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黄天之世 >

第147章

黄天之世-第147章

小说: 黄天之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草原上,一个部族被击败,他们遭受的远远不止如此。
  基本上所有的男丁都会被杀掉,而妇孺则成为获胜部落的战利品,所有牛羊被瓜分一空,所有的钱财被劫掠一空。
  那个部落也将会在这个世界从此消失,再也无人记得。
  许安所做的,就算是杀了右贤王,杀了一干之前入侵的匈奴骑兵,在草原上算的上,非常的仁德。
  “千百年来,你们匈奴和我们相争了千百年。”
  “披发左衽、束发右衽……”
  许安的心绪回归了平静,看着垂首不语的匈奴老单于言道。
  “抬起头来。”
  匈奴的老单于唱了一声“诺”,他不敢抗令,只能尊崇许安命令,抬起头来。
  他抬头仰视着身前的许安,却不敢直视许安的眼睛,只能是盯着许安的脖颈处。
  “从今日起,匈奴诸部所有人,皆不允许披发左衽,只允许束发右衽。”
  “匈奴从此按照我华夏的规矩,男子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二十岁时行冠礼,成年,遵从我华夏的法令,遵华夏之规,守华夏之法,可能做到?”
  许安冷冷的注视着匈奴的老单于,沉声言道。
  匈奴老单于感受着许安锐利的目光,想要躲避。
  但许安此前有命令在,他却是也是不敢动作,只能强忍着回答道。
  “谨遵大贤良师令,我一定会传令于匈奴诸部,束发右衽,遵华夏之规,守华夏之法,不敢逾越。”
  许安点了点头,继续言道。
  “第二点,匈奴从此除名,既然你们选择臣服,那么即日起,天下将不复有‘匈奴’之名。”
  跪伏在地的五名匈奴重臣,皆是一齐抬起头看向许安。
  有悲伤,有愤怒,有纠结,也有淡漠,五人各自的神态皆是不一。
  许安这是想要彻底断绝匈奴的传承啊……
  先是要改变他们的衣冠服饰,更改成汉地的文化,用汉地的法律来约束他们,再是除去匈奴之名。
  千百年的传承,就在今日要断绝了吗?
  匈奴的老单于的背脊显得更加的佝偻了,他答应了束发右衽,但是这他实在是不敢答应。
  天下将不复有“匈奴”之名。
  但他们又不得不答应,许安并没有在和他们商议,而是向他们直接下达命令。
  跪伏在匈奴老单于旁的一名匈奴的骨都候想要出言反对,但是当他看到了许安目光的时候,却是让他心惊胆颤,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他清楚,只要自己出言反对,那么他将会成为杀鸡儆猴的对象。
  许安连右贤王都敢杀,他小小一个骨都候如何不敢?
