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汉骑军 >

第472章

大汉骑军-第472章

小说: 大汉骑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笔,申请调动的报告一挥而就。长官倒也没有食言,帮忙通关系把他调到了芜湖要塞。

    芜湖要塞,位于芜湖县东南四十里的一处高岗之上。这里多湖塘沼泽,鸠鸟云集,故而最早被称为鸠兹。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又名芜湖。

    此处,西连长江,东通太湖,是一条重要东西交通水道,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就在这里筑有一城,控制着东西水道和南北渡口,位置相当的重要。《左传》上的“鲁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指的就是这里。

    汉元97年汉武帝时期,汉朝廷在鸠兹设县,并正式易名为芜湖县。汉元432年,圣祖在建业城东筑南京城。为了激励将士们的崇尚进攻精神,圣祖下令除上都城外,帝国内所有新建城市都不得修建城墙。因此,南京城也没有城墙设施。

    尽管南京城没有城墙,并不等于南京城就是一座毫无防御能力的城市。圣祖当年下旨在修筑南京的同时,命工匠在南京城的西、北、南三个方向各修建了一座军事城堡。西面的这座城堡便修建在芜湖地区,取名为芜湖要塞,作为南京城的西大门。

    圣祖大兴土木修建这种军事要塞,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要塞,或者称城堡的作用,也有积极效果和消极效果的区分。在大城市周边修筑要塞,既可以保护富庶城市的安全,也可以当作护卫这些城市护军的兵营和军用物资仓库。在作战时,还可以把它当成战术依托点,实施进攻或是防御。而且,还不用担心这些军事防御设施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张。

    因此,在圣祖之后,城堡、要塞成了汉帝国全国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主要角色,全国各处交通要地上非常普遍。芜湖要塞,只不过是全国众多要塞的其中之一,所以,在这里任职说不上有多重要,任职人员也谈不上多么有前途。而和平时期,在这里任职,纯粹等于赋闲。

    王伏宝在这个闲职上一干就是七八年,职务也提升得很缓慢。到现在,也才是个少校。虽然前途暗淡,但他并没有灰心,在这里脚踏实地地干着。

    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上到要塞指挥官,下到伙夫,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上上下下都对这位任劳任怨、热心助人的胖少校十分信赖。

    上司曾不止一次对他说,只要有机会,就一定推荐他去甲等军团。而王伏宝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体形肥胖,去甲等军团希望很小。他知道,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知足常乐,好好履行目前的职责才是最主要的事。在这里一日,就要干好一日。

    今日接了班,王伏宝照例在城堡中巡视了一圈,然后去了城堡北门外的码头。由于最近局势紧张,这里成了重点防御地点。至于朝廷纠纷,他了解得并不多,也不打算了解太多。他只是遵循上司的命令,要阻止上都方面的来船顺江而下。

    对此,他非常有信心。城堡上有数百台投石机对准着江面,只要一有异动,成千上百块巨石就会如雨点般的朝着江中心投去,任何一艘船也别想安然通过。

    长江上的客货船只都早已停航了,所以江面上异常冷清,连一艘渔船都没有看到。到了快中午之时,王伏宝以为今日也如同往日一样,不会有事情发生,正想回城堡吃午饭,忽听有人叫道:“快看,上游有船来!”

    王伏宝定睛望去,只见有两艘中型帆船顺流驶来。他当即下令,发信号让两艘船靠过来接受检查。只是信号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去,两艘船头便调转了方向,朝着码头驶来。

    船停靠到了码头。搭上桥板,从船上先走下来一位中校军官。“您好,长官!”王伏宝上前,朝中校敬礼,问道,“请问您是属于哪个部分的?又要往哪儿去?”

    “你好。”中校军官也回了一礼,说道,“我是东昌侯殿下的副官。殿下奉旨去南京公务,将途经这里准备留宿一夜,我是来为殿下打前站的。”

    王伏宝知道东昌侯就是元景山。前一阵他也听说,元景山跟随刘炯到了洛阳,是属于己方的人。但他并没有得到元景山要去南京的通知,面露难色,对那位中校说道:“可下官并没有接到殿下即将到来的通知。”

    中校看了看他的军衔,问:“你是要塞的指挥官?”

    王伏宝面色如常地回答道:“不是。要塞指挥官是下官的上司。”

    中校傲慢地说道:“那你带我去见你的上司,我亲自对他解释。”

    也许是心宽体胖的缘故,王伏宝并没有因对方的无礼而感到愤怒。点点头,对部下们吩咐了几句,便带着中校进了城堡。

    王伏宝的上司是中校团长。因这个团常年驻守在芜湖城堡,所以,他又被称为要塞指挥官。上司听了那个中校的来意后,立马恭敬地说道:“东昌侯殿下能亲临我们芜湖城堡,是我们的荣耀。我们一定尽力,安排好殿下的食宿。”

    中校说道:“你们为殿下安排一处较为清静的住处便可,至于殿下的饮食由我来负责。殿下的随行御膳师,已经跟我一起提前过来了,你们为他们安排住处和伙房就行了。”

    上司闻言楞了片刻,而后连连点头,说一切都听从安排。随后,他又把自己的住处让了出来,准备给东昌侯用。又让王伏宝带那些随行来的御膳师去城堡的伙房,下令让城堡的伙夫们另找炉灶准备晚饭。

    王伏宝接受了命令,回来码头上,带领着东昌侯的厨子师们进入了城堡。这些厨子,还有担挑着自带食品的挑夫们,足有上百人。王伏宝心里暗想,难道元景山前几年在西部平叛的时候,也带着这么多随行的厨子?难怪朝廷一直说军费不足!元景山只不过是个军团指挥官,都如此铺陈浪费,依此类推,战区统帅还不知是如何奢侈呢!原来那些军费,都这样给浪费掉的!

