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妻为大都督 >

第300章

妻为大都督-第300章

小说: 妻为大都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到诸事忙碌完毕,时间已经进入了八月中旬,呼啸而过的秋风不仅带来了一丝寒意,更带飞了黄叶飘落无数。
  快到八月十五时,崔文卿给折昭去信,相请她返回府中团聚过节。
  谁知振武军新军队列训练正忙,折昭却是无法离开,故此今年中秋节,崔文卿也只能一个人过了。
  然好在有苏轼等人相陪,倒也不会寂寞。
  况且苏轼可是在中秋节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无双才子,如此雅人相伴,实乃中秋妙事,也不知道苏轼今年可会有文章传世,若能见证一二,实乃有幸三生。
  正待崔文卿期待满满的时候,苏轼兴冲冲的跑来了。
  “文卿兄,你可有听说府州将于八月十五日在黄河河畔举行中秋诗词雅集的事情?河东路的许多知名才士都会应邀参加。”
  面对着苏轼一番言语,崔文卿却显得非常淡然,笑道:“自是知道,府州刺史姜太东还专门派人为我送来了请柬,然我嫌麻烦,就推掉了。”
  “什么,推掉了?”苏轼顿将眼睛睁得老大,显然有些不可思议。
  崔文卿脸上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是啊,你难道忘记了去年我们也是参加府州所举行的劳什子诗词雅集,与司马唐大起争执的事情,要我看啊这些吟诗作赋有够无聊的,不参加也罢!”
  苏轼苦笑道:“文卿兄,若是平时你这么想倒是没错,然今年的诗词雅集可是不简单!”
  “有何不简单之处?”崔文卿口气依旧是淡淡的。
  “呵呵,据说今年府州刺史府专程邀请到了太原青楼的一位绝色丽人代为都知,主持风雅之事,故此很不简单。”
  “都知?”
  “对,”苏轼点点头,了然于胸的解释道,“在我大齐,青楼女子共分为三等,是按接客的对象不同而论的:上等青楼女子以接待达官贵族、名人雅士为主,当然,这种女子乃凤毛麟角,是比较少有的存在;中等的则投向富商巨贾、中小官吏的怀抱,属于有钱才能一亲芳泽之女子;而下等的则无论行业身份,只要肯出钱,一律笑脸相迎,这种青楼女子是为主流。而这上等里面还有上等,那就是所谓的“都知”了。”
  崔文卿哈哈笑道:“苏兄啊,我记得你上次在洛阳城可是说过,还说什么洛阳城内能够称得上都知者,只有颜卿之,以及……嗯,还有两个叫什么来着?”
  苏轼正容言道:“还有两女分别名为薛楚儿和陈令倾。”
  在崔文卿的认识当中,苏轼口中的都知只怕与后世的那些当红歌星差不多,想了想终于有了些许兴趣,笑问道:“你的意思是,太原城也出现了一位都知,且这次专程赶到府州来主持中秋雅集?”
  “对。”苏轼轻轻颔首,“此女姓吴,据说乃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因父亲犯错渎职,被免官之后家道中落郁郁而终,此女至孝,为求埋葬父亲,才卖身葬父沦入风尘,然不过短短两个月,就在太原城声名鹤起,被誉为了河东路第一都知,引来了无数才子名士,王孙贵胄追捧,也不知道这次姜太东花费了多少工夫,才将她请来,消息一传出,已经在府州引起了哄动。”
  对于苏轼之话,崔文卿几乎都没有听进去,他的所有注意力已经被苏轼所言姓吴的那句话吸引了。
  也不知为何,他突然想起了不久之前返回府州的路途上,所遇到了那位吴姓女子。
  佳人容貌倾国,浅笑莞尔,虽然只是短短一瞥,然也给崔文卿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我擦!不会这么巧吧?”崔文卿顿时想到了一个可能,登时就爆了一句粗口。
  “怎么?难道有什么不对?”苏轼登时不解。
  崔文卿哭笑不得的言道:“苏兄,你可记得上次返回府州,咱们路见不平帮人推车,我给你说过那女子生得很漂亮的事情。”
  苏轼恍然记起,点头道:“当然记得,而且你还告诉我那女子颜值乃是和折昭一个级别的。”
  “是啊!”崔文卿猛然一拍大腿,“你说说看,此女是否就是你所言的那个吴都知?”
  苏轼略作思忖,揣测笑言:“如此所来,倒是有可能了,文卿兄,面对如此佳人,难道你就不怦然心动么?”
  闻言,崔文卿义正言辞的拒绝道:“在下乃正人君子,加之又是有妻室之人,岂能沉迷于烟花女子之中?!”
  面对崔文卿的此番言论,苏轼登时就露出了鄙夷之色。
  然紧接着,崔文卿一揽他的肩头,话锋顿时为之一转,笑嘻嘻言道:“不过偶尔陪你去去也算是情理当中,好吧,这次我就勉为其难与你同路去看看了。”
  苏轼为之气结,想到一个问题询问道:“然你毕竟已经拒绝了姜太东,如何好意思再去?”
  崔文卿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若是受姜太东邀请前去,只怕你我又要成为贵宾,哪有什么意思?苏兄,敢否与我崔文卿一道组成诗社,咱们隐姓埋名去这个中秋雅集闯一闯,看能否凭借才能闻名,而非自己的官职。”
  如此建议,顿让苏轼双眸为之一亮,拍案叫绝道:“好建议,那就这么决定,我们隐姓埋名参加中秋雅集。”