  “如果你们不答应,我不介意送你们去见须卜和你们的右贤王,到时候我在你们部族中总嫩能找到答应的人。”
  许安言罢,背负着双手站在他们的身前。
  许安并没有着急,他就在站在原地静静的等待着匈奴老单于做出决定。
  半响。
  匈奴人终于是做出了决定。
  “如大贤良师所愿……”
  匈奴的老单于整个人似乎都陷入了椅子中,他低下头闭上双目。
  “天下将不复有‘匈奴’之名。”


第三百三十一章 定鼎并州
  胜利的消息早在黄巾军大军回到长城以南时,就已经传遍了整个并州。
  许安带领着大军从匈奴的王庭返回太原郡。
  曾经许安以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句话不过是空谈。
  但是当他领兵走在返回晋阳城的官道之上时,他才真正的领会了这句话意思。
  北击大漠,攻灭匈奴,降伏贼众数十万,许安彻底的解决了困扰并州多年边陲之祸。
  这不仅是让并州的百姓感到了欣喜,更是坚定了黄巾军派系很多人继续抗争的决心。
  如果说在之前,他们反抗是因为活不下去,汉廷不肯给于他们活路,他们被逼无奈,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跟随在许安的身后,聚拢在黄巾军的战旗之下。
  那么现在,携北定并州,攻灭匈奴之功返回的许安,却是激起了黄巾军派系中很多人的信心。
  推翻汉廷并非再是痴人说梦,黄天之世彷佛真的将近。
  并州正慢慢从汉帝国的并州,变成太平道的并州。
  许安骑乘在战马上,接受着百姓的欢迎。
  民心可用,军心可用。
  但就算已经是如此的高昂,许安还并不满足,他还要天下人都知道,并州所发生的事。
  合纵之策已成,天下百万黄巾即将复起。
  天地反覆兮,火欲俎;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扶。
  许安还要在底下,为大汉加上一把熊熊的大火。
  ……
  中平五年(188年),四月十五。
  黄巾军在晋阳的南城,已经修建了一座可以容纳数千人广场。
  广场东西南三面皆有供人休息、观看的坐台。
  广场的北面修建着一座高大的平台,上立高大九丈的九重华盖。
  北面亦修建着不少的看台,但是那些看台有别于东西南三面的看台,这里的看台,与北面最中央的高台相同。
  无数土黄色的旌旗林立在看台的之上,在朔风吹袭之下,旌旗招展,传出猎猎的响动。
  这处广场,一般只有在太平道的符祝讲经传道之时,才会开放。
  但今日无人讲道,却也热闹非凡。
  晋阳城中各坊市的大门都全部开启了,在今日黄巾军解除了晋阳城的禁令,准许各坊市自行流动。
  为了保持治安,大量的军兵也进入了城内。
  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巡逻队,在坊市中缓缓行进,他们警惕打量着周围的人群的一举一动。
  腰挎雁翎刀,身穿玄衣的鹰狼卫缇骑,三三两两游走在坊市之间,维护着治安。
  大部分的百姓都在向着南城的方向移动。
  因为在南城,正有一场盛大的典礼在举行。
  日上三竿,晋阳城的天气正好,既不是太炎热,也不是太过于寒冷。
  广场之上,已经站满了黄巾军的兵丁。
  一面面高大的旌旗林立在其中,刀枪如麦穗,戈戟似麻林,旌旗蔽空,人山人海。
  广场之上,站立的尽是黄巾军中的精锐。
  武卒营、锐士营、陷阵营、黄天使者、骁骑营,一众出阵朔方的军队,共选取了四千人,皆在其中。
  四千余人列阵而站,除了风吹旌旗所发出的猎猎响动外,并无其他丝毫的杂音从其中传来。
  四千余人的军阵无人喧哗,无人吵闹,彷佛是泥雕木塑一般,不由得令周围的百姓啧啧称奇。
  广场平台的正下方,放置着一口青铜铸造而成的大鼎。
  鼎为方鼎,有四足,双耳,鼎身上,勾画着古朴龙纹。
  鼎身上除了龙纹,勾画着龙飞凤舞的三个打字——“并州鼎”。
  东西南三侧的看台上,聚集的全是普通的民众,还有维持着治安的鹰狼卫缇骑。
  北面平台两边的看台之上,所端坐的正是黄巾军中的将校。
  而许安就坐在九重华盖的下方。
  阎忠坐在许安的右侧,刘辟正襟危坐于许安的左侧。
  平台之上,数十名黄天使者分立于四周。
