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妻为大都督 >

第87章

妻为大都督-第87章

小说: 妻为大都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文卿一愣,笑问道:“何事?径直说来便可,何须遮遮掩掩。”
  “其实……”荷叶犹豫了半响,终于忍不住压低嗓音小声说道,“苏轼公子那位书童苏三,乃是一个易钗而弁的女子。”
  “什么,那小子是个女的?”崔文卿惊讶得一挑眉头,有些不能置信的言道,“你可有看错,他真是女子?”
  荷叶颔首言道:“苏三不仅耳朵穿着耳洞,而且没有喉结,身上更是香风阵阵,自是一名女子。”
  崔文卿想了一想,这才明白今日荷叶为何会对苏三如此亲热,原来苏三竟是女的,开始他还以为是小荷叶被苏三勾引去了,当时还暗暗郁闷不已,没想到竟是这样一种结果。
  疑惑释然,崔文卿忍不住一笑,暗忖道:看来苏兄真是风流倜傥的高才名士,前来府谷县访友居然都带着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真乃坐享其人之福啊,着实羡煞旁人!
  正在崔文卿暗自敬佩当儿,穆婉走进了房内,拱手言道:“姑爷,大都督有情。”
  “哦,都督娘子回来了?”崔文卿回来之时去过朝阳楼,那时候折昭尚未归来。
  穆婉笑道:“是的,大都督刚从军中回来。”
  崔文卿点点头,也不迟疑,跟随着穆婉下得书阁,来到了朝阳楼之内。
  楼内香风扑鼻,振武军大都督折昭正穿着一件男儿长衫坐在案几前,娇靥如花,气度芳华,颇有几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雌气概。
  “夫君来了么?咦?你喝酒了?”折昭鼻子很灵,立即嗅闻出从崔文卿身上传来的淡淡酒味。
  “是啊,今日与苏兄小酌,多喝了几杯。”崔文卿顺势坐在了折昭的对案,含笑而望。
  折昭轻轻蹙眉道:“据我观察,这次苏轼前来府谷县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简单。”
  “不简单?为何?”崔文卿不解询问。
  折昭正容言道:“苏轼乃是翰林院知制诰,掌撰写朝廷文书之职,深受王安石的信任,乃变法派得力干将,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前来府谷了解边疆情况,实乃让我颇觉意外,而且我觉得他对你似乎非常感兴趣,说不定此行前来的目的,正是因为夫君。”
  崔文卿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头,不敢相信的言道:“什么?你说是为了我?”怔怔然半响,忽地释然笑道,“怎么可能,我何德何能,能够让王安石如此关注,竟派苏轼前来察看?”
  “夫君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折昭真心实意的一笑,心内有种与荣俱荣的感觉,“你提出国债以及福利彩票这么具有创新意义的手段,为朝廷带来大量钱财收入,安石丞相自然已经记住了你的名字,派遣苏轼前来了解察看,也是在情理之中啊。”
  “听娘子这么说来,倒是有着几分道理。”
  “不过……对夫君而言,此乃好事,也是坏事。”
  “哦,为何?”
  折昭玉葱般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案面,加重语气言道:“如今朝廷大局,变法派和保守派势同水火,矛盾不断,然总的说来,变法派一来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二来缺乏变法中坚力量,王安石可谓是独木难支,新法摇摇欲坠,乃是一个不可解开的困局,如果王安石欣赏夫君你的才华,那就肯定想让你加入变法派当中,为变法贡献一己之力。”
  崔文卿愕然问道:“但是娘子,我崔文卿闲云野鹤,加之没有官职,岂能担此重任?”
  折昭摇手笑道:“非是不能担此重任,光你所想的国债以及福利彩票,便是旷世之举,王安石如果要用你,不管你是普通的黔首百姓,还是穷苦秀才,他都能够让你一朝得道进入仕途,甚至连升数级直达变法中枢。”
  崔文卿愣怔怔的想得半响,恍然颔首道:“我明白了,娘子是觉得苏轼之所以前来,便是安石丞相对我的考验了?”
  “对,”折昭轻轻颔首,“刚才说言的乃好处,现在说说坏处,这才是真正让人头痛的地方啊。”
  崔文卿心知折昭乃是振武军大都督,对朝廷局势清楚了解远胜于他,连忙仔细聆听。