第七八一章 三人行

  说是隐姓埋名,然苏轼的一举一动却没有躲过其聪明伶俐的小妹苏凝的眼睛。
  待得知崔文卿和苏轼将要隐姓埋名前往中秋雅集,去见那声名鹤起的吴都知时,苏小妹登时就怒了。
  振武军大都督府,后院花园内,苏凝俏脸寒若坚冰,轻启朱唇切齿痛斥:“崔文卿实在是太可恶了,居然拉着我家公子前去参加那劳什子的诗词雅集,更想要去见姓吴的那妖艳女子,倘若被别人知道的话,公子一世英名岂不毁于一旦?不行,我得前去劝阻他们!”说罢,提着长裙便要出亭。
  “苏姐姐稍等。”荷叶一把抱住了她,哭笑不得的言道,“苏姐姐啊,荷叶虽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然也知道古往今来名士多风流,不论是苏公子还是姑爷,都是风流于当世的名士,其实这么做也无伤大雅,你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我耿耿于怀?!”苏凝气咻咻的指了指自己的鼻头,揶揄笑道,“荷叶,崔文卿乃有妇之夫,行为不检,迷恋美色,你不出言声讨,反倒要助纣为虐,有你这么当姐妹的么?”
  荷叶一阵语塞,她总觉得今日的苏凝看起来有些奇怪。
  准确来说,是待苏凝得知崔文卿和苏轼要去见那吴姓都知后,向来温文尔雅的苏凝立即就大发脾气,不仅将苏轼狠狠的痛斥了一顿,连带崔文卿也被殃及池鱼。
  心念及此,荷叶一叹,正容言道:“苏姐姐,咱们妇道人家,何能干涉男儿的事情,况且苏公子和姑爷还是我们两的公子,作为下人,咱们更不能直指主人过失了。”
  闻言,苏凝愣了愣,却是有苦说不出。
  长期以来,她都是以苏轼的书童形象展示于人前。
  此法自然有利有弊。
  好处是行动方便,不像其他女子那般要受到家法规定之约束。
  而坏处就是友人们都以为她真的只是苏轼的书童,完全都没有想到她乃苏轼的亲妹妹,当朝兵部尚书苏洵之女。
  这样事情,连已经与她亲如兄妹的荷叶都不知情。
  倘若她真的前去指责苏轼和崔文卿,那当真有些不符合常理了。
  亦或许,该早一点揭露自己的身份,让崔文卿意识到……
  心念及此,苏凝蓦然一怔,随即面红过耳,微露羞怯之色。
  一旁,宁贞正慢条斯理的剥着一个橘子,黄黄的皮儿好似花园里盛开着的雏菊,对于两女之间小小的争执似乎是视而不见。
  这段时间,三女常常在一起闲谈聊天,即便性子有些冷淡的宁贞,也时常前来与这两个比她年龄小上不少的女子玩耍,久而久之关系倒也融洽。
  苏凝心知自己不能亲自前去寻苏轼和崔文卿的麻烦,只得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宁贞,问道:“宁姐姐,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宁贞掰下一个橘瓣儿丢入小口当中,香汁肆溢甜入心扉,贝齿慢慢咀嚼含糊不清的言道:“刚才听你们说,崔文卿他们准备隐姓埋名参加诗词雅集?”
  “对。”苏凝重重颔首,说起此事她就来气。