    这时,一个厨子走道时没有注意脚下的阶梯,差点绊倒,就随口骂了一句粗话,正巧被王伏宝听到。那人骂的话是岭南地区的土语,王伏宝不禁疑心大作。谁都知道元景山是北方人,他的厨子中怎么会有岭南地区的人?!

    于是,他赶紧把这个情况对上司汇报了。然后建议道,元景山的突然来到十分蹊跷,我们要赶快派人把这件事上报到南京去。

    上司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道:“其实这事也没什么蹊跷的。数日前,我去师部开会,师长对我说,洛阳方面会派一员大将来南京坐镇指挥。当时,我就猜来的不是元景山就是史万岁,只有这两人才够资格。至于,元景山的厨子里为什么会有岭南人,可能是他喜欢吃某些岭南菜,招些岭南厨子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王伏宝也没有具体的证据,证明这帮人是假的,也不好再争辩。只是说:“那我们也应该及早把元景山到来的消息上报到南京去,让南京方面有个准备迎接他。”

    这个建议倒是被上司接纳了,并夸奖他考虑得周到细致。消息被送出之后,王伏宝放了一半的心。不过,他仍在暗中观察那些来的厨子们。但那些厨子们之后就没有露出半点破绽,一直在伙房里准备晚餐。

    到了夜幕降临,王伏宝与值夜的军官交了班,元景山一行人还没有到来。他回到住处还未来得及坐下,忽听外面喊杀声四起。

    王伏宝拿起佩刀,冲出门外,拉住一个正从前面跑来的士卒问出了什么事?士卒满脸惊恐地说道:“刚才江面上发现大批船只,可是还未等我们敲响警钟,那些中午上岸来的厨子就杀了过来。他们一个个武艺高强,我等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他们现在何处?”王伏宝已经明白过来,什么元景山、厨子都是假的。这帮人来的目的就是要配合后面来的人夺取芜湖要塞。

    士卒指着北面说:“他们占领北门和城墙,我们的人都被杀散了。”

    这帮人果然有问题!王伏宝拔出佩刀,朝着仿佛无头苍蝇般乱窜的士卒们喊道:“兄弟们,敌人杀来了,都跟着我冲——”在他的带领下,百余名士卒跟着朝北门而去。

    来到北门,此处已被二十余“厨子”占领。见他们到来,便喊叫着杀了上来。要塞守军从来没有经历过实战,看着杀气腾腾冲过来的“厨子”,一个个手脚发软、不知所措,当即被“厨子”们砍倒了十余个。

    王伏宝在实习的时候参加过实战,此时并没有胆怯。他大喝一声,举刀朝一个离他最近的“厨子”劈斩过去。他的力道虽大,然而那人的动作十分的灵活,一边闪过王伏宝的刀,一边将手中的短刃扎进了他的肚腹。

    王伏宝此时一门心思都是斩杀敌人,越多越好,挨了一刀也似乎没什么感觉。他气贯长虹大喝一声,反手挥刀而上,那人没有想到他如此凶悍,一不留神,被王伏宝的刀从脸侧削去一大块血肉,惨叫着后退。王伏宝紧跟一步,又是一刀砍下,手起刀落,此人的人头被斩下。

    杀了此人之后,王伏宝也倒下了。恍惚间,他感觉有人在抬着自己奔跑,随即昏迷过去。王伏宝组织的这一波反击,就这样被“厨子”们击退了。之后,要塞守军再也没有发起反攻。王伏宝的上司,则早在之前就被那个所谓的元景山的副官给干掉了。

    一个小时之后,陆柯在芜湖要塞外的码头上登岸了,踏着满是血迹的道路走进了城堡。
………………………………

第一百零一章 军神

    第一百零一章军神

    汉元797年10月12日,陆柯率十五军团顺江而下智取了芜湖要塞,打开了通往南京的门户。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在十月份的内阁会议上,陆柯提出了“稳住中路、制约西路、先定东路”的战略构想。他的理由是:中路双方数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即使开战,一时半会儿也分不出胜负。所以这场战争的关键不在中路,而是在东西两路。

    “西路,本方占据着西京,而对方占据着潼关。从形势上看,对方处在易守难攻之地,既可在时机成熟之时,出兵进攻西京,也可在条件不成熟之际稳守潼关。而我方如果西京失守,对方就可沿商州南下威胁我们的侧后。所以,应派一员大将镇守西京,以确保西路无忧。”