第二二一章 崔文卿的选择

  朝阳楼内灯烛煌煌,折昭与崔文卿相对而坐,神情均是带着严肃之色。
  “若论坏处,倘若王安石当真准备重用相公,那么你我之间的关系首当其冲。”折昭气若幽兰,凤目中闪烁不断。
  “你是说,我们之间的夫妻关系?”崔文卿皱眉询问。
  “对,”折昭颔首言道,“你是我折昭的夫君,可以说在朝堂之上,我们两人是休戚与共,阵营一样,若你投入了变法派势力,那在别人眼中,就意味着我折昭以及五万振武军将士,都会随你支持王安石的新法,对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来说,可是极大的麻烦,甚至会影响朝局稳定。”
  崔文卿颔首道:“娘子这么说来,我明白了,若是你站在变法派这一方,必定会让保守派感觉到非常大的压力,两派的对立会更加明显。”
  “是啊,”折昭苦笑道,“直至今日,变法派在军中没有一丝一毫的势力,外祖父也数次来信告诉我,不可与任何一派交情过密,加剧对持,作为振武军来说,更是不能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军队若有了自己的思想,那就等同于亡国了。”
  崔文卿明白了折昭的意思。
  的确,军队效忠于国家便可,断然不能介入到政治斗争当中,相信这也是朝廷的底线。
  假如王安石当真准备重用自己,未免没有拉拢折昭的想法,这让身为振武军大都督的折昭,的确难以处之。
  “而且夫君倘若投身变法阵营,必定会遭到保守派无情的打击,对夫君你的前程也是非常不利。”
  崔文卿听得一阵默然,斟酌半响方才开口言道:“娘子的意思,莫非是让我左右逢源,不要偏袒以及得罪一方?”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不知夫君是何想法?”折昭郑重询问。
  闻言,崔文卿却是一笑。
  在今天之前,或许他会毫不犹豫的答应折昭,不会介入到变法派与保守派的争斗当中。
  然折昭的目光却是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她只想到了大齐的稳定,想到了振武军的安危,却完全不懂得天下大势的趋向。
  如今辽国虽强,然并非是最大的麻烦。
  短短百年之内,将有骁勇善战的金人,以及所向披靡的蒙古人崛起于东北以及大漠,豪气干云的完颜阿古打,以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会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特别是蒙古人一出,几乎横扫整个亚欧大陆,根本就没有对手。
  大齐想要延续下去,保存真真正正的华夏文明,那就必须站在历史大势上来看问题,谋事情。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唯有变法图强,改革创新,方能够应对即将到来的异族入侵。