  宁贞一声冷笑,站起身来,在凉亭内慢悠悠的踱上几步,已是计上心来,转身笑言道:“你们觉得崔文卿和苏轼倘若前去,能获得吴都知的青睐么?”
  苏凝略一思忖,言道:“这些自喻为文人雅客的都知几乎都是爱才之人,阿兄文采了得,乃当代有名的文学才士,而崔文卿更是绝世大才,相信以他二人的文学功底,引起吴都知的注意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那就好办了。”宁贞将手儿一拍,笑道,“既然此二人自持文才,那干脆我们三人也组成一个诗社,前去诗词雅集上击败他们,这样一来不仅断了崔苏二人之念想,更让他们无言自容无颜见人,你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苏凝愣了愣,美目陡然就亮了起来,然她又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原本有些明亮的眸子登时就有些黯淡了,一声轻叹道:“可是,先不论崔文卿,光是阿兄的文才就让人仰望如泰山,我们如何能够匹敌?”
  宁贞轻笑道:“传言苏家当中并非苏轼和苏辙两人才华最是高超,而是另有其人,不知苏姑娘以为然否?”
  轻轻一席话,顿让苏凝露出了惊讶之色,她睁大美目不能置信的望着宁贞,显然震惊在了宁贞的言语当中。
  宁贞微微的瞥了荷叶一眼,确保她不能听出端倪,才微笑解释道:“在下职司崔文卿护卫之前,乃六扇门副总管,本就对朝中的高官显臣负有监视探听之职,兵部苏尚书家中的情况在下也略知一二,对于苏姑娘的情况也是知晓,故才有此言。”
  苏凝恍然醒悟,这才知道原来宁贞早就知道了她的身份,只是一直没有点破而已。
  心念及此,苏凝微笑言道:“宁姐姐果然聪明,小女子以前时常跟着公子读书写字,倒也耳濡目染,文采么马马虎虎,那好吧,就算我一个。然你二人?”说完目光落在两女身上,却是有些狐疑。
  荷叶明白了她的意思,连连摇手摆头道:“不行的不行的,那些作诗作词我可不会,况且给我天大的胆子,也不敢与公子为敌啊。”
  苏凝暗叹了一声,自己这个假书童却不好责怪身为真正侍女的荷叶,荷叶那种唯主人至上的思想是不可能被轻易跟改变的。
  倒是宁贞淡淡笑道:“荷叶作诗作词就算了吧,与我们一道前去打酱油便可,至于在下,以前好歹也是国子监的学子,应付这种地方小诗会还不是手到擒来,也算我一个便是!”
  听宁贞答应了下来,苏凝登时就面露喜色,自信满满的言道:“那好,宁姐姐,就由我们三人组成诗社,一道前去让崔苏两人铩羽而归,断绝他们的无耻念想。”
  “好!”宁贞点头同意,“崔文卿的诗社名为一库,那咱们诗社叫什么诗社为妥呢?总该有个名字才是吧?”
  苏凝略一思忖,美目登时一亮,轻笑莞尔的说出一个临时想到的名字:“我们正好三个人,叫三人行诗社如何?”
  宁贞想了想,击掌赞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果然好名字,那好,就让我们前去当崔文卿和苏轼的文学老师吧。”
  话音落点,顿时激起了一阵银铃般的欢笑。


第七八二章 你想当我妹夫?