    陆柯特别提到了现在番州的张锐军:“虽然张锐目前表示无意参与内战,但我们不可不防这部精锐之师。如果张锐所部参战,那么他支持的一方,将会彻底赢得西路的胜利。张锐的倾向不明确,既不排除他有支持我们的可能,也不能排除他投靠对方的可能。一旦他投靠了对方,对我们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也许,整个战争局势都会随之改变。所以,我们必须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时,刘武周为张锐说了几句好话:“张锐是个守信之人,他说过在番州叛贼没有剿灭之前不会回来参战,那么他就一定会信守诺言。同时,我们如果把过多的兵力投入到西京一线去,那么就会影响到我们在中央和东线的防御力量。”

    陆柯笑了笑,说道:“我了解张锐的为人,知道他是个言出必行之人,也知道他重感情的人。他虽然保证过不参战,但如果对方利用情感道义去感化他,谁能保证他绝不动摇?!我想,刘炯等人不会放着史万岁这样有利的棋子不用!他们极有可能派史万岁去潼关坐镇指挥西线战事。要是张锐禁不住这个老上司的劝说,投靠了对方,而打我们个猝不及防,那么,我们就悔之晚矣。”

    刘武周太了解张锐的品性了,知道陆柯所言不假。要是刘炯等人派史万岁去西线,就近拉拢劝诱张锐,很难保证张锐能一直做到充耳不闻、稳如磐石。

    太尉也十分清楚张锐这部力量的重要性,当初为了拉拢他,甚至提出了提拔他进入内阁的意思,最后被张锐婉言谢绝了。太尉担忧的并不是张锐直接投靠到洛阳一方去,而是担心胡公家的态度影响到张锐的抉择。(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前些时候,有消息传来,说现任胡公接受了北王的劝说,将支持洛阳的安乐帝,并准备派出家族军,会合到洛阳一方的军势中。如果事情属实,那么张锐出身胡公家族,现任胡公是他的亲兄弟,要是胡公游说他改变立场,谁敢保证张锐不改初衷呢?

    见陆柯也有同样的忧虑,太尉不禁问道:“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其实很好办。”陆柯十分自信的说道,“我们只需派一员与张锐有旧交的将军去西京坐镇指挥,那么张锐碍于情面,就不会作出对我们不利的举动。甚至还可能把他拉拢到我们这边来。”

    这条建议让虞士基、宇文苞等人连连点头。他们都深信张锐不会投靠到对方去,如果自己这方未雨绸缪,派一个与张锐交情深厚之人去镇守西京,那么就确保无虞了。

    “好,好。”太尉也拍手叫好,觉得此计可行。张锐是个重感情之人,所以即使他受到家族的影响投靠了洛阳一方。但西京只要有一个与他有深厚交情的将领镇守,那么他也抹不开情面,不会兵戎相见。

    言语间,他心里已经有了人选。不过,还是想听听众人的意见:“你们觉得,应该派谁去镇守西京?”

    旁人还没有说话,陆柯抢先说道:“其实有两个人,无论谁去,都可以确保西京无事。”

    虞士基急切地问:“是哪两人?”

    “近卫军指挥官杨英将军和参谋部参议长刘武周将军都适合。他们一个与张锐有兄弟之情,一个与张锐有提拔赏识之恩。无论他们谁去,以张锐的为人,都不会与其翻脸。”陆柯虽然提到了杨英,但说话时,眼睛一直看着刘武周。杨英固然也可行,但无论经验、能力都差刘武周一截。所以,在他心目中,刘武周是第一人选。

    刘武周看见陆柯眼神,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而太尉也用充满期望的目光盯着自己,知道这个重任非自己莫属,于是主动请缨道:“下官愿去镇守西京,定保我军左翼的安全!”

    定下了西线制约张锐之策后,陆柯便把目光转向了东面,提出了兵发南京的提议:“对方在南京地区设立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如果对方再为这支军队配上一员经验老道的将军统一指挥,对我们的威胁将极大。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防御,那么一旦正面战场开战,敌军就会顺江而上,进攻上都。到时我们左右难顾,局面将不可收拾。所以,我们必须要抢先出兵,先发制人,一举消灭这部敌军!”

    这个想法其实杨素也曾经有过,不过权衡再三觉得不妥。他摇头说道:“想法虽好,可惜我们现在无法调集更多的军队去南京。你们带回的军队,又需要休整,起码年内这个计划没有可能执行。”

    陆柯扬眉言道:“下官愿意去执行这个计划,不需太多军队,只用一个军团就可破敌。”

    虞士基惊讶地问道:“一个军团?对方在南京可是有十余万人,而且分别驻扎在长江两岸。你只用一个军团的人,就想消灭他们?”

    陆柯十分自信地回答道:“对下官而言,一个军团足矣。”

    杨素仍然摇头道:“只是,现在我们连一个甲等军团也凑不齐。”

    陆柯不动声色地说道:“那就不需甲等军团,只需派给下官三到五万人便可。”

    陆柯的这话,引起了内阁大臣们的骚动,纷纷交头接耳,议论陆柯所言是否可行。带着三到五万杂牌军,就想全歼敌方的十余万人,如果不是亲耳听陆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