  也唯有变法图强,改革创新,才能使古代华夏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这个关键时刻,自当奋勇而上,为华夏谋万世安宁,岂能够因为细末之小事,而裹足不前呢?
  想到这里,崔文卿心念顿坚,郑重言道:“娘子,男儿大丈夫生于世上,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认真做事无愧己身便可,何须计较两派争斗呢?”
  得到崔文卿如此回答,折昭美目微微黯淡了一下,勉力笑道:“夫君如此作想,我也不便多说,那好吧,夫君就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便可。”
  崔文卿自然感觉到了折昭似乎有些失望,但他全局在胸,所占的高度不一样,思维方式自然也是不同。
  折昭或许现在会很失望,但崔文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她就会懂得自己的良苦有心的。
  崔文卿告辞离开之后,折昭一个人独立窗前想了很久很久,半响才长叹言道:“崔文卿啊崔文卿,你这样做会将折家以及振武军带入危难之中的,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月凉如水,夜风呼啸,却没有人能够回答折昭的问题。
  ※※※
  接下来数天,崔文卿几乎都与苏轼在一起。
  苏轼学问高超,才好横溢,乃是当世惊鸿绝艳的磐磐大才。
  而崔文卿见解独到,思绪超然,许多新颖超然的想法都会惊得苏轼目瞪口呆,细细想来又会惊人天人,大生敬佩之感。
  没过几天,两人便引为高朋益友,相见恨晚了。
  今日吕惠卿抵达府谷,专程前来商议河东银行大事,崔文卿思忖一番,连忙与苏轼一道,前往河东银行府州分行。
  府州分行地处城南,位于闹市之中,乃是一间非常宽阔的店面,人流不止,生意也是非常不错。
  目前朝廷对于军债封令已解,振武军又可以继续发行军债,自然而然吸引了大批前来顾客,有前来购买军债的,也有前来借钱还钱的,当真是热热闹闹一片喧嚣。
  得知崔文卿前来,吕惠卿丝毫不敢怠慢,连忙亲自出迎。
  “惠卿兄,这位是朝廷翰林院知制诰苏轼,苏兄,这位便是河东银行副行长吕惠卿。”崔文卿笑盈盈的为两人作着中介。
  得知面前这位年轻士子就是大名鼎鼎苏轼,吕惠卿立即就为之色变,连忙振奋不已的拱手言道:“没想到阁下便是新科苏榜眼,在下吕惠卿,有礼了。”
  苏轼微笑拱手道:“吕兄不必客气,其实我早就听文卿兄说过吕兄你的大名,今日一见实在得偿所愿。”
  崔文卿分别执着两人的手,笑道:“好了,你们就不要相互客套了,有什么话咱们进去再说。”
  进入府州支行公事房,吕惠卿首先是向崔文卿汇报河东银行最近运行的相关情况。
  “崔行长,由于朝廷禁令已解,前来咱们银行购买军债国债的人数大是增加,府库内所存的银两也是直线上升,但总的说来,百姓们依旧对向咱们银行借钱之事有所迟疑,特别是一些穷苦的老百姓,多数还是宁愿向自己的友人借取,亦或是亲戚借取,使得银两收支严重失衡,目前,咱们可是大把大把的银子花不出去啊。”
  说到后面,吕惠卿顿时一副头痛之色,显然大感麻烦。