  八月十五,乃中原大地传统的中秋节。
  这一天,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而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然崔文卿和苏轼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加之奉旨公差少年显贵,倒也没有太多的思乡思人之情节。
  除了崔文卿想了想折昭之外,中秋节对于两人来说倒也没有太多其他含义了。
  而此时此刻,他俩都在为即将举行的诗词雅集而准备着,
  说是准备,此词对崔文卿来说却显得有些多余。
  与平常一样,参加诗词雅集的他该穿什么就穿什么。
  依旧是一身白底蓝边的儒士袍衫,头上戴着一顶普普通通,无任何装饰的纱罗幞头,腰间系着一条绣着金丝的暗纹腰带。
  如此装束,看起来完完全全像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儒学士子,除了略显俊朗的容貌,实在没有太过多少显眼之处。
  相比之下,苏轼今日的装束就显得隆重多了。
  一顶中间镶嵌着美玉的黑纱罗垂脚幞头,一领绣着暗纹大团花的月白色袍衫,脚下再是一双乌黑发亮的翘头乌皮履。
  更别提他本就生的面如冠玉,玉树临风,穿上这身衣衫之后,真乃如虎添翼,如龙得水,站在那里整个人顿时显出了与众不同的风范。
  “我嘞个擦,苏兄,穿这么隆重你准备去相亲啊!”见到苏轼如此模样,自觉当了绿叶陪衬的崔文卿立即爆了一句粗口,露出了哭笑不得之色。
  苏轼一愣,随即好奇询问:“敢问文卿兄,你这口中的相亲乃是何意?”
  崔文卿这才记起此时的大齐尚没有相亲一说,想了想挠着头皮言道:“这个相亲呢,是男女双方经媒人亦或是熟人介绍,从而相识相知相恋,乃至最后成亲的一种方式。”
  苏轼恍然大悟,笑道:“你说的这种不就是问媒么?然在下目前尚无子嗣,如何能够相亲,文卿兄真是说笑了。”
  崔文卿心知古代的相亲乃是双方父母见面,与后世相亲当事人见面大不相同,不禁生出了几分不好回答之感,苦笑道:“苏兄,你可有想过男女双方就这么单独见面,整个相亲过程不要父母过问插手么?”
  苏轼愣了愣,随即摇头道:“如此做派,岂不违背礼法,怎么可能?即便是有违背礼法者想要见面,也多是男女双方各由媒人或父母带到集庙会亦或是集会,进行所谓的‘会面’,然也只能远远的看上一眼而已。”
  崔文卿轻叹道:“然这样婚姻大事全是由父母进行包办,夫妻两人直到成亲之后才能见上一见的事情,你就不觉得可怕么?”
  苏轼根本不能理解崔文卿太过超前的想法,一脸纳闷的言道:“有什么可怕,千百年来所有人都是这么过的。”
  “唉,我这么给你说吧,倘若苏兄父母为你包办婚姻选择妻子,若你妻子丑若无盐女,这改要如何是好?”
  听到崔文卿这一句话,苏轼俊脸很明显的抽了抽,这才叹息言道:“还能怎么办,婚姻大事乃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岂能凭人愿而改变?倘若妻丑,大不了以后多纳几房美妾便是。”
  苏轼的想法也是大齐许多有权有势之人的想法,崔文卿倒也能够理解,轻轻颔首言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所以说啊,这娶妻当真犹如买彩票,能够娶上漂亮女子的毕竟是少数,苏兄,在下已无此忧,对你将来的遭遇,我只能对你表示同情了。”
  说起此事,苏轼登时就怒了,不满嚷嚷道:“擦!你以为人人都像你,随便娶妻就能娶个如折昭这样的绝色,她除了脾气凶悍了一点,完全是一个犹如越国西施,汉宫飞燕的绝代美女,如此艳福,当真是比中了头等彩票还难啊!”
  闻言,崔文卿顿时哈哈大笑,显然为自己的好运气而无比的得意,直看得苏轼郁闷不已。
  笑罢之后,崔文卿好奇问道:“对了,苏兄年已二十,难道苏尚书还没有为你纳娶妻子么?”
  苏轼苦笑道:“我辈男儿当先立业后成家,我前岁才进士及第,家里还没有来得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