  许安所要加的火,就是这一场大典。
  光和七年,百万黄巾覆灭,张角病死,张宝、张梁被杀,太平道的起义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许安和刘辟、龚都三人带着残兵后来占据了太行山。
  而且许安又接连在对汉帝国的战争中,夺取了胜利,甚至于一举拿下并州之地。
  但是看好许安的人其实并不多,在汉廷的眼中,凉州和幽州的叛军都比许安的威胁要更大。
  之前许安也一直隐藏着锋芒,不想看汉廷太过于注意自己,不想承担太多的压力。
  但是现在已经不必了。
  百万黄巾即将复起,合纵之势已成,刘宏也已经时日无多了。
  只要刘宏身死,汉帝国也将会彻底落入深渊之中,残破大厦将会倾倒。
  那些虎视眈眈的权臣已经准备着,抢夺少帝手中的权力。
  宦官和世家也将因为刘宏死去,而展开激烈的争抢。
  洛阳的消息,鹰狼卫也并非是一无所知。
  刘宏已经足有一个月的时间,没有亲临朝会了。
  以往刘宏就算不上朝,也不过是贪图享乐,国家清平。
  但是现在幽州动荡,汉军节节败退,凉州异动频频,西园的禁军刚刚出城不久,刘宏居然不上朝理政,这很反常。
  历史上刘宏病逝的时间就在中平六年的四月,也就是189年的四月,和现在并没有差太远的时间。
  一个人身体,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病体之下,听闻天下再度大乱,气急攻心之下,想必那刘宏多半是撑不到中平六年了……
  汉帝国即将陷入混乱,陷入一场将要持续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混乱,许安不需要再担忧汉廷的进剿。
  乱世将起,天下动荡在即。
  许安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将击溃匈奴,夺回并州故土的事迹,让天下人所知晓。
  “咻————”
  尖锐的木哨音,转瞬之间响彻广场,四周的民众也停止了喧哗,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广场北面的高台。
  巨大的黄天战鼓被慢慢地敲响,巨大的号角亦同时响起。
  乐声传向四方,显得庄严而神圣。
  许安偏头看向阎忠,轻轻了点了点头。
  阎忠向着许安做了一揖,这才站起身来,他从黄天使者的手中,接过一封写在黄天纸上的诏书。
  阎忠缓缓展开诏书,他站在扩音的设施前,朗声宣读起了手中的诏书。
  站于广场四周的黄天使者,亦是大声的重复着阎忠的言语。
  “鸿雁来归,先代之疆土如故,熊罴振旅,黄天之德威播闻……”
  “深入朔方,犁庭扫穴,收取故土,斩杀匈奴右贤王等七十一人,弃尸槁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第三百三十二章 血染神州,亦不罢休!
  诏书宣读完毕,整个广场演变成了欢呼的海洋。
  无论是黄巾军的军卒,亦或是普通的晋阳城居民,尽皆是高声的欢呼。
  千百年的敌人终于覆灭了,困扰着并州多年的边患尽除,西河郡的仇怨终于得报。
  这一场大胜,是一场畅快人心的大胜!
  阎忠手捧着诏书,久久不能平静。
  他所念的这份诏书是许安所写出来的。
  这份诏书,真是一扫他的心中沉闷之气,诏书的字词之间更有一种威服天下的气势。
  “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以作凶恶逆贼永远的警戒,发泄天神与世人共同的愤怒。
  “毋越厥志而干显罚,各守分义以享太平。”
  不要想僭越来试试惩戒手段,各自安守着自己的本分,同享太平盛世。
  这份诏书,更是让阎忠坚信许安身怀着天命。
  若非天命之人?如何能写出这样的大气磅礴的文章。
  写出锦绣的文章容易,但写出如此雄壮威武的,让人只是看一眼,听一句,便心血澎湃的诏书,何其难也。
  阎忠收起手中的诏书,缓缓的退了下去,重新坐回了许安的身旁。
  “咻————”
  木哨音长鸣,雷鸣般的欢呼声在哨音中慢慢的平息了下来。
  “呜————”
  三十六只巨大号角被三十六名黄巾军的力士同时吹响。
  巨大的声音顷刻间传遍了整个广场。