第二二二章 异地安置

  崔文卿面色苦闷的点了点头,显然对于吕惠卿所言的情况大感头痛。
  唯有苏轼惊得连连咋舌,暗忖道:目前朝廷府库入不敷出,举步维艰,使得安石相公用钱都恨不得将其掰作两半来花,没想到这河东路以及振武军却是富得流油,银子堆满了府库用不出去,实在太过骇然了。
  崔文卿想得半响,叹息言道:“你所言的的确是一个问题,银子堆在府库中比石头还不如,也只有将之用出去,方能体现其价值。”
  “敢问行长可有用钱良策?”吕惠卿连忙出言询问。
  闻言,崔文卿却是淡淡一笑。
  若论办法,他自然是多不胜数,要用钱,很简单啊,直接圈地搞房地产开发,割百姓们的羊毛,用钱刺激房地产,然后又卖出地皮回收资金,实乃一本万利。
  但这样富的是朝廷,苦的却是百姓,崔文卿自然不会这样行事,必须想到一个朝廷百姓能够共赢,共同富裕之主意,方为上策。
  就这么静静思忖半响,崔文卿猛然想到了一个不错的主意,询问苏轼道:“苏兄,不知现在江南道的灾民究竟有多少?”
  苏轼身在庙堂中枢,对于这一切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了,言道:“根据户部统计,受灾灾民大概在两百万户左右。”
  “两百万户?”崔文卿皱紧了眉头,“这么说来,灾民人数大概在八百万至一千万之间?”
  苏轼颔首道:“以一户四至五人计算,差不多吧。”
  “那朝廷目前是如何安置灾民的?”
  “说起安置,首当其冲的便是钱,得益于文卿兄的福利彩票的建议,所得的彩票资金已经全部用来支援灾区,但因彩票资金乃细水长流,故此大部分灾民仍然没有得到妥善安置,流离失所多矣!”说到后面,苏轼止不住为之一叹,显然对于这样的情况大感痛心。
  崔文卿想了想,言道:“若是如此,我们倒是可以以购买军债国债的钱来想办法。”
  苏轼一愣,问道:“不知现在国债军债发行了几多钱财?所存银两几多?”
  吕惠卿插言说道:“目前府库中所存银两在八百万两左右。”
  “八百万两啊?”苏轼喃喃一句,继而苦笑摇头,“你们的钱听上去固然很多,然江南道的灾民实在是太多了,用上去也是杯水车薪,只可解决一时燃眉之急。”
  “苏兄,你误会我的意思了。在下并非是想把银行之钱直接用来救灾。”崔文卿一笑。
  “哦?那文卿兄何意?”苏轼皱眉垂询。
  崔文卿正色言道:“光这样投入钱财不计回报的救灾,所得效果着实不佳,在下以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采取异地安置之法。”
  “异地安置?”苏轼和吕惠卿同时一愣,相互目询,显然不解崔文卿的用意。
  “敢问文卿兄,何为异地安置?”苏轼连忙追问。
  崔文卿略一思忖,言道:“记得前不久,都督娘子才在我这么抱怨过,说府州人口不兴,田地荒芜甚多,故此农业生产一直是停滞不前,振武军所用的军粮也是无法保障,还需从外面购买粮食才能勉强度日,当时我就在想,能不能寻得一个一劳永逸之法,改善府州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苏轼被崔文卿冒出的新词汇弄得愣住了,根本不知是何等意思。
  “所谓农业经济,简而言之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力,使得农业供给既合理,又需求旺盛。”
  苏轼大概明白了崔文卿的话,言道:“文卿兄的意思,莫非是你想要发展府州农业经济?”
  “对。”崔文卿点头道,“以大齐目前的条件,最简单,也是最为直接的发展农业经济唯有一条路可选,那就是增加农业人口,只要有人,生产力便会得到提高,所产的粮食也就会更多。”
  吕惠卿皱眉言道:“行长是想要增加府州人口?但人从何来?”
  崔文卿笑道:“目前府州可谓是有田有钱单单缺人,而江南道,却是无田无钱灾民人满为患,两者之间完全可以得到互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安排一部分江南道灾民前来府州异地安置,灾民们前来途中所耗所需,均由我们府州一力承当,而他们安置所需的田地、房屋、家什、耕牛等等,也由我们府州来出,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江南道灾民安置问题,又增加充实了府州人口,实乃何乐而不为。”
  一席话听完,饶是苏轼的镇定从容,也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情,傻乎乎的望着崔文卿,半响都没有回过神来。
  崔文卿所想的这个“异地安置”之策,当真是一个绝妙非凡的办法,朝廷不花一文钱,就能让府州江南两地互补解决问题,实乃旷世之举!
  细细思忖半响,苏轼再也忍不住心内激动的心情,猛然狠狠一掌拍在了座案案面,振奋高声道:“文卿兄,你他娘的还真是一个天才,这样的办法也能想出来!”
  吕惠卿亦是一脸崇拜的言道:“行长这个办法当真大妙,既把咱们府库内的钱财用了出去,为灾民们置田置房,又能增加府州人口,还能够勃兴府州的农业生产,实乃一举三得。”
  苏轼兴奋补充道:“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此法施行若能异地安置五十万户,江南道灾民人数必定会大幅度削减,朝廷赈灾救灾也会轻松不少,甚至还能多出钱粮来应对西北战事,我想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得知此法,必定全都会振奋不已的。”
  崔文卿摇手笑道:“好了,你们先不要尽说好的方面,也需要说说异地安置的不足,崔兄,你身居庙堂,不知你觉得异地安置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