展和战争之中。
  现在阎忠和龚都两人偶然提起的话,却是让许安记起了东汉末年的气候情况。
  “不会太过于影响收成吧?”
  许安语气微沉,开口问道,现在并州又多了近百万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压力倍增,可是经不起什么灾荒。
  他不是百科全书,知道所有的知识,他记得住一些大事。
  但许安并不知道东汉末年到三国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多少的灾害,多少次的瘟疫。
  就是史书之上,很多的灾害和瘟疫,也只是一笔带过。
  就算是饿殍遍地,也只不过是在书上添上一句,“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阎忠回忆了一下,顿了一顿,说道:“对于农事,我不太清楚,明公可以询问傅祁,他倒是清楚一些,不过现在也并不是太过于寒冷,按照前几年的变化来看,应当不会太过于影响并州这几年的收成,起码三四年应该不成大的问题,就算之后天气越发寒冷,也不过是收成欠佳。”
  “就算收成欠佳其实对于我并州来说,并不算什么要紧的事情,并州开垦的土地只会越来越多,明公重视水利,如今我并州水利之类的工程修建颇多,也有助于增收。”
  许安提起的一颗心,微微放下了一些。
  只要还有几年的安稳时间,那么一切都有机会。
  三四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够了,黄巾军绝对不会一辈子窝在并州,也不能一辈子窝在并州。
  到明天,便正式进入了永汉元年了,也就是公元一百八十九年。
  许安看向房舍,阎忠、许攸、庞渤三人坐在近前。
  龚都、张燕、何曼、徐晃、吕布、张辽、颜良、文丑等一众将校皆在房舍之中。
  虽然坐在房舍之中,但是许安还是能听到房间外面的喧闹声。
  时间彷佛又回到五年前,许安的眼前浮现起了那万家灯火时的景象。
  “已经五年了啊……”
  过了今年他便已是二十四岁了。
  许安张开双手,两只手掌上是长期握刀形成的老茧。
  比起当初,现在他已经带着黄巾军走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地步。
  历史已经面目全非,但是许安已经不再因此惶恐。
  许安握紧了双拳,从自己的手掌上收回了目光,举目看向房舍之中的众人。
  所有的人的目光也集中在了许安的身上,所有人的眼神之中都带着尊重和信任。
  “建立军事院校的事情,处理的如何?”
  许安偏头看向阎忠,他可没有忘记正事,他来晋阳城为的就是督办黄巾军的军事院校。
  阎忠双手作揖,回禀道:“军事院校事务大致已经安排妥当,因为所占场地原因,明公定下计划,要设立两所军事院校,一所军事院校设立于城内,征收了一处靠近府衙的房舍,另一所军事院校设立于城外,用的是之前我军修建的一处旧营地,所有的设施都已经安排妥当。”
  许安拱了拱手,感谢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