  马蹄声紧接着响起,一百零八名骁骑营的骑兵,从预定的地方飞驰而出。
  这一百零八人,尽皆是盔缠黄巾,身罩土黄色的战袍,只是他们的打的军旗,却只有第一名领头的军卒,举着一面土黄色的旌旗,那是骁骑营的军旗。
  其余的人皆是手持着样式各不相同,旗号也各不相同的旌旗,那些旌旗的颜色都是玄黑色。
  广场三面慢慢传来了喧哗声,有人认出了那些玄黑色的旌旗。
  “错不了,那是休屠部族的旗帜……”
  一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者,激动的喊道。
  他曾是雁门郡汉军,他从军的时候,经常和雁门郡外的匈奴休屠部打交道。
  休屠部族的旗帜,他至死都不会忘记。
  一面面军旗被辨认了出来。
  维持的鹰狼卫缇骑也替广场周围不明就里的人,解释起那些军旗的来历。
  现在广场上从往高台下走去的骑士,他们手中的玄黑色旌旗,皆是朔方一战所缴获的匈奴军旗。
  甚至有一面最大的旌旗,大纛旗,是匈奴单于的王旗。
  一百零七面旗帜被统一丢弃高台下,上百名骁骑营的骑兵来回纵马,践踏着那一百零七面玄黑的旌旗,这一举动又引起了一阵阵的欢呼。
  随着乐声的变幻,不知是骁骑营的骑兵。
  一个又一个的黄巾军军卒组成方阵,开始绕着广场慢慢行进。
  四千余名黄巾军组成了二十多个紧密的方阵,他们高高的举着旌旗,迈步向前。
  这些军卒每一次迈出的腿都是同一支,每一步所迈出的距离甚至都不差分毫。
  一个方阵又两百多人组成,而这两百人却如同一人一般。
  高台上与一众黄巾军将校格格不入的,是一名披发左衽的乌桓人。
  他是被许安邀请而来观礼的,是上谷乌桓的使者,他叫做安仆延。
  眼前的景象让安仆延感到了极度的不适。
  难楼带领乌桓人赶赴到战场时,战争其实基本已经结束了,他们只能凭借着战场厮杀的惨烈程度推测黄巾军的战力。
  但是今日,安仆延看到的广场上那四千余名步卒时,却是感到了一丝畏惧。
  安仆延见过无数的军队,他见过本族的骑兵,见过鲜卑的勇士,见过汉军的部曲,但他第一次见到这样壮观而热烈的军队。
  那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却是不可能做不得假。
  无论是军容,还是军貌,这支军队无疑都是当世的强军。
  数百人如同一人一般,更是极大的震撼了安仆延,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军队。
  安仆延想起黄巾军的发家史,他知道眼前这支军队,绝对是百战的强军无疑。
  看着广场中央,那一队队身披着铁甲的黄巾军军卒,安仆延只想感叹一声,幸好他们现在并不是敌人。
  因为他想不出上谷的乌桓要如何胜过黄巾军。
  现在那被践踏的一百零七面旗帜,是匈奴各部的旌旗,但是安仆延总觉得,如果他们的大王难楼带领上谷乌桓如果与黄巾军一旦开战。
  那么下一次的典礼上,被践踏的旌旗,可能就是乌桓的旗帜。
  安仆延心中微冷,他看向不远处的许安。
  许安似乎注意到了他的目光,亦是回过头去,对他笑了一笑。
  安仆延也是勉强露出了笑容,随后赶紧移开了视线。
  广场这高昂的气氛实在是让他无法笑出来,那一阵阵山呼海啸的呐喊声,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皆是让安仆延十分的不自在。
  许安要邀请上谷乌桓前来的观礼,就是为了让上谷的乌桓感到畏惧。
  耀武扬威,展示军势,已消不臣之心。
  二十个方阵,缓缓行过广场的四周一圈后,重新回到了广场的中央。
  热烈的气氛的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激动的神情,在这样的气氛之下,很难有人不融入进去。
  许安站在高台的边缘,接受着万众的欢呼。
  一众黄巾军的将校跟随在他的身后,他们亦是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的心潮澎湃。
  “鸿雁来归,先代之疆土如故,熊罴振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